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经验及启示

2024-01-18杨鲜兰孙晓敏

关键词:价值观

杨鲜兰, 孙晓敏

(湖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2)

“友善”自古以来都备受人们推崇,成为和谐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国家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纽带和健康社会秩序的伦理基础。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导引,立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倡导、培育并践行从为人民服务到人民至上、从民族平等友爱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和平共处”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环境保护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人民自我友善提升、人际友善发展、社会友善进步、自然友善升华。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友善共处,营造合舟共济共建的中国式现代化氛围,开创社会和谐大同新局面。党的十九大、二十大要求培育践行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价值观基点的友善价值观践行更具逻辑优先性。回溯并总结中国共产党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历程和经验,对于深刻领会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核心要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践行宗旨和方向、广泛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实现人民美好幸福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一、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内涵

论及“友善”,《说文解字》云“同志为友”,“善,吉也”。友善意味着基于善良意志的友好言行。在西方,苏格拉底首提“善”概念,认为“真正重要的事情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1)《柏拉图全集》第1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1页。。亚里士多德在善的友爱、有用的友爱和快乐的友爱三种友爱中,认为善的友爱才值得追求(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32-237页。。在突破血缘地域限制的现代“陌生人社会”,与人为善、与自然为善,价值更为彰显。友善有助于化解社会生活张力、调节社会心态,为人际友善、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安宁生活提供润滑剂。

友善价值观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不同维度以及目的、手段、规则、控制等不同层次价值观念构成的根本性、总体性价值观念体系。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友善价值观的内容和样态是变化的。不仅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友善价值观迥异,不同个体、共同体的友善价值观也不同。例如,思想家推崇倡导“学理”友善价值观,统治者推行主导“官方”友善价值观,民间社会有其认同或信奉的“民族”或“宗教”友善价值观(3)参见江畅:《中国传统价值观及其现代转换》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16-18页。。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法家、道家、墨家、儒家等“诸子百家”的学理友善价值观,如老子的“尊道贵德”(《老子·五十一章》)、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下》)、法家的“明于公私之分”的“仁义观”(《韩非子·解老》)等,但“与人为善,善莫大焉”(《孟子·公孙丑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君仁,莫不仁;君不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荀子·王霸》)、“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等儒家友善价值观占据统治地位。近现代以来,西方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形成了相对成熟稳定的公共友善伦理道德,并将其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资产阶级理想信仰、价值精神宣扬为“普世价值”,但其实质乃“西式”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道德理想、价值信仰对世界其他民族文化、价值信仰的颠覆和“西化”。在阶级社会里,友善是有着鲜明的阶级性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275页。。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批判了资本主义的伪善,他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资本主义当其根本利益及统治受到威胁时,“把共和国的‘自由,平等,博爱’这句格言代以毫不含糊的‘步兵,骑兵,炮兵’”,“资产阶级的有礼貌的、伪善而温和的、庸俗慈善的腔调……暴露了它那最深长的含义”(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22、639页。。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集中全体人民智慧构建并践行自己的友善价值观,在道德主体、价值指向和实现路径上都实现了对传统友善价值观的超越和升华。传统友善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是与中华民族共始终的灵魂和命脉,但也一直存在着思想家主张的友善价值观、统治者推行的友善价值观与民间社会实际信奉的友善价值观的巨大差异,甚至因为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或统治者个人意志、情绪等偏好,存在着官方主导的(至少名义上)友善价值观与统治者自身实际奉行的价值观的背离,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构建设计、领导引导、建设培育、率先垂范推进与人民自觉践行的统一。传统友善价值观是以“仁爱”为核心、以“厚德载物”为根本精神、以“圣人”、“君子”、“大同”为目标的价值观念体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生活,但本质上是统治者统治社会的意识形态,“仁爱”、“友善”、“治国安邦”背后的根本是服务于“治理朝政”和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是以人民为主体地位,以人民幸福美好生活为宗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尊重宽容、友爱互助为要义的友善价值观。它为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指明了价值目标,为民族复兴与社会文明确立了价值取向,为公民道德行为提供了价值准则,实现了各族人民普遍认同的友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实现了党的友善价值观倡导与人民自觉践行的高度统一。

