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研究
2024-01-17尚文艳
尚文艳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各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所涉及领域广泛,跨越范围辽阔,所需要的语言种类甚多,多数是小语种语言。小语种,是相对英语这些应用面很广、用者甚众的外语而言,只在少数国家应用的外语语种。对小语种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英语被认为是一种通用语种,而其它语种则是非通用语种,因此,小语种的广义定义就是指英语以外的其它语种;狭义指除联合国通用六种官方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外的语种[1]。目前学术界,广义的小语种概念被广泛使用,因此,本文中的小语种指英语以外的其它语种。“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各高校掀起了开设小语种专业的热潮,小语种专业大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
由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语言各异、文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差别,这必将对小语种专业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需具备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和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特别需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为此,培养大批与“一带一路”倡议要求相适应的身心健康的小语种人才,是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保障之一。小语种专业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面对职业要求与个人意愿、自卑与自信、理想与现实、冲动与理性、封闭与交往等诸多矛盾时,表现出种种心理问题,如果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就会导致各种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从而影响到“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与实施。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研究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全面了解小语种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索提升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路径,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培养更多身心健康的小语种人才,以便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保障“一带一路”倡议稳步推进,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提供人才支撑,就显得尤为紧迫。
美国精神病学家斯威特(1843)最早提出“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一词。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和谐、协调,并适应社会准则和职业要求的良性状态[2]。但心理健康究竟是什么?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的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在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3]。《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4]。还有许多学者也给出了不同表述的定义,如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人在那种情况下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这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5]。波孟将心理健康解释为是符合一定水平的社会行为:一方面,它能被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它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目前在我国,心理健康既指心理健康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进而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过程[6]。国内外学界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迄今尚无统一观点,不同学者理解不一,提法各异。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根据“同一性”(identity)概念,提出了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三项: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心理与行为的同一性、人格的稳定性[7]。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不断变化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具有不同的内涵。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没有显著的精神病理学症状的状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和普遍[8],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研究领域非常广泛,研究方法多以量表测评为主,众多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一般在10%~30%之间[9]。此外,还有许多研究者在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殊性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其结果不尽相同。如刘海娟等对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 级至 2019 级矿业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矿业类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存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偏执、抑郁和精神病性等方面[10];秦俊巧等对河北省师范院校1214名师范生调查发现,师范生心理状况阳性检出率为0.99%,其中在抑郁、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这3个因子上阳性检出率相对较高,师范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11]。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小语种专业大学生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从心理学角度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研究,有极少数学者关注小语种专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12]。从研究内容来看,对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鲜有涉及,尤其是对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系统、科学的实证研究较少,且研究样本大多较小。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一带一路”视角出发,使用目前国内最常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测量工具,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安徽省2470名大一至大四的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试图了解小语种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在此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更有效地提高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从而促进小语种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服务“一带一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小语种人才。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安徽省2470名大一至大四的小语种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团体测试,以班级为单位,测前使用统一指导语在同一时间施测。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429份,有效率98.34%。涵盖的小语种专业有阿拉伯语、德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韩语、日语。其中西班牙语占比21.33%;俄语占比4.40%;法语占比11.98%;德语占比20.54%;日语占比30.88%;韩语占比9.88%;阿拉伯语占比0.99%(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描述性分析
(二)研究工具
