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4-01-18邹振宇孙民裕
文/邹振宇 屈 昊 孙民裕 吴 琦 杨 明 邱 爽
[1.合肥科创蜀山科学岛运营管理有限公司;2.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院);3.合肥市科学技术局;4.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合肥市坚持下好创新“先手棋”,扎实推进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大力实施“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战略,不断深化科技服务工作,将科技创新这一“最大变量”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优增量”,综合创新水平稳步提升。2022 年,合肥市跻身全球科技集群第55 位、全球科研城市第16 位,分别提升18 位和4 位。
一、合肥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合肥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提速增效,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强省的重要支撑。
1.科技服务机构数量快速增长
2022 年,合肥市共有各类科技服务业企业约400家,服务市场主体约36 万户;建成21 家中试基地,依托大院大所自建或共建服务机构研发平台35 个;培育市级及以上孵化器107 家(其中国家级24 家),众创空间122 家(其中国家级28 家);创建30 余家省级及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2.科技金融活力不断增强
合肥市结合科技企业“高技术、轻资产”的特点,推出覆盖科创企业成长全周期的金融产品,打造了以“天使基金”“种子基金”为代表的基金丛林,创新开发“科大硅谷人才贷”等科技信贷产品,承接专利质押贷款,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3.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大
依托“中科大系”“中科院系”等高校院所资源,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科技服务人才,提升科技中介行业服务水平和质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通过开展自然科研系列职称自主评审等举措,累计汇聚创新人才超800 人,孵化企业超310 家,2018—2022年连续5 年入选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榜。合肥市开展技术服务经纪人培训,促进科技成果“三就地”,已累计培育初级技术经纪人近300 人。合肥市“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实现了全员“持证上岗”,科技服务向更广阔领域延伸。
二、合肥市科技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国内先发地区相比,合肥市急需在延长和增强科技创新服务链上下功夫,集聚核心要素资源。
1.市场化运作不畅,服务机构规模小、水平低
合肥市大部分科技服务机构是从高校院所和政府单位剥离出来的,“官办”和“半官办”的色彩较为明显,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科技服务经费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缺乏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主观能动性不强。科技服务机构整体规模较小,注册资金基本上在500 万元以下,从业人员大多在20~50 人。科技服务机构同质化严重,缺乏对市场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细分领域的专业服务能力较差,满足于做“专利申请人”“信息咨询人”,与培育科技初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等现实需求的差距较大。
2.人才队伍建设不足,从业人员数量少、能力弱
合肥市科技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存在不足。2021 年,合肥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约5.66 万人,占当年就业人员的3.6%。由于科技服务业从业标准还未确立,入行门槛相对较低,缺乏有效的考查考核制度,导致相关人员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缺乏创新性,青年人在技术、法律领域上的领悟力表现较为突出,在管理和市场化运作中缺乏实践经验,在考评考核时仍然存在重资历、轻能力的乱象。
3.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协同合作能力弱、效果差
合肥市缺少类似泰坦科技、药明康德、百普赛斯、华大基因等的知名龙头服务机构,对中小型服务机构的示范性较弱。线上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涵盖内容不全面,入驻机构数量偏少,科技资源共享率不高。线下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服务重点产业能力还不强。总之,合肥市科技服务业处于边实践、边探索阶段,产业集群化程度不成熟,没能形成高效的运作体系。
4.资金支持力度不大,科技金融撬动性不强
合肥市虽然已采取政府贴息、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对科技担保机构政策扶持等措施来降低金融机构投融资风险,但仍然存在风险补偿形式单一、风险补偿资金来源少、覆盖面不足等问题。合肥市政府创业投资基金很多以直投基金形式进入竞争领域,由于资金量大、成本低、比市场创业投资基金更加具有竞争力,一直存在与社会资本争利现象,不利于盘活社会资本、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三、促进合肥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完善“政府+市场”运作机制,把稳发展方向
(1)完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市委科创委统筹推进机制,在财政税收方面,制定出台科技服务行业的税收优惠、基金扶持政策,用真金白银助推科技服务业发展。在人才引进政策方面,制定更加有效的“专、精、特”急需的科技服务业人才引进计划,围绕人才安居、企业稳岗、人才培养等方面细化落实,推动人才结构更加优化、人才资源总量稳步提升、能力显著提升。在激励政策方面,多部门联合制定高效、便捷的长效激励机制。要充分利用股权激励、现金奖励、成果表彰等措施激励真抓实干、成效显著的科技服务主体,调动相关主体的积极性、持续性和创造性。
(2)坚持企业是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骨干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培育梯队机制,充分依托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积极培育、扶持一批标准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广合肥市“创业创新服务券”,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成果转化等服务活动。积极探索科技招商新模式,既招引龙头企业,又招引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平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打造科技服务业广袤森林。
