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术界视野下的云南书写及相关文献图谱研究
2024-01-17刘岩,陈菊
刘 岩,陈 菊
(贵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边陲,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由于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独特、民族众多等因素的影响,自19世纪中叶起云南便成为国外学者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首选之地。20世纪初日本学者鸟居龙藏来到中国西南地区展开人类学调查之旅,在云南及毗邻地区考察了沿途各地的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状况。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云南被日本媒介描绘成“神秘之地”和“少数民族乐园”,引起了日本群众对云南的热切关注,在日本学术界也激起了浓厚的兴趣[1]。白鸟芳郎曾7次到达云南,研究苗族、瑶族等民族的由来、历史、语言系统等问题;以伊藤清司为代表的民俗学者、神话学者通过云南神话故事和民间祭祀等寻找日本文化起源[2]。此外,佐佐木高明提出的“照叶树林文化论”、渡部忠世提出的“稻作文化说”、鸟越宪三郎提出的“倭人起源论”等,都与云南密切相关。综观上述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日本学术界对云南研究的内容广泛、领域众多,并取得诸多成果。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把握海外学者对云南研究的整体貌相,一方面可以为云南研究成为世界“显学”提供来自外部他者的史料文献与研究视角,另一方面可以为云南省历史、民族民俗、山川地理等多元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参考视角与基础文献。
基于上述分析与发现,本文以日本综合学术信息数据库(简称CiNii)为数据检索平台,首先将日语“雲南”作为关键词,选取发表时间在1980—2021年的学术论文,通过人工剔除重复文献、会议、综述、述评等非学术性文献,最终获得有效文献1 077条。其次利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按照期刊发文量、发文作者、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关键词聚类等信息绘制对应的知识图谱,直观、科学地展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学术界云南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和趋势前沿,以期为国际视野下的云南研究提供多维度的参考。
1 日本学术界云南研究的学术图景
1.1 年度发文趋势
发文数量的历时变化可以清晰地反映出该研究主题的动态演进过程和发展趋势[3]。图1展示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学术界云南研究的发文数量年度趋势。从发文量的整体来看,日本学术界云南研究主要分为3个阶段。
图1 日本学术界云南研究发文趋势图
第一个阶段1980—1995年。这一阶段发文量处于稳步积累、持续发展的阶段,虽有个别年份有所下降但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中国改革开放与西部大开发以后,部分日本学者前赴中国西南地区进行田野调查,与云南等地的中国学者开展合作与学术交流。1986年云南民族学院学术交流访问团应日本东京女子大学的邀请访问日本,进一步推动了中日两国学者的互访和两国学术的交流[4]。日本学者深入了解云南之时,在日本也掀起了一股“云南热”,不少日本学者认为日本的“根”在云南,并且来到云南寻找日本文化的“根”,在七八十年代这段时期内达到了日本“寻根热”的高潮,发表了许多优秀的论著[5]。伴随着“寻根热”的发展,日本学者也逐渐对云南的茶文化、稻作文化等产生了兴趣。1994年,日本著名茶史专家松下智到云南省思茅地区进行茶文化学术考察,并将考察结果介绍到了日本[6]。这一时期日本学术界中国云南研究的成果也为日后更多日本研究云南省做了一定的铺垫。
第二个阶段1996—2011年。这一阶段发表的有关“云南”的文献数量明显增加,处于爆发性增长状态。1996年,日本学术界对云南研究的发文量迎来历年最大涨幅,开启了日本对云南研究的深入化阶段。到2005年时日本云南研究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随着2006年中日关系转圜后,2007年和2008年的发文量再次达到顶峰。此后,发文量虽有短暂的回落,但在2010年重回峰值,2010年也成为继2008年后日本云南研究发文数量第二多的年份。
第三个阶段2012—2021年。这一阶段日本学术界云南研究期刊文献呈现较明显的递减趋势,但总体维持在稳定的范围之内。整体而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40余年间,日本学术界关于云南研究的年度发文量变化趋势呈现波动起伏,但整体呈现持续稳定的特征。
1.2 发文作者分布