本文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13]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该量表共有90道题,经过多次修订,广泛用于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检查,采用5级计分,从“没有”到“严重”,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的水平越低。本文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1,KMO指标为0.917,Bartlett球形检验p=0.000<0.05,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能较为真实地反映被测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统计方法
所有有效问卷收集到的数据使用Excle2010进行输入与整理,主要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以p<0.05为统计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与分析
(一)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根据《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评分标准,得分>160或阳性项目数>43项,需要进一步地检查和阳性筛查。由表2可以看出,分数高于160分的学生有734人,占总人数的30.22%,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有1195人,占总人数的49.20%,属于考虑筛选为阳性范畴。这一阳性检出率远远高于已有的研究结果19.07%[14]。这一结果说明,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健康水平低。分析其原因主要有:首先,学习小语种专业的大学生是由于对外语有浓厚的兴趣或对出国有美好的向往。大部分学生想通过三年或者四年的大学学习掌握一门语言,为将来的就业或者出国深造做好准备。因此,他们非常重视自己对语言的认知程度和学习水平。加上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值较高,所以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压力、刺激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其次,现在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大都是“95”后、“00”后,正处于青春期,易出现烦躁、易怒、冲动等不良的情绪,当他们陷入消极情绪时,无法自我调节与减压。他们同时还要面对情感、社交、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使他们心理无法承受,极易产生心理疾病。最后,学业压力重导致他们不良心理的产生,使他们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他们喜欢把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的发展与学习成绩的好坏挂钩。大部分小语种专业学生基础薄弱、学习毅力不够,再加上首次接触小语种,零基础使他们学习掌握一门新的语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小语种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挫败,导致心理问题。
表2 小语种专业大学生SCL-90总分和阳性项目数检出结果统计
(二)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如表3所示),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躯体化(t=2.348,p<0.05)、抑郁(t=2.183,p<0.05)、焦虑(t=2.430,p<0.05)、恐怖(t=3.571,p<0.001)4个因子,特别是恐怖因子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尤为显著(p<0.001)。通过进一步比较,发现除偏执、精神病性外,小语种专业女性的总分及躯体化等8个因子均分均明显高于男性,尤其在恐怖这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水平。即表明小语种专业女性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男性。这与相关研究的结论一致[15],而与王蜜源,韩芳芳,刘佳等研究结果相反,其结果显示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男生[16]。造成这个结果原因可能是:首先,男女生在生理结构和心理素质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一般来说,女孩生性比较敏感、脆弱,受外界环境影响情绪波动较大,心理承受力与抗压力差,生活与学习上遇到一些挫折与烦恼就有可能崩溃,无法自我解压,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同时影响到周围的同学与家人的心理与情绪。其次,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在社会上长期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现象,这对女孩的心理产生不利的影响。社会更倾向于男性,所以很多企业更愿意招聘男性,男性毕业生更容易就业,这也是男大学生自我评价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对于男生,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大,导致女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较低,易产生消极情绪。
表3 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性别差异比较
(三)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学历层次差异
同样对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在SCL-90的总分及其10个因子的得分上进行T检验,发现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学历层次上存在显著差异。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学历层次的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在躯体化(t=2.165,p<0.05)、焦虑(t=2.072,p<0.05)、敌对(t=3.054,p<0.01)、恐怖(t=2.894,p<0.01)与其他(t=2.139,p<0.05)5个因子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0.01)。在敌对和恐怖这两个因子上表现得尤为突出(p<0.01)。通过进一步比较,发现小语种专业专科生的总分及10个因子均分均明显高于本科生,特别是专科生的敌对和恐怖高于本科生。这说明小语种专业的本科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专科生。这与汪媛等研究结果相反,其结果表明本科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均高于专科生[17]。其原因可能是:首先,部分专科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学习成绩不好等因素易产生自卑与嫉妒心理,极易出现过激行为。其次,专科生学习与接受能力差,自律性不高,老师、家长不认可,就业前景差都会造成他们自信心不足产生自卑感,对未来缺乏信心与追求,导致他们缺乏学习动力与兴趣。同时他们还要面对家长期望、人际交往、专升本考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心理问题显著增多。老师、家长、同学的关心较少,消极情绪无法疏导,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表4 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学历层次差异比较
(四)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就读年级差异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小语种专业大学生SCL-90总分及10个因子分数在各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由表5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在躯体化等10个因子得分上有显著差异(p<0.05,p<0.01)。尤其是躯体化等8个因子表现得特别突出(p<0.01) 。通过进一步比较,发现除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其他4个因子外,小语种专业大二学生的总分及躯体化等6个因子均分均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大二>大一>大三>大四),即表明小语种专业的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低,需引起高度重视与关注,四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高。这一结果与已有的研究结论相符[18],但与奥登等研究结果不同[19]。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首先,大一新生与其他年级比学习压力相对小些,人际关系单纯,同学间相处融洽,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充满激情,这些对他们心理健康非常有益。因此,他们的自我评价偏高。其次,随着学习内容与难度的增加以及人际交往的不断深入,大二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进入大二,由于小语种专业学生普遍学习基础不好,他们不仅要面对期中期末考试,还要参加四六级考试、小语种专业类的考证考级以及考研、考公务员的规划与评优评选等,这给他们的学习与心理带来巨大压力;很多同学对大学失去了新鲜感,同学之间由于交往深入渐渐暴露出自身的缺点,同学间矛盾不断增多,人际关系越来越紧张,导致他们对生活和学习失去了兴趣。最后,到了大三,经过两年的学习与锻炼,他们逐渐掌握了学习方法和人际交往的技巧,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并在大四找回了学习动力与生活激情,自信心逐渐增强,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表5 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就读年级差异比较
