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研究
2024-01-18郭晓君姜乖妮董宏杰
王 苗,郭晓君,姜乖妮,董宏杰
(1.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天津大学 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
引言
城乡规划作为与城市发展战略、民生问题紧密相关的重要公共事务,关系到公共利益的保障和多种要素的平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与政府的宏观决策、微观管理等工作的关系愈发密切[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全面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重构面向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全方位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对城乡规划人才的需求更加复合多样,具有战略思维、全局视野、专业素养和为民服务情怀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有机统一亟待构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出国家层面上的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乡规划所承载的追求和维护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为了人类美好生活的伦理道德、塑造高品质人居环境的时代使命、服务城乡治理的职业要求,将发挥更大而独特的作用。所以,挖掘专业内在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在学科建设中融入课程思政,构建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是发展的必然。
一、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专业属性的要求
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公共政策属性非常强的学科,是为了人的需求与发展服务的,尤其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成立以来,其涉及的要素更多,范围更广,对未来空间布局与结构的总体安排更加全面,这对城乡规划学科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诉求。国土空间规划亟需具有战略思维、全局视野、专业素养、为民情怀的多学科复合型人才。
(二)时代发展的需求
当今是网络信息化的时代,网络的发展和普及深刻地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和道德观念,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网络交友、网络文学、网络购物、网络社区等新事物层出不穷。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肩负着维护公共利益、塑造高品质人居环境与服务城乡治理的使命,对待事物如果不加辨别,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与正确的价值观,而是跟随网络信息与评论,就有可能会被歪曲的事实带偏价值观,所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需要贯穿到整个教学体系中。
(三)高校办学的诉求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每一个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养的最重要时期。在大学的课程设置中,虽然思政课程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单单通过思政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远远不够,只有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将专业知识结合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政渗透,才能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信仰与价值取向。所以,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结合起来,在专业中渗透思想政治的内涵,有助于完善高校的思政教育体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也是解决当今高校思政问题的突破点。
二、从城乡规划到国土空间规划的人才培养价值转型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虽然城乡规划专业所承载的政策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仍将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国土空间规划所涵盖的“五级三类”的规划编制体系更加突出规划横向与纵向的传导能力与约束能力,“空间治理—用途管制—空间规划”的目标、路径和工具更加有机融合,“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的技术体系框架更加拓展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所涵盖的学科知识领域[2]。因此,国土空间规划更具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其公共政策属性更加明显,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全面复合。
(一)系统综合的表达观——系统性
《意见》指出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由此可见,国土空间规划的对象由以各级居民点为主的建成环境扩展到地域性的各类自然和人工环境全要素,由主要侧重开发、利用方面扩展到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一体化链条等多类型的空间使用方面,强调规划贯穿于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全过程[3]。因此,国土空间规划对编制、管理人员的知识要求更加综合,不仅要学习传统城乡规划、地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融会贯通管理学、社会学、地理信息学、生态学等学科知识。这一过程需要依托多专业知识教学体系,搭建理工科与文科的综合知识理论框架,促进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拓展认知领域,增加知识储备。
(二)体现国家空间治理观——政治性
国土空间规划是新时代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新构建,其编制内容与之前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对政治性的要求更高。首先,更加强调底线管控的要求,“三区三线”的划定更是对耕地保护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等做了严格的规定;其次,突出强调水资源、能源供需平衡等重要自然资源的约束条件;再次,对战略留白区的管控、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城乡风貌和形态的管控等空间形态的管控要求更加严格;最后,特别强调上下级规划指标的传导,尤其是约束性指标(如表1)。规划底线的设定,必然会限制某些空间开发行为,对相关主体的利益产生影响,同时还面临规划底线不确定性的挑战。因此,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底线思维,建立生态文明意识和法治意识,始终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表1省级与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对资源环境节约集约的共同要求
(三)与时俱进的科学思维——科学性
国土空间规划在指导思想、编制审批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应地,在平台基础、关注重点、管控手段、编制成果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其中,在平台基础方面,规划全过程将全面转入GIS基础平台。
首先,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伊始,需要以“三调”作为最基础的数据,摸清整个国土空间的现状,这是规划的起点,这个起点的建立,依赖大量的GIS工具和技术;其次,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对于国土空间的各类研究,包括规划实施评估、双评价、生态红线划定与永久农田保护、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等内容,每一条线、每一个面域、每一个指标都与现实空间严格对应,其背后是依托不同技术工具的大量数据分析工作。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需要将思维方式由CAD转入到GIS,在统一的平台上完成全过程规划。但是,目前国内很多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中的GIS教学还相对薄弱,需要适时做出相应改变。
