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科教融合创新实践
2024-01-18谢寅波
王 强 黄 达 谢寅波
(东北大学,辽宁 沈阳 11081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吹响了新时代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建设的号角。科教融合符合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一体化的本质规律,是世界科教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1]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推动高校科研资源转化为教育优势,开展基于科教融合的一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对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备受学界关注。首先,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协同发展角度,提出高校应依托产教融合,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注入全新动力[2];其次,从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治理体系构建角度,认为治理水平提升已成为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及释放高校创新势能的核心问题[3];最后,从创客空间体系建设角度,提出了包括构建大创业观创客教育理念等七个方面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4]。本研究以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力为目标,在对科教融合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科教融合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耦合机制,提出科教融合培养一流创新创业人才的具体路径。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科教融合的价值意义
科教融合广义上是指科技事业与教育事业相互结合,以教育促进科学、以科学引领教育,形成协同发展局面[5];狭义上是指高校层面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前提,使科研与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是对我们普遍倡导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更深层涵义的表达[6]。
(一)当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双创”战略的驱动下,高校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加快高校人才培养体制和培养模式改革,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任务和导向。[7]作为一项复杂性、系统性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包含价值观念、管理制度、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资源基础、保障体系等核心要素。但限于高校现有的科学研究管理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度,教师的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角色发挥均存在是重科研还是重教学的明显冲突,系统性顶层设计和协同性运行机制均有待进一步加强。面向一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有培养体系偏重于已有知识的传递,难以匹配知识的高速更迭,更无法实现知识再创造,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能力训练体系独立于专业背景,注重人才培养的宽口径,缺乏与最新科学研究进展的密切对接,也游离于行业发展前沿之外,实践内容缺乏挑战性;知识讲授体系与能力训练体系关联度不高、紧密度不足,综合性开放式的实战环节缺失,使得学生无法实现学以致用,缺乏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面向未来、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现代工业,亟须建设系统性、协同性培养体系,更新具备创新性、挑战性的教学实践内容。
(二)基于科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意义
科教融合源于德国洪堡“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办学理念[8],这一理念既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同步提升,也加速推动了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出现和发展。中国科研机构和高校从20 世纪下半叶开始探索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从1995 年国家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一个独立部分,可以说,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对我国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不断推进,科教融合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探索、发展的重要导向。当前我国科教融合在三个维度上均在不断深入推进,一是国家科技事业与教育事业的宏观融合;二是科学研究职能与人才培养职能的中观融合;三是科研要素与教育要素的微观融合。一流创新创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离不开创新,创新人才成长的过程,正是其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将技能转化为成果、将成果升华为价值的过程,这完整体现了科教融合的三个维度(见图1)。在宏观维度,基于科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旨在落实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以教育事业发展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在中观维度,基于科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依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从体系建设视角将科研高校科学研究职能和人才培养职能融会贯通;在微观维度,将科研要素转化为优质教育要素资源,通过校企联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促进产教融合和科技创新,以科研育人为抓手培养师生科学精神、态度和素养,以研究型教学和项目化学习为方法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内生资源和学科内生资源转化,以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以科研成果转化和科创项目孵化孕育新兴行业、赋能科创产业,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融合联动、双向赋能,促进一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大学各项职能的最大限度发挥。
图1 基于科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职能体现
(三)科教融合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时代价值
在国家协同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既有高校自身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因支撑,也有经济社会高质量人才需求的外因驱动。从内因角度来看,一是高等教育教学方面有将科研作为教学实践的重要途径,同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提高整体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的需要;二是科研方面将理论教学作为高质量科研人才培育重要支撑的实际需要,实现教学与科研互促互补。从外因角度来看,来自政府的行政和经济支持是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最主要的牵动力,反映出国家对科学技术的战略性需求。[9]因此,无论是从内部支撑因素来看,还是外部驱动因素来看,科教融合都是新时代高校落实创新人才培养、提高一流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新时代需要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科教融合形成耦合作用,着眼国家战略需求持续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科教融合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耦合效应
一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通常是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杰出人才,这些人才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创新和创业领域展现出卓越的能力和潜力,并通过创新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商业机会和社会价值。一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更加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科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团队意识和创业精神。科教融合对于培养一流创新创业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也是科教融合进程中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融合剂,二者具有耦合效应。
(一)科教融合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的放大器