综上,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470名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10个因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8个因子心理问题表现明显,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在敌对、恐怖因子上尤为突出,足见其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此外,调查结果表明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学历层次和年级差异:女性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男性;专科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本科生;大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不同专业之间小语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差异性。
此外,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小语种大学生SCL-90总分及10个因子分数在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不同语种之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性差异,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
三、对策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小语种人才作为“纽带”在推进我国与各国的交流和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小语种人才为之服务,尤其是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小语种人才。因此,提高小语种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培养心理素质过硬的小语种人才。高校要顺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需要,针对小语种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应重点关注女大学生、专科生、大二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建立常态化心理健康动态测评制度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小语种专业学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个体的心理健康的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过程,高校应建构小语种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模型对小语种专业大学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心理测评,通过调查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小语种专业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筛选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早进行约谈、及时进行辅导和干预,并进一步进行正确评估、筛查、分级考量,建立完备详尽的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动态心理信息库,做到动态监控,实时跟踪和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从而降低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率。另外,还应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健康辅导站-家庭-班级-公寓-寝室”六级联动心理危机预防机制,精确掌控小语种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干预、有效预防,筑牢防范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防火墙”。
第二,构建多样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研究结果显示,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背景下,着力提升小语种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应针对小语种专业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分门别类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咨询。对于心理健康良好的学生,应通过举办心理专题讲座、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等方式,让他们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调节与解压的方法,缓解不良情绪;对于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利用板报、校报、广播、宣传栏、电子屏、网络新媒体等渠道,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学会科学地学习和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持积极的心态,从而增强心理保健能力,能端正对心理问题的看法,主动寻求心理援助;对于重点关注的学生,应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针对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共性的心理问题实施团体心理辅导,从根本上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针对小语种专业大学生特殊的心理问题进行个别心理咨询,消解他们内心的困扰,预防心理疾病;对于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及时地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必要时及时转介至医院进行药物治疗。
第三,开展特色化小语种活动
“一带一路”倡议需要的小语种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高校应结合小语种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小语种口语角、沙龙、演讲比赛、配音大赛、短剧、夏日祭等内容广泛、形式灵活多样、积极向上的小语种特色的品牌活动,给小语种专业大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战机会”,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提升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在广泛的交往与合作中,培养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坚韧、勇敢、自信、自尊及开朗的心理品质,为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奠定基础。同时,多鼓励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多参加各级各类大赛、志愿者活动及社团活动,这有助于帮助小语种专业大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稳定健康的情绪态度。除此之外,还应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为小语种专业大学生积极开拓国际交流,鼓励学生“走出去”,开阔眼界和知识面,愉悦身心,不断增强自我效能感。
第四,加强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自身修养、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成熟的实际经验,因此,建设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专业扎实、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对化解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助力“一带一路”至关重要。通过专家指导、研修培训与交流等多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对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管理人员、心理健康委员进行培训,提升他们预防和干预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技能;还应积极开展朋辈培训,构筑“自助—互助—助人”的服务模式,对疏导小语种大学生消极情绪,化解心理危机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开展精准化心理帮扶
为了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对高素质小语种人才的需求,应重点关注小语种专业女大学生、专科生、大二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帮扶。针对女大学生心理冲突多,应给予更细致和长期的密切关注与呵护,及时疏导她们的心理压力与消极情绪,帮助她们掌握调节不良情绪的正确方法和人际交往的技能,提升她们心理弹性与情绪调控能力。针对专科生因学习能力差、家庭经济条件差和就业前景差等方面而导致的心理问题,应更多地在学业、生活、就业上给予帮助与指导。如采用导师制,帮助他们树立对专业和自我的正确认识,明确学习目标,指导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为他们答疑解惑,鼓励他们专升本,提高学习动力与兴趣;通过设立小语种人才专项培养经费和奖、助、贷、勤、减、补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降低自卑心理;邀请专科优秀校友回校举办座谈或讲座,增强就业信心。针对大二学生学习压力重的特点,应重点开展学习方面的专题辅导。如加强跨文化教育等方式,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消除他们在小语种学习中的焦虑和不安,促进他们学习自信心的提高,为今后服务“一带一路”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从而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