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研究的总体概览与深化思路

2024-01-17卢伟许鹏飞陈赛珊

关键词:研究现状综述

卢伟 许鹏飞 陈赛珊

摘    要: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信任其含义主要包括信任涵义、信任主体、信任客体、信任特征等。目前,除少数直接以“思想政治教育信任”为研究主题和以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理论为研究目标外,研究主题多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外两大论域,主要观点可以大致归纳为功能意义、问题与成因、路径对策三个方面。其深化研究的主要思路在于进一步辨析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内涵特征、调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现状及规律和不断拓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研究的主题内容。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研究现状;研究建议;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1-0020-03

收稿日期:2023-02-03

作者简介:卢伟,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交通工程学院助教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强化生态文明制度执行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20SJZDA088);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2022年度校本教育研究课题“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职业本科生的职业生涯困扰及纾解对策研究”

(SCYB22-03);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2022年度校本教育研究课题“职业本科院校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困境与对策研

究”(SCYB22-04)

思想政治教育信任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和指标,其本身也有着广泛深刻的价值。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研究为主题进行文献梳理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建议,为学界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信任与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研究的基本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内涵特征与“信任”含义直接相关。在心理学中,信任被规定为对未来积极预期的动机、态度、信念等,是在一定外部情境刺激下同時受信任主体自身特质影响而产生的,指向个体主观层面及其发生过程。“信任是建立在对他人的意向或行为积极预期基础上而敢于托付的一种心理状态”[1]。在社会学中,信任研究的理路则强调信任的社会性存在,是社会及其成员应对生存和发展挑战的功能机制和现代选择。如卢曼认为,信任是简化社会复杂性的机制[2]。现代社会人们由原先的人际信任转变为对符号、专家等抽象系统的信任[3]。从更普遍的哲学角度看,信任是人类互利共生的本体需要。人的社会属性及社会需要使得人们在实践交往中寻求并结成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互信状态。总之,“信任”有多重含义,它既可以被定位为信任感、信任关系,也可以被视为社会信任机制、互利共生的存在方式等。

在目前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研究的文献中,明确辨析或界定“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概念的还比较少见,其含义主要包括信任涵义、信任主体、信任客体、信任特征等。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某种属性的同时,预期其能满足自身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信赖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一种价值关系”[4]。还有认为,信任是一种认同、信赖的心理,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指涉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属性的一种接受和信赖”[5]。笔者认为,造成上述两种不同的对“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界定主要是由于“信任”含义的多维性以及不同研究视角的需要。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主体和客体,大部分论者认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客体,但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主体是否只能被规定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还存在较大分歧。有观点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既可以是信任主体,又可以是被信任的对象[4]。有观点认为教育者、受教育和教育内容之间的信任是思想政治教育信任关系的基本内容[5]。还有认为应当包括群体组织与教育者或受教育者之间的信任,并且具体实践中的信任主体或客体“还要依赖具体活动或在具体情境中分析来定位”[6]。笔者认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信任主体的分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部分论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直接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主体。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信任主体的外延更为广阔。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特征,有从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本质内涵的要求即内在特征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信任关系路径的外在要求即结构性特征的两个方面论述的。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有双向人际信任和要素信任两种结构。同时,根据产生信任的原因,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信任分为“理性判断”信任、“内心感情需要”信任[7]。还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内在特征应当是“主客体之间‘信’与‘任’的统一”[8]。

二、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研究的聚焦主题和主要内容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除少数以“思想政治教育信任”为研究主题和以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理论为研

究目标外,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研究的主题多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外两大论域。

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论域中,研究主题聚焦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思政课师生信任、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可信度、大学生对辅导员信任等[9-12]。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论域中,研究的主题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社会大系统及其内部其他系统之间的信任关系与作用。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主要问题域[13]。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相对独立的一员,对其他社会大系统中的信任具有积极作用。如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党的信任社会资本具有多重积极意义[14],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培育个体信任,加强社会相互信任,增进政治信任[15]。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外作用的实现也有一个取得社会大系统及其他成员信任的问题,因此有学者提出了“公信力”问题[16]。

