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育强国建设的文化支持系统

2024-01-18孙杰远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支持系统强国家庭

孙杰远 于 玲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1)

文化是教育的根基。教育存续与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教育发展都离不开特定文化支持系统。就此而言,教育强国建设需高度重视文化支持系统问题,核心关切在于聚焦和教育密切关联的学校文化、家庭文化与社会文化体系,进而构建教育强国建设的文化支持系统。根本意义上,则是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教育强国战略的文化支持系统构建。

一、文化支持系统与教育强国建设

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将人类行动系统区分为三个部分,即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并且认为文化系统不但为社会系统的规范结构提供基础,而且也为人格系统的需求调配和确定过程提供基础。[1]他指出:“各种行动科学不得不涉及文化体系,正如同不得不涉及‘自然界的’事实一样”[2]。足见文化系统对人类行动的基础性、深层次影响。人类本就生活在一个由“文化符号”建构的社会环境中,各种社会活动均可被视为由混杂的文化元素组成的交际形式。人类对文化系统的探寻过程也是总结文化动态演化规律、阐释文化现象的过程。文化系统极为庞大、内在结构多元,又与社会系统、人格系统之间存在“同构”关系,只因受视角、知识与实践的限制,人类对自身所处文化系统的理解往往是从各式各样的“文化表征”中进行“单向度”地认识,或者借助各种物质化的工具来窥探文化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关系,从而导致相关研究多数只能触及文化系统边缘的“功能层”。实则,应将文化系统分解为各种“层级”或“单元”加以把握,形成对文化系统的整体性理解。基于帕森斯对人类行动的系统划分,可将文化系统进行功能划分,得出文化保护系统、文化支持系统、文化传播系统、文化融合系统等功能系统。

教育强国建设必然需要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文化支持系统,这也是教育强国动力建设的题中要义。良性的文化支持系统可确保强国建设的连续性和一贯性,它是平衡文化支持与教育发展关系的调控中心,也是描绘教育强国发展脉络、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支持体系。教育强国建设与文化支持系统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文化支持系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精神指引。文化支持系统不是一个静态结构,而是一个动态的多元文化要素共同发生作用的体系,可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文明支撑。新时代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文化支持系统主要是为教育发展提供价值准则、道德规范、行动逻辑和思维方式,塑造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和文明基础,保障教育强国建设方向的价值正确性,提供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不竭知识动力,有效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

第二,文化支持系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制度保障。制度是文化价值与规范的重要结晶,具备价值规范性和法制强制性。教育强国建设只有依赖特定的制度文化系统,才能在国家疆域内普遍有效地推行。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其制度文化系统的根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构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行动逻辑,具有增强教育强国建设实践凝聚力的强大功能,能够主导教育强国建设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第三,文化支持系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导向。文化支持系统是在对文化实践进行继承、反思和创新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经验系统、理论系统、符号系统及实践行为模式,能够为教育强国实践奠定历史文化的基础,也能够为教育强国实践提供未来发展的导引。教育强国建设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系统之中,因而在文化意义上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本质特征。同时教育强国建设又不断为所处的中国特色社会文化支持系统赋予文化活力和文化意义,推动文化支持系统的演变和发展。文化支持系统在供给教育强国建设理论的同时,不断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新鲜文化因子,赋予教育强国建设无限精神动力。

二、教育强国建设中文化支持系统的要素、结构与功能

系统论强调“结构决定功能”。文化支持系统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具有多重功能,这取决于文化支持系统本身的结构。文化支持系统的结构又源自多种文化要素的关联性及其意义,所以,认识文化支持系统的结构有必要从文化要素开始。

1.文化支持系统的三个要素

第一,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即“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组织成员共享的基本假设和信念以及稳定的生存方式,它们表现为学校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3]。换言之,学校文化是由学校场域孕育且具有鲜明育人性质的文化类型。学校文化生发于学校场域中教师、学生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发展于校内师生对学校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的探索和追寻。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会发展出不同的学校文化,因此,学校文化往往具有特色性,彰显不同学校的育人文化体系特点。同时,不同学校文化也必然有其共通性,那便是文化的教育属性。亦即不论何种学校文化,都应当具有教育性,充满对人成长与发展的有目的性的积极关切,并由此发展出相应文化实践、文化空间和文化资源体系,构成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无限文化能量。