(四)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人文性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对象的拓展,其规划控制引导的对象与范围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需要大量运用与整合相关学科知识。城乡规划、土地管理、海洋、生态、矿产等专业纷纷加入规划编制和相关研究,使大量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在规划工作层面有机会建立起“规划编制主体”的自我意识,不同专业的编制人员需要相互合作相互协调[4]。
三、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路径
(一)挖掘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以来,城乡规划专业的综合性进一步加强,涉及的知识范围更加广泛。大多数工科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基础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三个模块。课程思政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以专业课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为立足点而进行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活动[5]。因此,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思政教育重点集中在“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中。“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首先,根据各门课程不同的知识领域、育人目标、教学重点等,找准专业教学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契合点(如表2);其次,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出发,挖掘与提炼各门课程当中蕴含的理想信念、法治意识、文化自信、人地协调等思政元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最后,将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显性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达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
表2相关课程部分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结合示意
(二)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体系
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调研分析、手绘表达、方案构思、电脑绘制、文本撰写等技术能力。在“立德树人”的育人背景下,我们不仅需要最大程度地让学生掌握这些专业技术能力,还需要探索更新教学方法,使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更好地结合,同向同行,更好地教授学生做人做事,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
1.分组教学法
为使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感受实际项目的编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真题假做”的方式。其中,《控制性详细规划》《总体规划》《城市设计》课程编制内容较多、学时有限,尤其是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以来,其涉及面广,很难有一个人能完全胜任其编制所需要的知识。为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学习,我们采取分组教学法进行教学,在分组教学法进行过程中,学生从接到任务书伊始,组员之间就需要分工讨论、确定时间与方向、一起调研与分析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进行默契的配合,在基地调研—现状分析—方案确定—成果编制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会经过多次的讨论,在讨论中出真知,组员之间的技能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中学会了互助、团结、友善等精神,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2.案例教学法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城乡空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与城乡规划的发展密不可分。通过讲解课程相关案例,学习大师人物的作品,解析其思路,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到设计方法与知识,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前辈在做项目过程中的爱国敬业、不惧艰难的职业精神。另外,还可以通过讲授一些城乡规划管理中反面的违规案例,对学生进行有关政策和法治宣传教育,让学生时刻紧绷底线思维,树立法治意识,进而达到课程传授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双重育人机制,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3.竞赛教学法
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专业相关竞赛。通过参加竞赛,一方面学生可以开阔视野,知己知彼,学习他人的长处,达到以赛促学、以赛带学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竞技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公平公正、精益求精等思政教育。
(三)建立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体系
虽然城乡规划是一门工科专业,但是却不同于其他理工科的实验教学、室内教学等,城乡规划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性和跨学科性非常强,需要地理、历史、经济、社会、交通、文化等多学科的知识。所以,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性质不仅要求我们在课堂中融入思政教学内容,而且要求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实习与实践模式,挖掘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实习实践环节,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观察与思考,深入了解国情,领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实现理论知识与行动实践的统一。比如,增加现有参观实习、认识实习、业务实践等环节的学时;带领学生参观城市的规划展览馆,观摩不同性质与功能的规划项目,参与设计单位的实际项目等;了解城市的发展史与城市的风土人情,感受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城市的发展与变化,建立专业自信。还可以针对具有代表性城市的总体规划这一内容进行学习,了解未来城市长远发展目标,引导学生将自身置于一个大环境中,教育学生学会承担好社会责任。因此,优化实习时间、扩大实习区域、丰富实习内容、建立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体系,有利于学生拓宽专业视野,增强回报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四)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首要目标[6]。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是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重要举措之一,除了继续优化原有的针对教学任务、课堂氛围、教学效果等的评价,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思政的评价还应增加对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情况、对毕业生调查等反馈情况的考核。首先,以育人质量为核心,成立二级学院管理体系,对前述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在课程中的运用情况、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大纲的修订、教学工作的组织等进行跟踪考核与质量评价;其次,结合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每年对毕业班的学生进行整体考核,通过毕业生设计题目的设定,考核学生是否能够有意识地运用个人的专业与政治素养,借助规划技术切实解决规划现存问题,体现规划设计者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
结语
课程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城乡规划的政策、综合、公众等属性决定了其与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7],因此,城乡规划专业更应注重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构建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同向同行,为党和国家培养具有战略思维、全局视野、专业素养和为民服务情怀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