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躺平”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冲击与对策研究

2024-01-17郭泉岐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躺平文化

郭泉岐

摘    要:“躺平”文化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奋斗精神,以大学生“低欲望”的生活模式、“矛盾性”的社会心态、“自嘲式”的话语表达为现实表征。“躺平”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冲击主要源于“内卷化”竞争压力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加剧,不良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影响,以及亚文化发展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因此,要厚植理想信念,加强劳动实践,注重心理调适,完善体制机制,从而引领大学生的正确奋斗方向,激发大学生的内生奋斗动力,塑造大学生的积极奋斗心态,为大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奋斗环境。

关键词:“躺平”文化;当代大学生;奋斗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1-0090-04

青春承载希望,奋斗成就梦想。党的二十大报告号召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1]。近些年,“躺平”文化愈发受到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欢迎和认同,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心态矛盾、喜欢自嘲、看淡竞争、主動追求低欲望生活的行为取向。然而,奋斗是青春的底色,我们需要充分认识“躺平”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冲

击,探究“躺平”文化迅速传播、广泛流行的缘由,针对当代大学生,培育奋斗精神,力图标本兼治,让大学生不再“躺平”,主动起身,奋进拼搏,高扬奋斗之帆,绽放青春之花。

一、多重危机:“躺平”文化冲击下当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缺失的现实表征

(一)“低欲望”的生活模式

“低欲望”的生活模式是“躺平”文化冲击下当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缺失的最显著表征。“低欲望”的生活模式是指消费欲、社交欲、工作欲等全面降低的生活模式。“低欲望”不是“无欲望”,而是部分大学生面对“求之不得”和“求之很难”的一种心理调适。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同时也导致整个社会范围内生活成本升高、竞争压力增大的现实情况。一部分大学生在对自己的个人能力和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实际差距进行综合对比评估后, 高举起“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的“躺平”标语,强调自己不想社交,不想工作,也不想消费的行为准则,声称只想一个人生活,从而实现“躺平不累,自由自在”的生活目标。在这个意义上,大学生的“低欲望”生活模式是精神层面对现实世界做出的妥协姿态,源自内心对困难和挑战的抗拒,其本质上是因对现实感到无可奈何而选择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一种异化行为。虽然于当代大学生而言,选择“低欲望”的生活模式具有一定的时代“进步性”,比如可暂缓因现实压力导致的情绪焦虑,唤起对“消费主义”的理性思考以及通过生存方式的调整提升人生境

界,但是于结果而言,长期的“低欲望”生活最终都会导向消极遁世的人生观与宿命论的唯心主义观点。由此,“低欲望”的生活模式无论从起因还是结果角度来看,

都透露出当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缺失的内核与实质。

(二)“矛盾性”的社会心态

“矛盾性”的社会心态是“躺平”文化冲击下当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缺失的重要表征。社会心态是人们对当下和未来社会所持有的较普遍的一种社会态度、情绪、情感等心理状态[2]。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锋日益频繁,各类社会思潮的激荡与碰撞日渐强烈,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心态由此呈现出矛盾性的特征。在网络空间里,大学生常宣扬“躺平”文化,推崇“躺平即是正义”的价值准则,而实际上,他们中的大多数并非真的不工作、不消费、不社交,只是在面对社会“内卷化”竞争压力和主体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时,或主动或被动地通过“躺平”来实现暂时的回避,以表达对现实境遇的不满与对抗。大学生的“矛盾性”社会心态可以概括为:追求轻松自在的精神世界,与不甘人后,不愿意接受现实的心理诉求之间的矛盾。大学生所宣称的“躺平”,是口头上的“躺平”,而非行动中的“躺平”,“身躺心不平”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大学生奋斗精神的缺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青年大学生是一个社会中最有朝气、最具活力的群体,应当具有敢想敢干、自强自立的奋斗勇气和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意志,在经历挫折和挑战时,应调整心态迎难而上,积极主动寻求对策,而不是以“躺平”为借口,选择暂时的逃避。