核心作者是某一研究领域引领者,是该研究领域值得重点关注的学者[7]。利用CiteSpace软件,将时间范围设置为1980—2021年(时间切片为3年),以“Author”为节点类型,选取标准为g-index(k=25),得到226个节点和98条连线、连接密度为0.846 8的发文作者共现图谱(图2)。图2中圆环大小表示日本学术界云南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发文质量和影响力,线条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连线越粗说明作者间的合作越多。为直观呈现核心作者发文情况,笔者统计了云南研究代表性日本学者与发文量(表1)。由图2和表1综合可知:
第一,作者发文量。发文量≥5篇的作者发文量149篇,占总期刊文献的13.8%,显示出较强的集聚度。其中,日本文教大学的长谷川清在作者共现图谱中节点显示最大,表明其发文量最多。长谷川清自上智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留学,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研究。长谷川清通过整理、翻译唐代的历史资料,追溯云南傣族的起源,先后发表了西双版纳古代王国和云南少数民族间关系的系列论文。研究过程中长谷川清积极与云南高校展开交流与合作,曾任云南民族大学的客座教授。
第二,作者合作群。图2以伊势一男、春原嘉弘、戴陆园、李成云等学者组成的重点节点,此处形成的合作群体最大,连线最多,合作关系最密切。该合作群体以伊势一男为分界点可以划分为两个簇团,一是伊势一男、李成云、林长生、李家瑞等8位学者之间的合作形成了1990—1999年较为突出的合作团队之一。二是2000—2010年伊势一男又与戴陆园、工藤悟、春原嘉弘等10位学者组成了另一个较为突出的合作团队,通过伊势一男与其他学者的长期合作,在作者共现图谱上呈现出了一个较醒目的合作网络节点,该合作群体中既有日本学者,也有中国学者参与其中,反映出了在1990—2010年的20年间中日两国学者在云南研究领域合作交流较紧密。除了这两个比较显著的合作群体外,大部分学者多以个人发文为主,相互之间连接强度较弱、合作较少,呈现分散性的特点。
第三,核心作者与研究焦点。从发文持续时间来看,长谷川清、铃木博之、山田直巳等20位日本学者近10年一直活跃在云南研究领域。长谷川清、菅原寿清、王柳兰、木村自、山口哲由、奈良雅史、立石谦次、山田直巳、铃木博之、山田勅之、稻村务、宫脇千绘致力于云南少数民族研究;川野明正、欠端实以云南省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信仰为研究焦点;西谷大、中村均司关注云南梯田农业;德泽启一主要研究云南传统土器制作;井村有希研究云南步行虫。综合而言,日本学术界对云南省的民族文化、民俗信仰、农业经济、传统技艺等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与研究,侧重点略有不同,横跨人文社科与自然领域,反映出日本学术界云南研究横向拓展与深入挖掘的特征。
1.3 期刊发文量分布
统计日本学术界云南研究的发文刊物,可以反映出日本学术界云南研究的横向与纵向的关注维度。据笔者统计,发文量在5篇以上的刊物有《人民中国》《亚洲游学》《喜马拉雅学志》《昆虫与自然》《日本东南亚研究》《植物研究杂志》等,共计20种,发文量共237篇,占总文献数的22%。
第一,发文量。《人民中国》位居第一,发文30余篇。《人民中国》以“促进中日友好,增进日本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为办刊宗旨。《人民中国》涉及云南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民间文化遗产,如白族扎染、金属工艺、木雕工艺等技术。同时,《人民中国》也开设专栏介绍云南,如“古村探访”“节日颂歌”等专栏,介绍可邑村、玉湖村等山村、白倮人世代相传的铜鼓舞、白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让国内外读者感受当地的多彩的云南地域文化。《亚洲游学》位居第二,该刊于1999年创刊,主要介绍与研究东亚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亚洲游学》先后刊载了20余篇与云南相关的研究论文,尤为关注云南的口承文化、书承文化的记录、保存和继承,出版了《少数民族的书承文化》特集,刊载了关于云南傣族、纳西族、回族、彝族等研究的学术成果。
第二,期刊性质。主要分为3类:(1)《人民中国》《喜马拉雅学志》《中国研究月报》《亚洲研究所纪要》等综合类刊物,除《人民中国》外,其余刊物均由日本创刊发行,上述刊物以亚洲国家,尤为关注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内容。东京大学喜马拉雅研究会发行的《喜马拉雅学志》是日本学术界云南研究的代表性期刊,仅次于《人民中国》《亚洲游学》。(2)《亚洲游学》《季刊民族学》《比较民族学会报》《比较民俗研究》《亚洲民族文化研究》等刊物的研究聚焦在云南少数民族,包含民俗文化、服饰等内容。其中,《比较民俗研究》是日本比较民俗研究会1990年创办的刊物,该协会基于著名的民俗学者柳田国男提出的一国民俗学,以构建世界民俗学为研究会的活动宗旨,对多民族的中国,尤其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极为关注。(3)《东南亚研究》《地理》《热带农业》《昆虫与自然》《植物研究杂志》等区域类刊物,主要关注各个地域间的比较研究,也包含了自然科学领域和生态学的视点,如《昆虫与自然》较为关注在云南发现的新种类步行虫。
