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养代替购买”:都市领养日的特征与传承机制

2024-01-17梁和阳

民间文化论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领养传统节日宠物

梁和阳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宠物已经成为都市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根据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数据,截至2021 年,中国城镇犬猫数量为11235 万只,养宠人数达6844 万人次,养宠物已经成为都市生活的新风尚①参见派读宠物行业大数据平台:《2021 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https://mp.weixin.qq.com/s/jmcEKM2DDvQg8xlhHQp0Cg,发布日期:2022 年2 月2 日,访问时间:2023 年9 月10 日。。作为都市中宠物的重要来源渠道,“领养”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领养代替购买”的口号已经成为养宠界的共识。在推动宠物领养等多种形式中,有着广泛参与的“领养日”收效较好,已经成为各大城市流浪动物保护组织(以下简称“动保组织”)推动宠物领养的重点活动。

节日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时间节点,也是民俗学研究的主要话题。民俗学对节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传统节日的考察,探究传统节日传承与发展的动力机制②参见张娜、季中扬:《结构性传承:传统节日变迁的内在理路及其更新方式》,《中国农史》,2021 年第5 期;黄永林、孙佳:《博弈与坚守: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关于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命运的多维思考》,《民俗研究》,2018 年第1 期;林慧:《生活在传统中——论节日遗产在当前的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2017 年第2 期;刘魁立、萧放、张勃等:《传统节日与当代社会》,《民间文化论坛》,2005 年第3 期。,关注传统节日的特征及节日内容③参见邢莉:《我国传统节日是我们再创造的源泉》,《西北民族研究》,2018 年第2 期;萧放:《岁时节日》,《民间文化论坛》,2016 年第4 期。,讨论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④参见林慧:《生活在传统中——论节日遗产在当前的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2017 年第2 期。,对“泛节日化”⑤参见黄龙光:《当代“泛节日化”社会语境下传统节日的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 年第11 期;黄治国:《传统节日的现代性危机与日常生活批判》,《文化遗产》,2018 年第3 期。与“节日的资本化”⑥参见左路平:《节日资本化与资本节日化:以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为线索》,《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6 期。等现象进行批判与反思。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与生活革命的进展,民俗学从日常生活出发,逐渐关注到以青年①参见凤仙:《“节日的阐释”:都市青年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实践》,《当代青年研究》,2021 年第6 期。、互联网②参见滕云:《“10.24”程序员节:互联网时代的新民俗节日》,《民间文化论坛》,2022 年第1 期。、公益③参见胡婕婷:《众筹仪式何以可能?——“99 公益日”个体捐赠行为的社会学分析》,《社会发展研究》,2018 年第1 期。、艺术④参见刘晓:《论城市艺术节节日观的形成与发展》,《理论学刊》,2019 年第4 期。等为主题的都市新兴民俗节日,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节日研究的内容。但囿于互联网时代的快节奏生活与独特的信息呈现方式,以及日常生活的广度与深度,学界对都市新兴节日的讨论却并不充分,主要集中于对节日进行描述性研究,缺乏对节日发生机制的讨论,也较少将其与传统节日进行比较。作为盛行于中国各大城市、关照流浪动物福祉的节日,领养日却较少被关注到。

以推动宠物领养为核心任务的领养日,具备节日发展与传承的良好条件。领养日既是被爱宠人士公认的社会时间单位,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完成以领养为核心的主要仪式活动;又是一个信息平台,在具体节日活动后,通过日常化的运营维持与领养环节有关的各方关系。那么,作为都市节日,领养日具有何种框架与结构?具有哪些显著特征?与传统节日相比,有何特殊性?其传承的动力与机制为何?

