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标准地改革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的路径
--基于健源水稻专业合作社的案例分析

2024-01-16李梦丹

四川农业科技 2023年12期
关键词:义乌市水稻土地

李梦丹

(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杭州 311300)

中共十九大创造性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加快推动农业转型。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土地高效集约利用的催动下,亟需对农业经营生产方式进行改革,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现代化发展[1]。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我国农业发展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2],农业现代化发展不仅以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与效率提升为目标[3],也是农业规模化和市场化的过程[4]。同时,要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振兴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要推动农业规模经营[5]。村社本位的农业规模经营是农业规模经营内生发展的重要机制,可依托地方政府引导实现现代农业与村庄社会的有效融合[6]。农业标准地改革是浙江省政府引导实现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创新措施。从2019年开始,浙江省义乌市作为先行试点开展了农业标准地改革。义乌的农业标准地改革政策以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为目标,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整治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实现规模经济发展,优化土地要素合理配置,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为农业现代化先行夯实基础。

1 义乌农业标准地改革基本情况

1.1 农业标准地改革举措

1.1.1 构建农业标准地标准体系,守牢耕地红线 义乌本次改革结合当地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偏小、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低散乱”等实际,实行集中流转土地至镇街,将土地性质评估分为三类标准地,设置五类控制性指标的措施,通过流转加招商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机械提亩均助力农业提效增收、管理标准化倒逼农业转型升级来提升当地的农业经营效益。义乌市从一个定义、三种分类、五大控制性指标、七项操作流程和八条美丽田园建设标准等多方面创新设立农业标准地的“一三五七八”规则体系,择优植入农业标准地,积极招引培育农业优质项目。

1.1.2 创新农业标准地流转机制,集约土地利用 农业规模经营需满足一定的外部条件,土地流转制度是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前提之一[7]。义乌市从流转平台、流转机制和权能拓展3个方面入手,推动农业用地集中连片流转,为农业标准地改革集聚资源要素。一是创新流转平台。全方位搭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完善农业标准地土地流转服务。二是完善流转机制。创新设立土地流转养老保险制度,将农业标准地的流转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轨,提高农民土地流转积极性。三是拓展农业标准地权能。对农业标准地的流转设定高标准的控制性指标,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

1.1.3 推进农业标准地数字改革,打造发展模式 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重中之重是提升数字农业生产力水平,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8]。数字化赋能农业标准地改革,打造了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标准地改革对每块标准地建立数字化监管台账,建立监管考核指标,引导先进适用技术和设施投入,并以农业“标准地生产一件事”为切口,健全农业标准地常态化监管,打造农业标准地建设管理一图统管、一网通办,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了全程可追溯管理,保障了经营者绿色生产行为,促进了农业绿色化发展。

1.2 主要成效

义乌市的农业标准地改革实现了对农业耕地保护、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供给的三大基本目标,助力农业提质增效。义乌市探索耕地分类管控和发展利用以来,农业标准地改革推动农地提质、扩面、增效,推动了农业高效发展。截止2022年10月,已累计建成农业标准地6500hm2,促使义乌粮食播种面积年均增长8%以上,耕地利用率提高5%以上,农药使用量降低3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0%,土地产出率增长58.9%。

课题组于2023年3月期间对义乌市进行了实地调研,走访15家农业标准地经营户,针对农业标准地改革前后(即2018年与2022年)的土地经营情况进行调查。通过比较15家经营户的2018年与2022年农业经营生产情况,可以发现农业标准地改革前后经营户粮食播种面积从2018年的61.73hm2增长至2022年的77.73hm2,增长率为25.9%。经营户的土地产出从2018年的2106元增长至2022年的2674元,增长率为26.97%。从微观数据可得,农业标准地改革对经营标准地主体的经济效益有显著提升,农业标准地改革显著促进了义乌市农业的提质增效。

图1 改革前后经营户粮食播种面积变化(667m2)

