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字职能演变研究

2024-01-17白小丽陈俊杰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词项本义义项

白小丽,陈俊杰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所谓汉语难学,主要难在字词,而学好汉语的关键也在掌握字词。①周健.分析字词关系改进字词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2010,(1):97 -105.从远古时代的各种形体符号,到殷商时期较为成熟的甲骨文系统,再到如今的通用汉字,汉字字符已经在上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字词关系与字际关系,这使得许多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极易出现“识字不识词”或“识词不识字”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量的学生会将“赌博”一词中的“博”与“搏”混淆,并且发现这一现象不仅出现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在国内的基础语文教育中也有许多学生会将其混淆。究其原因,无外乎是教师在字词教学时孤立地对字和词进行教学,并且自身对于所教授的字词演变关系不清楚,从而导致学生也孤立地识记,于此就极易与类似的字符发生混淆。

李运富先生提出的汉字学“三平面理论”认为,汉字具有形体、结构、职用三方面属性,其中,汉字职用学是“三平面理论”的重点;汉字的职用包括汉字的“职能”和“使用”,前者是指汉字符号所具有的表示各种信息和情感的能力,后者是指书写者根据表达需要把汉字当作符号加以利用的行为。②李运富.论汉字职用的考察与描写[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5 -12.本文以“博”字为例来说明汉字的职能演变。在汉字使用历史进程中,“博”字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出现时期较早并一直使用至今。通过梳理“博”字的职能使用变化情况,发现“博”字的职能在历史中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变化,并导致了如今“博”字以及相关字词关系的模糊。

《现代汉语词典》中“博”字有以下七个义项:1.记录形容词(〔量〕多;丰富),如“地大物博”。2.记录动词(通晓),如“博古通今”。3.记录形容词(大),如“宽衣博带”。4.记录名词(姓氏用字),如“博劳”。5.记录动词(博取;取得),如“以博欢心”。6.记录名词(古代的一种棋戏,后来泛指赌博),如“博弈”。7.记录外来词,如“博客”。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00.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我们可以看到“博”字在如今日常使用中并非单一的字词对应关系,义项较多。这些义项并非是同时产生,是经过历时演变才呈现出如今一对多的字词对应关系,而词典中的各义项排列的顺序也无法体现其历时演变的关系。本文将以“博”字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的用例为考察材料,同时结合李运富先生“汉字职用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历时的角度厘清“博”字的使用职能的演变历史,希望给基础汉字教学提供新的思考。

一、“博”字的字形构意及其本用职能

汉字的本用,是指用本字来记录本词的用法。①李运富.汉字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3.汉字的使用在历史发展中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想要分析汉字的构形理据及其本义需要以其最初的文字形体为切入点加以考察。

“博”字目前可供考证的最早的出土文献是商代的甲骨文,字形写作。②先秦甲骨金文简牍词汇资料库[EB/OL].(2017 -06 -28)[2022 -10 -31].http:/ /inscription.sinica.edu.tw.文中出土文献皆来自该资料库,下文不再标注。关于“博”字的本义,众说纷纭,目前主要的观点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以许慎《说文解字》为代表的表示“广泛,众多”义。《说文》:“博,大通也。从十,从緁。緁,布也”。《说文》认为“博”字是从“十”从“緁”的会意字,从“十”表示“数之具也”,意思是数字完备,并有“一为东西,丨为南北”,故“十”表示东西南北中齐备之义;从“緁”表示分布、散布之义,合起来表示范围大,故认为“博”的本义是范围大。第二种是以《字源》为代表的表示“搏击,搏斗”义,认为“博”字是从盾,緁声。由于“十”在金文中与“干(指盾)”和“盾”字的写法比较接近,因而认为《说文》误释为从“十”,实则是“盾”的初文,因而认为博的本义是搏击,搏斗。③李学勤.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166.

