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展现城市文明新形态
2024-01-17李治
李治
北京因成功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冬季奥运会成为世界上首座“双奥之城”。图为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
今日世界,城市中的国际交往活动变得越来越多元,国际化程度日益成为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经验表明,当代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活动的80%以上发生在城市里,而以城市为舞台的这些国际交往活动又有80%以上发生在几十个世界性大都市当中,从而催生了北京、上海、巴黎、伦敦、纽约等国际交往中心,它们充当着国际交流网络的关键节点。然而,今天我们眼中的世界却与以往熟知的有所不同:国际形势正经历冷战以来最复杂、最深刻也最难预料的变化,逆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人们习以为常的国际交往活动不断受到地区冲突、跨国疫情、意识形态分歧等的干扰,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也因互联网的无处不在而面临巨大的数字化挑战……
国际格局处在十字路口,国际交往发生着多元转型,而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则为这一切的发生提供了舞台。中国是21世纪的希望国度,北京则是拥有厚重历史积淀和卓越发展水平的中国首都。值此2023年北京建都870周年之际,为这座伟大城市擘画建设国际交往中心蓝图,是纪念和弘扬这座伟大城市精神并为新时代赋能的题中之义。
什么是国际交往中心:城市的功能与国际价值
当人们谈论国际交往中心时,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概念和标准,然而从城市发展研究的角度看,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基础平台、管理规则、运行机制、服务保障等核心要素。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联合德勤中国国际交往中心研究院发布《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2022》报告,将国际交往中心描述为“具备联通和服务世界功能、能够集聚国际高端要素、在全球事务中发挥重要影响的全球性或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国际交往动态网络中的关键性节点和枢纽性平台”。这一定义强调了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属性和作用,进一步指出了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影响力和联通力是衡量其国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标准。
从更直观的角度看,一座城市要想完美承载国际交往活动,至少应具备十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政治功能,充当充分展现国家政治实力和辐射能力的核心载体;二是外交功能,充当服务国家开展国际政治交往、参与和引领国际事务、发挥国际政治影响力的重要舞台;三是经济功能,充当全球高端要素的集聚高地和国际经济金融活动的主要场域;四是社会功能,具备多元、文明、包容、友善的社会心态,拥有接轨国际惯例、满足国际人士需求的服务体系;五是文化功能,充当跨国人文交流的窗口和文化创意的策源地;六是创新功能,充当全球顶尖科学、技术、信息、数据等创新要素的重要汇聚地;七是旅游功能,成为令全球游客神往的旅游目的地;八是交通功能,充当国际人员、物资、资金、信息和技术流通的国际枢纽,以及全球城市网络体系的中心节点;九是安全功能,始终是开放与稳定的安全之城,令人安心居住、放心游玩的良善之地;十是示范功能,充当引领城市化时代潮流、展示城市国际化发展方向的样板和典范。
当然,具备上面所说的这些功能,只是一座国际交往中心城市不断得到发展的基础要求。在现实世界中,国际交往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远比理论描述得更为复杂,演化模式更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和优势,体现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价值理念和发展路径,同时也对所在国家的整体进步发挥着独特而多元的作用。就拿笔者曾经长驻工作过的两座城市来说:澳大利亚悉尼市虽然建城历史谈不上悠久、城市规模也并不算大,但凭其宜人的气候地理优势、鲜活的多元文化特色、完善的城市功能和创意十足的都会规划与设计,成为国际交往活动的重要承载地,当然也就成为澳大利亚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虽然整体城市面貌不尽完美,但却拥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地理优势和完善的国际旅行接待功能,同时凭借其东盟总部所在地的政治影响力,成为东南亚地区的国际政治交往中心和现代伊斯兰文明的展示窗口。
今天當我们到访一个国家时,最先接触到的就是这个国家的城市。城市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形象,承载着国家功能。各国都高度重视自己城市的国际化建设,积极通过城市设计和发展规划打造独具特色的国际交往中心,以期带动国家整体形象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国际交往中心通过促成多元高频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等各领域的交流互鉴,正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是世界交易大市场和国际经济金融大循环的重要起点,推动形成了全球经济秩序;是国际政治和国际规则的磋商舞台,常常成为国际格局演变的物化里程碑,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巴黎进程”“里约倡议”“北京公约”这样的名词留在全球治理发展历程的史册上;是国际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的重要发源地,反映着文明兴衰规律和文化思潮演变的趋势;是世界科技进步的竞技场和管理改革创新的温床,孕育出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创造和改变人类历史的思想革命。
