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金之工:亚欧大陆早期金属艺术与文明互鉴
2024-01-16
前言
人类从石器时代步入金属时代,无疑是一次飞跃式的进步,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方式,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也意味着人类逐渐走出原始状态。此后,随着各种金属技术的不断发明和演进,人类从铜石并用时代到青铜时代再到铁器时代,金属艺术便成为体现人类文明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之政治、经济、科技、宗教和思想文化的重要形式,最终也催生了近代工业革命的发生。
尽管世界冶金术起源地目前尚难确定,一般认为,早期的金属可能是以天然金属状态出现的金、银和铜等。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可能是黄金,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界不仅可以找到天然黄金,还可以通过冷锤击聚集成更大的金块,因其装饰价值和实用价值巨大而被从古至今的人们所孜孜以求。安纳托利亚一些可早至公元前第9千纪末期的遗址出土了用自然铜制作的小器物。真正意义的冶金术,是通过在火或高炉中加热矿石的熔炼手段来还原、提取金属开始的。公元前第6千纪早期,安纳托利亚和两河流域出现了已知最早的人工冶炼金属制品。当今金属的使用,是大约 6500 年漫长发展历程的结晶。迈向金属时代的重要发现是铜等金属可以通过在模具中熔化和铸造而成形,已知最早的此类产品之一是在巴尔干半岛普洛奇尼克(Plochnik)附近的贝洛沃德遗址(Belovode site)约在公元前4000年铸造的铜斧,而在公元前第5千纪,黑海及其以西地区的“巴尔干-喀尔巴阡冶金区”(Carpatho-Balkan Metallurgical Province,简称CBMP)已然形成。保加利亚瓦尔纳(Varna Necropolis)墓地则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黄金宝藏,年代约为公元前4600—前4200年。
对人类历史影响深远的青铜时代,始于公元前第4千纪中期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兴起。约公元前3500年,古代近东的人们发现,通过铜和锡的结合,可以制造出一种称作青铜的合金,这代表了被称为青铜时代的重大技术变革。虽然青铜在不同的地方可能有一些独立的发展,但青铜文化更可能是通过贸易、移民和文明的交流互鉴而传播的。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青铜冶金技术在欧亚草原发展,并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以亚洲中部的阿尔泰山区域为中心形成了塞伊玛—图尔宾诺现象(Seima-Turbino Phenomenon),这是广布欧亚大陆北部草原的一种青铜时代跨文化综合体,中国北方草原、长城地带和河西走廊也有相关器物(主要有弯背刀、带钩铜矛、管銎斧等武器和喇叭形耳环等饰品)发现,可能也是中国境内发现较早批量青铜器具的齐家文化(约公元前2200年—前1600年)冶金术的来源。公元前1200年被视为铁器时代的开始,考古的证据表明,制铁技艺起源于赫梯人统治的安纳托利亚山区,其后被大规模地制造成武器在亚欧大陆传播。
龙山时代(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中国进入铜石并用时代,除了使用天然铜外,已发现人工冶炼的红铜和铜合金。河南洛阳的二里头文化(约公元前18—前16世纪)至郑州二里岗文化(约公元前1600—前1300年),对应的历史时期乃夏至商早期,是中国的早期青铜时代,青铜合金技术有了较大发展,各种器形的青铜容器、武器、生产工具和乐器被铸造出来,为商代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鼎盛辉煌的青铜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古代的生铁技术至迟于春秋早期(约公元前700年)出现,战国中晚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根据中国早期文献的记载,先秦就建立了许多与冶金相关的应用、实践和设备。
