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育肥猪的用药方法
2024-01-17李彦红山西省阳泉市盂县牛村镇人民政府山西阳泉045100
●李彦红(山西省阳泉市盂县牛村镇人民政府 山西 阳泉 045100)
猪在育肥过程中会出现多种疾病,需要采用不同的用药方法进行对因和对症治疗。相较于能繁母猪、种公猪、保育仔猪、哺乳仔猪等,育肥猪的价值更多体现在经济效益方面,疾病多以大群防治为主,常见的用药方法包括拌料给药法、饮水给药法、注射给药法、灌服给药法、局部给药法等[1]。
1 拌料给药法
拌料给药,顾名思义就是将药物拌入饲料中,猪以采食的方式将药物摄入体内,该法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最多,尤其是使用自配料的猪场,具有用药方便、应激小、省时省力、防控疾病效果好的优势[2]。常用于拌料的药物剂型有很多种,如粉剂、散剂、颗粒剂、预混剂、饲料添加剂、饲料原料等。为了确保给药均匀,药物混入饲料后必须均匀搅拌,对于浓度大于0.5%的药物,建议采用逐步稀释法拌料。如为控制猪肺炎支原体感染,通常将20%替米考星预混剂拌入料中进行饲喂,使用时需要先将2~3 kg麸皮或粉碎玉米粉与药剂进行人工混合,之后再加入5~10 kg麸皮或粉碎玉米粉,以加大稀释倍数,一起加入混料机中搅拌,使药物均匀分散在饲料中,猪在采食时也能更加均匀地摄入。拌料给药主要适用于采食不受影响的猪群,比如健康猪群的疾病预防,亚健康状态的病猪大群治疗等,采食行为受到影响的猪群不可使用此法。
对于使用全价颗粒料的养殖场,二次搅拌过程容易破坏颗粒性状,易对采食造成影响,且颗粒饲料药物易通过颗粒间的缝隙滑落至底部,从而引发药物分布不均。需要考虑制粒过程的高温是否会对药物产生影响,以及制粒后空气中氧气、水分等是否会对颗粒料表面的药物形成降解等,应根据具体药物种类进行综合判定。如果将药物用少量玉米粉、麸皮等稀释后作为补充料进行饲喂,则会增加一道工序,且对于规模化自动上料的猪场来讲并不适用。液体类制剂,如溶液、口服液、液态饲料添加剂等一般不建议拌料使用,临床使用最多的氟苯尼考溶液、清瘟败毒口服液、植物乳杆菌菌液等就不适合拌料。如确实需要拌料,则最好通过喷雾的形式混入料中,确保洒匀,拌料后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用完,建议水性制剂夏季不要超过24 h,冬季不要超过48 h,防止饲料因局部湿度过大而发霉。
2 饮水给药法
饮水给药早些年在养猪领域应用并不广泛,但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模式的普及,饮水给药以其使用方便、用药均匀等特点在大型养殖集团、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化家庭农场使用越来越多。饮水给药的制剂种类较多,包括溶液剂、口服液、可溶性粉、颗粒剂等,比如猪场常备药物恩诺沙星溶液、杨树花口服液、庆大霉素可溶性粉、麻杏石甘颗粒等。饮水给药对药物种类有较高的要求,比如水溶性必须达标,不能在用药后对水线造成堵塞和腐蚀,同时稳定性也要强,在有效饮水时间内不能出现降解、变性和失效等情况,否则用药就没有实际意义。需要说明的是,有些药物本身不溶于水,但通过工艺和制剂技术的改良,能显著提升溶解度,如氟苯尼考,通过微晶包合技术或固体分散技术,其溶解度可提高2~4倍;替米考星,通过成盐技术可转变为水溶性原料;植物精油,经纳米乳化技术支撑水包油型纳米乳后,能完全溶解于水。
饮水给药时,建议集中饮用,即在2~4 h内饮完,因大多药物在水溶液中是不稳定的,一方面受水分子本身的影响,另一方面不同地区水的水质、酸碱度、杂质等也有区别,有些养殖场甚至使用自来水,使还原性药物很容易被氧化,而集中用药则使药物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机体,和全天用药相比,药物生物利用度更高,血药浓度达峰时间更短,最终药效更佳。
3 注射给药法
注射给药是猪病诊疗过程中最常见的用药方法,该法最大优势是用药后血药浓度上升快,一般在注射后的5~30 min就能达到最高的血药浓度,如林可霉素在肌注后的10 min之内就达到血药浓度最高峰,而有些缓释制剂可能存在延后情况,如普鲁卡因青霉素。相对于口服给药,注射法见效更快。按注射部位不同大致分为4种,分别为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和皮内注射。静脉注射药物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最高,血药浓度达峰时间最短,但对于育肥猪来讲,静脉注射需要将药物直接注入静脉血管中,实际操作困难,费时费力,猪也不容易保定,临床上很少使用。