第二,家庭文化。家庭文化是“家庭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并成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享受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4]。家庭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天然“文化氧吧”,是塑造人的第一个也是最直接的一个文化场域。家庭文化必然因家庭不同而具有家庭道德生活、伦理生活和价值生活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家庭文化往往形成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为青少年儿童成长发展提供最为原生的文化动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当前中国的家庭文化,一方面延续着中华传统家庭文化的深厚历史积淀,另一方面又在遭遇现代文化解构。中国家庭文化面临巨大的时代挑战,同时迎来诸多创新发展新机遇。新时代崭新的中国现代家庭文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转型时期悄然酝酿。立足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基于中国优秀传统家庭文化的新时代中国家风正在形成。

第三,社会文化。人的存在即社会性存在,人的发展深受社会文化影响。人出生以降便开始接受社会文化洗礼,过程漫长且复杂,直至生命停止。本质上讲,人的发展即社会化过程,亦即接受社会文化熏染塑造的过程。广义的社会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集合,它囊括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思想、社会舆论、民族文化等多种因素,可按照文化的等级和类别对其进行划分,如大众文化、精英文化、权威文化等。狭义的社会文化则单指社会整体呈现的文化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与文化制度,构成社会文化的主流,个体社会化发展通常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必须承认,社会文化因素复杂,各类社会文化因素水平良莠不齐,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的社会文化会对人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而,社会文化系统优化与治理是国家治理中永恒的主题,也成为新时代教育治理的重要环节。发展健康积极的社会文化体系,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当前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需求。

2.文化支持系统的要素结构

文化是实践的产物,人类在实践中立足价值需求、实践条件与方法等创造出不同的文化系统。文化系统之间具有密切关联,文化系统内部各要素间则具有更为严密的关系结构(见图1)。一般意义上,教育发展的文化支持系统要素整体上呈现出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学校文化、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共同建构起支撑教育发展的文化场域。

图1 文化支持系统要素关系结构图

三个文化系统要素间存在三种基本关系形态。在学校文化与家庭文化之间,家庭文化提供“原生”文化场,学校文化提供主要“次生”文化场。学校文化与家庭文化的互动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两种优势互补的文化动力与内容。在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之间,社会文化处于主导地位,引导学校文化发展方向,提供重要社会文化资源,学校文化则承载社会环境中教育文化的主要内容。家庭文化、社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互补共生、协同发展是推动教育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在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之间,家庭文化是宏观视域下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化变革会影响家庭整体文化氛围,不同的家庭文化又共同营造出整体的社会文化环境。因此,家庭文化与社会文化关系的稳定是助推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整体来看,教育强国建设有赖于文化支持系统中三个要素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力,共同营造稳定、繁荣的文化场域和文化动力。

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文化支持系统的不同之处往往体现在文化系统各要素间的关系结构和关系样态上。比如,美国倡导多元文化主义教育,旨在促进教育平等与社会正义,用差异化教学手段满足来自不同群体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习得上的有效合作。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移民国家,其多元文化主义教育中的文化要素较为混杂,可以大致分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两种。美国文化支持系统的结构主要表现为“熔炉式”,它的最大问题是充满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两种主义构成两种充满张力的社会文化思想,不同文化因子之间时常发生冲突,因此也难以形成文化系统内在的价值统一性。[5]德国教育的文化支持系统也存在三种要素,不同于我国的是其要素主要为行政文化、学术文化和工业技术文化。[6]其中,工业技术文化对德国教育产生的影响极为深远,并由此彰显出德国教育发展的鲜明特点。这三种文化要素间也存在矛盾性,主要表现为工业技术文化与学术文化之间的矛盾、学术文化和行政文化无法相互适应的矛盾,等等。相较而言,我国教育发展的文化支持系统更为稳固,更契合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了稳定而持久的文化基础。