本文所使用的田野资料包括线上收集与线下实地调研获取的材料。几乎所有举办领养日的动保组织都有以微信公众号平台为代表的信息发布渠道,平台中存储着丰富的活动信息、领养日现场视频与文字记录、参与者的访谈等材料,这些二手资料为分析领养日的共性结构特征提供思考的起点。线下资料收集主要围绕着“爱它”动物保护组织展开,在“爱它”举办的领养日现场进行参与式观察,访谈节日策划者、领养人、送养人与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以获得对领养日的立体认识。

二、领养日的结构与内容

一般而言,具有历史积淀、传承较好的节日大多具有比较稳定的节日结构。以传统节日为例,节日的组成要素通常分为三个部分:特定的日期、祭祀或纪念的对象以及相沿成习具有仪式性与社交性的活动⑤高丙中:《圣诞节与中国的节日框架》,《民俗研究》,1997 年第2 期。。与传统节日类似,领养日也具有较为稳定的结构,如在时间上有历史可循,具有较为稳定的节日开展频率;在节日空间上具有较为充足的节庆空间,能够体现节日特色;在仪式内容上具有稳定而独特的内容,围绕领养环节产生了领养宠物展览、双方交谈与签订领养协议等具体仪式。

(一)领养日的时间脉络

当前中国都市领养日的形成受到了西方动物保护思想与宠物节日的影响。早期宠物保护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动物权利与动物福祉的关注,如边沁和辛格等人指出动物应该与人类享有较为平等的地位,这与动物能够感受痛苦相关⑥[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年,第348—349 页;[澳]彼得·辛格、[美]汤姆·雷根主编:《动物权利与人类义务》(第2 版),曾建平、代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第28 页。;雷根指出动物与人类具有平等的道德地位,人类不能超越动物的利益来支配动物⑦[美]汤姆·雷根:《动物权利研究》,李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序言第12 页。。这些动物保护思想推动了民间动物保护运动,促进动物观念的变革。2006年4 月11 日,美国动物行为与救援专家科林(Colleen Paige)创立了“国际宠物日(National Pet Day)”,呼吁人类关注动物的权益,启发人类思考宠物对日常生活的意义。作为“国际宠物日”的重要精神内涵,“领养代替购买”逐渐流传于世界各地,成为动物保护思想的重要体现,也影响着中国动物保护界。

中国最早的领养日起源于北京,由爱宠人士陈嘉等人于2011 年年底创立。在陈嘉的讲述中,她对“领养代替购买”进行解释:市场上可以购买到的宠物大多为无序繁殖的结果,为了保持品种纯正在商家的干预下进行近亲繁殖与被注射催情激素;养宠者购买时可能只看到了宠物可爱的一面而在无意间参与了动物虐待的过程。①参见陈嘉:《你能想象一个9 平米的房间养了将近100 只狗吗》,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4f4y1R7xB/?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377a75c981d2a46c2ffc3345318d7564,发布时间:2020 年7 月18 日,访问时间:2023 年9 月12 日。“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从“领养代替购买”的理念出发,陈嘉等人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领养日,领养成功率高,反馈良好;到第二届领养日,领养的成功率接近100%,其成功的经验逐渐被国内动物保护组织学习,大部分城市都有举办领养日活动的经历。2013 年12 月,位于华中地区的「爱它」举办了第一届领养日,活动效果与反馈超过举办方预期。截至2023 年9 月,「爱它」共举办了95 届领养日。当前,大部分城市领养日的开展频率为一月一次,尽管具体日期并不固定,但大多选在周末以扩大活动参与。

(二)领养日的空间布局

节日不仅具有时间的维度,还具有多重空间的维度②宋颖:《论节日空间的生成机制》,《民俗研究》,2017 年第5 期。。领养日的空间主要集中在线下与线上两个板块。线下空间以领养日的节日氛围营造为主要目的,线上空间则围绕领养信息展开。尽管线下空间与线上空间在领养日的内容呈现上具有显著差异,但在结构与功能上二者可以互相补充。

