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探究

2024-01-18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馆藏互联网+数字化

陈 梅

(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图书馆 安徽·宿州 23400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将“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相结合,不仅是促进提升图书馆管理效率的有效措施,更是发展现代信息化图书馆的重要基础。 在高等教育环境中,传统的图书馆运行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如今师生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大量图书信息数据的出现也要求高校图书馆不断进行信息化改革。 因此,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成为高校教育领域中所关注的重点话题,本文将结合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内涵,深入分析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实现策略。

一、高校图书馆“互联网+”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互联网+”指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产业的信息化、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具体可从“互联网+”字面进行理解。 本文所提到的“互联网+”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就是“互联网+教育”中的一种新型资源配置模式,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是教育信息化2.0 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新型教育发展业态,从人工图书服务模式,转为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从图书馆结构布局与服务模式等各个方面实现转变,从而实现图书馆在新时代的精确转型[1]。

基于图书馆信息化主要特征来看,其建设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是数字化文献内容。 借助大数据信息技术对传统图书馆纸质文献进行数字化转型,成为电子读物,便于借阅存储与管理[2]。 馆藏资源数字化是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为后续图书馆智能化管理与馆藏资源结构调整打下坚实基础。 在信息化数字化的大数据时代,馆藏资源数字化是高校图书馆转型的必然趋势。 将传统纸质资源数字化保存,通过网络化形式互相连接,构建形成结构有序的数据库,并根据图书馆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数字化馆藏资源分享方式,同时,这些传统文献也需根据原始资料实际情况进行数字化加工,以确保其整体质量,通过资料整理、扫描、核对、数据挂接、验收等一系列操作,确保文献资源扫描前后的一致性与标准型。

第二是文献资源管理。 文献资源是信息化资源的一种更优化、系统性更强、成熟度更高的信息。 对数字化文献信息进行分类、提取、储存与检索,并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持续挖掘文献资源信息,能够有效提升其整体价值。 比如可以用数据挖掘与分析来发现馆藏文献资源更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分析文献资源的文献引用、作者背景、主题结构,来帮助使用者追踪文献研究动态,了解与其相关的学术趋势与方向,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达成。 这将是未来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在学术科研方面的实际应用方向。

第三是改变文献信息传播方式。 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连接性,实现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整合,打破时空限制,为读者打造更加灵活个性的阅读方式。师生可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随时随地查阅、 借阅文献资料,阅读效率与便捷性不断提升,同时数字化图书馆的智能化服务, 也可在分析挖掘读者历史信息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更加个性灵活的阅读推荐服务,为其提供全新的阅读体验与知识管理方式。

第四是数字资源共享化,借助网络交流实现对图书馆馆藏数字化资源的交换。 通过这种方式,在丰富自身数字化图书资源的同时,还能充分分享文献资源价值,不断提升高校图书馆影响力。 当前常见的资源共享方式包括以下几种:构建文献资源共享协作网、构建共享中心数字化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库、知识产权协调管理体系。 无论何种资源共享方式,目的都在于进一步充实并提升数字化文献资源的整体价值,助力数字图书馆服务共享的持续提升。

