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重要地质遗迹自然区划研究
2024-01-16毛凌云
毛凌云
(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州,350013)
福建省地处欧亚大陆板块东南缘,濒临太平洋板块,自新太古代以来,在漫长的地质历程中,频繁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长期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等内、外动力作用影响下,留下众多不同类型、不同形态的宝贵地质遗迹[1]。福建境内地质遗迹极其丰富,类型多样。此次研究筛选出能反映福建境内地质遗迹资源科学价值和资源特色的重要地质遗迹236 处,涉及3 大类,10 类,23 亚类,其中基础地质大类73 处,地貌景观大类161 处,地质灾害大类2 处[2]。
此次研究通过对地质构造的区域特征、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地层岩性特征等因素的综合研究分析,并依据区内地域的聚集性、成因的相关性和组合形态关系等条件,再进行福建境内重要地质遗迹自然区划研究。
1 区划原则和方法
1.1 区划原则
此次研究根据区划原则可分为空间连续性原则、成因相关性原则、突出典型性原则、层次特征原则。空间连续性原则的区域划分应以地质遗迹的分布特征、自然地理和地质背景为依据,并且能够保证空间区域连续性和完整性,以利于统筹管理与保护原则[3]。成因相关性原则能够体现地质遗迹所形成与发育发展的规律,控制景观类地质遗迹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岩性、构造和地质作用3 大类。
按照地质遗迹出露所在的地貌特征和构造单元,并结合地质遗迹分布规律和组合特征,进行地质遗迹自然区划。突出典型性原则的地质遗迹自然区划是覆盖全省,根据地质遗迹分布的相对集聚性和不均衡性,突出典型性、代表性和自然完整性的原则[4]。层次原则按地质遗迹区、地质遗迹分区、地质遗迹小区3 个层次进行地质遗迹区划。
1.2 区划方法及命名原则
此次研究根据区划原则,采用三级分区的方法。一级区划依据福建境内的地质构造单位为划分的基础因素,考虑基础成景作用形成的过程,宏观上能反映出地质遗迹资源的总体特征与形成背景;二级区划以地貌组合为主导因素,并且考虑总体特征以及区域的完整性,能充分反映出地质遗迹的分布规律;三级区划主要突出了地质遗迹资源的具体特征与价值体现,包括了典型的地质现象,珍稀地质遗迹及奇特的地貌景观等。依据地质遗迹区、分区、小区命名方法,采用地貌学科分类、现实地名、简明扼要、科学定位的原则[5]。地质遗迹区、分区、小区的名称要简单明确。
1.2.1 地质遗迹小区
地质遗迹小区包括典型的地质现象,珍稀地质遗迹及奇特的地貌景观等,主要由地质遗迹点所在区域合理归并而成。遵循地域聚集性、地貌完整性、成因类型相同或形成时间、空间分布特征相近等原则,能反映地质遗迹资源的具体特征与价值,及这些资源的自然分布区域。地质遗迹小区采用“地名+代表性地质遗迹类型+地质遗迹小区”命名。
1.2.2 地质遗迹分区
地质遗迹分区的原则是由地质遗迹小区合理归并整合而成。遵循大致与地貌区划或大地构造二级分区相适应的原则。地质遗迹分区能够充分反映福建境内地质遗迹资源的分布规律特征。地质遗迹分区采用“地名+遗迹类型+地质遗迹分区”命名。
1.2.3 地质遗迹区
地质遗迹区是从大的地质地貌背景和地质事件上分割了福建境内的地质遗迹,并能够突出了地质遗迹的总体特征与形成背景,在一定程度上能充分反映了大地构造单元地貌背景的特征及地质背景的发展史。地质遗迹区采用“地名+地貌背景+地质遗迹区”命名。
2 区划系统的建立
此次研究区划系统的建立,根据地质遗迹自然区划按照地质遗迹出露所在的地貌特征、构造单元,结合遗迹分布规律和组合特征进行划分,分为地质遗迹区、地质遗迹分区、地质遗迹小区3 个层次。基于福建独特的地质背景条件、成景地质作用、地质遗迹类型及时空展布特征,将福建地质遗迹资源分为3 个地质遗迹区、6 个地质遗迹分区、22 个地质遗迹小区(图1)。