领养日线下空间的构造具体表现为不同功能分区的搭建与营造,这些空间具有的功能可以满足领养者的需求。一般而言,线下空间主要由宠物医疗区、保险咨询区、拍照留念区、领养区、咨询区与义卖区构成(详细的空间平面图可参见图1)。对于有意愿的领养者而言,领养区是领养活动的主要发生场所,他们可以在此区域挑选宠物,与送养人进行交谈、达成口头协议。当送养与领养方达成协商后,双方会前往咨询区签订由动保组织提供的领养协议,而后前往具有节日特色的背景墙合影留念。在领养过程中,涉及与宠物有关的喂养、医疗与保险等问题,可以前往相应区域咨询。当领养人没有携带宠物包或遛狗绳等用品时,可以前往义卖区③义卖区的盈利收入将用于动保组织宠物基地的日常开销。进行购买。

线下节日氛围的渲染与营造可以通过空间布局与外在装点来实现,重点在于提升多重感官的吸引力。空间布局的策略在于将商圈主干道引入空间布局中心,借此将来往人流引入领养日现场,通过摊位前人群的集聚效应来吸引关注,通过醒目而抓人眼球的标语激发动物保护意识,从而推广“领养代替购买”的节日理念。领养宠物的可视化与可触摸式摆放也是空间布局的重要特点,宠物一般被摆放在桌椅上④猫类一般被送养方关在笼子里,狗类则由绳索牵引,宠物们都被摆放在桌面上。,恰好在来往行人的平行视线范围内。领养者可以近距离触摸宠物,通过抚摸与怀抱等直接接触感受宠物的特色与魅力。一些送养人甚至会对宠物进行简单美容以增加宠物的吸引力,如借助可爱的发卡和挂脖来区分宠物性别,给宠物穿上小马甲来增添宠物的趣味,装点宠物的毛发以增添视觉上的可爱与呆萌。

表1 领养日的线下活动空间平面示意图① 本空间平面示意图的绘制以“爱它”组织的第95 届领养日现场活动空间为原型。需要进行说明的是,本次领养日功能分区的空间布局具有普遍性,较为特殊的地方在于领养日的活动空间位于商场外围广场,但因商圈场地差异,部分领养日的活动空间位于商场内部。(作者自制)

线上空间主要围绕着领养日活动信息推送与线上领养两个板块展开。在领养日活动开始前发布时间地点,展示参与领养日动物的照片,部分动保组织还会开放对社会救助人所要送养的宠物开放报名通道。在领养日结束后,线上推送领养日当天的活动照片,对领养情况进行总结。线上领养在新冠疫情期间较为普遍,通常在线下活动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将领养日的阵地转移至线上,通过展示领养宠物的照片、视频、性格特征、领养条件、联系方式等来促进领养。部分动保组织将线上领养作为常态化的活动,生活中被救助的动物可以随时被登记至线上平台,领养人可根据信息灵活安排领养时间。

某种程度上,线上空间与线下空间可以彼此互补。互联网的便捷性为领养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推动了线下领养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突发情况下线下活动空间的缺席;而线下空间内所发生的领养过程与节庆活动为线上空间的营造提供素材,共同推动“领养代替购买”理念的传播。

(三)领养日的仪式内容

节日文化的本质是仪式,没有仪式就没有节日②陶立璠:《农耕仪礼、春节文化与传承保护》,《艺术研究》,2013 年第3 期。。领养过程是领养日的核心,围绕领养过程产生了信息的协商与交流、签订领养协议及留影告别等内容,这些仪式环节贯穿于领养日过程的始终。

送养方对领养方信息的熟悉程度关系着领养的成功率。面对面对领养人进行观察与提问是获取领养人信息较为有效的途径,“其实跟他们(领养方)聊天挺能看出他们态度的,犹犹豫豫的、挑三拣四的我一般不会考虑”。③访谈对象:小葵;访谈人:梁和阳;访谈时间:2023 年9 月10 日;访谈地点:“爱它”领养日现场。领养方关注宠物性格特征、喂养流程与健康状况,以确定符合领养预期的宠物;送养方关注领养人的家居环境与收入水平等具体信息,以筛选出最为合适的领养人。一般而言,较为成功的领养需要经过双方较为高效的协商,最终在双方的关注点与需求之间实现平衡。