早期中国先民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事实上,在古代,无论东西方,军事和祭祀都是一个政权维系的根本,金属材料不仅被打造为攸关生死存亡的武器,是进行战争或维系和平的工具,还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和宗教目的、个人装饰和日常用具等,很显然,人们对复杂造型和装饰性的追求也不断促进了金属技术的进步。可以认为,金属材料是不同时期人们赖以建立文明的基础。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云:“金,五色金也”“凡金之属皆从金”。这是“金属”一词的由来。《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六齐”的记载,表明早期中国已经熟练掌握了合金配比和金属性能的关系,又将与金属冶炼铸造相关的工种称为“攻金之工”,这也是本展主题的出典。
本次展览以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近300件金属类文物为主,并联合国内多家文博机构,展示亚欧大陆的金属艺术,时间跨越4000年,包括两河流域、安纳托利亚、地中海地区、伊朗高原、高加索地区、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文明考古共同体、欧亚草原、中亚、南亚、东亚和东南亚,以及中国北方(新疆、河西走廊、长城沿线)等区域,呈现金属艺术的起源、发展和传播的历史,以期映照亚欧大陆上不同地区和文明的差异性、相似性和彼此交流互鉴的轨迹。
第一章 公元前第三千纪-公元前第二千纪
约公元前3500年,近东地区开始制作铜锡合金,标志着青铜时代的开始。美索不达米亚及周边地区冶金技术深刻影响着古代世界的技术进步。尽管两河流域缺乏矿藏资源,更缺乏熔炼金属所需要的可燃资源,但由于重要城市文明的崛起和长途贸易网络的兴起,使得两河流域能从爱琴海到印度河流域获得原材料和专业技术的互通,如此也促进了农业、运输业、武器生产和视觉艺术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进,个人和文化群体对金属物品的需求增加,人类也开始追求技术创新和对新的金属材料的探索。
早期美索不达米亚金属制品是统治者对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和王权身份的视觉表达媒介。由于金属制作需要大量的物力和人力资源,因此大多数金属制品尺寸不大,以供帝王使用的礼器和随葬品居多,用于彰显国王的力量,祈求神灵保佑。苏美尔、乌尔第三王朝、阿卡德帝国和古巴比伦的金属制品一脉相承,从本章展示的文物可以看出,青铜器主要集中在王室使用。
公元前2000年,冶金技术在欧亚大陆广泛传播。与美索不达米亚相比,印度河文明与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考古共同体(BMAC)金属使用范围更广,不仅有武器、礼器,还有生活器皿,如化妆容器、化妆棒、别针、印章、高脚杯等。这些器皿不但能惟妙惟肖地塑造动物形态,还能在金属器表面捶揲出精美的动物纹样、几何图形和植物。常见主题有山羊、牛、骆驼、蛇的形象和狩猎场景,金属器的主题装饰也体现了BMAC农业、宗教和文化的发展。
1.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是指在今伊拉克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即两河流域),丰饶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发展起来的古代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是早期文明的摇篮,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多个王国和民族在此发展,形成多元文明的交融,包括青铜时代的苏美尔文明、阿卡德帝国、巴比伦王朝和亚述帝国,铁器时代的新亚述和新巴比伦王朝,直至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征服。
左图:跪姿女性像青铜 BMAC约公元前2500-前1900年
右图:三蛇纹圆筒杯银 BMAC约公元前2100年-前1800年
牛车铜合金苏美尔早期王朝公元前2500年左右
神像 银古巴比伦公元前19-前17世纪
美索不达米亚的艺术成就很高,艺术品类丰富,制作精良,包括石板和泥板浮雕、圆雕、陶器、玻璃、青铜器、金银器和滚筒印章等,表现主题以神像、祈拜者、王权、神圣仪式和狩猎场景为主,代表着公元前4000年至前600年间,近东地区复杂且精致、系统化且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美索不达米亚的艺术随着王朝更迭不断被继承和发展,又影响着同时期周边文明和后来的王朝。美索不达米亚的金属制品以金、银、青铜为主。从苏美尔人开始,金银主要用于打造华贵的首饰,装饰来自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考古共同体的青金石等珍贵天然宝石。约公元前3500年,古代近东人发明了铜和锡合金的青铜,引领人类步入青铜文明,失蜡法青铜器制作技术也得到高度发展。本节通过苏美尔时期的牛车和奠基钉、乌尔王朝和阿卡德王国的铭文碗,以及古巴比伦的神像和护身符,展示了这一时期美索不达米亚青铜器的主要功能、艺术风格和金属制作技术的发展。