随着新兴经济体崛起、传统和非传统地缘安全结构发生复杂变化,城市外交的独有优势进一步凸显,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在重塑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方面发挥日趋重要的作用。“城市气候领导联盟(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简称C40)”“二十国集团(G20)城市会议”等多边城市网络组织和达沃斯峰会(瑞士)、香格里拉对话(新加坡)、慕尼黑安全会议(德国)、瓦尔代论坛(俄罗斯)、北京香山论坛(中国)等以城为名、因城而兴的顶层国际交往活动在政策沟通和协调行动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瞩目。
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北京的愿景和条件
北京是古老而现代的东方大都会,也是世界历史长河中为数不多延续至今的传统国际性大城市。作为千年古都和亚洲地缘政治的重要中心,北京天然具有国际化属性和国际吸引力。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上升和全球对多边主义倡导力、推动力的不断提高,首都北京的城市国际化发展能力进一步成为国家综合实力和新时代外交成就的真实体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北京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独特地位,尤其是在国际事务、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人文交流等全球议题中的重要影响力。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承载地和元首外交的首要舞台。建设国際交往中心是党中央对北京市提出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从城市层面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实践探索,对于展现新时代我国制度型开放新形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也将有助于推动北京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展示窗口。
近年来,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服务国家总体外交能力显著提升,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形成,国际化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经成为西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之一。
北京开展国际交往的资源要素富集,党中央对北京的国际交往功能寄予厚望,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政治优势和政策条件得天独厚。同时,北京集中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主要的外交资源,具备辐射整个西太平洋地区的外交议题设置能力和国际活动承载能力。
北京汇聚了中国顶端的经济政策资源和财政金融资源,在全球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经贸活动具有强大“磁吸效应”。北京拥有54家《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总部,金融资产总量约占全国一半,在2022年度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排名第八位,是全球化和世界城市排名研究所(GaWR,总部设于英国)每隔一两年发布的“全球化与世界城市分级排名”中的七个世界一线强市(Alpha+)之一。
北京是独一无二的“双奥之城”和亚洲第一古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旅游魅力,是国际观光人士重要的旅游消费目的地。疫情前的2019年数据显示,北京入境游客人均消费达1548美元,位居全球前十,仅次于罗马、巴塞罗纳、旧金山、墨尔本等国际知名旅游城市。
北京拥有全国最顶尖的高等教育和科研资源,创新能力和创业条件位居全国前列,在全球也处于领先地位。近五年来,北京高校和科研机构发表的全球高被引科技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波士顿,领先于其他国际交往中心城市。2016~2020年间,北京市PCT国际专利申请数平均每年达6403个,仅次于东京、深圳、首尔和旧金山。在美国发布的全球创业生态系统排名(2022年)中,北京位列全球第六,是亚洲排名最高的城市。
北京也是全球安全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拥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与和谐的社会氛围。北京的数字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固定和移动宽带网络速度在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布的《数字城市指数2022》中排在全球第三位。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北京的“美中不足”:
一是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与世界其他国际交往中心城市相比不占优势。北京地处我国北方,城市能源、水资源、土地空间等硬约束较大,自然环境吸引力方面仍有短板,缺少海港或内河港口,国际运输条件特别是大宗商品物流能力受到限制,影响宜居和宜商美誉度。
2023年6月15日,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访华期间,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