作为领养日中较为关键的仪式环节,领养协议的签订意味着领养关系得到了书面上的确定。具有约束效力的领养协议一式两份,领养方与送养方各保留一份。领养协议的书面内容主要包括由甲方(送养人)填写的宠物性别、昵称、特征等具体信息以及由乙方(领养人)填写的姓名、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等个人基本信息两部分。协议规定乙方在领养后须照顾好宠物、不得遗弃等具体责任与义务,押金退还时间可在乙方完成甲方的附加条件①常见的条件有“三个月后绝育退还”“打完疫苗后退还”“三个月家访放心后退还”等。后退还。一些动保组织在签订领养协议的环节中会加入办理领养证,模仿结婚证的签署、颁发流程为送养人与领养人办理,在营造节日感的同时强化领养后的责任与义务。

节庆记忆可以被视作为节日结束后的余温,一般由标志性的仪式来塑造。留影告别不仅是领养日接近尾声的标志,还是节庆记忆的起点。领养并不只是宠物流转的过程,其中也充满了人与动物间的温情与爱意。在领养日现场,无论是在签订领养协议后一边摸着宠物的头,一边说着“去新家要好好的”;还是深深地拥抱宠物,给它最后开一个平时爱吃的罐头,都体现了送养方与宠物间的深厚情谊与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但在合影留念环节中因不同主体的需求不同而产生了差异。动保组织更倾向于对整个领养日现场活动进行记录,为活动总结收集素材;而对送养与领养方而言,留影记录则围绕着宠物与个人感受展开,大多会选择与宠物拍照记录。

三、领养日的主要特征

传统节日具有娱乐功能、情感功能、记忆功能与认同功能②左路平:《节日资本化与资本节日化:以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为线索》,《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 期。,围绕这些功能产生的节庆活动是节日特征的重要体现。在传统社会中,节日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以亲缘关系为纽带,以具有周期性的时间单位作为载体进行传承与发展。与传统节日相比,领养日有着显著的特征,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参与者具有浓厚的亚文化特征,节庆的时间与空间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动物形象的呈现具有拟人化的特征。

(一)具有都市亚文化的特征

以宠物领养为主要活动的领养日具有浓厚的都市亚文化特征。作为亚文化分析的重要角度,“风格”是一种有意图的沟通③[美]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第125 页。,能够体现群体特征与传达文化观念。领养日的“风格”可以被浓缩为“领养代替购买”这6 个字。具体而言,领养日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一些具有表意效果的标语中,常见的标语有:“带我回家吧”“执子之爪,承诺一生”“认定你,就是一辈子”“科学养宠,关爱一生”“选择领养,选择买不到的爱”“做有铲阶级事业接班人”“我铲屎,我自豪”“你给我一个家,我给你唯一的爱”等。这些标语生动形象地传达了领养的优势以及“有铲阶级”对领养事业的支持与热情。

相较于传统节日,参与领养日的人群具有较为明显的趣缘关系。传统节日的主要参与者几乎都具有亲属关系与血缘关系,其背后所表达的文化观念也大多与此相关,如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表达了亲人团聚的思想,节庆仪式与内容大多可以从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找到源头。领养日的参与者彼此间大多为陌生人,“爱宠”的思想与“领养”的行动使他们相聚于领养日,并由此产生分工与协作。这种趣缘关系群体的形成不仅源自对生命平等思想的认同与对宠物的喜爱,更需要来自契约精神的约束与保障,领养日中最为重要的仪式环节——签订协议便是契约精神的体现。这也反映了在都市社会中,血缘与亲缘关系不再是节日传承与发展的先决条件,现代社会本身也具有节日产生的土壤,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领养日也就具有现代社会思想与观念的影子。