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和时代特征。从内容体系看,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机统一理论体系。平等、尊重是基本要义,强调国不分强弱、家不分贫富、人不分贵贱,都要平等尊重,待人如己。包容、理解是基本要求,要求以包容之心理解他人痛楚、原谅他人不足和接纳他人不同,彰显人性之美。关爱、互助、奉献是核心诉求。友善要有善良意志的真切表达和实实在在的关爱帮助,需要道德主体超越自我、牺牲自我,需要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高尚个人美德和社会国家大德。从本质属性看,人民性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本质特征。毛泽东指出,我们“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6)《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04-1005页。。邓小平以“三个有利于”表达“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最终极的友善价值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为人民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7)《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页。的目标方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是以人为本,倡导为人民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4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0页。,充分表达以人民至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人民主体地位。“人民至上”既不同于封建社会皇权至上而“民”派生从属的“以民为本”,也完全有别于西方抽象意义上肯定人的主体意志而实际上“人”成为“资本”奴役的“人本主义”。人民性要求不断实现人民的实质自由和民主,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时代转换,反映着时代发展的友善价值导向,体现着鲜明的时代友善精神。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时代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315页。,认为“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168页。。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是在对各种历史先进友善价值观的传承弘扬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来的,必须结合时代背景,才能真正把握其内涵。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是对世界友善、友好、人本等主流价值理念的认同并自觉提炼升华为自身指导思想的伟大行动和重要成果,其旺盛的生命力来源于被不断赋予时代内涵。自由、平等、公正、友爱等观念,既是人类永恒的目标,也具有时代特征。诚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者的公平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因为据说它不公平……所以,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2页。。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推进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撇开时代性抽象谈友善,往往会导致错误、失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3)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8页。追寻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促进人民的安宁幸福,必须把握并依循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时代性及规律。

二、中国共产党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历史演进

中国共产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到改革开放,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为根本依循,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友善价值观。从传播马克思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成果不断涌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基本内核,还成为践行的行动指南。从党提出消除剥削、反帝反封建到号召并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14)《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30页。,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主题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毛泽东思想是践行的最重要成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以“活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引领人民践行团结合作、联合互助的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取得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成就。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学习和教育引导,形成平等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人际情操、社会情怀向善向上,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新征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践行的伟大成果,并引领指导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践行。邓小平理论的“三个有利于”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友善思想的时代创新,“生活水平究竟怎么样,人民对这个问题感觉敏锐得很。我们上面怎么算帐也算不过他们,他们那里的帐最真实”(15)《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5页。是马克思主义人本友善观的新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表达了“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践行宗旨,科学发展观指明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造福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践行方向,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新境界。

二是以“为人民服务”宗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聚集践行力量。从党“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16)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8页。到“党要用一切力量去加紧团结收集统一无产阶级的群众”(17)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314-315页。,表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62页。的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为工农阶级服务”(19)《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18页。、“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20)《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54页。、“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21)《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27页。成为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践行的核心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汇聚并推动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践行的力量之源。邓小平指出,“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2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党最早提出“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目标,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3)《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7页。;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52页。;党的十七大要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25)《胡锦涛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39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推动友善践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始终凝聚、鼓舞并引领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践行。毛泽东号召建设“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26)《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0页。,提出建设“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27)《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68页。、“国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28)《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41页。目标;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2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页。,要“多快好省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30)《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49页。;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要求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成现代化小康社会。现代化强国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明确了党前进的目标,成为凝聚和团结人民不懈奋斗的强大力量。