2.印度河文明与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考古共同体(BMAC)
印度河文明指公元前3300年至前1400年在南亚西北部印度河流域的青铜时代文明,是人类较早的古文明之一。哈拉帕(Harappan)文明是印度次大陆已知的最早城市文明,于公元前2500年达到鼎盛,代表着印度河文明的高峰。哈拉帕遗址出土了人像、动物雕像、印章、珠宝、铜镜、水壶等器皿,揭示了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印章,雕刻着公牛、瘤牛和组合神兽的形象,代表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也表明该地区发达的畜牧业。
巴克特里亚(Bactria)是巴克特里亚地区(以现代巴尔赫为中心)的希腊语名称,位于现在的阿富汗北部,而马吉亚纳(Margiana)则是位于今土库曼斯坦东南部马古什(Margus)的波斯语地名,马古什的首都是梅尔夫。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考古共同体(Bactria-Margiana Archaeological Complex,BMAC),也称奥克索斯文明(Oxus Civilization),存续时间约公元前2250年-前1700年,是中亚地区的青铜时代文明。该文明以阿姆河为中心,包括今土库曼斯坦大部、阿富汗北部、伊朗东北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和塔吉克斯坦西部。1976年,苏联考古学家维克多·萨利阿尼迪(Viktor Sarianidi)发现BMAC并命名。考古发现的证据表明,该文明与其西部伊朗高原的早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及其南部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也说明中亚的这一核心区域自古就是多元文化交汇之地。
BMAC出土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广为人知的“丰饶女神”石像和绿泥石器皿外,其金、银、铜等金属器制作和装饰工艺精湛,内容丰富,包括武器、化妆容器、护身符、别针、印章、高脚杯、敞口杯等礼器和生活用具,不仅有惟妙惟肖的羊、骆驼、猿猴、牛、蛇等动物的装饰,还有组合神兽、抽象几何装饰和植物纹等,印章的图案设计种类丰富,装饰性极强。整体风格与两河流域相比,更具自然野趣和装饰性,一些制作工艺也更复杂。
第二章 公元前第一千纪
公元前第一千纪,金、银、青铜制作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赫梯人已于约公元前1200年开始打造铁器,标志着铁器时代的开始。铁的熔炼与制作技术难度远远高于铜和锡,早期铁器主要用于装饰文物表面,当古人学会用更高的温度来熔炼金属并进行打制,铁器制作范围变得更广了。考古发现,新亚述帝国使用铁打制的箭头和其他武器,标志着冶金技术在新亚述时期的进步。除两河流域外,小亚细亚乌拉尔图王国、伊朗高原新埃兰王国和米底王国、卢里斯坦地区和阿契美尼德王朝都发展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冶金风格。
本章精选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金属制品,综合展示了美索不达米亚、安纳托利亚和伊朗高原等主要文明的典型金属制品,包括青铜制品(如盔甲、护具、马具、容器和小型造像等)、黄金首饰和银盘等。从中可见,青铜制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青铜制品的类型更丰富,不仅用于制作礼器,还被制成了更多具有实用价值的工具和武器,展示了冶金技术在该时期与战争、政治和王权的紧密关系。金银器的打造在伊朗高原有深厚的传统,从古埃兰时期,人们便开始用锤揲技术制作动物装饰饮杯,米底王国吸收了斯基泰人的风格,形成装饰性较强的波斯风格,并被阿契美尼德王朝继承和发展。由于阿契美尼德王朝国力强盛并有属国进贡黄金,金银用于制造华丽的酒具和首饰,以彰显国王的财富和权力。
1.新亚述
新亚述帝国(公元前10世纪—前7世纪)是亚述第三次复兴建立的庞大帝国,也是亚述最后一个帝国,建立了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军事力量,鼎盛时期的亚述统治整个美索不达米亚、黎凡特、埃及、安纳托利亚、阿拉伯半岛和今伊朗部分地区。公元前7世纪,新巴比伦帝国联合米底人攻占尼尼微,新亚述帝国覆灭。新亚述的文化影响力很强,先进的政治体系模型被后来的政权所继承,新亚述国王、帝国的历史和传说出现在诸多文学作品中,艺术风格既影响着同时期周边王国,也被后来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所继承。