李守奎先生认为《说文》关于“博”字的解释是根据秦汉“博”的形、义立说,不合古形、古义。④李学勤.字源:166.笔者也以为然,如果从“范围大”这个本义出发,“博取、博弈”二词中的“博”的语素义是怎么引申而来的?在这二词中为何要使用“博”字?这很难解释得通。因此,笔者认为,确定“博”字本义,仍需从最早字形以及最初职能使用的考察出发。出土文献表明,早在西周的青铜器上便出现大量关于“博”字的用例,此后就频繁见于各时代文献中,其字形演变过程如图1 所示。

图1 “博”字字形演变流程图

二、“博”字的兼用职能

汉字的兼用,是指用本字记录另一个跟本词有音义联系的派生词的现象。在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加,词语也在不断派生,而记录语言的汉字符号却不可能无节制地创造,因此汉字职能的兼用就很好地解决了新词产生与有限字符之间的矛盾。①李运富.汉字学新论:200.“博”字在记录其本义(博1)的基础上,还记录了以下的兼用词项。

(一)记录词项(博2),表示古代一种棋戏

博的本义是表示搏斗、对抗之义,后引申出一种“文明的搏斗、对抗”,去记录古代一种棋戏(博2)。古称为“六博”又称为“”“陆”等。《说文》:“,局戏也。六箸十二棋也。从竹,博声。”这是一种主要在战国、两汉时期流行的用于娱乐的棋类游戏,虽然目前暂无相关历史资料证明其出现的确切年份,但通过目前已有的历史文献资料仍可以判断出至少在春秋时期,“博”就已经普遍流行于大众生活中了。《孔子家语》:“哀公问孔子曰:吾闻君子不博,有之?孔子曰:有之,为其兼行恶道也。”通过这条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博”盛行于大众生活中,以至孔子将其作为不良风气加以批判。

从汉字职能与使用的角度考察,此处的“博”属于“博”这个字符的兼用,是从其本义表示搏斗、对抗之义引申而来。此外,由于“博”本质上是一种游戏,因此会有输赢,如果以财物下注的话也就变成了“赌博”,这样也就能解释为何在现代汉语中“赌博”一词是用“博”这个字了。这一用法在文献资料中还有许多,例如:

与闵公博。——《公羊传·庄公十二年》

不有博弈者乎?——《论语·阳货》

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史记·魏公子列传》

(二)记录词项(博3),表示获得、换取

博的本义是表示搏斗、对抗之义,由此引申出表示获得、换取(博3)。这一用法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现代汉语中的“博取”“博得”等都属于这一兼用职能。其他例子还有:

不得志,不安贵位,不博厚禄。——《大戴礼记·曾子制言》

惟博鬻升合米豆,以救朝夕。——《归潜志》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促织》

“博”字的兼用职能可总结为如下图所示:

图2 “博”字的兼用职能

三、“博”字的借用职能

所谓借用,是将字形当作语音符号去记录与该字形体无关但音同音近的语词,汉字的借用是以语词的音同音近为条件的。②李运富.汉字学新论:201.“博”字借用情况如下:

(一)假借词项(博4),表示大

《说文》:“博,大通也。”许慎认为博的本义是广大的意思,但通过对“博”字原始字形及相关用例的考察发现,“广大”义与其字形并无直接关系,而是通过假借产生的假借义。最早在西周时期出现了用“博”字去记录表示“大”的义项,这一职能我们用(博4)来记录,既用于指具体事物的大,也用于指抽象事物的大。例如:

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周易》

戎车孔博。——《诗·鲁颂·泮水》

故义之为利博矣。——《吕氏春秋·上德》

从表示大的(博4)引申出以下义项:

1.记录词项(博5),表示广。东周时期,在记录“大”义的(博4)的基础上,引申出了表示范围或宽度广的用法,我们记为(博5)。在使用过程中,“广”和“博”通常搭配使用,也可互相替换表示相同意义,例如在《廿二史考异·北史三·宇文恺传》中就因避炀帝名而改“广”为“博”:“博四一”①武汉大学古籍所.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80.。此外,“博”字表示广大义的用法在历史中高频使用,并且一直延续至今。例如:

