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准入机制研究

2024-01-18金成龙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所有制职业院校学院

刘 超,金成龙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商务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在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产业学院成为当下理论探索与高校实践的热点。根据所有制形式的不同,产业学院可分为单一所有制产业学院与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形式,其中,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是由公办职业院校联合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面向区域产业组建的新型组织实体,是协调多元利益主体的一种深度融合型合作形式。不过,当前我国多数院校的产业学院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如何突破传统的校企合作路径依赖,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径,已成为众多高校的应然诉求。而在诸多破解之径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设计好产业学院各共生主体的准入机制,因为在前置环节中引入优质的、匹配度高的主体,直接影响到产业学院的有效运转。

关于产业学院的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关于其准入机制的研究还比较匮乏。陈俊鹏(2021)[1]、周桂瑾(2022)[2]研究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改革认为,如要争取到优质的资本进入职业教育,则须建立产业资本准入的考核制度;张雪翠(2022)[3]认为,要创造契合产业学院本身的评价机制和准入机制,以保障产业学院实践过程的高效。总结来看,多数学者在研究产业学院时,只是简单阐述了准入机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缺少对产业学院准入机制的系统性研究。在各级政府发文强力推动的政策背景下,在产业学院呈现“燎原之势”但问题颇多的实践背景下,系统性开展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准入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产业学院准入机制的内涵与构建意义

(一)产业学院准入机制的内涵界定

准入机制一词由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翻译国外文献而来,其英文名称为:“Market Access”,具体是指国家对市场主体资格的确立、审查和确认的相关法律制度,包括对主体进入的实质性条件和程序性要求。

产业学院的准入包括国家、区域、学校等多个维度。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一系列鼓励产业学院发展的政策,其中,《指南》明确了申请现代产业学院的基础性条件,涵盖了产业要求、专业的契合性、师资实力、物理空间、管理体系等9个方面。梳理区域层面的相关政策发现,多数省份关于产业学院的建设管理是以本科院校为对象,缺乏对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的主体准入条件、遴选标准、准入程序等规定。本文以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为研究对象,其准入机制内涵界定为:为了达到产业学院的组织目标,对专业(群)、企业、行业组建产业学院开展深度产教融合所作出的准入条件、准入程序、准入考核的政策与制度安排的总和。

(二)建立产业学院准入机制的意义

1.把控准入门槛,从源头上保障产业学院的高质量发展

产业学院的高质量发展和参与主体的实力、运营模式、管理机制、物理空间、师资、设备、资金等要素密切相关,其中,参与主体的实力与教育要素的优质程度是关键的方面。一些院校规定了专业(群)、企业方准入的条件,比如,要求专业(群)办学实力雄厚,企业方为行业龙头企业,声誉度良好,能承担实习实训、承接研发成果的孵化等,如此形成了强强联手开办产业学院的良好局面;此外,部分院校规定了产业学院办学要素的准入要求,比如产业学院的生师比指标要求、专业(群)带头人的水平、生均设备值等要求,如此能引导高起点开展产业学院的建设。

2.规范设立过程,确保产业学院得以科学论证与规划

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是跨界融合的办学组织,开设产业学院并非一蹴而就,其创办成功的难度要比新设专业或二级学院要大,若未在前置环节做好必要的准入程序,盲目上马,极可能导致流于形式。在产业学院开设前,通过调研、论证、立项、审议、签约等一系列流程,能摸清合作单位的信誉、实力等具体情况,明确产业学院的未来发展目标,规划学院的建设路径与具体措施,审核合作协议的规范性与合法性,如此能“过滤”不符合要求的产业学院项目,提升所准入产业学院的办学成功率。

3.匹配产教属性,更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产业学院是坚持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导向,将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载体。因此,很多地方政策开设产业学院的初衷便是面向区域产业,以产教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的匹配度与质量,提高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适配度,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在产业学院准入环节认真研判未来产业发展的前瞻性与对区域经济社会的贡献度,审核申报的专业(群)与区域产业的兼容度,则有利于提升资源投入至产业学院的功效,达到产业学院创办的根本性目标。

二、产业学院准入中存在的问题

(一)准入对象错位化

一些职业院校创立产业学院的动机不纯,思考欠缺深度[4],个别院校或迫于政策压力的外在驱动,为完成绩效考核目标,或当作学校的“形象工程”而创办,所设立产业学院的专业(群)往往是基于本校所开办的专业考虑,而非立足于区域产业的发展需求。如优先将本校传统的但办学实力强的专业纳入产业学院的立项名单中,偏离了与当地重要产业链衔接的目标;一些产业学院与合作方的实力相差较为悬殊,形成“小马拉大车”式的组合,致使在产业学院运行中,一方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另一方只能当作配角,呈现一元主导而非多元共治的治理窘境。