(3)建立行业组织管理机制。成立科技服务业协会,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业行业标准。明确科技服务机构资质认证、准入门槛,着力解决当前科技服务机构“乱、散、小”等问题。制定权责清晰的服务流程,规范科技服务机构操作,推动科技服务标准化。制定科技服务机构黑白名单,加大对“黑机构”的整治力度和对“白机构”的扶持力度。完善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考核制度,持证上岗。
(4)优化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专利审查等法规,加强多部门协同配合,以审查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等关键环节为抓手,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为科技服务发展保驾护航。
2.组建复合型人才队伍,占据发展制高点
(1)在人才引进工作上倾心。聚焦科技服务机构的用人需求,制定重点人才招引目录,精准引才。组织专班高频次“走出去”挖掘科技服务业高层次人才,推动校企合作,常态化开展“智汇合肥”线下高校行、线上云聘会等活动,开通人才来肥的快车道。依托“科大硅谷”“中国声谷”等平台载体,完善“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健全人才引进政策,优化完善薪酬待遇、项目经费、医疗保障、安家费用等配套政策,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2)在人才培育工作上悉心。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基地,加强与国际知名机构合作,成立合肥技术转移学院,培养一批知背景、懂科技、懂市场、善管理、具有创新思维的本土化专业人才。对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资源,加大科技服务培训基地建设力度,制定不同层级、不同内容的培训方案,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服务人才培训工作,充实技术经纪人和技术经理人队伍。持续完善技术经纪人信用积分评定机制,组建市场化的技术经理人事务所。
(3)在人才交流评价上尽心。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实现人才资源共享。推行科技人员“双聘制”,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到科技服务机构交叉任职。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以能力、实绩、贡献为评价导向,打破原有不合理的制度藩篱,建立健全灵活的、公平的人才评价体系,畅通人才晋升渠道,激发科技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
3.完善科技服务业体系,构建协同服务大格局
(1)精心培育龙头科技服务机构,打造一流科技服务业品牌。支持行业协会和政府引导服务机构通过并购或外包方式做大做强,鼓励规模大、实力强的科技服务机构面向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等产业集群,围绕“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等产业领域快速布局,开展专业化、多元化的科技服务,打造业务品牌。引入竞争机制,加强骨干科技服务机构科学化管理,定期对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孵化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开展绩效评估,量化打分,奖罚并举。对少数成效不明显的机构要督促整改,提升相关机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2)构建一体化的创新要素集聚平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借鉴上海、深圳等地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经验,聚焦量子通信、智能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或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聚集,依托工业互联网,打造汇聚各类创新要素的优势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落地成金”。
(3)发挥科技服务业产业集群引导示范作用。充分发挥一带(高新技术产业带)、三区(蜀山区、高新区、经开区)、多园(中国声谷·经开信创产业园、合肥医药健康产业园等)的产业集群作用,围绕创新链的各个环节培育、引进科技服务机构,加快促进“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大格局建设。一方面,摒弃原有的“单兵作战”发展思路,加强产业主体的地理空间集聚,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服务企业入驻,加强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社会组织、金融机构等主体的常态化沟通和协作,促进科技服务机构的落地、生根、结果。另一方面,加强产业主体的虚拟空间集聚,通过互联网网上交易平台和常态化合作契约,培育、扩展合肥高端科技服务业“朋友圈”和功能群,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实现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科技服务业集群共同联动、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4.切实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用好科技金融活水源
(1)推动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扩点增面。鼓励有能力的商业银行在科技园区、大型众创空间等金融需求大的区域成立科技银行,加大对中小型科创企业的早期投资。引导民间资本成立金融担保机构、科技型小额贷款公司,丰富金融服务类型。
(2)做大做强科技金融产品体系。加强财政与金融联动,丰富科技创新贷、科技小额贷等金融产品,确保资金能覆盖企业成长发展全周期。打造科技基金丛林,面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到投早投小、投准投好。增加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及信用担保、股票上市、企业债券等方式,为企业提供特色融资服务。
(3)差异化制定业务准入门槛。制定信用等级评定体系,搭建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将科技型企业的专利、知识产权等纳入担保质押范围,采取多种质押物组合方式提供融资,畅通科技型企业“技术流”转化为“资金流”的渠道。
(4)健全科技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加强政府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采用“政府背书”方式,设立“风险池”转移部分金融机构风险,杜绝金融机构“惧贷”现象。通过税收优惠降低投资风险,如实施种子基金投资税收抵免政策来实现科技保险补偿功能,鼓励保险机构完善科技保险产品和服务,提高科技企业保险参与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