二是城市人口平均经济实力不强。北京人均GDP在同类型国际交往中心城市中仍处于较低水平,影响城市基础消费能力、财政能力和经济活跃度,也制约了城市国际化发展和居民国际交往的潜力。随着非首都功能逐步迁出,城市经济吸引力也可能受到进一步影响。
三是城市国际性元素不够多。根据七普数据,北京城市居民外籍人口比例呈下降趋势,缺少长期在北京定居就业、深度融入北京城市生活的国际化主力人群。市政设施和涉外服务环境不够友好,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国际化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尽管北京拥有全球顶级文化旅游资源,但到京旅游的外籍游客数量仍然不够多。
四是国际间交通和通讯能力尚不够强。以疫情前2019年数据为例,从北京出发的民航直航可达城市为100座,远低于伦敦(321座)、巴黎(260座)、阿姆斯特丹(254座)等欧洲交通枢纽,也低于首尔(162座)、新加坡(154座)、东京(111座)等亚洲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和大数据运用场景尚未充分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互联网的通达性存在堵点。
展现人类城市文明新形态:北京的思路和方向
城市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载体。当代中国,随着城市化程度不断深入推进,乡村城市化趋势不断进步,城市生活方式正在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同时提出要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面向新时代的国际国内需要,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作为党中央所在地和中国的首都,北京责无旁贷地承担着探索中国特色城市发展新路径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建设,是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现代化功能层级、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现实需要,同时也具有探索人类城市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科学实践价值。
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综合排名前十城市对比
来源: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和德勤中国国际交往中心研究院联合发布的《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2022》报告
在建设国际交往中心过程中,北京有必要遵循几条基本思路:
首先,聚焦国际化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强国际交往能力和活力,不断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
其次,在国际环境、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城市定位等限定条件下寻找发展最优解,推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由“形”的擴展向“神”的提升转变。
第三,将国际化的重点放在集聚国际人才、全球资本等高端要素方面,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打造国际化的产业结构、服务结构和就业结构。
第四,坚持增强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打造高水平开放新高地,同时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吸引更多国际化人才落户北京,提高社会对多元文明和文化的包容度。
再就是充分发挥北京自身优势,探索不同于西方城市的国际化发展路线,坚持借鉴和独创相结合,走中国式城市现代化道路,打造独具魅力的国际化大都市。
着眼未来,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应当坚持以下几方面的重点发展方向,着力打造中国式城市国际交往综合体系,充分展现东方式人类城市文明新形态:
——完善国际交往平台功能,系统性地做好国家对外政策的执行和保障工作。强大的国际政治交往能力是北京区别于国内其他超大特大城市的重要特征。要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总体外交这个重点任务,充分发挥北京的比较优势,借助国家之力、服务国家之需,紧跟城市作为独立行为体在国际体系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潮流,适应多中心外交体系的发展趋势,以城市外交助力总体外交。同时,进一步强化北京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核心承载地的定位,发挥北京城市优势和主场便利,主动参与总体外交工作设计,为外交外事精细化本地化管理提供思路。借鉴主体功能区规划理念,进一步细化城市政策单元内的国际化功能及空间布局,精准对接、充分匹配国家外交工作在礼宾、领事等方面的业务需求,以服务国家顶层国际交往活动为导向,推动国际会议、国际展览、国际文化体育交流、国际空港等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质升级。用好驻华使团等外交资源和首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外交资源,在气候变化、低碳发展、国际数字合作等领域推出系列带有北京标识的国际品牌论坛,积极参与全球议题设置。深化与国际组织的交往和合作,提高城市对外交往密度和频次,鼓励在京发起政府间或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吸引更多国际组织在京设立代表机构,努力使北京成为世界性政治交往活动中心。