总体来看,虽然目前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研究主题分布、研究力量都还比较分散,多数文献的研究视角不一,内容层次也不尽相同,但主要观点仍可以大致归纳为功能意义、问题及成因、路径对策三个方面。

1.功能意义。学界对功能意义的研究比较重视。一方面,它具有简化活动与提高效率的功能。如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信任简化了主客体的关系和教育内容被内化和向实践转化的复杂性,提升了教育效果,减少教育的监督与管理成本[4]。也有认为,除了“简化”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信任还发挥着教育要素的衔接和融通作用[5]。还有认为,在主客体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的过程中,信任的建立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心理基础和重要前提。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信任对社会及其他成员信任也具有积极意义,能够培育和提升党的信任社会资本、政治信任、社会信任等[14]。可以发现,学界对功能意义的阐述既有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向度的,也有面向社会整体的,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信任价值的多元性和层次性,但还缺乏对其功能意义具体实现方式或作用机制的研究。而这不仅能够进一步说明其切实意义,也能够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赢得更多的内外部信任和资源支持。

2.问题及成因。目前对存在问题的性质判定上,其观点分歧最为明显,而关于问题成因的观点则比较类似。如认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信任存在多重危机,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际信任危机、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等要素信任危机、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的认知信任危机、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信任危机[17]。还有认为,从教育客体看,信任现状分为口服心服、口服心不服、口不服心不服、口不服心服,从教育主体看,分为完全信任、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不信任[18]。事实上,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问题判定主要还是基于个人或部分经验的总结概括,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分歧,而问题成因的分析还十分宽泛。不可否认,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确实受到众多内外部复杂因素的影响,但不同因素影响的大小、方式、条件等仍需进一步明晰。当然,也有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信任过程的一般机理及其变量[5]。既要完整把握影响信任的因素,也要阐明各类因素的异质性与作用规律,显然后一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薄弱。

3.路径对策。有关构建路径与提升对策的研究主要有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概念意蕴的理论分析、存在问题及成因的分析之后阐明路径对策的两种思路。有论者基于内涵特征分析认为,一是教育者本身“应具有可信任的丰富资源”“责任心”和“对受教育者给予充分信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满足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内容的客观可靠性”“形式要多样化”[4]。在对现状或存在问题剖析的基础上,有论者认为,教育主客体间的信任关系和教育要素信任关系的培育是构建信任机制的主要路径[19]。同样,也有认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机制,教育者的人格良好,受教育者的心态谦和,教育方式方法讲究艺术性,以及要动态地建构信任机制模型和不断优化建构环境[18]。不难看出,不论是构建路径还是针对现状问题提出的对策,都反映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研究的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指向。然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现状问题把握得是否客观全面,对原因剖析的力度深度都直接关系到所提出的路径对策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研究的深化思路

(一)进一步辨析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内涵特征

不同角度下信任涵义不同,它可以被定位为信任感,或信任关系,还可以被定位为一种信任机制,甚至一种文化美德即“信任资本”等。不同的定位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信任”内涵与外延的差异,也就会导致有关其功能价值、问题及成因、路径对策等分析的不同。

“信任”最基本的涵义是“相信并加以任用”,考察“信任”时,既要考察“相信”,也考察“任用”。“相信”的前提是对象的“可信性”与“可信度”。“任用”表明信任主体具有一定的目的需要,关系到信任主体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要把“信任”与“相信”“可信性”“可信度”等进行比较分析。实际上,已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研究中的概念不清晰问题[6]。通过比较分析“信任”与其相似性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涵差异,甄别出“信任”的本质特征,避免概念的宽泛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準确性。

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内涵特征除了信任涵义,还有信任主体、信任客体、信任依据、信任特征等内容。其中信任依据、信任特征又与信任主体、信任客体密切相关,而信任主体、信任客体不能直接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其既取决于“信任“涵义,又取决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内涵特征,还要间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研究者往往根据研究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进行各有侧重的界定及取舍,这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内涵特征。