2 日本学术界云南研究的内容述评
2.1 关键词共现
关键词是利用重要且简短的语言来概括总结并反映文章的主题,尤其高频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主题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8]。利用CiteSpace分析软件对日本学术界云南研究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相关参数设置与前文一致,最终得到网络节点N=150,网络连线E=169,Density=0.015 1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3)。图3中的关键词节点颜色随时间变化由蓝色逐渐渐变为红色,红色代表新出现的关键词,关键词节点越大表示该关键词在日本学术界云南研究领域中的出现频率越高。图谱中各关键词节点通过不同颜色的线条连接,反映出日本学术界云南研究领域的主题丰富且关联性较好。
图3 关键词共现图谱
结合文本阅读,从图3可知:第一,“少数民族”是日本学术界云南研究的核心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延续至今,涉及佤族、傣族、白族、回族、彝族、哈尼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聚焦少数民族民间文书、宗教信仰、文化传承、祭祀歌、历史等内容。第二,日本学术界对云南在农村农业关注较高,包括“农村”“农业”“水稻育种”“水稻品种”“梯田”等关键词,反映出日本学术界重视少数民族农业生产研究。第三,从空间地理来看,既涉及昆明、西双版纳、大理、德宏、丽江等云南省内的代表性、典型性的城市外,对毗邻省份西藏、四川也有所关注,从线条的连接来看,主要体现在“宗教”“穆斯林”等;也涉及缅甸、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内容涉及“植物”“国境地带”“经济发展”等。
2.2 关键词突现
特定时期关键词的爆发往往与研究人员特别关注的某一潜在话题息息相关,因此突发性检测可用于探索新兴趋势和转瞬的潮流[9]。本文为把握日本学术界云南研究的学术热点,利用CiteSpace对相关云南研究文献进行关键词突现检测(图4)。
图4 关键词突现图谱
20世纪80年代,突现词为“植物”“石林”。云南是中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有“植物王国”之称。同为研究热点的云南石林是世界唯一位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区,素有“天下第一奇观”的美誉。改革开放后日本学者来到中国云南,目光所及之处皆是云南省的丰富的自然美景,其中特别关注基于地壳运动天然形成的石林景观。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学术界云南植物研究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持续时间是20年。
20世纪90年代,突现词为“热带林”“水稻品种”“水稻”“佤族”等。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因此位于此地的簓蜱类动物、罕见科类植物等与热带林成为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热点。整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热点词突破了80年代关注植物、石林等自然景观,不仅细化到对热带林、水稻品种等的关注,还通过在西双版纳热带林的田野调查关注到散居在此地的佤族人,且对佤族的研究持续到了下一阶段。
进入21世纪,初期阶段突现词有“纳西族”“傣族自治州”“梯田”“生活文化”“农村”等热点词。这一阶段延续了前一阶段对佤族的关注,还涉及纳西族、傣族和云南穆斯林的研究,关注到了少数民族聚居地、梯田耕种等生活文化。此外,21世纪初明朝木氏土司和西藏藏族的关系,突现持续时间长达20年。2010年以来,突变词包括“宗教”“北泰”“德宏州”“土器制作”“回族”“咖啡”等,涉及宗教、地域、少数民族文化、饮食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内容。云南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少数民族文化丰富,这一阶段的热词也正反映了日本学术界在云南研究领域由浅至深的变化过程,早期停留在自然领域的考察,后期已经扩展到人文领域的深入考察。
2.3 关键词聚类
关键词聚类分析是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在于将相似关键词进行归类[10],揭示日本学术界云南研究中隐含的内容关联和特征,进一步把握其研究方向和核心主题。利用CiteSpace分析软件对日本学术界云南研究的共现关键词进行聚类,设置标准与关键词共现相同,得到日本学术界云南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5所示,共得到“云南省”“稻作”“丽江”“少数民族”等10个聚类。聚类图谱中Q=0.846 8,说明该聚类结构显著,S=0.971 7,说明表面聚类结果合理,总体来说本次聚类的效果较好。在关键词聚类图谱中,聚类前面显示的数字与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数量成反比,即类别编号数字越小,包含的关键词数量就越多,聚类号为“#0”的云南省的关键词最多,这也与前文结果一致。