基于科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与实践内容缺乏创新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以科研赋能放大一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一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响应国家发展的战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基于中国国情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通常高等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达到三个关键成效:一是知识内化,内化的知识要呈现学科交叉的属性;二是经验生成,生成的实践经验要呈现系统化的特征;三是意识养成,养成的创新创业意识要具有动态化、创新性、市场化的特点。[10]科研工作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系统化的科研思维、前瞻性的科研意识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三个核心成效高度匹配。将最新科研成果向创新创业教育转化,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信息和技术;将高层次项目与平台作为创新创业实践的有效载体,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和机会;将具有国际化领军视野的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师资转化,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科技创新创业引路人,这无疑起到了放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关键成效的作用,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最有力的支撑(见图2)。
图2 科教融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核心成效的放大器作用
(二)科教融合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施载体的加固器
科教融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办学理念,具有结构化、制度化、市场化、动态化的特征。[11]基于科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机制体制、资源基础、主体客体三个支点可以形成稳定的一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黄金三角模型(见图3),该模型从价值观念、管理制度、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保障体系等方面完善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固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施载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缺乏协同性和系统性的问题。黄金三角模型的顶端是科研事业与教育事业的协同机制,包括科教融合的国家政策,科研机构与教育机构的联动、兼容机制,研究型大学科研职能与教育职能的协同机制等。如研究型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同时承担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职能,它们既是师生科研的平台,也是教师研究型教学和学生项目化学习的平台。黄金三角模型的左端是科教融合的基础资源,包括科研设备、科研项目、科研数据等科研资源,产业集群、行业协会、科技金融等产业资源,创新创业学院、实习实训基地、专创融合课程、基础学科教材和前沿性教材等教育资源。黄金三角模型的右端是科教融合的主体要素,包括以科学家为代表的科研主体,以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为代表的教学主体,以大学生创客为代表的学习主体。创新创业教育区别于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知识传授,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探究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批判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同时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知识传授”与“知识创新”在创新创业教育这一载体上具有了内在一致性,“学习和实践的统一”不仅对学生自身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促进了教师在科研与学术上的进步,扩充了创新主体,大大增加了价值创造的可能性,将科技、教育、人才融会贯通,这也正是研究型大学的独特优势之所在。
图3 科教融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施载体的加固器作用
(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科教融合良性循环的融合剂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科教融合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科学研究和教育的有机结合,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潜能,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科教融合的融合剂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推动科学研究的转化。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和真实的创业实践活动,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这种融合可以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过程,将创新成果更快地推向实际生产和市场。二是增进科学与产业界的合作。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师生需要与企业、行业和社会组织等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获取资源和市场机会,这种合作促进了科学与产业界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了科学研究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对接,推动科教融合的深入发展。三是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供给。一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杰出人才,他们可以创造新的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具备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人才,满足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科教融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加强科学研究与实践的结合,推动科学成果的应用与产业化,促进科学与产业界的合作,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科教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路径选择
面对当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缺乏协同性和系统性、教学与实践内容缺乏创新性和挑战性的现状,基于科教融合开展一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需要从组织创新、教学创新和实践创新三个维度巩固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体制、资源基础、主体客体三个支点,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生资源和学科内生资源,形成一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促进高校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行业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实现科教融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向赋能。
(一)探索科教融合新协同理路,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组织创新
坚持协同育人,以机制创新打通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壁垒,是构建高水平科教融合体系、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基于科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牵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多方主体,高校内需要有强有力的组织运行体系,高校外需要有广泛的协同育人主体和特色化协同育人模式,双方在协同育人中实现合作共赢。
1.完善运行机制,形成校内协同
科教融合是科技革命和社会变革催生高等教育深层次改革创新的必然结果。新时代背景下,当科教融合上升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各高校应当将科教融合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强化统一部署和宏观调控。从运行意识层面,激发育人主体的机遇意识与危机意识,形成关于科教融合在人才培养高质量跃升中的核心地位的教育共识;从运行组织层面,构建学校统一规划、专职机构具体实施、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联动协调机制,创造并完善科教融合机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从运行手段层面,要实现科研和育人的评价、资源配置有效联动,鼓励优势科研团队探索教育模式革新,建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将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培养内化为教学与学校发展需要,把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和优势,推动高等教育的科研活动回归育人,打好科教融合的校内协同“组合拳”。