(二)深入调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现状及规律

这不仅是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信任实证研究缺失所反映的方法论创新问题,更是由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内在特征所决定的实践问题。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信任是受到主体的内在心理特质和知识能力水平的影响并经过主体的实践认知感受而形成的价值评价。信任从根本上来源于实践,但又具有很强主体性。不仅如此,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内涵与其提出的背景都反映出它具有鲜明和直接的实践指向性。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信任主体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信任以信任主体而存在,因信任主体而存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现状及问题、影响因素、功能意义等,不仅要从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概念意蕴的内在要求出发,更需要从不同信任主体的实践需要出发去深入阐明其中的问题、影响因素和功能的具体规律。“研究纷繁复杂的思想现象和行为方式,需要从多个侧面、全方位作深层次的思考”[20]。实证研究因其独特的视角方法优势和适用性,能够获得大量实时第一手资料,进而帮助我们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实然性、具体差异化、动态的现象及具体规律。

通过科学的调查与实验、观察与测量等实验研究方法,可以比较客观地了解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任态度和程度,掌握信任现状及问题,并能够进一步分析主体信任的依据与缘由,适时检测和评估信任水平,掌握动态变化和趋势。既要回到现实实践中去,通过科学的调查分析进一步深化、实化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研究,也要在应然的高度上,把握其完整样貌、本质规律,坚持主客观的统一。

(三)不断拓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研究的主题内容

建构全面、科学、动态的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理论与实践体系,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现实要求。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还远远不够。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研究主题在根本上是由其现实问题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涉及个体、关系、制度、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外部诸多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性特征也决定了其要以解决信任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以思政课为例,其课程内容至少包括政治、哲学、历史、道德、法治在内的诸多方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着学龄、学段、专业等不同特征的区别。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研究主题内容,既要以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也要以重点问题为领域进行细化。另一方面,目前研究的内容聚焦主题比较有限。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信任不仅是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内容或标准,还应该有着社会历史变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变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及关系变化等深刻背景动因。

当然,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研究主题内容的拓展创新离不开一定的理论资源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21]。既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研究,也要积极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信任的思想文化资源。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研究不能离开自身的学科视野,要自觉服务于其实践需要,不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特色。

参考文献:

[1]  张宁,张雨青,吴坎坎.信任的心理和神经生理机制[J].心

理科学,2011(5).

[2]  [德]尼古拉斯·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M].

翟铁鹏,李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03.

[3]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

林出版社,2000:74-76.

[4]  范碧鸿.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理论初探[J].学术论坛,2010(3).

[5]  王学俭,杨昌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信任因素研究[J].

教学与研究,2017(6).

[6]  王小凤.思想政治教育信任、信度与可信性之辨[J].学校

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9).

[7]  范碧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信任关系初探[J].理论探

讨,2006(6).

[8]  谢光绎.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信任关系[J].湖

南社会科学,2008(4).

[9]  袁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任困境的现实审视[J].思想政

治教育研究,2017(4).

[10]  陈杰,王润稼.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信任:功能设定、生

成机制与理想图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9).

[11]  刘卫平.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可信度的主

要表现[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

[12]  肖慧.增强大學生对辅导员信任的对策研究[J].学校党

建与思想教育,2016(3).

[13]  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发微[J].学校党

建与思想教育,2011(2).

[14]  熊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信任社会资本积累[J].

新视野,2008(6).

[15]  董祥宾.论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的信任[J].广西社会科

学,2019(4).

[16]  向征.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3(1).

[17]  邓云晓.信任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中的作用[J].学

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2).

[18]  陆志荣,邓云晓.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机制论纲[J].思想教

育研究,2008(1).

[19]  余喜,范碧鸿.试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机制的构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6).

[20]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修订本)[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10:309.

[2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6.

猜你喜欢

研究现状综述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近代显示技术综述
试井法分析井间注采关系的研究现状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Progress of DNA-based Method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