(三)“自嘲式”的话语表达

“自嘲式”的话语表达是“躺平”文化冲击下当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缺失的关键表征。自嘲,即自我嘲笑,是一种话语表达方式,也是个体在自我展现和社会交往中的一种技巧。大学生是“自嘲式”话语表达的实践主体,兼具创造者和受众的双重身份,推动着“自嘲式”的话语风格从一个个偶然的话语符号转化为一种固定的话语表达方式。“躺平”是当代大学生所创造的众多“自嘲式”话语中的代表。从“一时躺平一时爽,一直躺平一直爽”到“躺平人,躺平魂,躺平都是人上人”,从“葛优躺”表情包的狂热流行到《感觉身体被掏空》网络歌曲的广泛传唱,“躺平”标签被许多大学生争相认领,他们以“躺平”青年身份自居,以自我嘲笑式的话语表达来寻求他人的关注和认可,并希望能够以此吸引更多朋辈群体的加入,进而彰显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对群体创造的自豪感。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指出:“人是表现为言谈的存在者,言谈就是人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规范的承担者。”[3]外在的话语表达方式能够折射出一个人内在的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究其缘由,这种标榜着所谓“亚文化启蒙”意义上的反思“带有明显的‘文化虚无主义’色彩,不仅是‘价值虚无主义’的突出表征,更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某种折射。”[4]深陷虚无主义陷阱的大学生逐渐放弃通过奋斗获取幸福,刻苦钻研的精神日益消退,消极懈怠、贪图享乐的问题日渐突出。

二、多种缘由:“躺平”文化冲击下当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内卷化”竞争压力加剧大学生焦虑情绪

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常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之间,竞争都日趋激烈,以至于出现“内卷化”现象。“内卷化”现象是指在一个社会中,人们普遍为争取有限资源而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因此需要在生活、工作方方面面拼尽全力,以保持自身相对竞争优势的一种现象。弗洛伊德在心理学上提出的退行行为显示,当人们处于挫败或焦虑的状态时,可能会退回到例如躺下不动等最原始的生命状态来应付当前的情景。“内卷化”竞争压力会加剧大学生的焦虑情绪,促使大学生选择“躺平”,降低大学生的奋斗动能,对于其内在影响机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现代社会运行速度加快。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5]社会技术结构的变革必然推动社会结构的变迁。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的各行各业、全过程中,现代社会智能化转型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逐步凸显。因为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一部分简单、重复性高的人类劳动,提高生产过程中一些环节的工作效率,所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焦虑情绪增加。同时,为了不被机器所取代,大学生未来还需要通过终身学习来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以保持自身劳动竞争力,终身学习的压力也是造成大学生焦虑情绪的诱因之一。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精神需求较高。21世纪的大学生出生在一个物质相对丰盈、国家持续繁荣并不断走向富强的和平年代,他们以独生子女为主,成长于父辈为他们打造的相对富足的生活环境中。因此,他们不仅对工作和生活抱有更高的物质期望,对自己的精神层面也有较高的需求。追求向上流动、实现自身价值成为当代大学生奋斗动力的重要来源。然而“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伴随着激烈的社会竞争,社会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渐增多。高校扩招和考研热潮带来的学历贬值,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导致的就业难问题客观存在。一些大学生犹如“穿着长衫的孔乙己”,不肯从事基础性的工作又被高精尖的工作拒绝,想要提高自身的学历和技能,却又不愿意投入较长的时间,花费较多的精力,由此产生了焦虑情绪,而后无奈“躺平”,过上得过且过的生活,不仅迷失了奋斗的方向,也丧失了奋斗的自主性。

(二)不良网络舆论影响大学生价值判断与选择

“谮言如水,渐以成之。”舆论之于人心,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网络信息的发布成本大幅下降,传播效率明显提高,各类社会事件和热点新闻得以在网络空间实时呈现并获得广泛关注,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成为某个事件或某场新闻的发布者、传播者和讨论者。在人们发表观点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多样化的个人意见聚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网络舆论。网络舆论的内容海量、来源丰富,传播方式具有即时性、虚拟性的特点,加之传播主体的匿名身份,使得其虽是民意的反映,但并非总是正确、积极的。一些错误言论和虚假有害信息混入其中,在非理性情绪和群体极化效应的催化下生成为不良网络舆论。如今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0.67亿,其中学生占比为21%[6],是使用互联网最多的群体。目前,网络已在我国大学校园得到广泛普及,不良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具有严重的消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向大学生传播思想观念,渗透意识形态是西方国家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维护自身霸权利益的惯用手段。曾任美国国务卿的杜勒斯就曾说过“把对中国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7]。网络媒体是西方国家诱导舆论走向,渗透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一直以来,西方国家都不遗余力地在网络空间推行一些他们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观念。其中既包括对我国政策、方针和历史的恶意曲解,也含有对国内敏感问题的扭曲杜撰等反华言论。同时,西方国家抓住大学生可塑性强、辨别力弱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将传递西方价值观念的文化产品制作成文章、视频、音频等形式推送到我国大学生常用的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上,希望以此來腐蚀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而影响其价值判断,改变其价值选择,达到颜色革命的目的。另一方面,自媒体的错误价值引导。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自媒体已经具备了相对稳定的商业运行模式,其运营团队的收益水平和日常所获得的点击量、阅览量直接相关。因此,为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一些自媒体人开始不择手段,故意选取“996工作制”“拼爹”“躺赢”等夸大劳动辛苦、宣传不劳而获的有害观念进行加工创造,希望以此来激起大学生的共鸣,引起大学生的讨论,从而赚取更多的流量,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长此以往,不仅造成自媒体行业信息可信度偏低、内容良莠不齐等问题,也给网络舆论中注入浮躁浮夸、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消解努力奋斗与获得幸福之间的因果关系,导致大学生“躺平”现象的兴起。