新亚述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根据考古发现分析,新亚述的金属加工业可能比同时代其他地区更为先进,生产了大量装饰精美的青铜制品和铁制品。新亚述的铁制品流行与军事关系密切,铁器也是新亚述金属制品的代表。此外,新亚述时期的金属装饰技术发展迅速,出土了许多用于祭酒仪式的银盘,装饰有几何纹、植物花卉、帝王像和重要仪式场景等。本节展出了该时期的精美银盘和风格化的贵金属首饰,其中,双兽首装饰的非闭环式手镯的设计,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北方游牧民族和古希腊得到继承与发展,是古代中近东最广为人知的饰品之一。
耳饰一对 金公元前9-前7世纪
2.小亚细亚:乌拉尔图王国
约公元前1200年赫梯(Hittite)王国衰落后,安纳托利亚先后建立了几个重要文明王国,包括乌拉尔图王国(Urartu,公元前9世纪至前6世纪)、吕底亚、弗里吉亚和塔巴尔等。乌拉尔图政权中心位于安纳托利亚东部的凡湖(Lake Van)一带。阿尔吉什蒂一世(Argishti I,约公元前780—前756在位)征战四方,使乌拉尔图进入全盛时期,王国版图向北扩张至叙利亚北部,向东至伊朗西北部扎格罗斯山,亚述铭文将其称为北方的劲敌。公元前6世纪,乌拉尔图王国为米底人所灭。
乌拉尔图王国拥有自己的语言、宗教和物质文化。乌拉尔图融合胡里安神、阿卡德神、亚美尼亚神、赫梯神以及属国所崇拜的神,构成了多元的万神殿。泰舍巴(Teisheba,雷霆、风暴与战争之神)是乌拉尔图万神殿主神之一,也是在贡纳版、盔甲、马具和腰带上最频繁出现的守护神。从乌拉尔图早期,人们就开始制造极具特色的金属制品,工艺先进,风格融汇了周边文明的特色,包括青铜腰带(传统配饰的一部分,象征权力和身分),盾牌、箭袋、头盔、兵器配件、马具、贡纳版、容器等。大多数文物中都有王室铭文和装饰主题,包括主神形象、组合神兽、皇家仪式、狩猎场景等,特别是将泰舍巴神镌刻在重要的战车配件和腰带上,祈求神的庇佑,将狮子、鹰鹫和组合神兽镌刻在马具表面,达到借助力量提升战斗力的作用。
圆花饰篚簾青铜公元前9世纪
人物装饰纺车部件青铜中埃兰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前后)
3.新埃兰王国和米底王国
埃兰是伊朗高原上重要的古代文明,始于青铜时代。埃兰文明反复被两河流域各帝国吞并,又多次崛起。其历史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古埃兰时期(约公元前2700—前1600年)、中埃兰时期(约公元前1400—前1100年)和新埃兰时期(约公元前1000—前520年)。
伊朗高原矿藏丰富,铜、银、铁、铅的开采、熔炼与制作贯穿整个伊朗高原。由于埃兰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与美索不达米亚近邻的关系,使得埃兰金属器中也有一些美索不达米亚的特征。从埃兰王都苏萨遗址墓葬出土的大量金属器具,主要是工具、武器、容器、装饰品和大小不一的造像等。从文物的多元风格推测,埃兰和两河流域均与印度河文明建立了交流,但随着印度河文明的衰落,交流也停止了。埃兰时期金属制作更加普遍,技术、类型和风格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米底王国(Medes,约公元前7世纪初—前549年)是古代伊朗王国,建都埃克巴坦那(Ecbatana)。米底人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学者主要通过亚述、巴比伦、亚美尼亚和希腊人的记载了解米底的历史。在波斯波利斯阿巴丹的朝觐队列浮雕中,表现了米底士兵和贵族与波斯士兵交叉排列守护国王的场景。公元前8世纪左右是米底盛期。后来居鲁士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吞并了米底。米底艺术主要吸收了斯基泰人的风格元素,形成装饰性强的风格。米底银器尤为著名,包括来通、酒杯、银盘、花瓶等,以锤揲和雕刻等技术表现线条和几何图案,以及经过装饰化处理又保持基本特征的动物图案,使得物体表面富于观赏性。后继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也基本延续了该风格。
贡纳板 青铜乌拉尔图 公元前9-前8世纪
马具 青铜 乌拉尔图 公元前9-前8世纪
山羊纹把手杯 银 卢里斯坦 公元前9-前7世纪
有翼人面兽身马镰与马衔青铜 卢里斯坦 约公元前1000年
4.卢里斯坦
卢里斯坦位于伊朗西部扎格罗斯山区,其历史始于公元前4000—前3000年,从约公元前一千纪至公元7世纪,先后被米底王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塞琉古王朝、帕提亚王国和萨珊王朝统治。
