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晚苹与周炼霞:此去经年情不变
2024-01-17潘彩霞
◎文/潘彩霞
徐晚苹、周炼霞夫妇与孩子合影
1927 年的上海,正处于时代交叉点,城市灯红酒绿,时髦又开放。凭着几笔丹青,21 岁的周炼霞在上海已小有名气,她常常在老师蒋梅笙家的沙龙派对上谈诗论画。柳眉凤目,清新脱俗,她走到哪,都能吸引一众目光。
一位年轻人举起相机,把镜头对准了周炼霞。
相知相爱
相机的主人叫徐晚苹,号绿芙。他是有名的沪上才子,也是蒋梅笙的学生。他出身名门望族,不仅旧学底子深厚,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小说、散文也常在杂志刊登。除了能写会画,他还酷爱摄影,那时正在邮局当闲差。
一个摄影高手,自然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周炼霞,本身就是一道风景。
徐晚苹心动了,放下相机,用双手比出一个镜头的样子,热情地对周炼霞说:“这个‘框子’里有一幅好画,只可惜笑得太灿烂了,如果能带上那么一点点愁绪,一定要比西施还美上几分的!”周炼霞忍不住笑了,一瞬间,有情愫在萌芽。
聚会后,徐晚苹对周炼霞展开了追求。照片为媒,诗词唱和,两个年轻人很快相爱了。1927 年秋天,他们在上海举行了婚礼,在众人的羡慕声中,前往杭州度蜜月。天堂美景滋养了周炼霞的画笔,南峰山下,西湖岸边,她尽情挥洒丹青。而徐晚苹的镜头,则时时对准她。杭州归来,一张“女画家周炼霞新影”刊登于1928 年10 月的《联谊画报》上,摄影人署名“徐绿芙”,旁边题句为:“神仙伉俪人间住,艳绝红霞映绿芙”。
有了“红霞映绿芙”的合作,徐晚苹有了新的想法。于是,一个摄影,一个画画,不久,40 余幅作品完成,夫妇联袂出版了《影画集》。作为结婚一周年纪念,这部见证爱情的作品,在上海滩红极一时。
彼时的上海,各种思潮交汇,夫妇俩携手进步。周炼霞去锡珍女校担任了教师,同时,还为上海几家有名的笺扇庄画扇面,扇子开合间,她也风靡了上海滩。
1936 年,第一届国际艺术展在加拿大举办,在徐晚苹的鼓励下,周炼霞将自己的画作送去参展,竟然一举夺得了金奖,她的名字还出现在《世界名人大辞典》上。赞扬声如潮涌来,不少人折服于她的才情,常来请教写诗填词、运笔作画。
诗画风流中,周炼霞与时代紧密相连,和上海一起成长。1934年,“中国女子书画会”在上海成立,周炼霞成为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因外形姣好,书画俱佳,她和陆小曼、吴青霞一起,被称为“画坛三姝”。
被迫离别
1937 年,日本人的炮弹落在了上海。那一年,正是周炼霞和徐晚苹结婚十周年,他们已育有四个孩子。
山河破碎,满目残阳,“如此江山难下笔”。丹青画卷失了颜色,周炼霞的画少了,诗开始多起来,在《社会日报》发表了大量作品。
战事吃紧,徐晚苹也变得忙碌,电波传来的坏消息常令他唉声叹气。
夫妇俩都是沪上名流,日本人不时来骚扰,他们约定,一定要恪守民族气节。上海沦为“孤岛”后,徐晚苹利用在邮局的职务,设法绕过日军监管,秘密帮助出版社邮发进步刊物。多少个凌晨,他拿起帽子出门,只留下周炼霞担惊受怕。