三是以社会建设方案部署,推进友善践行方式不断创新并统领践行。其一,创造“团结—批评—团结”的社会主义友善践行模式。党在土地革命后期就要求对待同志要团结与批评相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党创造出“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分清是非,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31)《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10页。的“团结—批评—团结”友善践行法宝。其二,建构起包括友善教育的全民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体系。以学校教育、党校教育、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为主体建设全民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体系,实现友善教育与践行的组织化、体系化、全民化和制度化。其三,开展以主题活动为特色的友善践行实践。开展读者来信和大学生张华事迹(32)《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张华》,2011年2月11日,http://news.cntv.cn/china/20110211/107925.shtml,2023年1月2日。主题讨论,弘扬利他的、忘我的友善精神;开展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主题宣传,强化友善践行精神导引;开展仁者爱人、天人合一、厚德载物、亲仁善邻等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强化友善践行的文化滋养;开展“五爱”、“八荣八耻”主题教育,引导推动友善践行;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志愿服务等主题实践,引领深化友善践行。“五讲四美三热爱”(33)1980年6月14日《文汇报》刊登文章提出“思想美、语言美、仪表美”“三美”口号,7月2日《人民日报》和1981年2月16日《新华日报》先后刊文肯定。团中央提出开展“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五讲”活动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四美”目标。1981年2月25日,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9个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倡导开展“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1982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宣部《关于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报告》。与十二大以后开展的“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汇合成“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精神文明活动谱写友善践行精彩篇章,文明创建强化友善践行,公民道德建设倡导团结友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道德规范引领“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34)《胡锦涛文选》第2卷,第640页。的友善风尚培育。从“学雷锋”到“做志愿者”,从汶川地震全民捐赠、志愿者抢险救灾到北京奥运会“中国志愿服务元年”,勃发“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志愿服务开启友善践行新篇章。这一系列社会建设方案的部署与行动,使友善践行不断融入日常生活,并转变成人们的行动自觉。

四是在政治、军事、经济、民生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领域着力推动友善践行。其一,在政治实践中践行团结、联合、和睦。党的二大提出工农团结、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共同协商斗争;党的三大要求团结并解放一切被压迫民族和阶级;党的四大提出工农联盟;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强调“团结全党同志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35)《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55页。;党的七大要求“和全国人民团结起来”(36)《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7页。,团结和睦在党的建设中一以贯之。其二,在军事实践中践行互敬互爱、互帮互学、合作协力的友善观。毛泽东提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37)《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41页。,主张“官兵生活同甘苦”、官兵军民一致,要求“尊重已经放下武器的敌军俘虏的人格”(38)《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11页。;邓小平倡导老战士帮助新战士、反对老兵欺侮新兵(39)《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页。,人民军队践行“团结我军,团结友军,团结人民”(40)《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39-1040页。的友善传统。其三,在生产劳动和消除贫困的砥砺奋进中践行团结、互助。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指导群众成立互助组、号召建立团结互助合作社,强调“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41)《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0页。;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江泽民提出“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科学发展观在对“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的科学回答中,体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友善价值观。其四,在民族关系中践行平等、团结、友爱。早在长征中,红军就深入少数民族,践行“民族自由、平等与联合”,彝海结盟等民族团结友善的历史佳话给各族人民留下了美好回忆。

五是以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和雷锋精神等伟大精神为引领,促进共产党人的友善道德向群众推及和社会扩展。长征铸就了为人民利益、民族利益而不惜牺牲一切和与人民生死相依的友善精神,展示了党及人民军队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友善。延安精神是党培育和锻铸的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灵魂、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伟大精神,照耀军民践行团结友爱的友善价值观。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导引做“有利于人民的人”(42)《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0页。和团结友善的人。抗美援朝锻造的为祖国和人民利益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和平与正义舍生忘死的国际主义精神,成为国际友善的标杆。毛泽东指出,“必须对朝鲜人民、朝鲜人民军、朝鲜民主政府、朝鲜劳动党(即共产党)、其他民主党派及朝鲜人民的领袖金日成同志表示友爱和尊重”(43)《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100页。,要求“中朝两国同志要亲如兄弟般地团结在一起,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教育……指挥员战斗员要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拿朝鲜人民一针一线”(44)《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130页。。“雷锋精神”引领并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养育友善品格并践行友善价值观。自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精神成了中国社会友善风尚的一个标志。雷锋的“一个人只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才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和“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的“敬善”、“向善”、“为善”崇高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践行的标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行动是行善助人的旗帜,引领和激励人们践行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践行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5)《胡锦涛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38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凝聚起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践行的“最大公约数”,彰显出伟大的中国友善风格、中国友善精神和中国友善力量。