图1 福建省重要地质遗迹区划图Fig.1 Regionalization map of significant geoheritages in Fujian Province
3 地质遗迹分区特征
多期性的地壳运动使福建境内形成了丰富多姿的地质遗迹资源,并有规律地呈带状分布。根据不同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福建陆内大致以政和—大埔断裂为界,沿海以海岸线内推约10 km 为界,初步划分为3 个地质遗迹区,分别为闽北—闽西变质岩、沉积岩地质遗迹区,闽东—闽南岩浆岩地质遗迹区和闽东—闽南沿海海岸、岛屿地质遗迹区(表1)。
表1 福建重要地质遗迹区划Table 1 Important geoheritage regionalization of Fujian Province
3.1 闽北—闽西变质岩、沉积岩地质遗迹区(Ⅰ)
此区位于福建西部,涉及南平、三明和龙岩的部分地区。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华夏地块[6],在变质岩基底上分布有石炭纪—二叠纪碳酸盐、白垩纪红层等。此区域地质遗迹以典型地层剖面、丹霞地貌、岩溶地貌为主,花岗岩、火山岩地貌为次,此外,还有化石、稀有岩矿石产地等。以南平—宁化岩浆带为界划分为闽北—闽西北丹霞与变质岩地质遗迹分区(Ⅰ1)和闽西北—闽西地层剖面与岩溶地质遗迹分区(Ⅰ2)2 个地质遗迹分区(表2)。
表2 闽北—闽西变质岩、沉积岩地质遗迹区Table 2 Geoheritage regionalization in Northern—Western Fujian metamorphic and sedimentary
3.1.1 闽北—闽西北丹霞与变质岩地质遗迹分区(Ⅰ1)
此区位于南平—三明北一带,属于华夏地块的北武夷隆起区[6],出露有古元古代、新元古代到新生代地层,岩石地层剖面有天井坪岩组、大金山岩组、焦坑组、坂头组、均口组、崇安组等14 处。典型的古生物化石产地有鱼类化石、三角蚌动物群、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哺乳动物群化石、岩仔洞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等4 处。地貌景观类地质遗迹主要有宝山—芒荡山碎屑岩地貌、武夷山丹霞地貌、泰宁丹霞地貌等。地质灾害类形成地质遗迹有建瓯归宗岩崩塌1 处。闽北—闽西北丹霞与变质岩地质遗迹分区包括了43 处地质遗迹,根据地质遗迹特征、成因、组合关系等划分5 个小区。
3.1.2 闽西北—闽西地层剖面与岩溶地质遗迹分区(Ⅰ2)
此区位于三明—龙岩一带,主体属南武夷坳陷区[6],地层发育完整,从古元古代至第四纪地层均有出露,因而许多地层剖面具有典型意义,其地层剖面的岩石中含有的丰富化石具有重要的科研科普价值。基础地质类地质遗迹有39 处,其中地层剖面有30 处,古生物化石产地有4 处,古人类化石产地4 处,典型矿床类露头1 处。地貌景观类地质遗迹主要有永安石林、赖源溶洞、大佑山火山岩地貌、连城冠豸山丹霞地貌、永安桃源洞丹霞地貌、新罗石山园大峡谷、汀江源十里画廊风景河段等。闽西北地层剖面与岩溶地质遗迹分区包括了66 处地质遗迹,遗迹类型丰富,根据地质遗迹主要特点划分4 个小区。
3.2 闽东—闽南岩浆岩地质遗迹区(Ⅱ)
此区位于福建境内中东部,涉及宁德、福州、泉州和漳州的部分地区,属于东南沿海中生代岩浆带闽东火山断坳带[6]。区内大面积分布燕山期花岗岩、中生代酸性火山岩等,并发育丰富的既有科学研究价值又有旅游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据闽东岩浆岩地质遗迹北部火山岩分布较广、南部花岗岩分布较广的特点,沿着漳平至福清为界,划分为闽东古火山地质遗迹分区(Ⅱ1)和闽南花岗岩地质遗迹分区(Ⅱ2)(表3)。
表3 闽东—闽南岩浆岩地质遗迹区Table 3 Geoheritage regionalization in Eastern— Southern Fujian igneous