根据冶金分析,卢里斯坦出土的青铜器可追溯至公元前3千纪中期,一直延续至公元前600年铁器时代晚期。“卢里斯坦青铜器”(Luristan bronzes)已成为一个术语,专指约公元前1000年前后当地生产的一批独具风格的小型金属制品,以较为奇特的形式感和高度风格化的人类和动物为特征。卢里斯坦标准青铜制品包括纹章风格动物(Heraldry animal finals)和“主人驭兽”(Master-of-Animals)、杖首、马具(马衔、马镳)以及带角动物或组合神兽形式的驭马附件、人物和动物造像、别针、磨石手柄、手镯等,武器包括剑、匕首、斧头、棍棒、箭筒和矛等。本节展示了卢里斯坦青铜器的代表类型,囊括了卢里斯坦标准青铜器的基本类别,从中可欣赏其神秘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
5.阿契美尼德王朝
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年—前330年)是人类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北非的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艺术被称为“国王的艺术”,继承了两河流域的王权传统,吸收了埃及的部分表现手法,改良了亚述艺术中的武力因素,再以本土的装饰手法整合各文化的风格,最终形成精致、工整、肃穆的早期波斯风格。阿契美尼德王朝艺术的典范是波斯波利斯的阿巴丹朝觐队列浮雕,除大型浮雕外,还出土了人物雕像和金属器、动物来通、玻璃器等大量工艺品。
阿契美尼德王朝延续了古代的金属制作传统,并带来了金属装饰的创新。该时期出土了大量的金属制品,主要是青铜和黄金,青铜用于制作容器、装饰品和军事武器(箭头、战斧等)。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阿契美尼德国王收到来自印度的黄金贡品,黄金用于铸造钱币、武器、饰品、家具和容器等。波斯波利斯国库(Persepolis Treasury)出土文物和中亚发现的奥克索斯宝藏(Oxus Treasure)是该时期金属制品的代表。古波斯人擅征战和宴饮,为了展现主人的财力和宾客的身份,使用贵重金属打造大小不一的来通(Ryhton),这是结合伊朗动物型器皿和近东敞口杯的宴饮酒具。使用来通饮酒需要一定的技巧,只有身份高贵的来宾会用来通饮酒,因此来通也象征着身份。伊朗国家博物馆藏黄金狮子来通最具代表性。来通在欧亚大陆广泛流传,可谓有宴饮文化的地方,就有来通的身影。
“双身份”。现代学徒制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学徒,并且以学徒为主。学生首先要通过企业订立 的方式获得学徒岗位,具有学徒身份,进而获得职业院校的学生身份,实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人才成长。“学徒”身份的根本是企业的学徒,这样的界定有利于提高企业对其教育与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章 从地中海到印度河(希腊化-中世纪)
从希腊化时期到中世纪,冶金技术的适用范围更广,捶揲、压花、刻花、焊接、凹雕和青铜铸造技术发展迅猛,工匠们追求更高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冶金制品更贴近生活,成为私人用品和皇室礼品。本单元选取了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8世纪的金属器,呈现了古希腊、伊特鲁里亚、古罗马、斯基泰、帕提亚、贵霜、萨珊波斯和粟特等地区较为高超的金属艺术,品类丰富,包括生活用品,如烛台、铜镜、化妆瓶、首饰、皇冠、宴饮工具、酒器、礼器、衣物表面的装饰版、小型雕塑和记录国王功绩的银盘等。
希腊化时期,古希腊的冶金技术影响了意大利和东地中海地区,古罗马也在延续希腊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北方斯基泰人也吸收希腊化风格。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希腊文化进入中亚和印度河流域,希腊风格更加常态化。例如阿富汗贝格拉姆(Begram)和巴克特里亚、巴基斯坦塔克西拉(Taxila)等地都出土了希腊化风格的金银器和首饰。希腊化传播至中亚,也推动了犍陀罗佛像的产生。从本章的文物中,我们能看出希腊化在欧亚大陆的影响范围之大,并与本土特色结合形成了全新的风格。
天马形来通杯 银阿契美尼德 公元前4世纪
狮子装饰手镯 金、银阿契美尼德 公元前6-前4世纪
鹿金、绿松石巴克特里亚公元1世纪
1.希腊化—罗马化