图5 关键词聚类图谱
为把握日本学术界对云南研究内容的整体样貌,根据聚类标签的语义内容和学科领域,以少数民族领域研究为核心,以社会经济发展研究和自然领域研究为次核心展开论述日本学术界云南研究的焦点。
2.3.1 少数民族领域研究
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相互交融。日本学术界云南少数民族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民族史、民族服饰、民族宗教、对歌、饮食文化等展开。
热点一:少数民族史。内容涉及纳西族的历史源流[11]、语言[12]和文字[13]等。如,黑泽直道从梳理纳西族历史和汉族的关联出发,深入研究纳西族文字——东巴文[14]。山田勅之分析了明朝时期纳西族的木氏土司和中央王朝、西藏藏族之间的关系,探讨纳西族的古代政权[15-16]。此外,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交流学会2003年举办了第23届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中国学者马京在此次交流会上发表了关于云南回族历史与文化的论文,详细展示了云南回族的历史发展过程[17]。
热点二:民族服饰。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千姿百态,是少数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和内涵,展现了不同的民族风情和特征[18]。在民族服饰研究方面,日本学术界既关注民族服饰本身,也关注民族服饰背后的文化意蕴。南山大学人类研究所的宫脇千绘长期致力于云南省苗族服饰的研究,主要关注苗族服装的用料、设计、制作方法、刺绣花纹等服装要素[19]。宫脇千绘在云南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曾深入云南省文山县蒙支系苗族的村落、服饰工厂等地,考察了苗族服饰成衣变化的过程和特点,观察记录了苗族的生活变化,相继发表了《苗族服饰商品化与流通——以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为例》[20]、《民族服装的成衣化——中国云南苗族服装的变化面貌》[21]、《世界生活与文化,与中国云南省多彩的服饰文化相遇》[22]等论文。中京女子大学山口日奈子主要研究云南白族服饰,发表了《关于云南省的现状和白族(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23]等论文,向日本民众介绍20世纪80年代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热点三:民族宗教。云南境内民族众多,宗教信仰在全国亦颇具特点[24]。日本学术界云南宗教研究聚焦在上座部佛教。长谷千代子[25]、小岛敬裕[26]、马场雄司[27]、矶部美里[28]等日本学者可以说是云南省上座部佛教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小岛敬裕长期在云南及毗邻地区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地区进行田野调查,以考察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与缅甸边境地区的佛教习俗[29]。长谷千代子比较关注中国的宗教及其政策的演变[30],在《作为观光资源的宗教建筑——关于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傣族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考察》[31]一文中基于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实地调研,以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等系列建筑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菩提寺、五云寺的历史传统,以及芒市村庄的寺院等的介绍,分析了芒市一带南传上座部佛教风格建筑的现状。
热点四:饮食文化。20世纪50年代日本学术界提出了“照叶树林文化论”,受日本文化起源“照叶树林文化”的影响,一些日本学者认为西南地区的米、叶、稗等栽培植物和日本的传统食物茶、纳豆、豆腐、魔芋有着深刻的渊源。照叶树林带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栽种水稻、杂粮等各种农作物。稻作文化一直是中日两国学者热议的研究领域,日本学者白石哲也[32]、中村均司[33]、加治明[34]等都以云南稻作文化为焦点,研究梯田稻作的施肥方法、灌溉系统、稻作仪式等内容。此外,云南的茶文化也是日本关注的重点之一,上原美奈子发表了论文《茶文化交流及所蕴》,论述了德昂族传承下来的茶文化,探寻中日两国茶习惯的异同[35]。在茶的种类方面,增田厚之[36]、西川和孝[37]、难波敦子[38]、田村朝子[39]等日本学者还深入研究了云南的普洱茶、凉拌茶、竹筒酸茶等。