二、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1997 年“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的实施代表着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开始,现历经二十余年发展已经较为成熟。 由于图书馆自身的文化教育属性,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备受社会关注,教育部于2021 年连续发布了多个指导文件, 其中针对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布的《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 首次对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可执行的规范化要求,诸多高校也纷纷跟进,加快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在推进现代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化转型过程中,浪潮信息将持续发挥云计算优势[3]。 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现状体现在这样几点: 首先是数字化建设程度较高,馆藏资源数字化储存已经成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借助大数据信息技术,开发形成了更多实用功能,使图书馆馆藏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其次,馆藏资源质量不断提升。借助互联网信息实现馆藏资源共享,在资源选择方面注重以学科为导向, 结合师生科研学习等实际需求,加大馆藏资源开发力度,拓展来源渠道,不断提升馆藏资源质量,进一步释放资源底蕴。 最后,图书馆服务功能有效提升。 依托图书管理平台引入先进的图书管理工具和方法,优化了图书盘点和查找;精准高效的管理也加快了图书流通效率;多层级互联互通的体系使阅读形式更加丰富,高校师生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从基础设施与服务管理角度来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但就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部分问题,主要包括这样几点:首先是新的技术要求。 很多高校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除了对已有馆藏电子文献进行发掘与整合之外,还希望借助数字学术服务来进一步强化图书馆科研服务水平,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必要支持。 这些业务的开展都需依赖相关技术发展, 但就目前来看,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的运用尚不成熟,导致实际建设效果不佳。 其次,高校师生要求不断提升。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师生对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提出了更多要求, 希望形成更多服务功能来满足科研学习需求,在这种情况下,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陷入发展困境。最后是队伍力量不足。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化专业人员力量不足已是陈年旧疾。 在图书馆各项业务运行越来越依赖信息化系统的情况下,其管理人员专业信息化素养不足直接影响系统功能的高效使用,一方面难以满足高校图书馆探索开展新业务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也无法满足来自上级管理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合规性要求。

三、“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路径

(一)强化技术支持,实现创新发展

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应突出技术支持, 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打造更加个性化、系统化的智慧服务体系。 尤其在当前馆藏资源信息内容持续增多的环境下,信息混杂的问题愈发严重,信息检索困难、数字信息价值难以发挥,成为目前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以技术更新实现创新发展,才是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未来发展重点。 以深圳大学图书馆为例,综合RFID 技术、大数据技术、传感技术实现图书管理智能化服务,有效提升图书馆典藏管理水平,起到良好的阅读推广效果,通过RFID 无线识别技术, 为图书馆中的每一本电子图书赋予独有ID,并将其录入数据库中方便后续管理,从读者走进图书馆开始,读写器自动工作,收集并统计取阅率、读者取阅时长、书籍离架时长等复合信息,实现自助借还、智能防盗、预约取书、图书盘点等多种功能;借助大数据技术中的数据挖掘技术来提升服务水平,在传感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将图书馆中的图书信息、借阅信息等进行充分挖掘收集,为数据分析模块提供决策数据支持,智能统计图书馆实时借阅行为(如下图所示)[4]。 除此之外,在对借阅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之后,借助大数据进行用户画像,全面了解读者的阅读兴趣与实际需求,实现馆藏资源文献的个性化推送,有效提升阅读效率,并基于此不断优化图书馆馆藏布局。 用户画像作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实现精准服务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受到了普遍关注,通过大数据技术收集高校图书馆的借阅信息、馆藏图书信息、读者入馆信息、用户信息等多维度数据表, 并对其进行整合与清洗,按照时间维度进行数据整合,接下来处理不同维度的数据表,只保存有效信息,后续开展结构性对比与用户画像设计。 在用户画像设计方面,采用Python、MySQL、Pyecharts 可视化、ARIMA 时间序列预测、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等多项技术,最终形成系统需要的用户画像,比如借阅图书总量与学院的关系、借阅图书总量和类别之间的关系、图书馆中被借阅前十的书籍、 不同读者类型的借阅数量统计等。 在数字阅读平台建设方面,引进中文电子图书平台, 采用国际先进的PDF 双层文本资料格式,支持多种移动终端设备,图书格式为标准国际图书格式(PDF),读者可以通过多种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快速阅读。 在信息存储方面,借助云计算技术实现海量分布式数据,同时可快速检测当前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数据,及时删除重复数据,通过数据压缩、归档与备份,能明显降低数据总量,优化存储空间,减少重复建设,提升资源共享率。 总的来说,技术创新是提升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条件之一,基于图书馆功能定位与实际需求,可综合使用当前先进的多项技术实现图书馆智能化管理,助力馆藏资源价值的不断提升。