2.创新合作模式,形成校外协同
校企、校所合作和国际联合培养是实现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依据资源依赖理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须不断从外部环境中获得资源,组织之间的依赖程度取决于资源分配和使用的控制力。转变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观念,构建以育人为核心的教育范式,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人才、科研与教育平台优势,强化与高水平科研院所、优势产业企业和国际知名高校互联互通,探索项目联合研发、科教合作、定向培养,共建创新实践平台,合力攻关关键技术,探索长期稳定的国际合作办学。一方面,来源于国内外知名企业、科研院所的真实产业命题和国际化尖端研发项目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平台,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前沿科技,开拓国际视野,掌握创新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利用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企业、科研院所等可以更快实现技术研发和科研转型,推动最新技术产品转变为新的教学资源,双方优势互补,实现校外协同的各利益主体间的互动发展。
3.筹建融合学院,探索合作共赢
虽然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组织存在目标需求的一致性,但主体各自有着不同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如何实现各异质组织间的共赢性协同治理,是确保组织发挥最大效能的关键。结合已有高校经验,筹建“科教融合学院”[12]牵头组织以及科技创新链[13]中介组织等,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攻关、组织建设等方面确立校内外协同的共建主体责任,探索科教资源共建、交互共享机制,完善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坚实保障制度,强化科研资源、育人资源、创新力量的动态重组和迭代更新,形成覆盖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全要素参与、全过程协同、全方位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三全育人”机制,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行业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实现科教融合共同体各参与主体的资源共享、利益共赢、协同合力。
(二)打造科教融合新师资队伍,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创新
教师是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作为教学和科研活动的践行者,教师是撬动科教融合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杠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创新包含师资队伍变革-课程体系变革-人才培养方式变革的“三变革”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保持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杠杆”效应得以最大化发挥的支点。
1.外聘与分类考核,实现教师队伍优势互补
鼓励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和国际知名高校之间设立跨学科教学科研岗位,实现协同主体间教学科研人员流动机制。通过兼职导师、项目导师、长聘导师、名誉导师等多种形式,将杰出科研人员、企业家和卓越工程师纳入高校教师队伍,通过引入外部要素引发高校教师内部主动变革。结合不同类型教师岗位职责、岗位类型及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性特点,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实现以学科发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为要素的教师分类考核,引导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构理论教学和科研育人的新时代教育理念,主动推动科研与育人互动,激发科研人员坚守知识创造者和知识传播者的使命初心。
2.内容与形式变革,实现课程设置高度匹配
一流创新创业人才离不开健全的学科交叉、科教融合、科研共融的课程体系支撑。高校应引导教师广泛采用案例式教学、MOOC、翻转课堂、特邀讲座等混合教学方式,加快科教融合中学科交叉课程、问题导向课程、科技前沿课程、实践引领课程等新型化、综合性课程的开发,将最新科研成果、先进科学技术、技术研发经验、社会需求变化等内容带入课堂教学、带入实践教学、带入课程教材,打通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资源配置壁垒,推动人才培养从以“教”为主向以“育”为重的方向转变,实现课堂主角从教师向学生的过渡,提高课程设置与高质量人才培养要求的配适度。
3.传统与数字互补,推动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
科教融合是将先进技术引入教育的有效路径。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已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教育的发展,网络课程、远程指导、教育大数据服务平台、人工智能智慧课堂等打破了人才培养的时空局限,正推动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向数字化赋能转变。而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教师是教育和数字技术之间“双向依附”的桥梁及关键环节。[14]未来,在实现科研反哺教学的基础上,高校还应进一步强化智慧教育,充分发挥新兴科学技术在创新创业人才个性化培养中的促进作用。同时,积极开展海外网络教育,加强与海外网络教育的交融,开展全球网络教育共享、共治;[15]拓展智慧教育应用场域,尝试探索构建知识图谱、能力图谱、素养图谱、素质图谱,实现智慧教育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知识传授、品能互促全方位覆盖。
(三)打造科教融合新育人载体,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
创新创业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创造,具有特殊的创造属性。基于科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离不开实践创新,这是科教融合教育模式的重要抓手,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实践创新需要实践团队、实践活动、实践平台的载体支撑,以形成科教融合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生效应。
1.强化项目驱动,组建实践团队
科教融合汇聚科研活动和教学活动优势,符合创新创业人才发展需求,但仍需有效的实践模式作为抓手。高校应突破传统课堂育人模式限制,尝试团队式培育、项目式学习,创新科教融合模式,为学科交叉、本硕博互动式教育教学提供平台,把“科学研究的密度”转化为“教学创新的浓度”,[16]打通科教融合障碍。例如,以导师制为牵引,组建学生创新团队,推动导师、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互动,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等多形态的科学研究活动;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将科研思想注入教育教学环节,以项目化运作方式帮助学生确定新颖性、挑战性、科学性、前沿性选题,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开展有特色的创新性项目研究,以科研思维引导学生创新实践,以项目思维推动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等。
2.聚焦实践能力,丰富实践活动
紧紧围绕国家新型工业化进程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对工程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以实际工程和应用为导向,以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关键,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进科研资源向本科教学开放,引导本科生提前进导师团队、进重点实验室,让学生参与学术活动从申报、实施到结项的全生命周期。面向科研前沿和产业命题,与行业领先创业企业设立挑战课题,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科研选题,合作挖掘培育项目参加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题和“互联网+”产业赛道。举办创新论坛、创业沙龙和校友创新创业大赛等,组织大学生参观创新型企业,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实践,满足学生多样化创新创业实践需求。
3.汇聚优质资源,拓展实践平台
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众创空间为基础,打造学生创新创业专属物理空间,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充分发挥高校各级各类实验室的资源优势,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部分学科竞赛实训基地等搭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平台;面向专业实践,以创新创业活动为平台,建立开放共享式“赛教研”学生协同创新工坊,联合高新技术企业,着力打造产教融合实验室,共建学生创新创业生产实习实践基地。以健全的创新平台,保障基于科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资源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