(二)灵活的节日时间与地点

传统节日在时间上有迹可循,根据社会生产节奏与自然界规律进行循环,以家庭为最小单位进行传承,但领养日的时间与空间却并没有被严格固定。一般而言,大部分地区的领养日保持着一月一次的举办频率,但会根据救助宠物的数量、领养需求的多少以及是否具备良好的活动空间来决定是否增加领养日的次数。在两届领养日的间隔期间,动保组织会提前联系商圈以获得活动场地支持,统筹辖区内需要被领养的流浪动物。领养日一般选在商圈人流量较大的周末,活动持续时间大致为3—5个小时。当可供领养的动物较多以及领养需求旺盛时,领养日的举办频率会被调整为一月两次甚至更多;当线下活动场地受限,领养日的阵地则从线下转移到线上。

相较于传统节日,领养日的时间与地点的不确定性是否会对节日的参与度产生负面影响?事实上,尽管每次活动场地与活动时间都不固定,但随着节日具体日期与地点的确定,动保组织会提前一周左右发布领养日信息,活动所在地的商圈、志愿者们积极转发,扩大活动宣传。以「爱它」组织为例,每届领养日的活动信息浏览量保持在三千人左右;对于影响力更大的动保组织而言,活动信息浏览量可达上万次。在都市社会中,互联网逐渐嵌入日常生活,互联网的使用不仅可以便利信息的流通,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的限制,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与提高生活效率的工具。因而,节日时空的灵活性并不会对节日的参与带来负面影响。

领养日的灵活性还体现在与其他节日间合作,从而产生节日效果的叠加效应。除一月一次的举办频率外,“99 公益日”前后的周末,是领养日经常举办的时间。在时间间隔上,领养日与公益日的临近发挥了节日间的叠加效应,领养日在公益日的宣传与口号下收获了较平时更多的资金;公益日因领养日的加入而显得内容更加丰富。此外,领养日还与商场中的消费日与购物节合作,依靠消费所带来的人流来扩大节日的影响;商场则借助于领养来丰富消费日的内涵与活动形式。

(三)宠物是节庆仪式的中心

节日的命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体现节庆活动的主体与内容。在领养日中,宠物是串联起人与物间关系的重要节点,是节庆仪式的中心。根据「爱它」负责人的讲述,领养日活动的设置起点是给流浪小动物们寻找庇护,“宠物的生命往往只有十余年,之前的流浪生活已经足够可怜了,希望通过领养能够给它们找个家度过余生”①访谈对象:“爱它”负责人凡凡;访谈人:梁和阳;访谈时间:2023 年9 月12 日;访谈方式:微信访谈。。不论是领养日现场标语横幅上的文字,还是背景墙上的照片,动物的形象与保护动物的思想比比皆是。在领养区,动物位于空间视线的中心,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尽管动物并没有直接参与,但人类的交谈、协商都与其密切相关。在领养协议中,与宠物利益及福祉相关的协议条款是约束领养人的条件。

在领养日中,宠物的利益与福祉优先于领养需求。“宠物可以给人类带来陪伴”是大部分青年领养人的需求②参见石娟、卫小将:《空巢青年养宠物行为的社会建构逻辑》,《中国青年研究》,2023 年第9 期。,而人类的需求往往与动物的利益、福祉间并非一致。小洋在领养日中遇到了心仪的宠物,但在签署协议前,他犹豫了,“我还有一年毕业,之后会离开这个城市,以后的工作还没确定,现在就领养是不是不太负责呢?”③访谈对象:小洋;访谈人:梁和阳;访谈时间:2023 年9 月10 日;访谈地点:领养日现场。最终,小洋在为“毛孩子们”捐款后离开了领养日现场。类似的表述在志愿者阿强那里也有体现,尽管有强烈的领养意愿,但因暂时住在父母家而暂时放弃领养,“我家里人不太喜欢宠物,我平时不在的时候担心他们照顾不好①访谈对象:阿强;访谈人:梁和阳;访谈时间:2023 年9 月10 日;访谈地点:领养日现场。”。不论是小洋对宠物生活环境的担忧,还是阿强对宠物能否得到良好照料的考虑,尽管基本符合领养条件,但他们并没有忽视宠物的福祉与利益,而是暂时妥协养宠需求,以献爱心的方式参与领养日。