希腊化始于亚历山大大帝之死(公元前323年),终于罗马帝国奥古斯都崛起(公元前31年)。希腊化时期也代表着新一波希腊殖民活动,希腊化王国遍布从埃及、西亚、中亚到南亚的广大地区,包括塞琉古帝国(Seleucid Empire)、托勒密王朝(Ptolemaic Dynasty)、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Greco-Bactrian Kingdom)、印度-希腊王国(Indo-Greek Kingdom)等,希腊文化、艺术和语言文字也在这一时期远播各地。在希腊艺术的影响下,犍陀罗佛教艺术逐渐形成。希腊化文化代表着古希腊与西亚、北非和南亚文化的大融合,希腊语也一度成为横跨欧亚北非的通用语言。罗马化指罗马共和国以及罗马帝国与其殖民地之间的文化适应、融合与同化,包括文字、信仰、政治、经济、艺术等诸方面。罗马文化影响范围也很广。
金属制品是古希腊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希腊人融合了古埃及和波斯的冶金工艺,进一步发展了更精湛的技术。古希腊著名的艺术家,如菲迪亚斯(Phidias)、波利克里托斯(Polyclitus)和利西波斯(Lysippos)等,都擅长金属工艺。古希腊人常用的金属有金、银和青铜。黄金主要用于制作高品质首饰和月桂冠等。银主要用于铸造钱币,以及高端餐具和香水瓶。青铜使用范围较广,有护甲、容器、铜镜、宴饮和祭祀时使用的大型金属器皿、餐具、酒具、家具装饰板,以及供奉神像等。金银器本身价值很高,能彰显身份和财富,因此也是很受欢迎的个人物品,更多贴近生活的金属制品也逐渐流行。但金属器皿可反复熔炼,又易锈蚀,所以古希腊的传世作品较少,但因为其风格影响范围广,从各希腊化地区的出土文物和周边地区的金属制品中也能窥见一斑,如帕提亚时期(公元前247年—224年)的冶金制品中装饰华丽的钵和盘、斯基泰人华美黄金制品中的写实风格。罗马时期金属制品也延续了古希腊风格。
2.贵霜
公元前130年,月氏人南下征服大夏后,分由五部翕侯统治。公元前1世纪初,贵霜翕侯丘就却(Kujula Kadphises)灭四翕侯,建立贵霜帝国,并击败帕提亚,南下占领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西北部和阿富汗东部),在喀布尔附近建立首都,领土范围包括今阿富汗、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印度北部。贵霜帝国在迦腻色迦一世(Kanishka I)的统治下达至鼎盛。帝国拥有广泛的商业活动、繁华的城市生活,与周边各国友好往来,其丰富的视觉艺术和多元化的宗教信仰亦标志着帝国的繁盛。今阿富汗喀布尔北部的贝格拉姆是贵霜王朝的夏都,以发现大量来自地中海到中国的珍宝而闻名,证明了贵霜王朝作为东西文明交汇中心的独特历史价值。
帝王狩猎纹盘银、镀金萨珊王朝3-4世纪
贵霜帝国早期延续了希腊-巴克特里亚的传统,使用希腊文字,希腊罗马神话主题和希腊风格的器皿很常见,后来由于迦腻色迦一世大力支持佛教的发展,融汇印度、希腊、帕提亚、斯基泰等各种风格,开创了别具一格的犍陀罗艺术。一般认为,最早的佛像可追溯至贵霜时期。贵霜帝国在佛教东传至中国的过程中曾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贵霜帝国核心的犍陀罗地区位于战略要地,商贸互通频繁,曾先后被来自不同背景的政权统治,不同民族的融合产生了兼收并蓄的文化,在贵霜时期的视觉艺术中也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除了精美的佛教造像外,贵霜的金币和黄金首饰也令人瞩目。金锭是贵霜帝国货币体系的一部分,可以推测当地黄金储藏量很丰富,贵霜帝王也发行了大量金币(见第五章)。乌兹别克斯坦达尔维辛丘地(Dalverzin-tepe)出土了中亚地区最庞大的贵霜时期黄金宝藏,共115件,36公斤,除有铭文的金锭外,还有工艺精湛的镶嵌宝石的黄金首饰,与阿富汗蒂拉丘地(Tillya Tepe)黄金宝藏非常相似。在梅斯·艾纳克(Mes Aynak)出土的黄金饰品,虽时代晚于贵霜帝国,但仍有贵霜的风格。本章精选的贵霜时期黄金饰品体现了较为常见的制作技术和典型风格。
3.萨珊王朝及中亚
帕提亚王朝覆灭后,由阿尔达希尔一世(Ardashir I)建立了萨珊王朝(公元224年—651年),延续了400余年。萨珊王朝继承了帕提亚王朝的领土范围并继续扩张,全盛时期的版图从安纳托利亚西部到印度西北部(今巴基斯坦),是当时与罗马帝国抗衡的强盛王国。萨珊王朝的文化影响力远远超出领土范围,艺术、科学、教育、建筑、文学和哲学等全面繁盛,被誉为伊朗古代文明的巅峰。萨珊艺术品类丰富,其艺术形式和图案母题向东输出至中亚、印度、突厥和中国,向西输出到叙利亚、小亚细亚、君士坦丁堡和埃及。萨珊艺术对罗马帝国艺术风格从希腊化表现形式向拜占庭装饰艺术的转化也发挥了影响力,同时也为后来伊斯兰艺术的奠定了基础。
古代伊朗的冶金技术发展很早,但巅峰时期是萨珊王朝。金、银和青铜是萨珊时期的主要冶金原材料。金和银用于打造皇室用品和制作鎏金银器,也有金线与丝绸共同纺织的地毯、黄金家具等奢侈品的记载。描绘萨珊国王狩猎场景的银盘成为专属皇室艺术(此前是巨型浮雕)。银盘也许是赠送给周边君主的国礼,同时也是彰显王权的媒介,狩猎图像形式和风格固定,只有人物形象和动物有些微变化。萨珊帝国周边也有很多模仿皇室银盘的作品。遗憾的是,正式考古出土的萨珊银器十分稀少。萨珊历代帝王都发行了金银钱币。萨珊时期的青铜主要用于制作生活用品,如带扣、别针、首饰、吊坠、护身符盒子、纽扣、铜镜等。