——突出首都外事发展特色,打造鲜明的中国式城市现代化名片。中国式的城市现代化同样具有人口规模巨大、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开放的国际化发展道路等特征,北京的国际化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体现中国国情,赋予城市独特的中国魅力。应高度重视城市国际营销推广策略,塑造北京可爱可亲的国际形象。进一步发挥历史文化这一北京最大的传统特色优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设“文旅之都”。持续营造北京市开放、包容、和谐、友善、安全的国际形象,增强北京的文化软实力。做大做强北京主办的国际赛事、会议和会展,用足用好“双奥之城”的国际名片,积极推介北京马拉松等国际体育文化品牌,借助体育文化产业增强北京国际美誉度。依托我国在网络视听、短视频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以数字文化为特色,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水准,扶持民间力量举办网络视听、短视频等全球性文化赛事奖项,如举办“北京国际短视频节”等,强化全球共享性文化平台。积极申办或创办全球性国际会议会展活动,借助北京的科技教育资源,打造全球教育合作中心,突出北京的教育优势特色,吸引更多国际生源。
——加强开放型经济整体布局,主动把优质外事资源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资源。国际交往中心的发展需要国际高端要素的支撑,要以服务城市经济发展为目标,吸引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推动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经济活力是国际化城市的首要吸引力,准确定位首都的主要经济功能,依托“两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和营商环境改革新优势,着力打造北京在数字经济领域的优势,推动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提升,打造数字经济发展的国际示范典型城市。加强与各类国际经济组织的交流对话,推动发起和建立数字经济领域的崭新国际合作平台,从城市层面推动构建多边数字合作框架。着力优化国际营商环境,持续推进城市高水平对外开放。可考虑率先出台专门针对外商外资的高端要素引资引智政策,健全人才扶持、政策扶持、金融扶持等配套条件,支持全球500强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落户北京。积极打造国际金融、数字经济、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深度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以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夯实城市外向型经济的根基,增强对国际资本、前沿技术、国际高层次人才等高端要素的吸引力。
2023年7月4日晚,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在北京开幕。
——进一步优化城市涉外服务功能,营造国际化、高品质的涉外消费环境。着力推进国际化标识系统建设,重点提升公共场所、交通指示牌、路名牌等城市导引标识的规范化水平,减少国际人士在京工作生活的隐性成本。以国际国内通用、全民普惠共享的标准改造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和城市服务体系,实施城市管理服务人员国际胜任力提升工程,加强政务服务和窗口服务的涉外能力改造。将常驻外籍人员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准确把握和切实解决外籍人员融入当地的难点和困难,重点吸引国际化科研人才来京创新创业。积极鼓励和扶持民间多种对外交往主体,力争在京工作、学习、居住以及来京旅游的外籍人员规模实现稳步增长。以北京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计划为契机,对外籍人士集中区、使馆区等进行融合式规划建设,适度超前推进典型社区的国际化改造,推动国际元素融入城市社区的“毛细血管”。应进一步加强文创、餐饮、娱乐、购物等旅游配套设施的国际化提档升级,考虑探索扩大“即买即退”试点商店范围,全面实施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
建设国际交往中心也是国家整体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性支撑平台之一,需要从国家政策层面给予高度重视,从外交外事等相关领域提供大力支持和务实协助。在此方面,可考虑推动高端政治经济峰会、多边国际组织、跨国文化体育交流、品牌性国际会展、全球科技交流活动、世界性经济金融论坛等各类国际交往活动向北京集聚;助推北京市“两区”建设,对北京各类国际化发展项目和对外开放领域的改革创新予以资源和政策倾斜,吸引人才、投资、产业、技术等各类国际高端要素来京、驻京、留京;鼓励扶持北京市开展城市外交活动,积极“走出去”加强跨国城市交流,充分发挥城市外交对国家整体外交的独特促进作用;借助国际舞台和海外资源积极宣传介绍北京国际化发展成就,助力打造开放、自信、包容、友善的首都国际化品牌新形象。
2018年秋,笔者作为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大会外宾接待组的一员,有幸陪同获得中国改革友谊奖章的一位外国友人参观国家博物馆,他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北京不仅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也天然是世界的政治中心,未来需要依靠年轻一代建设更加开放的中国”。北京正在走向国际交往中心舞台,在这一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树立现代化人文治理精神理念,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合作,带动实现超大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国际化作为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北京的国际化发展对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示范意义,也必将对世界其他国家城市的国际化发展模式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