领养日中的动物形象具有拟人化的特征,这不同于传统节日中动物实用形象与象征功能。在传统节日中,动物通常是节庆饮食的一部分,丰富的肉食种类成为节庆狂欢与热情好客的体现。动物的象征功能使得节日的文化内涵更为饱满,如鱼、龙、狮等在特定的节日中可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但在宠物领养日中,宠物是人类的同伴与家人,这不仅体现为“带我回家吧”等领养标语,还体现为“宝宝”“乖乖”“儿子”等对动物的称呼,以及“它们聪明得很”“它晓得我在说什么”等宠物具有可知可感能力的表述。

与传统节日相比,诞生于都市语境中的领养日有着较为不同的特征。在时间频次与空间范围上,领养日的节日设置更为灵活;在群体属性与文化理念上,领养日更具有都市特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亲缘关系,吸收了现代契约精神、动物保护等思想;在动物形象的呈现上,动物具有人格化的称呼与人类相似的感知能力。

四、领养日的传承动力与机制

节日传承的基础在于节日结构是否稳定,主要表现为节日是否具有较为稳固的内外结构,是否能够合力促进节日的传承与发展②张娜、季中扬:《结构性传承:传统节日变迁的内在理路及其更新方式》,《中国农史》,2021 年第5 期。。对领养日而言,内在结构主要体现为节日的功能与意义、节日的基本框架与内容,具体体现为领养日能够受益于多方的参与主体以及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节日框架。外在结构主要表现为节日与都市生活和公益品牌之间的关系。

(一)受益于多方的节日参与模式

节日传承模式能否同时受益于多方,这关系到节日是否具备传承主体以及能否传承与延续③施爱东:《引领节日时尚,生产节日新民俗》,王加华主编:《节日研究》(第14 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9 年,第338 页。。领养日主要参与者包括动保组织、送养人、领养人、志愿者、商圈、宠物医院、宠物保险等,他们在领养日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以“领养代替购买”为口号的动保组织是领养日的发起方,负责策划、联系与协调各方参与者,同时安排机构所救助的动物参与领养;送养人则在领养日中为所救助的动物寻找合适的领养人;领养人可以根据自身养宠需求领养心仪的宠物;志愿者们在协调与帮助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为救助流浪动物贡献自己的力量;商圈则凭借领养日的影响力及其带来的人流量促进消费;宠物医院与保险则为社会公众普及动物医疗健康与保险知识,促进业务增长。在领养日中,围绕着宠物领养,多方参与者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从结果上看,领养日是受益于多方的“宠物庙会”,这意味着领养日具有较为广泛的参与传承主体。

领养日的节日模式可以被概括为“动保组织、多方参与、协同合作、宠物至上”。多方参与的节日模式意味着不同主体间的利益与需求可能存在差异,而实现“协同合作”则需要动保组织发挥组织、引导与协调的作用。对领养日而言,参与者的节日体验感很大程度上关系着领养日的评价与反馈,进而影响领养日的口碑与后续。通常,动保组织会对参与领养日的送养人进行筛选,控制一定宠物数量以维持领养日现场的秩序;与商场进行协商,确定场地、物资与展览设计等方面,共同营造领养日的良好环境;对志愿者提出要求,进行简单培训以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节日与市场经济合作是受益于多方参与的一种模式①施爱东:《引领节日时尚,生产节日新民俗》,王加华主编:《节日研究》(第14 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9 年,第338 页。,但在以“领养代替购买”为理念的领养日中,相较于经济利益而言,动物的利益与福祉更为重要与明显。这意味着在都市节日的发展模式中,与市场经济结合并不是节日发展的唯一出路,准确把握节日背后多方参与者的需求更为重要。

(二)线上与线下结合的节日框架

传统节日的框架大多以血缘和地缘等先赋性的社会关系为基础②高丙中:《圣诞节与中国的节日框架》,《民俗研究》,1997 年第2 期。,但萌生于都市社会中的领养日突破了血缘与地缘的限制,形成了以趣缘关系为中心,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节日框架。