图1 RFID 智慧图书馆管理系统

(二)拓展馆藏资源,开展服务优化

馆藏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建设的核心,也是图书馆资源全面共享的基础, 在当前的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拓展馆藏资源,打造特色资源成为解决图书馆建设中结构不优等实际问题的关键。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信息数据资源的重要载体,其资源结构严重影响师生的科研学习情况,而在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以互联网技术优化信息资源结构、拓展文献资源渠道、强化资源共享,具体体现在这样几点:第一,调整馆藏资源结构。 高校图书馆需结合自身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方向开展特色资源建设,不断调整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所占比例, 以此来全面确保文献资源的可用性与有效性。通过构建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来解决文献资源价值不高等问题,用户在使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过程中会留下使用痕迹,包括相关网页访问频率、停留时间等,借助大数据技术可对用户信息需求提供决策参考, 得到具有代表性的用户信息需求特征,同时高校也可将自身的人才培养需求录入到图书管理系统当中,由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文献资源分类与结构调整[5]。 第二,拓展文献资源渠道。 随着网络信息数据的不断增多,高校读者对图书馆馆藏资源信息需求呈现多样化形态,基于科研、学习等诸多需求,希望不断提升馆藏资源总量与价值,因此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致力对现有馆藏文献的数据挖掘,更应当将视野拓展至全网,打破时空间限制,帮助读者获取到有用信息。 结合高校需求,借助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技术深入挖掘图书馆数据信息,通过关联分析技术发现不同类型文献资源之间的关联规则,并在此基础上为馆藏资源引进提供决策支持。

(三)加快人员培养,转变服务理念

信息化图书管理平台的建设为新时期高校数字图书馆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平台,但具体管理工作仍需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以此来发挥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最大价值,实现信息化管理目标的达成。 就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尽管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各种软硬件的支持使其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但馆内工作人员的整体信息化素养与技术水平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延续传统管理理念,对新型图书信息化管理系统使用不熟练等。 作为高校图书馆的配套管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其工作人员信息化素养与能力提升,是打造智慧管理平台的基础,因此需要不断强化人员信息素养培养力度,转变服务理念,助力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快速实现[6]。 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对馆内工作人员的组织培训工作。 邀请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进行现场培训,结合典型案例开展专业化信息管理平台讲解,或者组织专业设计人员, 逐一讲解目前所使用平台的特点与操作流程,使工作人员在培训过程中能够全面了解系统平台的操作方法,并在后续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强调引进新型高信息素养人才。根据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进度与现状,优化工作人员任用选拔、培训提升、考核激励等工作机制,选拔出符合当前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目标的专业工作人员,引导其在日后工作中不断学习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尽快成长为数据馆员,对图书馆信息化服务能力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四)注重信息保护维护数据安全

在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传统馆藏资源的数字化转型为师生提供了更多数据服务,但随之也带来了更多网络数据风险, 因此注重信息保护,维护图书馆数据安全至关重要。 一方面,引进数据资源保障措施,数据资源层的安全保障主要围绕馆藏数据信息的传输与储存安全进行,根据数据保密等级的不同,拟定采用不同安全等级数据加密技术实施加密措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主要是指对信息系统包括应用系统、数据存储、网络传输实行分等级安全保护,对信息系统中使用的信息安全产品实行按等级管理[7]。 另一方面,加强云服务商的评估认证。 目前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平台多数由第三方设计,因此需加强对云服务商的评估认证,确保其数据处理专业程度,在其咨询能力、迁移实施能力、运维服务能力、资源灵活调配能力,才能达到实际入选标准。 除此之外,相关图书馆馆藏资源平台应用程序提供者应从高校工作人员转向市场,以此加强图书馆用户的隐私保护,提升数据安全性。

结 语

总的来说,“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与图书馆业务的融合互动,加速了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步伐, 以数字化转型实现图书馆资源的高效流动,满足高校师生个性化需求,使图书馆资源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配置与利用。 关于其具体建设思路,应重点从技术支持、资源布局、人员素养、信息安全四个方面入手,以此来尽快达成信息化建设目标,为高校师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智能化、信息化图书服务。

猜你喜欢

馆藏互联网+数字化
馆藏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数字化制胜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