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故人“岑三峡”
——读岑学恭的山水画
2024-01-18李熙斌湖南郴州
◆李熙斌(湖南 郴州)
岑学恭,满族,1917年6月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巴蜀诗书画研究会会长、四川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成都市政协书画院院长,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54年作品《都江堰》《木筏》《梯田》入选第一届全国美展;作品《丰收》《气象万千》《红树千秋》《红岩颂》《泸定桥》《丰收前景》《秋林群鹿》入选历届全国美展。1988年获汉城奥运美展金牌,荣获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民族百花荣誉金奖、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丹青寿星奖。
岑学恭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家中备受推崇的艺术家之一,他以独特的绘画技法和丰富多样的创作风格,开辟了“三峡”山水画的新境界,创作了一系列的山水画。他开宗立派的“三峡画派”,以其“三峡山水”独步中国画坛,驰名中外,彰显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中国山水画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世纪40年代,岑学恭先生求学于中央大学美术系,受到了当时中国最好的美术教育。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大学、国立艺专内迁陪都重庆。年轻的岑学恭受业于艺术巨匠徐悲鸿、吕斯白、傅抱石、黄君璧、陈之佛诸先生,学习素描、色彩、笔墨、美术史,探究西画的造型、色彩与传统笔墨的创新,接受美术理论的滋养,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具有现代的审美眼光和写实的功夫。之后他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担任北京大学东方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他创作的国画《灌县都江堰》《木筏》入选第二届全国美展,作品《红岩颂》《泸定桥》《丰收前景》《秋林群鹿》入选历届全国美展。岑学恭一生数十次到三峡写生作画,笔下有关三峡的作品不计其数。他于1978年创作的《瞿塘晓色》山水画悬挂于人民大会堂。
大渡河放筏 国画 66cm×46cm 1973年 岑学恭
历代的山水画家,追求一种博大、雄强的境界。唐宋两朝是青绿山水的高峰时期。譬如山水画的鼻祖、北宋的范宽,创作了传世作品《溪山行旅图》。特别是五代山水大家荆浩、关仝、李成等人的作品,是中国山水画的瑰宝。至元代赵孟,明代文徴明、仇英、董其昌,其中董其昌的《千里江山图》《江帆楼阁图》皆为青绿山水的不朽名作。清代王鉴等,尚能继承青绿山水的发展。但元代之后,小青绿浅绛成为主流,青绿则是每况愈下。历史上的北派山水,都是无骨不立,无墨不韵,强调雄浑大气、高远厚重、大山大水全景式构图,画面给人以博大深远、气势雄伟的感觉。南派山水强调阴柔、灵气、情调。如巨然的《雪图》《长江万里图》,董源的《秋山行旅图》《潇湘图》等,皴法变幻莫测,山水或层峦叠嶂而不觉凝重,或遥岑飞瀑而不觉寥简,烟云缥缈虚实,均饶笔墨托兴,而别含古趣。岑学恭将北方风骨与南方韵润结合,更多地去表现、感悟三峡的自然魅力,把三峡景观画出了一种境界,体现了他深厚的艺术学养。他的特点是以人品入画,自开新境而称誉画坛。《风帆三峡入画图》是其成名作,也是代表作。这幅画主体是嵯峨的山峰,群峰簇拥。远山一抹直入云中,山谷间弥漫着白雾,松、杂树丛覆盖着中景的山体,楼阁、亭榭、塔尖掩映在翠丛之中。近景,波涛汹涌澎湃,舟帆点缀升浮其间,整个画面极尽丘壑之美。从画法上我们可以看出岑学恭对传统山水“南北宗”和青绿水墨的兼收并蓄。色彩的运用是岑学恭绘画的一大特色,不但清而厚,而且色彩极为丰富。这是他对用色穷根溯源、反复探究的结果。例如《峨眉清音阁》画中,线条飘逸洒脱,正所谓含刚健于婀娜之中,皆鲜明透亮,极富装饰感。其情势构思、布势与运墨,形成了个人的笔墨风格,开创了“三峡画派”在画坛的地位。
进入20世纪,西方绘画进入中国,中西绘画在相互碰撞中吸收与融合,中国传统山水画开始了现代转型,这种转型根植于近代社会现实基础。新中国山水画创作的环境和创作目的发生了转变,为描写社会主义建设、讴歌广大劳动人民,以新金陵画派的傅抱石、亚明,长安画派的石鲁,岭南画派的关山月,三峽画派的岑学恭等为代表的山水画家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他们壮游祖国山河,在火热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开始了社会主义新山水的创作。绘画创作的成功的艺术元素很多,包括对时代人物与事件的正确理解、对选题的深刻把握、对具体创作的元素的选取,以及艺术表现和创作手段的呈现等。岑学恭在山水画的创作中,以传统山水的笔墨为基础,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新技法,借鉴西方绘画的对景写生、透视关系、光影表现等技法丰富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力,创作了一批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山水画。
