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新”战略下中医药院校本科英语专业交叉复合人才培养困境与策略

2024-01-17柏茜茜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四新中医学培养目标

柏茜茜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410208

2019 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 号)》中提出要“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做强主干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1]。此后,教育部多次发文要求高校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培养多学科协同、多维度创新的复合型“四新”人才。2023 年,教育部等五部委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瞄准医学科技发展前沿,大力推进医科与理科、工科、文科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培育‘医学+X’‘X+医学’等新兴学科专业。 ”[2]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中医文化的国际交流擘画了宏伟蓝图。 截至2021 年,中医药产业已传播到全球196个国家和地区[3],中医学已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文化符号”及“国家品牌”。 实现“中医文化走出去”和“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等中医药国际化战略,亟待一批“懂中医,通人文,精外语”[4]的“中医药+外语”交叉复合型人才参与其中。 自2000 年起,全国多所中医药院校陆续开设英语专业,开启了“英语+中医药”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新模式,以此满足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相关人才培养需要,也契合了“四新”战略中“文医融通”和“医学+X”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 本文基于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进一步优化“英语+中医药”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策略,以期为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动态优化提供参考。

1 全国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与困境

向世界展示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中医药国际话语权和参与全球卫生治理概率,都需要“英语+中医药”交叉复合型人才参与其中。 而中医药院校“英语+中医药”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方向无疑正契合中医药国际化人才需求和“四新”战略。 然而,因该专业起步较晚,其所需教学资源和基础配套设施等条件还欠成熟,故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相对薄弱环节。

1.1 课程安排不能完全满足专业培养的需要

各校官网显示,全国中医药院校的英语专业所开设的英语核心课程,基本都是结合各自学校培养目标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5]规定的范围内予以调整安排。 在此基础上,部分院校英语专业还根据所定培养目标增设了医学与英语融合的课程,如医学英语词汇和阅读、医学英语翻译等。 此外,还有部分院校开设了中医学基础(或概论)、针灸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概论及生命科学基础概论等医药课程。

由此可见,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的英语基础课程安排基本符合《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学质量国家标准[5]核心课程要求。 但英语与中医药融合的课程则明显欠缺,虽然大多数院校开设了医学英语词汇和医学英语翻译,但明确开设了中医英语两者融合课程的仅显示有北京中医药大学[6]、广州中医药大学[7]及湖南中医药大学[8],而有关中医古籍与英语融合的课程则所有院校均未见涉及。 中医学课程设置也显得很薄弱,部分仅停留在中医学基础理论层面,传统意义上所指内经、伤寒、金匮、难经等中医经典课程则均未涉及,以至于学生对于中医药知识仅停留于一知半解的水平,难以达到系统掌握和熟练运用程度,更谈不上对中医文化的深厚积淀,这对于中医药院校的英语专业而言明显内劲不足。

1.2 现设学制不能满足交叉复合知识的掌握

目前,全国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西藏藏医药大学)在内的中医药院校共26 所,共有13 所中医药院校开设了英语专业,占全部中医药院校的50%。

通过查询各校官网显示,这13 所中医药院校中英语专业学制大多是4 年,仅北京中医药大学和陕西中医药大学两所中医药院校为5 年。 对于“英语+中医药”交叉复合专业而言,与单纯本科专业等长甚至更短(如中医学专业学制为5 年)的学习时间,要将学生培养为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翻译技能的同时,还要掌握系统的中医药知识,这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有很大压力。由于学制过短,教学时数不够,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和吸收应该掌握的知识,会导致其在英语语言知识和翻译技能方面不及单纯英语专业学生,而在中医药知识方面又不及单纯中医学专业学生,以至实际培养的学生停留于“简单英语知识+皮毛中医知识”层面,难以真正成为可以用得上的交叉复合型中医英语人才,也难以担当中医药事业对外交流的大任。

1.3 相关师资和教材配套未能跟进

在师资方面,目前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所配备师资的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复合型、专业化的师资团队,任课教师中真正具有中医学和英语双重知识背景的不多,有些要么是单纯英语专业,对中医学理论知之甚少;要么是单纯中医专业,对英语的熟悉程度不够高深。这使得“学生医学英语能力的提升受到很大的局限,阻碍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9]。 在教材方面,虽然中医英语专业授课所用的英语课程和中医学课程都有全国统一的成熟的教材,但尚缺乏统一规范的“英语+中医药”融合,尤其是中医典籍与英语融合的教材,以致跟不上“中医药+英语”交叉复合教学的需要。