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肌肉丰厚的组织中,比如脖颈、后腿等部位,操作相对简单,相对应激要比静脉注射更小,在临床应用最多。皮下注射是将药物注入皮下的一种方式,由于皮下组织血管不如肌肉组织丰厚,吸收相对较慢,故血药峰出现的时间会略晚,但在药物生物利用度方面和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相差不大,临床多用于疫苗免疫或缓释制剂的使用,如猪链球菌灭活苗、圆环病毒灭活苗、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等。皮内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在皮肤组织的内部,因猪皮肤紧实光滑,操作非常困难,临床上使用较少。
注射用药实际操作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射药液的温度应合适,无论是注射液还是用水稀释后的注射用粉针,使用前尽量让其温度和体温接近,一般维持在30~38℃即可,这样药物进入机体组织后不会产生较大的局部刺激。尤其是使用前在冷藏环境中存放的药物,应提前回温,否则注射后会产生较大的局部反应,更有甚者还会引发注射部位出现脓疱,猪出栏屠宰后影响肉品质量。其次,酸性药液注射速度要尽量快,很多药液成品或配制后呈酸性,如硫酸庆大霉素、盐酸土霉素、磷酸替米考星、硫酸阿米卡星等,这些药物因pH值低于7,使用后会产生局部疼痛,很多猪在肌注过程中会出现挣扎而跑针,导致操作困难。这些药物注射时速度应尽量快,力求用药顺利。如果用药后部分猪出现采食量下降或精神不振,则表明应激反应较大,在饮水中加入维生素C可溶性粉即可缓解。再次,多种药物合用时要科学配伍。由于当下混感性疾病较多,很多育肥猪实际在检查时体内不止携带一种病原,临床往往通过多种药物配合使用才能起到较好效果。不同药物配伍时应考虑药物酸碱性、氧化还原性、螯合性等特征,从而做到科学配伍。
4 灌服给药法
灌服给药是指将药物通过强制性灌胃的方式进行用药的一种方法,该法一般用于单个动物疾病的治疗。有些猪疾病进入中后期,或者处于急性发作期时,采食量下降,饮水也会受到影响,甚至出现卧地不起,这种情况下就无法通过饮水或拌料的方式用药,而灌服用药就是一种好的选择。对于育肥猪来讲,早期由于日龄较小,体重也轻,灌服操作较为容易,随着日龄的增长,尤其是体重超过37.5 kg时,猪体保定就成为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每次用药至少需要2个人的参与才能完成,有些猪在挣扎反抗过程中还可能造成人员受伤。常用的灌服制剂类型包括化药口服制剂、中药口服液、中药颗粒剂、液态饲料添加剂等,如安普霉素粉、白头翁口服液、连参止痢颗粒、液体营养维生素等。
灌服给药要求操作熟练,防止用药过猛而将药物误灌入呼吸道中,保定人员一定要专业,尤其是四肢务必保定牢固,防止猪挣扎剧烈而出现漏药现象。保定时最好让猪呈犬坐姿,口鼻向上,灌药可少量多次进行,如果出现漏药,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灌。灌药结束后不要着急离开,至少现场观察5 min,以防有药流入气管而出现呼吸道反应性症状。为了降低灌服过程造成的应激反应,一般建议单日用药1~2次即可,在症状改善后可逐渐减少给药次数。
5 局部给药法
局部给药是一种适用于机体的某个局部出现异常病变时而采取的诊疗方法,如皮肤出现伤口溃烂时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或双氧水溶液清洗,再涂抹广谱消毒剂进行抗感染处理。当皮肤有螨虫灶时,可使用双甲脒、伊维菌素溶液等进行局部涂抹,药物渗入皮内后可对螨虫进行杀灭。还有些真菌性皮肤病长期导致猪皮肤瘙痒,出现疹块和结痂,可通过涂抹抗真菌的克霉唑膏进行治疗。再比如猪之间发生打斗时,有些猪会出现外伤或内伤,外伤可采取清疮和局部撒青霉素粉的方法进行处理,而内伤则需要针对性治疗,很多因打斗出现关节肿胀的病猪就是通过将药物注入关节腔进行治疗的。总体来讲,局部用药在育肥猪养殖生产过程中使用频率并不高,有严重疾病的病猪大多直接淘汰处理,该法多用于治疗仍存价值的病猪。
6 讨论
除了拌料给药、饮水给药、注射给药、灌服给药、局部给药等方法外,猪在育肥过程中还有其他方法,如气雾吸入给药、浸浴给药、表皮植入给药等,不同用药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弊端。在对疾病进行诊疗时,一定要结合本场实际情况、猪群发病率、病猪具体症状表现、用药周期及操作简便程度等选择适合的用药方法[3]。需注意的是,对于临近出栏的猪群,用药后务必严格按照药物的休药期进行停药和屠宰,防止药物在体内残留超标而影响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