岑学恭笔下的山水不是自然现象之反映或再现,而是有着与时代精神息息相通的思想情感、艺术个性的紧密结合,如他创作的《红岩青松图》《山城夜景》《前程万里》等作品。《红树千秋》层峦叠嶂,用色艳丽,鲜红的树叶和革命历史纪念碑交融,营造出庄严肃穆、凝重悲壮的历史氛围。《万家灯火》描绘重庆嘉陵江边灯火映江红的万千气象,笔墨的繁复在博观和简约中体现,破墨的使用与留白的处理,构筑出西方油画中的“光韵”的色象。《红岩颂》《泸定桥》《大渡河放筏》等作品中,岑学恭把客观的自然景观与传承红色基因、新中国的美好气象完美地结合。新中国成立后,他以绘画投身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对祖国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怀有一种倍感亲切与精心呵护的特殊感情。这一幅幅山水草木之间,有他的青春热血和理想实践,更有他的人生目标。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的山川情怀呈现出了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革命信念奇妙的结合。这种带有时代烙印的情结,使岑学恭的创作别有一番境界,既有别于古人,也有别于今人。
岑学恭作为山水画家,必然会对画家“画魂”“画道”有深层的追问。超强的写实功底,让他的作品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各种奇妙的组合,以及出人意料的画面构成,正如《三峡》《瞿塘晓色》《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神女峰》等一系列三峡山水画,充满了艺术的感染力:“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江则意溢于江,呈现的是恢宏之境、天问之象。《大渡河放筏》中,作者以水为主体控制画面。他擅长画水,以水墨为语言要素,把水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用水墨的灰色调表现了水雾蒸腾的世界。画的右侧近、中景是奔腾咆哮的大渡河,水流湍急;左侧是峻峭挺拔的巨岩和雄奇山势;左侧下面是身体倾斜伸到江面的苍翠古松,葱葱茏茏。江面中央的木筏上竖着一面红旗,木筏上几个人,或前或中或左伫立,齐心合力地使劲摇橹、撑木筏。木筏于万顷波涛中颠箥,两岸风景美不胜收,形成了一种刻削峥嵘的视觉极限。这幅画手法上以细笔勾皴,并以淡墨晕染,突出了山体的突兀嶙峋、江水的汹涌澎湃。《泸定桥》中,前景是河水,中景是横跨两岸的铁索桥;左侧是突兀耸立的硕大岩石,斜对面的江岸巨石林立;右侧奇峰山体耸立云天,蓝天上飘浮朵朵白云,一条小路沿河边延伸,另一条山路则从河畔向山峰蜿蜒迂回。
前程万里 国画 136.8cm×69cm 1977年 岑学恭
岑学恭在一系列三峡山水画中,构图或高耸,或幽深;或奇峰插云,或悬壁怪状,或重峦叠嶂,或千岩万壑,无不令观者惊诧不已,如临其境。《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春云》画中的山峦起伏,如同一条巨龙盘踞在长江之上,茂密的森林掩映着清澈的江水。《三峡》画中的青山翠谷,峡谷深邃,陡峭的山峦如被 刀削一般直插云霄。《瞿塘晓色》画中的青山环绕,山峦起伏,江水湍急,激起层层浪花。《瞿塘晓色》高62厘米,长78厘米,是岑学恭应邀为人民大会堂而创作的。画中描绘的天空、江面、奇峰峻岭间的白云,是有节奏的、生命韵律和性灵的。画中的云不是那种“五洲震荡”似的云,而是非常宁静、祥和的云。观者看到这幅画和揭题主旨的“瞿塘晓色”,不由地想象:瞿塘峡水天相接的江面上,一层白色的浓雾覆盖,空气弥漫着晓色的寒气,雾渐渐地变幻为一层薄纱。飞翔的云雀在江面上高啭,像一只神奇的手,轻轻地拨开了一层层面纱。在那遥远的天际,最后一颗晨星正在凝视,犹如一只孤寂的眼睛。然后,江面上的雾霭由淡青变为淡黄色,渐渐由淡黄变为绯红、深红、全红,紧接着金光四射,江面上空跃出一轮红艳艳的朝阳。这时,江面上的帆船、邮轮在湍急的江水中劈波斩浪,激起层层浪花。这种联想,是平静中的内在涌动,给人一种心灵的起伏跌宕。岑学恭画白云的技法,是他在古代的“沥水法”传统基础上的独创性的表现手法,笔墨的运用上,墨感十足,层次丰富,气韵生动。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他对外部世界的体悟和对内心世界的表达。
岑学恭描绘的三峡风光各具特色:瞿塘峡挺拔险峻,巫峡幽深秀丽,西陵峡滩险浪急……画中笔法,水墨纵横,气韵多姿,具有动人心魄的视觉张力。岑学恭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激情,持续不断地描绘三峡,歌颂三峡,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他留给世人最宝贵的遗产之一,便是他创立的“三峡画派”。
朝辞白帝彩云间 国画 103cm×105cm 1990年 岑学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