玄端黑屦,青?隖纯,纯博寸。——《仪礼·士冠礼》

倚沼畦瀛兮,遥望博。——《招魂》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礼记·中庸》

2.记录词项(博6),表示数量多、丰富。春秋时期,在记录“广”义的(博5)基础上,又引申出了用“博”字表示数量多、丰富的用法,我们记为(博6)。例如: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论语·子罕》

择者欲其博也。——《吕氏春秋·览·离俗览》

平正和民之善,亿万之众而博若一人。——《荀子·儒效》

3.记录词项(博7),表示通晓、彻底地了解。秦汉时期,在记录“数量多、丰富”义的(博6)基础上,引申出表示所了解的事物多,学识丰富,借用“博”字表示通晓、彻底了解的用法,我们记为(博7),这一用法也形成了如今现代汉语中“博古通今”这一常用成语。例如:

吾闻老聃博古知今。——《孔子家语·观周》

乞出之朝堂,使夫博古之士,纠臣表之不合义者。——《资治通鉴·魏纪·魏纪四》

吾虽不学,颇好博古。——《梁书·列传·卷五十一》

(二)假借为“博”,表示姓氏

“博”表示姓氏,本文记作(博8)。现在,该姓虽然是较为少见的一种姓氏,但其实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目前,关于博氏起源的源流较多,一曰博姓源于姬姓,出自春秋中期郜国人孙阳,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韵会》《广韵》等记载:“古有博劳,善相马。”其中的“博劳”就是后来的“伯乐”,由于古时“博”“伯”二字可通假,因此在伯乐的后代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伯氏、博氏。二曰博姓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齐国之邑博州,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韵会》记载:“春秋,齐之聊摄随为博州。”后博州原住民以地名为姓氏,称博氏,史称博氏正宗。三曰博姓源于官位,出自战国时期学官博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有认为是源自战国时期赵国博闻师、汉朝时期博士祭酒、十六国时期博士郎中或元朝时期蒙古博尔赤等。四曰博姓源于外族部落,其中又分为不同的部族。有认为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诸“博氏”部落;或源于满族,出自满族诸“博氏”;或源于鄂伦春族,出自鄂伦春族博勒济尔格部落;或源于达斡尔族。这些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且都有相关史料的记载。笔者认为,虽然目前尚无法明确博姓的确切来源,但从汉字职用的角度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上述源流都与“博”之本义皆无任何关联,因此可以判定“博”这一字符只是被借用去记录这一姓氏,属于“博”的借用职能。在历史上有许多以博为姓氏的人,并且这个姓氏也一直沿用至今。

(三)假借为“伯”,表示鸟名

伯劳作为鸟名,最早的记载见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伯劳也”。民间传说伯劳一词来源于尹吉甫与伯奇的故事,这一名称也一直从汉代延续使用至今。“伯”与“博”在意义上并无联系,因读音相同双声叠韵通假而被借用去记录这个音节。

鹊食蹳皮,博劳食蛇,蹳、蛇不便也。——《论衡·卷三·物势篇》

博劳旧父是仇绥,尾长翼短不能飞——《琴歌》之二

此中有博劳鸟,奈何养贼不知?——《云笈七签》

(四)假借为“”,表示单纯、独一、集中在一件事上

(五)假借记录外来词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语言之间也在相互影响,并由此产生了许多外来词。外来词也叫借词,指的是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①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增订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45.“博”就被借用记录外来词“Blog(博客)”“Microblog(微博)”等。

从以上所分析的借用情况来看,汉字借用现象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借字所记他词是否拥有自己的本字可以将借用分为无本字的借用,即假借,和有本字的借用,即通假。②李运富.汉字学新论:201 -202.“博”字的借用职能根据有无本字可分为有本字的通假:“緁”“伯”“博8”等,以及无本字的假借“博4”和记录外来词,其中又在“博4”的基础上引申出“博5”“博6”“博7”等。