1.4 实际培养现状与目标定位尚有差距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指出,外语类专业“可与其他相关专业结合,形成复合型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5]90-95。 各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上都遵循了《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设定。 如山东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拥有较广博的人文知识、中医药学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10]。 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深厚的英语语言基础、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中医学、中药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较高英语水平和中医药科技英语翻译理论和技巧,能从事教学、翻译等工作的专门人才”[11]。其他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大同小异。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同时也鼓励其他专业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实际和人才培养定位,制订合理的培养目标,如“中医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了“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高校应该制订专门的政策促进其他学科与中医学的交叉与渗透……以适应中医学科发展及日益变化的人口、文化和卫生保健事业的需求”[5]90-95。 从各中医药院校对英语专业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来看,其实质都体现了中医学与英语学科交叉融合的性质。

但从目前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从目前这一专业学生的毕业后走向来看,都说明其培养结果似与各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还存在一定距离,尚未能完全达到如成都中医药大学所言的“具有较高英语水平和中医药科技英语翻译理论和技巧,能从事教学、翻译等工作的专门人才”[11]的目标,更难以满足有关部委期望的“能够满足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中医药服务贸易、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等需要的中医药外向型复合型人才”[12]的目标要求。少数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实际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水平,与单纯的英语语言专业毕业生相比尚有差距;对中医药理论也未能深入钻研而仅是初浅涉猎,难以满足高难度的中医药外事工作的需要,导致其毕业后就业环境也未能如预期进入理想的单位从事中医药国际交流工作。 正如谢粤湘[13]的调查结果证实, 少数中医药院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小学校、各大小培训机构,甚至幼儿园从事英语教育、培训等相关工作……这种情况说明我们目前的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有可能已经或多或少与社会对中医英语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需要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脱节。 这种结果不但造成了中医药事业对英语人才需求的脱节,也是对中医药院校教育资源的浪费,更辜负了国家相关机构对高层次交叉复合型中医药人才需要的期望。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应与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的学制过短及课程设置欠缺有关。

2 “英语+中医药”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优化策略

近年来,为促进中医学传承与创新发展,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对外交流频次,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制定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规划。 如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7 年7 月13 日联合发文《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教高〔2017〕5 号)指出:“加快建立中医药教育国际标准体系……推进能够满足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中医药服务贸易、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等需要的中医药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培养”[12]。

积极探索中医学与其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推进“中医药+X”多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速中医学国际化高端复合人才培养,也是党和国家对中医药院校提出的新要求。 而“英语+中医药”医文交叉复合的培养方向无疑正符合“四新”战略中专业定位的要求,也顺应了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针对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所面临的困境,笔者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2.1 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待优化

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满足中医药事业跨文化国际传播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这就要求相关专业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水平不亚于单纯英语专业学生,中医基本理论与中医古籍阅读和理解能力可与中医学专业生比肩。因此,其课程设置应与培养目标相一致,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英语课程及中医学课程。

2.1.1 英语课程的优化 中医英译除了对现代中医文献进行翻译外,还应包括对中医古籍文献进行英译,才能保持中医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性。 因此,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的英语主干课程应除了开设《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的英语核心课程以及中医词汇阅读等方面的课程之外, 还需加大中医基础理论与英语融合课程的设置,适当增设中医经典与英语融合的课程,“以促进这一专业学生中医理论与英语知识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用英语来表达中医药知识的能力”[14]。

2.1.2 医学课程的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和经验。”[15]中医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理念与人的生命、疾病防治规律相结合的医学科学,中医文献语言文字古朴,理论深奥难懂,其名词术语以及说理方式与现代科学语言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中医文献英译难度明显大于其他科技文献,需要译者深入理解中医学内涵。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中医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5]674-683要求: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院系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中医学基础、中医经典、中医临床课程。 因此,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应该依托中医药院校教学资源优势,除了应开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等基础课程之外,还应适当开设中医经典课程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或包含上述课程的整合课程,并适当增加医古文和相关古典文学课程;在必要时还可根据培养方向的需要选择性安排中医临床课程,如中医内科或外科、妇科、儿科、针灸推拿等。 通过上述课程整合, 以帮助学生夯实中医药理论,扩充知识结构,拓宽学术视野,提高中医药理论水平和对中医文献的阅读理解水平,深刻领会中医药学的哲学理念和思维模式,提升对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认同,进而实现对中医药文献的精准英译而避免尴尬译法的出现。