萨珊帝国与中亚有着密切的商贸往来。自青铜时代起,中亚就与印度河谷、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贸易互通,后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中转站,是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中亚粟特人擅长绘画和金属制造,使用金、银和青铜制作各类器皿,因其极高的工艺价值而被广泛交易。粟特金属器的风格和装饰受萨珊波斯的影响,与萨珊金属器相似度极高,但也有其个性特征:粟特银器的装饰更加生动,喜欢用连珠纹等纹饰框定一个组合神兽或动物。大部分粟特金属器属于7世纪晚期至8世纪。很多粟特金属器的器型和制作技术影响了同时期的中国和后来伊斯兰时期的中亚和伊朗。
第四章 祈拜形象
公元1世纪,佛教造像艺术产生于印度北部,是希腊化风格雕塑与印度风格融合而形成的犍陀罗佛教艺术,在此之前的祈拜对象是各类佛教象征符号。自此,佛教艺术也开始传至更广泛的地区,原初的风格与当地艺术融合后,逐步在信仰佛教的国家或地区形成各有特色的艺术形态。佛教传播分为北线和南线,向北通过丝绸之路传播至阿富汗、中亚、克什米尔、中国西部地区、中原,最终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由于帕提亚王国(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的崛起,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罗马帝国在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从阿拉伯半岛经印度洋至中国的海上贸易逐渐繁兴,印度作为重要的中转站,通过贸易往来和政治干预,开始对东南亚国家产生重大影响。约公元1世纪,印度文化开始进入东南亚地区,印度文化向这些地区的扩展被称为印度化(Indianization),这导致了东南亚的梵语化、印度化王国的崛起、印度教和佛教等宗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印度化及其影响几乎遍及东南亚社会和历史的各个方面,又被当地文化所吸收、融合,从而产生了带有地域特色的新文化。直至13世纪,伊斯兰教开始取代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的印度文化,长达一千多年的印度化进程,也为东南亚国家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文化统一,包括文学、哲学、政治体系、建筑、音乐、宗教信仰等诸个方面。佛教艺术方面,向东向南传播至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老挝等信仰小乘佛教的国家,笈多(Gupta)风格对东南亚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舍利容器与供养品 金、银、玛瑙、矿石 犍陀罗 公元1世纪初
本章选取从公元2世纪至公元14世纪的佛教象征符号和青铜(部分鎏金)祈拜形象,勾勒了宗教艺术向外传播的不同路线,其发现地包括印度、犍陀罗、阿富汗、巴基斯坦、朝鲜半岛、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等。
哈德良金币金罗马帝国公元117-138年
第五章 钱币
金、银、铜是古代世界和中世纪的主要铸币金属。据史料记载,约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爱琴文明和吕底亚是最早发行钱币的地区。在此之前,大多数交易都直接使用金锭和银锭。最早的钱币由天然银金矿(electrum)制成,由于银金矿钱币成分的不可预测性,它的价值是可变的,因此这是非标准化银币,曾在吕底亚和爱奥尼亚流通。约公元前550年,吕底亚国王克罗伊索斯在萨尔蒂斯铸造和发行了第一枚标准纯度和标准重量的纯金币和银币,称为克罗伊索斯钱币(Croeseid),首创以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为本位货币的复本位货币制度。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年—前330年)攻占吕底亚和小亚细亚后,居鲁士大帝采纳吕底亚的货币制度,并继续在萨尔蒂斯铸造钱币,直至大流士大帝时期统一全国货币,发行了大流克金币和西格罗斯银币以替代克罗伊索斯钱币,并沿用复本位货币制度。
