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昆明医科大学科技创新工作采撷
2024-01-17昆明医科大学
昆明医科大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医科大学在科技项目、奖励、成果、团队、平台等建设上持续高能产出。据统计,10 年来,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56 项,科技部973 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省部级项目2 800 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数年位居全省前3 名。获批建设国家级、部委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等平台135 个,其中,国家部委级平台3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 个、省级国际合作基地5 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省级创新团队28 个。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项数量持续位居全省前列,累积获特等奖7 项,一等奖18 项,二等奖31 项。获国家干细胞临床备案机构3 个、项目1 项。
“十三五”时期,特别是学校第七次党代会后,昆明医科大学科技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果,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实现了圆满收官,为“十四五”时期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1 教育部高原光损伤性皮肤病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何黎教授
图2 教育部高原区域性高发肿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部分成员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何黎教授领衔的光损伤性皮肤病防治体系的创建及应用,在国际上首次创建中国人光损伤性皮肤病最大样本量资源库及人工皮肤光损伤模型,率先发现光损伤性皮肤病5个致病新靶点,首创光损伤性皮肤病4 个诊疗新技术,优选云南特色植物参与贝泰妮集团研发出薇诺娜系列产品,打破中国长期被国外品牌垄断的局面,薇诺娜成为我国功效护肤第一品牌,有力促进了云南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云南省以宣威为重点的地区是世界肺癌高发区,女性肺癌死亡率较高。以黄云超教授为代表的学校专家团队20 余年来扎根红土大地,努力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建立了适合宣威地区农村肺癌的早诊早治技术,省、市、县三级规范化诊疗网络体系和管理模式基本成型,将早期肺癌的五年生存率较10 年前提高了50% 以上,数十万患者受益。
由基础医学院杨照青教授领衔的中缅边境恶性疟原虫抗药性研究及中国猴疟模型的建立,首次精准测定了中缅边境恶性疟原虫对多种抗疟药物的敏感性,提出新的抗疟原虫治疗建议。在国内首次对中越边境自然感染的猴疟原虫采用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建立中国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明确的灵长类猴疟动物模型。
昆明医科大学科技创新上将持续发力,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在高质量产出一批科技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成果转移转化。2016 年,学校成立技术转移中心作为院处级建制机构,代表学校专门从事科技成果和技术转移的管理服务和运营,出台《昆明医科大学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奖励规定的通知》等多项措施,提升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质量和效益,服务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