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依循,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这些理论创新成果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思想。它立足唯物史观,对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及时代意蕴进行科学诠释,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践行的最伟大成果,并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践行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4页。,“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4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2页。。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职位高低、岗位大小,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积极主动地推进为人民造福的事业,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体现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友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8)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477页。,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300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倡导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民族友善。关于世界和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5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539页。,要“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践行亲、诚、惠、容理念”(5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358页。,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友善。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5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35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朴素的真理”,“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5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35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自然友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时代创新,成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

二是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凝心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5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23页。,“革命理想高于天”、“我们共产党人锤炼党性,首要的就是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5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4页。,认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5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15页。。党的十八大倡导“友善”价值观,要求把培育和践行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5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年,第18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5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154页。,“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5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159页。。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6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33页。。党的二十大要求“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61)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第36页。。为直面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主题教育,用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夯实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力量,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工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汇聚民族复兴力量。党的十九大提出以“五位一体”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党的二十大要求“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2)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第18页。。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的主旨讲话中讲到:“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政党要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努力实现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稳定、生态宜人,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既增进当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孙后代权益,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63)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3月16日,第2版。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动员、凝聚、鼓舞着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勇往直前。

三是在消除贫困、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重要领域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成效举世瞩目。其一,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扶贫济困,消除绝对贫困,在精准扶贫中深入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扶贫干部舍小家为大家,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家万户;群众互帮互助、团结奋斗,守望相助;“万企帮万村”,全社会和衷共济……扶贫大爱善举充满大地,造就出新时代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践行的伟大创举。其二,践行“生命至上”、“健康至上”,彰显真善美。疫情防控中关爱确诊人员、隔离人员和病人家属,爱护一线医务人员,照顾患者特别是有亲人罹难的家庭,帮助孤寡老人、重病重残人员,最美“逆行者”、“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集结汇聚,肩并肩、心连心,同舟共济,践行舍生忘死、用大爱护众生的人民友善,践行和衷共济、命运与共的国际友善。抗疫精神再现中华民族的友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再现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至善”。其三,践行自然友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样态。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6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5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6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507页。并提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6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394页。,要建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6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39页。。生态文明思想创新和顶层制度安排推进自然友善践行,相继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建设,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建立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实际行动践行自然友善。

四、中国共产党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启示意义

践行友善价值观就是在实践中实施友善价值观,使之现实化为社会的价值体系。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及践行经验。回溯历史,可以为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广泛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提供启示借鉴。

1.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创新成果为践行的根本指导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思想渊源和践行指南。其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现实相结合,创构并践行以毛泽东思想为伟大成果的无产阶级友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奠定了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宗旨和基本框架。再后,中国共产党又以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依循,创建并践行包括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才能成为人类社会最先进的友善价值观,才能达到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人类理想境界。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必须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不断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新道路及新中国,为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和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目标指南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68)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第14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广泛践行包括友善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69)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第15页。。

2.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社会共同自觉

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是党领导下的全社会共同自觉。党提出明确的践行目标、要求,党顶层设计、统一部署行动,实践践行与理论构建同时进行、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党动员、调动和汇聚全社会资源、智慧和力量,社会成员自觉践行。

百年来,在党的统一领导和推动下,整合集中全社会力量,人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革命斗争时期,党领导人民在斗争中孕育、形成并践行“翻身求解放”的共同信念、“革命不胜、奋斗不止”的共同使命、“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的牺牲精神和“军民平等、官兵平等、人人平等”的平等理念及“白求恩精神”的奉献精神,展现中华儿女“舍生取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友善精髓,体现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友善宗旨。新中国成立后,党确立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基本框架,并带领人民践行。党的八大作出发展生产、满足人民需要而奠定人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经济基础、物质条件和精神价值的重大战略部署,为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指明了价值方向和基本立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促进思想解放和经济发展,弘扬了市场主体的自主权利,增强了主体的自由平等意识和主体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作践行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7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164、165页。。党的十九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方略,“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7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33页。。党的二十大要求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的领导下,人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成为一种风尚。