那时的上海,经常实行宵禁,晚上停电后,一片漆黑。听着凄厉的警报声,周炼霞心中悲愤不已。那一天,她铺开宣纸,写下词句:“几度声低语软,道是寒轻夜犹浅。早些归去早些眠,梦里和君相见。丁宁后约毋忘,星眸滟滟生光。但使两心相照,无灯无月何妨。”这便是后来发表在《海报》上的《庆清平·寒夜》。
诗名在外,1942 年,《万象十日谈》创刊时,主编陈蝶衣特意邀请周炼霞担任编委。从此,周炼霞开始涉猎新文学,1944 年,她的短篇小说和张爱玲的作品一道,被选入《当代女作家小说选》。
也是那一年,周炼霞和徐晚苹在上海青年画厅举办了夫妇二人的书画合展,上海名流,观者如云。有位画师特赠一联作为贺礼:“晚雨如丝,柔情百炼;苹风吹梦,秀靥微霞。”二人的名字被巧妙地镶嵌其中,珠联璧合。
艰难时日里,靠着文字的鼓舞,靠着和徐晚苹的相互扶持,终于平安度过。抗战胜利后,他们欢欣雀跃,期待重游杭州烟霞洞。忆起当年恩爱,徐晚苹在《海光》杂志发表《西湖怀旧话烟霞》:“回忆民国十六年秋,与内子炼霞,由初恋而新婚,遨游西子湖边……”
原以为国土重光,云开雾散,孰料,等来的却是分离——一纸调令将徐晚苹调往台湾,负责接管曾经被日本占领的邮政系统。谁料,这一出差,就是30 年。
此情不变
1946 年,徐晚苹前往台湾,不久便被任命为台湾“邮政局长”,原计划的出差半年,顿时变成走马上任。接妻儿相聚的念头,一次次被战火和忙碌打断,终于,一湾浅浅的海峡,变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新中国成立后,时代的钟声敲响,周炼霞渐渐习惯了一个人,带着几个孩子,她靠画扇面、竹帘谋生。思念早已揉碎,只有在暗夜里,她才会翻开那本《影画集》。
偶尔的愉悦,来自作品参展、笔会交流。与著名画家吴湖帆相识后,两人成为“文字交”,合作绘画、填词,周炼霞的画技突飞猛进。1953 年,他们合作了《荷花鸳鸯图》。50 年后,这幅作品拍出了1035 万元的高价。
文艺复苏,周炼霞也以百倍热情投入国家建设。1959 年,她参与创作了大型历史画作《郑成功收复台湾》。
从中国画院退休后,周炼霞独自居住在巷弄深处,她写诗作画,种花养鱼。记忆如指尖流沙,悄然消逝,可是内心里,分明又在期待着什么。
1980 年,一封信越洋而来。周炼霞颤抖着手拆开,熟悉的笔迹映入眼帘,那久违的声音又响在耳边:“紫宜(周炼霞的字),我是晚苹!”
从台湾邮政部门退休后,徐晚苹定居美国,中美建交后,他多方打听,终于有了周炼霞的消息。
信中,他热切地邀请她赴美。30 多年的委屈、等待、猜测,一瞬间烟消云散。75 岁高龄的周炼霞在小儿子陪同下,登上飞往美国的飞机。在洛杉矶机场,隔着30 多年的长河,周炼霞与丈夫终于相见。分别时,秀发如云,再见时,已是满头银霜。
欣喜之余,周炼霞重拾画笔,画作一亮相,就让美国观众赞叹不已。
按照美国法律,分居30 年的夫妻需要重新注册结婚,在亲友们的祝福声中,周炼霞再次成为徐晚苹的新娘。悲欢离合之后,他们终于在耄耋之年迎来安然和喜悦。
1987 年,结婚60 周年时,他们特意回到上海庆祝。所有的感慨,徐晚苹都写进一首诗里:“梦绕崇山忆茂林,莲湖修禊亦同临。江南春色君休问,万里云天背井吟。”
虽离乡背井,但有陪伴,就有幸福。
2000 年,周炼霞在美国家中无疾而终。半年后,子女依她生前遗愿,将她和徐晚苹的骨灰归葬于上海嘉定区长安墓园,落叶终归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