据此,可将“博”字的借用职能具体关系总结如图3。

图3 “博”字的借用职能

四、“博”字使用职能的演变

汉字的使用职能在文字发展过程中是动态演变的,汉字所承担的职能也在历史中不断地被调整去适配不同的表达需求。经过梳理得知,目前为止,“博”大致拥有11 种使用职能,这些职能都是历时演变累积的结果,有些原有的职能发生了扩展,记录了新的言语词项,而有的职能在发展中通过借用他字、职能转移等方式不断缩减,最终形成了如今的“博”字使用职能的格局。从历时的角度可将“博”字的职能及其演变情况梳理如表1 所示。

(一)“博”字的职能扩展

字符最初的功能往往是单一的,即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字只记录一个词(可以有多个义项)。后来,为了表达的需要,一个字变得可以同时或历时地记录几个词,这种现象就是汉字职能的扩展。①李运富.汉字学新论:210.“博”字最初产生时仅记录动词(搏斗、搏击),其字符和义项的对应关系都较为单一明晰,后来随着使用率的提高,“博”字所需要记录的言语词项增多,其职能也逐渐通过兼用、借用两种方式不断扩展。

1.兼用扩展。字符职能的兼用扩展是平衡字符数量和多词项的有效手段,造成历史中有许多源词与派生词共用一字的现象。“博”字最初在殷商时期仅记录其本用(搏斗、搏击),后在战国时期通过兼用扩展出(博2),在秦汉时又扩展出(博3)。

2.借用扩展。根据前文对“博”字借用职能的梳理,“博”字的借用职能整体上呈现一种无规则的扩展,最早在周朝时就已出现了两项借用职能,在战国时期增加到4 项,在秦汉时期达到高峰,共出现9项,到魏晋南北朝时有所缩减,只有5 项,此后,借用职能趋于稳定,直到现代,共有5 项借用职能仍在使用。

(二)“博”字的职能减缩

汉字职能的减缩是就个体字符而言,不是指汉字系统。②李运富.汉字学新论:213.随着时代的发展,“博”字的很多职能已经逐渐消失,或由其他字符替代。“博”字主要通过改换母字的形旁或声旁而分化出新的字符,并通过新字符去分担其母字职能。有的分化字完全取代了“博”字某项记录职能,有的分化字与“博”字共同分担记录某个词项。

1.换偏旁分化为“搏”,分担词项(博1)。博的本义是指搏斗、搏击,西周时期从原本的构件“”分化出表义的构件“扌”,形成“搏”字去分担(博1)的记录职能。这一分化字所记录的义项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一直稳定高频地处于优势地位,并且固定下来成为了现在“搏”字的常用义。

2.增偏旁分化为“?”,分担词项(博2)。由于“博”字所承担的使用职能的不断扩展,所记录的词项极易在使用中发生混淆,因此“博”用来表示棋局的这一词项,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分化出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增加“”的“?”,去记录(博2)棋局的意思,这一职能也从原有的“博”字分化出来。

五、“博”字职能总结

综上所述,“博”字的使用在春秋以前的用例并不多,以春秋时期为转折点,以本用为起点,开始产生了大量的兼用和借用,职能先后扩展到11 项;通过改换母字的形旁或声旁而分化出新的字符等方式历时缩减,真正共时使用的并不多;共时使用最多的是秦汉时期,共时使用的职能有9 项,延续至今的有7 项职能,并且这7 项职能一直高频使用,所以能够比较稳定地传承至今。“博”的本用没能延续下来,其本用职能由借用后起的分化字“搏”记录留存下来了,目前现代汉语中“博”的常用义,其实都是“博”字的兼用和借用。

六、应用建议

(一)基础汉字教学的应用建议

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往往都是记录单个的语素或音节,而词往往由多个字记录,因此,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识字不识词”或“识词不识字”的问题。学习汉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功用,所以,汉字功用理应成为汉字教学的重点。③李运富.汉字的特点与对外汉字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14,(3):356 -367.据此,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根据汉字的职用特性去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以“博”字为例,根据上文的梳理,我们可以将现代汉语中“博”的字词对应关系厘清如图4。