3.文化支持系统的多重功能

首先是供给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本质上是人类在长期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智慧结晶,它同自然资源、生活资源一样,是推动人类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活动发展的基础力量。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文化支持系统的首要功能是提供充足且优质的文化资源。在文化支持系统内部,学校文化、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构成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库。文化支持系统对文化资源的供给包括文化显性资源和文化隐性资源两大类。文化显性资源主要指三个文化场域中提供的物质文化成果,包括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文字符号等;文化隐形资源主要指三个场域中提供的精神文化成果,包括发明创造、专利以及文化精神、意识形态、道德与价值体系等。全面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整体性、协同性文化建设,无疑是教育强国建设得以良性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文化前提。

其次是整合文化结构。教育强国建设的文化基础必然是和谐互补且具有持续性整体文化效能的文化支持系统,因此需要对社会环境中的多元文化进行整合与协调。全球化与现代化背景下,我国家庭文化、社会文化和学校文化需要实现良性互动和整体推进,充分发挥文化支持系统的整合功能。文化支持系统中的每一种文化要素都内含一种文化结构,每一个文化结构又存在不同的作用单元,每一个作用单元又对应不同的文化功能。因此,三种要素呈现的文化功能必然存在显著差异。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文化支持系统的整合既是一种外部文化资源的整合,又是一种内部文化结构的调整。对文化支持系统进行外部整合,意在建构学校文化、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三种文化结构相协调的关系,使三者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共同发挥整体性的文化功能。对文化支持系统进行内部调整,意在调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要素中的异质文化,促进不同要素之间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的流动,实现各要素间文化功能的联结。

最后是建构文化场域。教育强国的文化支持系统即一个文化场域,亦即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形成的一种以文化传承和创新为依托、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的文化关系网络。在文化支持系统中,家庭文化以早期家庭教育对个体进行濡化,是个体获得文化资本的核心文化场。学校文化是国家教育文化的核心表征,是个体全面发展和健康社会化的主导动力机制和关键文化场域。社会文化主要以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对个体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形塑个体文化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的日常性文化场域,对个体发展形成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三种文化场需要形成交叉融合、互补共建的积极关系,以构成一种健康且持续性整体赋能的文化支持系统。从文化支持系统整体上看,其所形成的文化场域对教育强国建设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且又在不同文化要素影响下以不同的文化形态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内容。

三、构建良好的教育强国建设文化支持系统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南。教育强国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理论指导和行动纲领,系统构建起良好的文化支持系统,以健康向上、强劲有力的文化支持系统为教育强国建设持续赋能。

1.系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是学校内部各种文化要素及其结构与意义的总和,其内部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学校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为进一步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充分发挥文化支持系统的作用,必须打造良好的学校文化生态。通过解决学校文化生态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塑造良好的学校文化生态环境。

第一,建设规范的学校制度文化。2010 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第十三章要求“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规则系统,是学校制度的灵魂。它的建设既要凸显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价值理念,又要在时代发展中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和运作机制,使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与学校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契合。良好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要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保障学生参与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权利,以制度文化推进学校中中国特色民主文化的形成。

第二,优化学校文化生态。学校文化表征一所学校的文化基质、文化形态以及文化价值观。学校文化生态建设注重但不能停留在校园物质文化层面,根本还是要突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共生的文化生态。要充分发挥“立德树人”作用,避免“文”与“质”的失衡,建构师生自然、自觉的学校文化行动范式,形成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富有人文的学校文化氛围。

第三,维护学校文化生态系统平衡。学校文化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动态的文化生态系统,它与社会文化生态系统、家庭文化生态系统之间存在密切的交互关系。学校文化生态系统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维持自身的稳定,在与其他系统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以动态的方式维持自身的平衡。在处理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问题上,学校应确立更高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主动适应社会主流先进文化发展走向,积极探寻适应社会发展的学校文化范式,以更超前、更先进、更科学的文化精神引领社会文化变革创新,确立学校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文化中心地位。