线下活动是领养日的主阵地,也是领养日最为核心的部分。以“爱它”组织为例,线下举办的领养日占比超九成。线下活动包括了节庆布展、协商洽谈与签订协议等为代表的具体仪式内容,塑造了“领养代替购买”独特而真实的节日氛围感,这在参与者的反馈中有着较为明显的体现。“我是第一次参加领养日,之前没有听说过,这个(领养日)蛮好,我发现好多人和我们一样都在救助……还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③访谈对象:小赵;访谈人:梁和阳;访谈时间:2023 年9 月10 日;访谈地点:领养日现场。”,在领养日中,小赵在救助流浪动物的道路上找到了同路人,更加坚信了流浪动物救助的意义与价值。对领养人而言,线下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对流浪动物的偏见。“我一直以为领养日的动物都是些不太好的,要么受伤了要么生病了,看网上照片看不出来什么,我刚才看到了好多很健康和活泼的猫猫……领养的动物不一定比买的要差”,与被救助动物的接触改变了小洋对流浪动物的刻板印象,也让他对“领养代替购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金钱永远无法衡量生命的价值”。④访谈对象:小洋;访谈人:梁和阳;访谈时间:2023 年9 月10 日;访谈地点:领养日现场。

线上空间主要表现为互联网空间的便利性与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节日对线下时空的依赖程度。线上空间的便利性首先体现在对线下领养日的宣传与预热,这相比于线下宣传影响范围更广。尽管线下领养日的体验感与活动氛围的反馈更为重要,但当突发情况来临⑤突发情况有因新冠疫情导致商场关闭、天气原因导致室外活动取消等,一般而言,突发情况多来自商场方,与线下活动的场地空间有关。,线上空间便能够“救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节日框架使领养日能够更为广泛地调动资源,提高节日的适应性与风险抵御能力。但线上与线下无法取代彼此的优势,二者相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优势,共同推动领养日的传承与延续。

(三)从节日活动衍生为公益品牌

对节日而言,能否下沉并融入日常生活,关系着节日能否取得良好的发展与传承①参见萧放:《关于南京节日文化建设的讨论》,王加华主编:《节日研究》(第14 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9 年,第333—334 页。。传承与发展较好的传统节日,其背后大多具有浓厚的文化观念作为支撑,能够抵御时代变迁与生活革命所带来的冲击与影响。

“领养代替购买”是领养日的核心理念,其背后反映了动物保护思想以及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我们之所以办这么多届,其实不仅仅是在给流浪动物找个家,也是在宣传动物保护的理念,尤其是‘领养代替购买’,还有就是改变人们的观念,领养的不一定都是些老弱病残的,别人不要的②访谈对象:“爱它”负责人凡凡;访谈人:梁和阳;访谈时间:2023 年9 月10 日;访谈地点:领养日现场。”,在凡凡看来,领养日的教育宣传作用是其重要功能的体现。在动物保护之外,领养日还涉及人与动物关系的反思。“生命都是平等的,猫啊狗啊也是,其实它们聪明着呢,你说什么它们能懂得,也有反应的③访谈对象:阿瑶;访谈人:梁和阳;访谈时间:2023 年9 月10 日;访谈地点:领养日现场。”,与阿瑶有着相同观点的爱宠人士坚信宠物具有与人类相似的感知与表达能力,不是人的附庸;人与宠物应该是互相陪伴,而不是权力与支配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节日只是外衣与载体,其背后的理念与文化价值才是内核,更有影响力与传播力,也更为人们认可与接受。

当领养日的理念落实为公益实践,获得社会的认可,这意味着节日可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对公益行为而言,能否获得较为稳定的资金来源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领养日取得成功后,随着社会认可的逐渐增加,来自慈善基金会、个人的援助逐渐增加。“每届领养日都能筹集一些资金,平时公众号也有人打赏,天冷的时候也有爱心人士捐赠物资④访谈对象:“爱它”负责人凡凡;访谈人:梁和阳;访谈时间:2023 年9 月12 日;访谈方式:微信访谈。”,除物资援助外,动保组织与辖区高校的动物保护社团保持着密切联系,这不仅利于领养日的宣传推广,还为其带来大量高素质的志愿者。这些来自社会各界的资源推动着领养日的延续,也使领养日成为大部分动保组织的品牌节日。