3.2.1 闽东火山地质遗迹分区(Ⅱ1)
此区地处鹫峰—戴云山脉,区内大面积出露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相火山岩,晚侏罗世侵入岩零星分布,白垩纪侵入岩分布较广。主要的地质遗迹类型有火山岩地貌、花岗岩地貌、构造地貌、水体地貌、河流侵蚀地貌、古火山机构等。地质遗迹有福鼎太姥山峰丛-石蛋花岗岩地貌、屏南鸳鸯溪峡谷、白水洋平底基岩河床、福安蟾溪壶穴群、周宁龙漈瀑布群、汤川峡谷、永泰火山岩地貌、德化石牛山水蚀花岗岩、寿山石产地等。根据48 处重要地质遗迹,按其特征、类型、分布等特征划分了4个小区。
3.2.2 闽南花岗岩地质遗迹分区(Ⅱ2)
此区地处戴云山山脉及其延伸部分的支脉,丘陵分布于山地外侧及河流两岸或河谷盆地的边缘。华安西南部及南靖西北部区域出露古生代至晚白垩世的浅变质岩、沉积岩及火山岩地层,由西往东,大面积分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相火山岩地层。侵入岩分布受断裂构造严格控制,多数呈北东和北北东向展布。地质遗迹有安溪紫云山火山岩地貌、华安贡鸭山花岗岩地貌、南靖云水谣风景河段、平和灵通山火山峰丛地貌、云霄乌山晶洞花岗岩地貌、华安玉产地等29 处,划分4 个小区。
3.3 闽东—闽南沿海海岸、岛屿地质遗迹区(Ⅲ)
此区位于福建东部沿海,涉及宁德、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莆田、泉州、厦门和漳州等的沿海地区,分布有丘陵与滨海平原相继、海岸线蜿蜒曲折、港湾岬角相间、岛屿星罗棋布的海岸地质遗迹。以闽江口为界,划分闽东沿海下降海岸地质遗迹分区和闽南沿海上升海岸地质遗迹分区(表4)。
表4 闽东—闽南沿海海岸、岛屿地质遗迹区Table 4 Geoheritage regionalization in Eastern—Southern Fujian coast and islands
3.3.1 闽东沿海下降海岸地质遗迹分区(Ⅲ1)
闽东北海岸线曲折,多为基岩海岸,丘陵逼近海滨,断崖、陡壁常见,海岸平原狭窄,海滩以泥滩为主。岛屿众多,主要有台山列岛、七星列岛、嵛山岛、浮鹰岛等,岛上海蚀、海积地貌发育,地质遗迹景观丰富,保存了珍贵的自然遗产。地质遗迹有牛郎岗海蚀地貌、高罗沙滩、鉴江火山岩地貌、闽江口湿地等。17 处重要地质遗迹在此特征的基础上划分了2 个小区。
3.3.2 闽南沿海上升海岸地质遗迹分区(Ⅲ2)
闽江口以南海岸的平原、台地、沙滩为主,尤其是龙海—东山一系列连续的弧形沙滩引人注目。海岸线漫长曲折,构成众多的港湾和半岛,其中较著名的有莆田湄洲湾、泉州湾、泉州深沪湾、漳州东山湾等。岛屿有海坛岛、塘屿岛、湄洲岛、鼓浪屿、东山岛等。该区海岸地质遗迹典型,保存完好,类型多样,地质遗迹有平潭半洋石帆海蚀柱、坛南湾沙滩、深沪湾古森林、漳州滨海火山口、漳江口红树林等。33 处重要地质遗迹根据遗迹类型和分布规律划分3 个小区。
4 结论
(1)福建地质遗迹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此次调查工作筛选出能反映福建地质遗迹资源科学价值和资源特色的重要地质遗迹236 处,其中基础地质大类73 处,地貌景观大类161 处,地质灾害大类2 处。
(2)通过对地质构造的区域特征、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地层岩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依据地域聚集性、成因相关性和组合关系等条件,进行福建省重要地质遗迹自然区划研究。
(3)较系统地开展了福建重要地质遗迹的自然区划研究,初步建立了重要地质遗迹自然区划系统,将全省地质遗迹划分为3 个地质遗迹区,6 个地质遗迹分区和22 个地质遗迹小区。
(4)福建重要地质遗迹的自然区划研究,对今后福建省地质遗迹成因和类型的详细调查具有指导作用,对地质遗迹研究工作的深入和拓展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