2.协同促进中华优秀家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梁漱溟认为:“任何一处文化,都自具个性,惟个性之强度则不等耳”,“中国人的家之特见重要,正是中国文化特强的个性之一种表现”。[7]中华民族优秀家庭文化深受中国传统家族制度、家族伦理的影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某种“个性”特征。从《礼记》到《颜氏家训》《温公家范》《曾国藩家书》等文化经典,无不彰显优秀家庭文化建设及其深刻意义。儒家学说以道德与伦理建设为本位,构成了古代中国家文化建设的精神纲领和主要价值传统,新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中的家文化思想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极富中国文化特色和时代先进性。

2023 年1 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指出,家长要“注重家庭建设,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育向上向善家庭文化,积极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8]。面对教育强国建设中家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需要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改进。

第一,要摆正家庭文化价值观。家庭文化资本的累积本质上是一种“不平等的累积”,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为个体发展筑起了“藩篱”。其实,文化资本是制度化的精英文化,主要外现于精英在生活、工作和社交等方面的偏好,这些偏好被用来进行文化性与社会性的区隔。[9]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这种文化资本上的差距容易引起家庭文化价值观的畸形,但是由家庭文化资本引起的差距并非不可逾越。家长首先要摆正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对当前的“教育内卷”现象有清醒的认识,进而选择正确的家庭文化建设路径。家长要对孩子的发展路径作出合理的选择和判断,做到不盲从、不攀比,积极发展孩子的天赋和能力。

第二,要建立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2021年10 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五条指出:“培育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树立和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共同构建文明、和睦的家庭关系,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10]。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需要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努力。家长要树立新型家庭文化观,为孩子做好学习和生活的榜样,注重协调家庭文化环境建设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做好家训、家风、家规建设,推进传统文化在家庭文化环境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三,重申家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家庭文化环境是浸润个体成长全过程的重要文化力量,对个体能力养成、角色认知和人格形成能够产生深远影响。教育焦虑是现代化发展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家庭文化环境,违背了家庭文化育人的初衷。在教育实践中,家庭文化环境建设要回归育人本质,打破文化资本累积下的教育需求幻象,满足孩子的全面发展需求,同时也要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充分发挥家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

3.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现代社会文化体系

当前,中国社会文化进入一个充满发展活力的时期。同时,在西方现代性和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中国社会文化也面临转型发展的复杂局面。社会文化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个体文化与集体文化的矛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协调等。在此背景下,建设教育强国文化支持系统,必须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总方向,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南,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体系建设,确保教育强国建设能够在一个健康、安全、活泼、向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以先进社会文化为教育强国建设赋能与奠基。

为化解社会文化体系中多种文化的冲突问题,建设健康的社会文化体系,进而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良好的社会文化基础,关键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中国多元文化发展中处于轴心地位。[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和中国灵魂,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化解社会中一切文化冲突与矛盾,抵制西方文化霸权和文化渗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化向心力和正确发展方向。

第二,坚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实现现代文化的中国特色化。赓续中华民族文化根脉,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魂脉,推动现代世界多元社会文化的融合性发展,在文明互动互鉴和转化创新中推动社会文化繁荣,全面构建起健康的社会文化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强调的“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12]新的社会文化象征“大国气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广的文化胸襟,具有强大的文化韧性和文化创造力,能够有效汲取不同文化的养分,形成兼容并包的文化格局,也能够自动摒弃文化糟粕和排斥恶性文化侵蚀,始终保持文化体系的优良品质。这意味着,创新社会文化体系要义有三:一是保持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敬畏,始终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文明,把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建设根植于中华优秀文明的深厚沃土之中;二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指导社会文化体系建设,确保文化建设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确保社会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以社会文化体系建设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三是保持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的品质,不断推进现代社会中不同文明与文化的共生发展,达成不同文化的互补,不断创造社会文化新生命。

猜你喜欢

支持系统强国家庭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对2~3岁听障儿童干预后的影响
“长征”五号地面发射支持系统短期快速恢复实践
家庭“煮”夫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恋练有词
上海:精心构建医改社会支持系统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