成为品牌之后,领养日不再只是一个时间点,而逐渐融入爱宠人士的日常生活。如果把领养日作为领养人获得宠物的起点,那么如何引导宠物适应被领养后的家庭生活则是每一位领养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尽管领养日活动结束了,但关于宠物喂养的科普知识并没有消失。在领养日平台上,“如何优雅地抱猫”“如何正确解锁狗刨”“狗狗爱扑人怎么办”等与爱宠人士养宠日常相关的问题得到科普与解答。某种程度上,对爱宠人士而言,领养日不仅促进“领养代替购买”观念的传播与实践,还推动了与养宠有关的科普信息与知识的传播,从而搭建了在领养日之外养宠与日常生活结合的桥梁。

五、总结与讨论

尽管诞生于都市中的宠物领养日有着与传统节日较为不同的特征,但其仍然具有节日的基本框架。以“领养代替购买”为核心理念的领养日围绕“爱宠”的趣缘关系展开,其承载节日的时空关系在都市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在具体实践中,领养日探索出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节日框架,具有较为稳定的仪式内容、较为广泛的传承主体与较为丰富的节日内涵。领养日不局限于节日本身,还从节日成为公益品牌,与群体认同、公益理念以及爱宠人士的日常生活产生关联。领养日的经验表明,节日的时空布局、仪式内容与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观念等方面仍然是节日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

作为都市新兴节日的代表,领养日的经验为反思都市节日提供了参考。在当前都市生活中,以消费节为代表的新兴节日层出不穷,然而大部分节日只是盛行一时,节日热度昙花一现。“节日的资本化”与“泛节日化”是当前都市节日发展过程中较为常见的表现,在这些节日中,节日的功能与意义被物化,节日成为资本追逐利益、实现增值的工具。领养日的特殊性不仅在于节日能够满足不同参与者的需求,还体现为其在瞬息万变的都市语境中具有一定抵御风险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节日不仅是爱宠人士集聚的“都市庙会”,还是传达公益精神与动物保护思想的公益品牌,能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紧密联系。节日是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时间单位①高丙中:《圣诞节与中国的节日框架》,《民俗研究》,1997 年第2 期。,对新兴节日而言,具有较为广泛的节日参与度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节日背后是否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与思想观念,是否具备在都市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适应性与灵活性。

当然,对都市领养日的关注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节日结构与仪式内容的归纳与总结,节日背后人与宠物的关系也值得深思。在谈及宠物与人类关系时,段义孚曾指出人类对宠物享有权力支配,对宠物的情感并非与权力无关,而是以温和的形式使权力更易于接受。②[美]段义孚:《制造宠物:支配与情感》,赵世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年,第286、293 页。长期以来,是否具有实践能力成为人与动物是否具有主体性的区分点,人与动物间的“权力—支配”关系也随之产生。在领养日中,宠物身处节日幕后,却以“无形之手”影响与推进节日的进程,围绕“领养代替购买”理念产生的叙事与实践并没有落入“权力—支配”的关系中。事实上,在“领养代替购买”理念的背后,不仅涉及动物的利益与福祉,还体现了人类对动物认知的改变。不论是在都市日常生活的表述中③鞠熙:《城市里的邻居们——北京城内“四大门”动物的生活世界》,《开放时代》,2020 年第6 期。,还是在新兴的都市节日里,宠物的拟人化形象并不少见,它们具有感知、表达能力以及主体性。这也意味着反思人与动物的关系并不能仅仅从是否具备实践能力出发,还需要具备整体性思维与关系性视角,将宠物与人类共同放置于行动网络中去反思主体性与能动性。

猜你喜欢

领养传统节日宠物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被领养出的人生赢家?
抬起脚来
养宠物
为啥呀?
大家族de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