图2 改革前后经营户平均产出变化(元/667m2)

2 案例分析

2.1 案例选择

义乌农业标准地改革要实现落地,重在培育适应农业改革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此文章选取有代表性意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个体农企视角来观测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情况。义亭镇作为义乌市农业标准地改革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点,该镇总面积53.6km2,耕地总面积2500hm2,其中标准农田面积2300hm2,是义乌传统农业重镇。在农业标准地改革推动下,义亭镇着力建设农业双强先行区,大力推动义亭优势农业的效率变革。本文选择义乌市义亭镇健源水稻专业合作社为研究案例,主要原因如下:①案例的典型性。健源水稻专业合作社是农业标准地改革的第一批受益者,从事水稻生产、加工、销售全程服务,提供相关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开展农业项目和农业观光旅游等开发服务,具有成为新型农业典范的可能性。②案例的契合性。2019年参与农业标准地改革后,健源水稻专业合作社通过招商引资成为义乌市首家开展农业标准地改革项目的企业,依托土地集中连片优势,使得水稻种植能够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目前健源水稻专业合作社水稻种植面积达333hm2以上,年产值约1000万元,体现了农业标准地改革的成效。③资料的可得性。健源水稻专业合作社位于义乌市义亭镇,在政府的牵头下,本研究团队已经对健源水稻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调研,因此研究团队对于研究资料的获取较为便利。

2.2 案例基本情况简介

健源水稻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5月,注册资金100万元,现有社员82人,固定资产904万元,占地面积9324m2,其中办公用房360m2,库房面积580m2,常年聘请从业人员110人。合作社主要从事水稻生产、加工、销售全程服务,以及相关技术的培训和咨询服务,并围绕粮食主导产业,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植保、统一技术培训与服务、统一销售等“五统一”服务,服务覆盖义乌周边667hm2以上,集稻米生产、加工和销售一条龙服务,年生产稻谷、小麦、高粱等作物达1.78×104t,投售国家商品粮超过1.5×104t,实现产值2250万元以上,稳步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2.3 农业标准地改革促农业提质增效的实现路径

通过标准地项目的实施,义亭镇健源水稻专业合作社有效的推动了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和带动乡村振兴。以义亭镇健源水稻专业合作社为例,归纳总结农业标准地改革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的实现路径,探究农业标准地改革对农业生产经营行为的影响机制。具体如图3。

图3 农业标准改革对农业生产经营行为的影响机制

2.3.1 依托连片流转,增规模经济效益 农业标准地改革鼓励发展规模农业,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农户

易获取集中连片且具经营规模的农地,使得机械作业成本和平均管理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和收益提高,产生规模效益。健源水稻专业合作社现有各类农业机械105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5台,收割机6台,机动插秧机6台,水稻播种流水线3条,植保机械35台,植保无人机2台,谷物烘干机25台。合作社很清晰的认识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生产,但碍于土地分散导致大型机械难以操作,效率低下。开展农业标准地改革后期,土地形成集中连片趋势,农业机械易于展开大规模操作,特别是植保无人机工作效率显著,实现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操作,推进了精细化管理,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2021年合作社完成机耕1300hm2以上、工厂化育秧800hm2、机插800hm2、机收1300hm2以上,经济效益提升显著。

2.3.2 自主申请招标,降交易成本 农业标准地改革打破了村与村之间的界限,将农户流转的土地集中上报,搭建镇街二级土地流转中心,由流转中心对土地进行评估划分,统一对外招标。在农业招商中,主体可自主申请招标,与农户签订农业标准地流转合同,并对违约责任进行明确。因土地分散,健源水稻专业合作社实现大规模连片的土地流转需耗费数月挨家挨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而农业标准地改革后,由主体自主申请招标,中标之后只需与当地镇政府进行签约,时间成本与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一方面,解决小而散农户与经营主体之间土地流转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另一方面,由镇街把关主体经营能力匹配问题,重点选择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高,解除农户与农业经营主体间的信任危机,保障双方权益。