图4 “博”的字词对应关系

图5 “博”字相关部件字符图

由上图可知,“博”字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多的义项其实是其借用职能,其借用义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取代了本义而成为了该字符的常用义。像“博”字这种本用和借用之间关联不明显或没有的情况,可将本用和借用分类,当作两个不同的汉字进行义项讲解,若借用还有引申,以借用本义为基础进行义项的梳理。①李欣臖.基于汉字学三平面理论的汉字教学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0:31.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字符的职用特性从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并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知识谱系。第一个方面是“由字带词”,例如“赌博”一词属于“博”字的兼用义,其余情况都是其借用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将“博”字的兼用义与借用义分开讲解。首先从其构字理据入手讲解本义,因其理据明晰,教师可直接从其构形上分析其表意构件和示音构件,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其本义。“博”字从十,緁声。在此需要特别给学生强调“博”的原始字形是从“”,表示的是武器,因此本义表示“搏斗、对抗”,后来兼用表示一种文明的对抗游戏,也就是“赌博”,这样便能合理地解释为何现代汉语中为何“赌博”一词中的构词语素是“博”了。然后再对“博”字的借用职能进行讲解,“博”字的借用义与其本义毫无关联,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溯源其造字理据,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和记忆负担。对于其借用义可以借助其现代常用义,结合具体的词组或者语境帮助其梳理汉字在借用义基础上的发展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博”字借用表示大;后又在此基础上引申表示面积广,如“博爱、博士”等;后又由面积广大引申表示数量多,如“博览会、博物馆”等。

第二个方面是从字际关系入手。比如通过梳理发现,“搏”和“?”其实是“博”字的后起分化字,分别承担了“博”字的本义和一项引申义,具有同源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这种有同源关系的字,教师可以注重讲解这三个字符的关系,将“博”与“搏”进行对比教学,并自然扩展出“搏”字及其相关词语的教学,如“搏斗、拼搏”等,帮助学生构建字词和字际关系图谱,让学生清楚两字属于同源关系,明白了理据也就能避免二者的混淆。除了同源关系外,还可以从字符的形旁和声旁入手对具有相关部件的字符进行同类对比讲解。例如:

第三个方面是文化层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基础的字词讲解外,还可以融入相应的文化知识。以汉字的职能演变作为字词教学的主线索,不仅能厘清字词关系,明晰字际关系,还能串联起相应的文化教学。比如,在讲解“博”字时,可就其本用职能的转移自然地展开到其他字词,从“博”字的兼用职能——古代棋局扩展到中国古人的休闲娱乐方式。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脉络,相较于传统的字词教学而言,更丰富了课堂内容,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上所论,以“博”字为例,希望为基础汉字教育关于汉字职用教学法的使用提供新的思考。

(二)辞书编撰的应用建议

明晰了“博”字职能演变,还可为辞书中字相关条目的编纂与修订提供参考。如根据“博”字的梳理结果可以发现,《汉语大字典》中对于“博”字解释的相关条目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相关条目排列并非按职能演变的顺序进行排布,所列第一条义项为“大”,易让读者误以为是“博”字本义,而实为“博”字的借用;二是有些条目实为一类,例如《汉语大字典中》第2 条、第3 条、第4 条解释博为“宽广”“宽度”和“普遍”,但实际上都属于“广”这一类用法;三是各条目之间无逻辑关系,辞书孤立地列举相关义项,但其实它们内部存在意义上的联系。①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2版)[Z].武汉:崇文书局,成都:四川长江出版集团,2010:75.综上,辞书编撰或修订过程中,应结合汉字的职能演变,使相关条目的编排和解释更为准确,这样才能为辞书使用者提供更明晰的汉字信息。

猜你喜欢

词项本义义项
自然种类词项二难、卡茨解决与二维框架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大连书家之张本义
Enhanced Precision
英语词项搭配范围及可预见度
依据语篇中多层次信息的句法分析方法
语段中词项共现现象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