3.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践行宗旨和“人民幸福”的践行目标

“人民至上”、“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也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践行的旗帜和航标,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砥砺前行。党带领人民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说到底就是践行“人民至上”、“人民幸福”的友善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人民至上”、“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践行奋斗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人民至上”的宗旨,开启了以人民“站起来”为标志的“人民至上”、“人民幸福”友善价值观践行。毛泽东指出“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72)《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243页。。伴随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人民至上”友善价值观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人民幸福”目标在践行中提升。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是非成败的根本标准。江泽民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7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31页。,胡锦涛要求“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办人民群众所需,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74)《胡锦涛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73页。。“富起来”成为改革开放时期践行友善价值观的新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在培育和践行中不断发展,始终强调“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7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53-56页。,“人民至上”的友善价值观体系日渐形成。同时,要求将“人民至上”友善价值观与“五位一体”(76)“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77)“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包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统筹推进,贯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中,为促进人民幸福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强起来”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践行的新样态。

4.必须坚持优秀传统友善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传统友善思想源远流长,是与中华民族共始终的灵魂和命脉,意蕴深厚。必须使之融入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践行中,服务于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一是从“家国本位”升华到“人民主体”的集体主义友善观。中国传统社会是“家国一体”的社会价值体系和家国天下的治理架构,家庭、家族、国家优先于个人。党将传统社会的家国本位观升华,实现对传统社会民本思想的扬弃,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到为人民、为国家无私奉献、舍身忘我,从“先富带动后富”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倡导并践行以人民为主体的集体主义友善观。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统一。

二是从“君子”、“圣人”人格升华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周易》有“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周易·乾》)、“圣人作而万物睹”(《周易·乾·文言》)的记载。中国共产党弘扬传统的成性成人观念,但又突破君子、圣人之道德局限,倡导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8)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第28页。,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三是从“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天下情怀”升华为“和谐社会”、“和谐共生”、“大同世界”。《易经》言“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周易·乾·彖》),表达生存和谐的自然法则。《尚书》讲“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虞书·光典》),《道德经》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反映天地万物自然和谐共存。“和”在传统文化中既是一种本体论存在,也是一种价值论原则。中国共产党将传统的人和、社会和、人与自然和、天下和的“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友善观不断升华,从寻求和谐到构建和谐世界、和谐宇宙,从建设“更加和谐”的小康社会到构建“和谐社会”,从环境保护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和平共处”到同一个地球村、同一个“命运共同体”(7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272页。,走“和衷共济、和合共生”(8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424页。的世界大同之路。“和”、“天人合一”、“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等传统友善观在新时代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5.必须坚持以社会建设行动为践行的基本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8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165页。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关乎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新时代,应强化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以中国共产党友善美德向全民友善素养推广普及,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其根植于人的灵魂深处,为广泛践行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信仰支撑。一是以友善为社会需要使之成为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培养公民的身份认同感,促使公民建立善意的交往情感联系。发挥教育体系作用,以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好风气,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和社会教化作用,建立道德回馈、友善回应及楷模扬善机制,构筑美好的友善精神世界。二是以友善为公民自觉使之成为公民道德理想。弘扬传统友善价值观,培育公民友善交往的意识和态度,内化公民友善道德品质;拓展友善实践,推进友善人格塑造和友善美德养成。三是建立友善公共秩序和提升公民友善践行能力。引导公民在共同的正确的友善轨道生活,建立公民自我利益与公共利益协调统一的友善公共秩序,塑造友善公共精神,凝聚友善正义。培养公民友善践行能力,发挥公民主体性作用,释放友善能量。

一方面,要强化友善践行,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友善精神落地生根。开展主题教育,让信仰力量不断引发友善的共情共鸣;开展主题宣传,丰润践行的道德滋养,筑牢践行的精神之基;开展主题实践,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纵深文明创建。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营造见贤思齐、善行天下的浓厚氛围,激发全社会友善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让善人善事、善行义举蔚然成风。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友善价值观践行的规导、激励和保障机制。广泛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要求广泛地普遍地将友善价值观付诸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为此必须以制度导引规范践行善行,以制度激励保障善举。既要完善友善行为回应—评价—激励机制,通过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向上向善好青年等引导、支撑、激励践行善行义举,又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法治保障友善观念和友善行为成长的土壤。保障善行与惩罚恶举并举,营造良好的友善践行生态,以法治环境和制度支撑促进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广泛践行。

猜你喜欢

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笔绘幸福园里的价值观
笔绘幸福园里的价值观
论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观
需要建立统一的健康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和人之间最深的鸿沟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