2.2 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应合理延长学制

中医药院校英语交叉复合专业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中医学和英语两门专业知识,真正将中医文献精准英译而满足中医学跨文化国际交流的需要。这一方面北京和陕西两所院校英语专业的学制稍长,两类课程的安排亦略优于其他中医药院校的英语专业。 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学制和两门专业课程的设置,可以借鉴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翻译硕士专业”(MTI)的学制和课程设置[16]。该校“翻译硕士专业”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在本科学习4~5 年的基础上,再加上硕士期间的3 年,共计长达7~8 年之久。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学或英语基础,在硕士学习期间则有充足的时间向英语和中医学融合的深度发展,达到中医学与英语的真正“交叉复合”,因而有能力担当中医学跨文化的交流传播大任,其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环境也明显强于其他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本科专业毕业生。

由此可见,将中医药院校英语本科专业学制延长,或在一开始招生时即将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纳入中医-英语本硕连读范畴,让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和理解两门学科的精髓。 这也将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复合学科知识及中医文献翻译技巧,强化中医学的英语表达能力,从而提高中医药院校“英语+中医药”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效率和培养质量。

2.3 师资和教材配备应与相关专业相适应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是英语与中医学相结合的新兴专业,尤其需要高水平的既懂英语又懂中医学的“双料”教师教授相关课程,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英语+中医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因此,相关院校应适当加大或引进具有“英语+中医药”复合型知识的任课教师的配备比例,也可鼓励单纯专业的任课教师采用进修学习或跟班听课的方法,如英语专业教师学习中医知识、中医专业教师学习英语知识,或相互交流切磋,教学相长,这样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一批具有中医学-英语复合知识的教师,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两者的融会贯通,将更有利于中医英语交叉复合专业人才的培养。

教材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必要工具,没有高质量的教材,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也将成为一句空话。由于中医学的专业性极强,高质量的“英语+中医药”融合教材是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短板,这种状况亟待各中医药院校加强沟通商讨,组织理论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相关任课教师编写统一的“英语+中医药”融合系列教材,并定期分析该教材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然后对其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让融合教材真正成为能满足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教学需要的精品教材。

2.4 培养目标应正确定位于英语与中医学交叉复合

中医学属于医哲交融的医学科学,从其形成、发展至成熟都充满了中国古代哲学元素和人文精神。“四新”战略“为学科建设提出了跨学科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的要求,这也是培养复合型交叉人才的重要前提”[17]。 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的开设,正是中医学与人文专业交叉复合的体现,为中医学医文交融开辟了新的培养模式,也为中医药学内涵提升注入了新的动力。 但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明显区别于单纯英语专业或其他专业与英语交叉复合的培养目标,需充分发挥中医药院校自身的教学特色与优势,强调定位于中医学与英语交叉复合这一宗旨。 并结合当前全球卫生事业的需要,积极探索适合“英语+中医药”交叉复合的培养路径,彰显“懂中医,通人文,精英语”的特色,让所培养的学生牢固且较深程度地掌握英语和中医学两方面知识技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英语+中医药”高端交叉复合型人才,进而真正担负起中医学跨文化交流传播的重任。

2.5 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外交战略

除了从院校本身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之外,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还可融入国家的“一带一路”外交战略,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英语+中医药”人才,为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贡献力量。 例如,可以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针对性地开设中医药文化、法律、商务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国际交流项目等途径,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认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此外,也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中医药教育、研究机构、企业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教师交流、学生互访、联合培养及实习就业等活动,形成有效的人才供给和需求对接机制。

3 结语

教育部推进的“四新”建设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形势下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的思维和实践模式。 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高地,中医药院校理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新时代使命,推动新型“中医药+X”“X+中医药”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的开设是顺应时代要求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办学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在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和教学时数等方面,还有待全体同仁共同重视,积极探索,加以改进提升,使该专业朝着“英语+中医药”更加成熟的范式发展。 在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推进中医学跨文化国际传播、推动人类卫生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伟大征程中,各中医药院校应在“四新”建设战略指引下主动担当,守正创新,协同发展,立足既有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动态优化,为国家培养真正合格的具有国际视野的“英语+中医药”新型复合人才。

猜你喜欢

四新中医学培养目标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彭州市:“四新”创建廉洁城区
浅谈勘察设计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
中医学对痛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