(三)亚文化蓬勃发展挑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非主流的、小众的文化现象,具有风格化、边缘性、抵抗性的基本特征。近年来,亚文化以其通俗、有趣、易懂的风格成为一种快时尚流行于网络空间,满足了大学生标新立异、彰显个性的心理需求。由于当代大学生成长于多元丰富的文化环境中,其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常常在潜移默化中留有亚文化的印记。不可否认,亚文化的蓬勃发展对于大学生群体舒缓自身压力、建构自身价值、寻找社会认同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还能够丰富社会文化类型,增强社会文化活力。但值得注意的是,亚文化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亚文化的圈层化倾向阻碍主流意识形态的合理介入。当前,亚文化的圈层化倾向日益显著。亚文化的背后是基于相似兴趣爱好、审美选择和价值取向而聚合在一起的群体,由于大数据的精准推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信息往往集中于自己日常习惯关注的领域,思想观念也容易受到“圈内”意见领袖的影响。大学生对于亚文化圈层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很高,圈层内部的独特价值共识和交往氛围使得他们对外来信息具有较强的警惕性和排斥性。这就阻隔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合理介入和渗透,致使主流意识形态在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引导时频频发生“碰壁”现象。另一方面,亚文化与消极社会心态相互耦合增加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风险。智媒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亚文化创作平台和便捷的亚文化传播渠道。在网络空间中,各类社会心态为大学生亚文化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境遇成为大学生亚文化所要反映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亚文化与消极社会心态相互耦合增加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风险,例如近期流行的”躺平“文化,其中不仅蕴含着大学生对生活压力的非暴力式抵抗的态度,也透露着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焦虑和倦怠情绪。由此,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受到亚文化的侵袭,在网络媒体的庇护下,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不思进取、消极颓废甚至麻木不仁的犬儒心态,并伴有享乐主义、泛娱乐化甚至反智主义倾向[8]。可见,亚文化的蓬勃发展冲击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使大学生群体出现信仰危机和精神懈怠的前兆。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难度。

三、多维对策: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奋斗精神培育之策

(一)思想引领:厚植理想信念,引领正确奋斗方向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理想信念是引领大学生正确奋斗方向的明亮灯塔,是促使大学生砥砺奋斗、不断前行的精神支撑。艰苦奋斗是理想信念的基石,是帮助大学生达到理想彼岸的必经之路。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动力。

厚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首先需要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深、讲透,帮助其理解、吸收,使大学生自觉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奋斗中追求人生价值,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将个人理想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人生最崇高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其次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不缺少为了理想信念而努力奋斗的故事。各高校要根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增设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专栏,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

最后是帮助大学生提高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各高校党委须落实好意识形态教育的领导责任,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认清西方“普世价值”的虚伪性,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蚀,克服“躺平主义”的消极影响,鼓励大学生怀揣理想、不负青春、奋发向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劳动为本:加强劳动实践,激发内生奋斗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大学生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9]。大学生正处在充满活力,乐于挑战的人生阶段。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刻苦钻研、求真务实的精神,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加强劳动实践,激发自身的内生奋斗动力。

首先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各高校要积极主动地为大学生创造劳动实践条件,为他们提供勤工俭学、爱心支教、志愿服务等劳动实践岗位。同时鼓励大学生认真完成就业见习,尝试自主创新创业,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开阔视野,积累经验,在实践中体会奋斗的意义。

