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与利比亚关系破冰“高开低走”
2024-01-17王晋李怡彬
王晋 李怡彬
2023年8月29日,在利比亚外长与以色列外长会晤后,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的示威者聚集在国家广播公司大楼前抗议。
8月27日,以色列外交部发表声明称,在意大利外长塔亚尼的主持下,以色列外长科恩与利比亚外长曼古什在罗马举行会晤。以色列和利比亚没有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两国外长在历史上首次举行会晤。这似乎预示着两国关系会出现新的突破,但却很快出现反转:利比亚国内爆发大规模抗议示威,反对同以色列发展双边关系,迫于压力,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总理德贝巴宣布,暂停外长曼古什的职务,并对其进行“行政调查”。利比亚与以色列外交接触“高开低走”,看似出人意料,实则是必然结果。
利比亚犹太人“从有到无”
利比亚曾是犹太人的重要聚居区。公元前305年,托勒密一世占领埃及后,为强化对北非的控制,令大量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迁徙至该地区。在随后数百年时间里,犹太人在利比亚逐渐扎根并在苏尔特、班加西等地形成规模。罗马帝国占领北非后,曾在奥古斯都执政时期令昔兰尼加(今利比亚东部地区)总督弗拉维乌斯给予当地犹太人特殊保护。公元1~2世纪,北非犹太人曾先后爆发三次大规模叛乱,但都被罗马帝国镇压。
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里,昔兰尼加地区的犹太人经历了罗马人和阿拉伯人的统治,但并未遭到大规模排挤。1510年,西班牙曾短暂占领利比亚沿海地区,对当地犹太人进行迫害。但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利比亚的犹太人得到了较好保护。至18世纪,北非和欧洲经贸关系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犹太人从意大利来到利比亚定居。据统计,至上世纪初,在的黎波里的犹太人有约1.4万名,在班加西则有2000名。此后,随着“犹太复国主义”思想散播,北非犹太人也受到影响,的黎波里犹太人成立了希伯来语学习组织,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1912年,利比亚在意土战争后沦为意大利殖民地,后者逐渐收紧了对当地犹太人的政策。1922年,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掌权后,开始大肆镇压利比亚犹太人。1942年1月,墨索里尼下达“疏散”令,意大利殖民当局开始将班加西、德尔纳、托布鲁克等地的犹太人送入集中营,造成大量犹太人遇难。
1943年1月,英国进占利比亚,将在集中营的犹太人送回利比亚各地。但随后,因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等原因,利比亚连续发生大规模暴乱并造成大量伤亡,犹太人开始逃离利比亚。1948~1951年,便有超三万名利比亚犹太人移民至以色列。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利比亚国内再次发生暴乱,此后几乎所有犹太人都离开了利比亚。据报道,至2004年最后一位犹太人前往意大利后,利比亚已没有犹太人。
戛然而止的建交对话
1948年以色列独立后,希望得到包括利比亚在内的广大阿拉伯国家承认。在1951年举行的关于利比亚成为联合国成员的投票中,以色列投出赞成票。但随着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对立的加剧,利比亚同以色列也渐行渐远。1969年,卡扎菲上台执政后,利比亚成为巴勒斯坦独立运动的重要支持国。1972年,11名以色列运动员在慕尼黑奥运会期间因巴勒斯坦极端组织“黑九月”策划实施的袭击遇难,但被击毙的“黑九月”成员遗体却被接回利比亚隆重安葬。1976年,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劫持了一架飞往以色列特拉维夫的法航飞机,改道利比亚,并最终前往乌干达。尽管随后以色列成功解救人质,但其一直指责利比亚在背后支持了此次绑架行动。
冷战结束后,利比亚对以色列的政策出现摇摆。1993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与以色列政府签署《奥斯陆协议》开启和平进程后,利比亚派出朝觐团体前往耶路撒冷,卡扎菲也提出希望访问以色列;但與此同时,卡扎菲强烈反对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发展外交关系。1994年巴解组织同以色列签署的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约旦同以色列签署的和平协议,都遭到卡扎菲的强烈谴责。
2000年后,随着美西方减轻对利比亚的制裁,利比亚也着力改善同以色列的关系,提出建立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双民族国家”的和平计划,但未获广泛支持。至2011年初,利比亚政府同以色列展开接触,商讨建立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但随着卡扎菲政权在当年被推翻,两国的相关对话随之终止。
“惊喜”变“惊吓”
卡扎菲政权倒台后,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在组建初期,曾同多个犹太组织展开对话,试图同以色列建立正式联系。但随着利比亚乱局的持续发酵,尤其是西部的黎波里“民族团结政府”,同东部托布鲁克“国民代表大会”之间长期持续的对立,使各方政治力量越发无心也无力同以色列继续展开沟通。
2020年,以色列同阿联酋、巴林、苏丹和摩洛哥先后签署《亚伯拉罕协议》实现关系正常化。在此背景下,同更多阿拉伯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成为以色列政府的重要目标。本届内塔尼亚胡政府近期因力推司法改革在国内遭到巨大舆论压力,在外交上又同美国拜登政府关系紧张,后者多次要求以色列停止扩大在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的犹太定居点,并在巴以问题上保持理性和克制。近年来,巴以冲突愈演愈烈,本届内塔尼亚胡政府因由多个极右翼政党组成,无法在巴以问题上作出实质让步。因此,实现同更多阿拉伯国家关系正常化,成为内塔尼亚胡政府追求的“政绩”。
内塔尼亚胡政府一度努力推动同沙特实现关系正常化,但随着沙特与伊朗复交,沙特对同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不再迫切。在此背景下,以色列开始尝试同利比亚发展外交关系。在以色列看来,利比亚曾是犹太人的重要聚居区,建立同利比亚的外交关系能够争取本国数十万北非犹太人后裔的支持;同时,利比亚仍处于动荡纷争之中,也需得到以色列等外国援助。
然而,以色列的外交冒险反而使双方关系面临更大挑战。利比亚国内民意沸腾,这促使利民族团结政府暂停曼古什职务,曼古什因担心生命安全甚至逃往土耳其暂避。同时,美国对此也感到十分不满,并称以色列未提前知会美国,是导致此次对话失败的直接原因。因此,此次外交事件也无疑将给美以关系蒙上新的阴影。
以色列和利比亚之间的外交接触由“惊喜”变“惊吓”,显示出中东政治的复杂性,也凸显出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矛盾的长期性。在巴以问题悬而未决的背景下,以色列想同更多阿拉伯国家实现关系破冰,必然面临巨大困难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