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阿契美尼德王朝,古希腊钱币进入希腊化时期,直至公元前1 世纪,古罗马都使用同样的货币标准。古希腊货币体系的三个最重要的标准是阿提卡(Att i c)、科林斯(C or int hian)和斯塔特(Stater)。以德拉克马(Drachma,古希腊的1德拉克马约重4.37克)为货币单位。希腊钱币的广泛流通除了贸易外,主要推动因素是支付雇佣军军费,钱币方便携带和使用。由于希腊是城邦国家,这一时期很多城邦也自行发行钱币,在正面装饰国王侧面头像,反面装饰骑马像、崇拜动物和城邦守护神的纹章。希腊钱币流通范围很广,在埃及、巴勒斯坦、阿拉比亚和巴克特里亚都有四德拉克马钱币出土。希腊钱币的铸造风格和文字也在中亚广为流传。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中亚地区的钱币也体现出多元文化的影响和本土特色。希腊-巴克特里亚时期的钱币延续希腊化风格,正面为国王胸像,反面为神像,使用希腊文字。贵霜王朝时期的钱币图案通常正面为标准化国王全身立像或胸像,反面为神祇形象。由于迦腻色迦拥护佛教,因此也出现了佛陀形象,并使用希腊文和佉卢文,这一时期的国王有独特的焰肩元素。萨珊波斯的钱币正面为国王的侧面像,背面装饰火祭坛和神像,每一代萨珊帝王的肖像都有很高的辨识度,并融入萨珊帝王像的标准表现元素。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后也在中亚地区发行钱币。
本章精选了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3世纪亚欧大陆的典型钱币,覆盖吕底亚、波斯、古希腊、罗马和中亚等各地区,勾勒出钱币在亚欧大陆的发展简史与传播脉络。无论是银金矿钱币、金币或银币,正反面都有标准纹章戳记,代表国王身份,彰显钱币的合法性与价值。这也让钱币成为非常关键的历史资料,钱币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包括每个时期统治者的身份、通行语言、行政制度、宗教信仰和经济状况等。
第六章 中国北方
中国的青铜时代,在夏至商早期(对应的考古学遗址,约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的洛阳二里头文化至约公元前1600—前1300年的郑州二里岗文化)开始进入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商代晚期至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的千余年时间,中国的青铜铸造长期维持在一个巅峰状态,在世界金属冶铸史上亦堪称独树一帜。这一成就经历了相对漫长的发展历程。
金面具 金 辽代 907-1125年
中国的金属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曾发现呈铸态的黄铜片和管状物。甘肃东乡马家窑文化层(约公元前3200—前2700年)出土了一件铜刀,是迄今发现完整的最早金属制品。龙山文化时代(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可谓是中国金属时代的真正发端,已发现人工冶炼的红铜和铜合金,多处遗址出土了铜片、残器片、铜渣和一些小型器具。中国早期铜器的批量发现,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遗址年代相当于龙山时代至夏代,如甘肃东乡的齐家文化(公元前2200—前1800年)遗址和玉门火烧沟遗址(约公元前2300—前1600年)等,发现了数百件斧、刀、矛、凿、镰、镜和饰品,甚至是明显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权杖头等不同种类的铜器。张掖西城驿早期冶炼遗址(约公元前2100—前1600年),发现大量炉渣、矿石、炉壁、鼓风管、石范等与冶炼相关的遗物。夏商之际,中国开始采集并加工金银,如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约公元前17—前16世纪的银鼻环,内蒙古敖汉旗夏家店下层文化发现了约公元前16世纪的细长形金条。
无论是前丝绸之路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周秦时期,还是丝绸之路开辟后的汉唐宋辽金元时期,从中国西北的新疆到河西走廊,再到北方长城沿线的草原地带,由于与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多瑙河绵延近8000公里的“欧亚草原文化带”相接,这一广大的北方区域范围(包括中国的西北、北方和东北)长期就是中原文明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与欧亚草原的密切联系,或许是早期金属冶炼在中国西北地区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章展出了来自中国新疆、河西走廊、六盘山,乃至北方长城沿线发现的不同时期带有外来元素的青铜器和金银器等,它们无疑是从考古学上观察得到的东西方金属技术交流的实物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