热点五:对歌文化。日本学术界云南对歌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白族的对歌文化。板垣俊一2013年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进行田野调查,拍摄了南诏国遗址、大理古城、白族民家建筑、穿着民族服装的中学生等照片,并发布在板垣研究室网站上,基于此次调查之行发表了《中国云南省白族的歌文化》一文,论述了白族的歌会、对歌、音阶等内容[40]。山田直巳对云南白族的“踏丧歌”有浓厚的兴趣,2010年起开始对白族的送葬形式、送葬歌等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先后发表了数篇关于永香村踏丧歌的调查报告,还将白族语歌词翻译为日语传播到日本[41]。立石谦次是日本学术界白族研究的代表性学者,对白族文化、白族语言等建树颇深,数次深入大理农村考察白族文化。立石谦次在考察期间拍摄了大量大本曲的曲本,在《云南省大理白族的大本曲历史及其现状》一文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白族特有的民间说唱曲艺——大本曲,由立石吉田将其歌词译为日语,以便日本普通读者理解中国少数民族白族的丰富的民间文化与民间文学[42]。
2.3.2 社会发展研究
改革开放40年来云南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其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也成为日本学术界热议话题之一。横山广子以生活在云南大理盆地的白族为研究对象,围绕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的烟草业和旅游业发展,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域经济在云南社会整体经济中的发展状况[43]。丽江古城199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吸引数百万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推动了云南的经济发展。河合洋尚与饭田卓共同编著的《中国地域的文化遗产——基于人类学视点》第四章便是以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为例,分析一直生活在丽江古城的居民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44]。蒋蕾、伊藤昭男通过考察云南丽江市的旅游开发,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45]。
2.3.3 自然领域研究
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对日本学术界关于云南研究的关注几乎集中在人文领域,对自然领域方面的关注鲜有涉及,而自然领域下的云南省研究亦是日本研究中国云南的重要领域[46]。日本学术界云南研究中涉及自然领域的有云南的生态环境[47]、植物[48]、昆虫[49]、石林[50]、病菌[51]、矿产资源[52]等。在生态自然方面,富田晋介关注云南边境开发的生态史[53],真下正树关注云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及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多样性活动[54]。在生物遗传方面,日本学术界大部分关注云南水稻的稻瘟病,藤田佳克致力于云南水稻的稻瘟病菌遗传基因的判定[55]、岩野正敬关注稻瘟病菌的品种[56]。在动物资源方面,昆虫的起源、新型种类的探索与识别等都是日本学术界的关注点。在矿产资源方面,仓前义男探究了云南石林的铜鉱滓的同位素测定[57]、上田信深入调查了云南的矿山文化[58]、甲斐邦男、朝仓夏雄等研究了云南省腾冲地区的地热资源[59]。在药物研究方面,久保田一见尝试将云南白药用于牙科领域,考察了云南白药的口腔黏膜止血效果[60]。综合述之,日本学术界对云南自然领域的研究在学科分类上呈现多样性和深入性,同时也包含着学科交叉研究的趋势。
3 结语
本文立足于日本综合学术信息数据库收录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学术界云南研究的文献,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方法从发文年份、核心作者共现、关键词聚类、热点主题分析等呈现了日本学术界云南研究的图谱。
综合而言,第一,日本学术界云南研究年度发文量整体呈持续、波动上升的趋势;在不同研究领域形成了代表性的核心作者,中日学者合作较为明显;载文期刊既有《人民中国》《喜马拉雅学志》等综合性刊物,也有《比较民俗研究》《亚洲游学》等民俗类刊物,还有《东南亚研究》《地理》等区域类刊物。第二,日本学术界云南研究的以民族史、民族服饰、民族宗教、对歌文化、饮食文化等少数民族研究为焦点内容,辅以社会经济发展、自然地理两个维度展开研究。日本学术界在云南研究的近半个世纪历程里,一方面重视研究内容深入继承与多元拓展,另一方面十分重视在云南省及毗邻省份、乃至东南亚国家地区的田野调查。追踪与译介述评日本学术界的云南研究,是促进云南省形象的海外建构、云南省多彩文化的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