其次是完善劳动就业服务。社会各级党委、团委和政府有关部门要深入到所在地区的大学生当中,了解他们的劳动就业需求,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地在所在地区的高校招聘会上增设就业岗位。同时,调动网络媒体配合宣传工作,推荐大学生使用正规的就业服务网站,保障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劳动实践环境,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最后是树立劳动实践的奋斗典范。既要在高校建立校友奋斗者案例库,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成功校友的奋斗事迹,使处于同一起点的大学生内心产生触动,提振奋斗信心,也要在年轻人常用的微博、B站、抖音等网络平台增加对劳动模范的宣传力度,这样做既能够鼓励大学生学习践行劳动模范的精神品质,也能够加深大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认识理解。

(三)包容理解:注重心理调适,塑造积极奋斗心态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成长环境和生存境遇,也有着独特的社会心态。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强烈,对社会事务充满热情。然而,由于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以及对自己的定位不够清晰,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中,大學生容易产生情绪化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体验。因此,应该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调适,塑造大学生积极奋斗的心态。

首先是开展主题心理教育活动。针对部分大学生“伪奋斗”“躺平”“摆烂”等一系列缺乏斗志、缺乏向上动力的问题,各级党委、团委和高校应该通过主题心理教育活动,采用生动鲜活、贴近生活的话语为大学生进行剖析、解读,并倡导奋斗幸福观,鼓励大学生制定清晰的人生规划,通过奋斗实现人生价值。让大学生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关注、尊重与接纳,主动融入社会生活,增强奋斗动能。

其次是打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心理调适不能生搬硬套,需要循循善诱。要创新社会文化形式,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和兴趣。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文艺节目、艺术表演和音乐汇演中,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大学生思想,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塑造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心态,促使其主动奋发向上。

最后是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要组织专业人员团队,搭建线上线下联动的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在这里耐心倾听大学生的“非主流”声音,设身处地地了解他们的处境,帮他们分析导致焦虑、迷茫等负面情绪的原因。以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和大学生成为讲真心话的好朋友,从而促进大学生敞开心扉,充分表达,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在充分了解大学生所思所想的情况下,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帮他们解开心结,消除心理困惑,避免负面情绪加重。

(四)制度保障:完善体制机制,营造健康向上奋斗环境

完善制度是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的重要保障。大学生缺少奋斗精神的部分原因就在于利益诉求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满足,思想受到不良网络舆论的影响,以及学校的评价体系较为单一。因此,要注重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为大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奋斗环境。

首先是建立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为大学生群体表达利益诉求提供官方平台和渠道,畅通自下而上的沟通交流渠道。同时,利用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收集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关注他们在教育、创业、婚恋等各方面遇到的问题,开展常态化信息汇总工作,定期整理上报,督促官方媒体对一段时间内大学生群体集中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回应,为大学生排忧解难。

其次是完善网络舆论监管机制。完善网络舆论监管机制需要政府牵头,督促网络运营主体通过设置关键词提示等方式,对不良网络内容进行过滤、屏蔽。同时,对于被转发多次的信息内容加强审批,减少谣言在网络舆论平台的传播可能。还要完善网络实名注册制度,准确定位网络舆论平台的信息来源,减少不良舆论的负面影响,让更多的正能量充盈在网络空间之中。

最后是优化个人评价机制。各高校在开展大学生个人评价时,要转变评价理念,除了关注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论文成果等可量化的个人成果,也看重其品德修养、思维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还要设立适度灵活的评价指标,评价过程中要考虑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年龄阶段性特征,更多地给予发展性评价,从而帮助大学生完善自信进取,顽强拼搏的奋斗品格。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董晓绒,曾令辉.论新时代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3).

[3]  [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

北京:三联书店,2000:179.

[4]  覃鑫渊,代玉启.“内卷”“佛系”到“躺平”——从社会心

态变迁看青少年奋斗精神培育[J].青少年研究,2022(2).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0.

[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官网.CNNIC发布第51次《中

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3-02)

[2023-03-10].http://www.cnnic.cn.

[7]  赵子林.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研究[J].政治学研究,

2011(1).

[8]  高怡楠,段禹.青年亚文化透视与引导[J].人民论坛,

2021(36).

[9]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大学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

民日报,2013-05-05(2).

猜你喜欢

当代大学生躺平文化
安全100分也不能躺平
年味里的“虎文化”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