2.3.3 设施农业配套,提升经营效率 农业标准地全域推进农田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满足农机运作、作业通行等需求,解决农业经营主体投入成本及推动现代化管理问题,支持农业标准地配套建设相应的农业设施,达到生产力要素配给齐全目的。健源水稻专业合作社在农业标准地改革的支持下,成长为拥有智能化玻璃温室240m2,连栋12800m2大棚,育秧中心2个,烘干中心2个,优质大米加工中心1个等大型设施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经营主体,在政策的支持下,投入成本显著降低。同时,合作社积极探索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子,兴建了以水稻为主导产业,集生态、观光、游玩、体验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在保留传统农业种植的稻田上,增加创意独特的乡村特色景观,成为具有科技示范、旅游观光功能的田园综合体。

2.3.4 数字化监管,保障标准化经营行为 义乌农业标准地改革强化标准地监管评价,迭代升级农业标准地数字化应用,对每块标准地建立数字化监管台账,建立监管考核指标,引导先进适用技术和设施投入。一方面有助于数字化实时监测绿色生产行为,考察达到安全环保要求的问题,另一方面,有助于健全农业标准地常态化监管,建立三色预警机制和退出机制。健源水稻专业合作社在农业标准地的常态化监管机制下,结合自身发展,大力推行“五统一”管理模式,提高社会化服务能力,制订了《水稻温室育插秧岗位责任制》《农药使用安全管理制度》等系列管理制度,规范温室育秧、机插和病虫害防治作业服务等生产环节的监管,建立健全的生产管理档案,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做到分工明确,考核有据。

3 措施

3.1 发挥村集体作用,转变土地流转方式

土地流转是中国农业生产实现从小农户到规模经营转型的关键[9]。农业标准地改革打破了村与村之间的界限,发挥村集体作用,提出镇街流转,创新土地流转方式。通过对流转土地进行评估划分、统筹规划,并搭建镇街二级土地流转中心,以流转平台为中介,采取公开的方式统一对外招标,转变土地流转方式。同时,为提高农民流转出闲散土地的积极性,义乌市创新设立土地流转养老保险制度,农业标准地的土地流转挂钩流地保险制度,推动农业标准地改革。

3.2 “四化同步”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要实现农业的“智慧化、标准化、规模化、分类化”四大化农业生产方式同步转型,协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标准地改革在促成“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将地块“分类化”管理,配以齐全的“标准化”生产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备,如全域推进农田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推进耕作田块小变大、陡变平、弯变直等,并对每块标准地建立“智慧化”监管台账,建立亩均产出、农事记录等7项监管考核指标,引导先进适用技术和设施投入,以进一步建立现代化农业、建设富庶农村和创造良好环境。

3.3 “政府+市场”双轮驱动

政府通过“政府+市场”双轮驱动模式,助力农业提质增效。政府统一流转农地配以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市场“无形的手”,经营主体可根据“标准地”项目产业定位,寻找合适的标准地,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经过政府核准后,提前与政府达成初步意向。其次,政府通过公开招投标、协议流转等方式,与竞得企业签订农业标准地流转合同,约定相关条例,利用“有形的手”明确经营者的违约责任。

4 研究结论

农业标准地改革在以市场化为核心的土地流转实践的基础上,建设含配套设施的、集中的基本农田,并通过招商引进发展现代农业的耕地项目,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水平明显提升。农业标准地改革提供坚持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路子,有效推动了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恰好适应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模式需求,为全省提供了一个示范模式,为全国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经营提供了经验借鉴,有助于推动农业标准地改革成为带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共富区”。

猜你喜欢

义乌市水稻土地
什么是海水稻
义乌市廿三里街道社区学院
我爱这土地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一季水稻
水稻花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义乌市教师优秀作品选登
义乌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