(二)准入条件模糊化

目前,全国大多地区的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创办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期阶段,国家相关政策未明确规定职业产业学院的准入要求,而很多职业院校本身也未制定关于产业学院的管理制度,对产业学院合作方的规模、实力、资质、信誉,准入专业(群)的定位、师资、设备等条件尚未形成明文规定,尚未构建准入对象的甄别机制,校方多依赖自身的经验或偏见来判别“谁来申报”“谁可合作”,这样不仅会引起诸多未成功申报产业学院的专业的质疑与不满,也可能导致一些合作方鱼龙混杂,难以满足产业学院创办的基本要求。

(三)准入程序形式化

通过调研发现,不少职业院校在遴选准入专业与合作对象时,不进行深入调研与洽谈,倾向于选择此前的校企合作对象,尤其是开设订单班的企业。双方着眼于对方的某些合作资源,立项论证过程如同走过场,仍然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对产业学院的顶层设计与长期的科学规划,匆忙上马产业学院项目,陷入了“重申报、轻建设”“重形式、轻实质”的境地,如此在产业学院的建设热潮之后,其“有名无实”的冷落状态会暴露无遗。曾有学者调研了56个产业学院项目,发现有15所未建立组织机构,12所是有机构无人员[5],这间接反映了前期若轻视准入程序的规范化,可能会导致后期产业学院的空运转或无效运转。

三、产业学院准入中的案例实践做法

以三所“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A、B、C三校为例,通过对其产业学院管理办法的相关条款进行分析,归纳、比较其产业学院的准入标准。

表1 产业学院准入条件的案例比较

表2 产业学院准入程序的案例比较

从准入条件来看:(1)在产业要求方面,凸显了准入产业学院的产业应在区域产业链中居于重要地位,或属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范畴;(2)在准入专业方面,三校都明确了专业应与产业相契合,反映了产教供需对接的重要性;(3)在参与方要求方面,凸显了准入企业应有良好的资信与实力;(4)在师资队伍方面,强调了高水平师资团队、生师比指标、企业兼职教师比重的要求;(5)在准入的资源要素方面,明确了设备、实物、场地等硬件及软件的保障性条件。

从准入程序来看:(1)在分管的职能部门,各校因校制宜,设置发展规划处或对外合作处或教务处;(2)程序上都明确了由申报主体提出申请,继而对申报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不过在程序的中间过程与可操作性上有所区别,最终都由学校党委会审核通过。

四、构建产业学院准入机制的实践思考

(一)因校制宜,明确准入条件

职业院校应结合学校与区域行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建立健全产业学院管理制度,明确产业学院的准入条件。准入的标准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过低起不到遴选择优的目的,过高则导致符合要求的单位缺乏。结合案例院校的实践做法,建议产业学院在如下方面设置准入条件,并因校因地设置门槛标准:(1)产业方面,产业需符合区域发展重点规划,在产业链中具有重要地位;(2)合作方要求,合作方的规模、经济实力能支撑产业学院的建设,合作意愿强烈,历史信用良好,能提供顶岗实习岗位与就业招聘的岗位,能接受校方指导教师实践进修,能接受技术研发成果的孵化与转化;(3)专业(群)方面,与区域产业契合度高,办学基础良好,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能提供产教融合发展的平台。

(二)谨本详始,做实准入程序

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试错成本较高,“宽进”产生的风险难以让多方主体承受,因此,要确立好对接产业学院业务的职能部门,明确好产业学院的成立程序并予以实质化履行。准入程序要逻辑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发挥好调研、方案规划、论证与洽谈签约等环节在准入中的把控作用。在调研环节,要深入调查区域产业发展基础与未来规划,合作单位的实力、规模、信誉等;在方案规划环节,要明确产业学院未来的建设目标、主要功能,初步确定管理架构、人才培养模式、选拔招生、师资评聘考核等基本思路,未来数年的建设计划等;在论证环节,要组织校内外专家切实开展,论证目标的可测性、思路的合理性、措施的可行性;在洽谈签约阶段,要尽可能预测多方共建产业学院的问题与风险,约定合作共建的具体内容与方式,明确各主体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三)因势利导,做好激励支持

准入机制通过设置门槛,将欲加入产业学院的但不符合要求的单位挡在“门外”,使得符合标准的单位变少。在此背景下,需要建立政策保障、运行规范、支持服务等配套激励政策,只有让参与主体确信看到能获得与投入资源成正比的收益时,才有参与产业学院办学和治理的动力[6]。在政策保障方面,各地要完善公共财政支持产业学院建设的支持办法,落实好产教融合型企业“土地+税收+贷款+信用”等组合式激励;在运行规范方面,要探索理事会或管委会的治理模式,建立健全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人事、经费、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为各准入主体搭建规范化的平台,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支持服务方面,对加入产业学院的企业给予人才供给、技术服务、经营空间与设备等方面的支持,对参与协同育人的校内工作人员给予职称评聘、绩效分配方面的激励,同时,要建立产业学院的考核评价,对于发展态势良好,考核优秀的产业学院,培育成示范型、特色型产业学院,并给予高水平师资团队、经费保障、招生就业等方面的支持。

猜你喜欢

所有制职业院校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学院掠影
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医院:到底走多远?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所有制结构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