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阶段变化理论的健康教育在阑尾炎手术患者随访及康复中的应用*

2024-01-16任晓敏

黑龙江医药 2023年24期
关键词:阑尾炎出院情况

任晓敏

赣州市于都县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江西 于都 342300

急性阑尾炎作为临床常见的急腹症,存在起病快速、病情发展快速等特征,一旦确诊后需尽快实施手术治疗,以此控制病情,降低患者痛苦。但实际工作中发现,围术期患者容易因为缺乏认知而产生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导致术后化脓、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不利于病情快速稳定[1]。针对此,临床需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但目前临床护理形式较多,如何抉择成为关键。其中患者属于医院健康教育的主体,也是整体护理的重要构成部分,主要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过程与行为指导,使患者了解促进健康的相关知识,同时纠正不健康行为,使其行为向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2-3]。常规健康教育的效果较局限,无法达到预期结果,甚至延长康复时间,增加患者的家庭负担[4]。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基于阶段变化理论的健康教育的效果更好,其中阶段变化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在临床上应用较少,但心理学与医学具有相通的特点,尤其是与健康教育之间关系密切[5]。本研究旨在探究基于队段变化理论的健康教育应用于阑尾炎手术中的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7 月—2023 年1 月赣州市于都县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收治的80 例阑尾切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0,术后进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n=40,术后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基于阶段变化理论的健康教育护理)。其中对照组患者男18 例,女22例;年龄25~67 岁,平均年龄(46.51±3.28)岁;病程1~15 d,平均病程(8.67±1.54)d。观察组患者男16 例,女24 例;年龄27~68 岁,平均年龄(47.52±1.36)岁;病程2~13 d,平均病程(8.32±1.28)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6]:(1)符合急性阑尾炎诊断标准并进行阑尾切除术;(2)年龄18~70 岁;(3)肝肾功能正常;(4)神智正常,沟通无障碍;(5)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凝血功能障碍;(2)既往有腹部手术史;(3)合并感觉异常、精神异常等依从性较差;(4)主观意识强烈不远进行手术治疗;(5)同时参与其他研究。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选择常规护理,以口头宣教、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的方式向患者交代术后日常生活、心理、饮食、活动、用药以及复查等方面的注意事项,直至患者出院。

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采取基于阶段变化理论的健康教育护理,在患者出院10 d后进行有计划跟踪随访,提供阶段性健康教育,具体操作如下:(1)建立随访小组及教育标准。由主任医师1 名、副主任医师1 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1名组成随访小组,并由医教部领导、专家教授与护士长等共同商讨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标准,根据教育标准,为患者制订严格的随访计划、内容及方法,严格执行,并根据教育标准的执行效果逐步改进。小组成员均能熟练使用微信等工具,在随访前接受专项培训,合格后参与阑尾切除术后随访干预计划。(2)建立档案。患者出院后,为患者建立随访登记簿,小组成员在患者出院前详细登记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出入院时间和术后抗凝情况等)、评估结果(术后身体条件、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等)和随访小组信息(医院网站、QQ、微信和联系电话等)。(3)随访时间与教育方法。随访小组通过QQ或微信、电话、上门随访结合方式对患者或家属进行跟踪随访。随访时间:出院后第1~3个月,每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每次20~30 min,每月进行1 次上门随访,每次30~60 min;出院后3~6个月,每2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每2个月进行1 次上门随访;出院后6~12 个月以后,每个月进行1 次电话随访,每半年进行1 次上门随访。随访期间患者可随时通过QQ 或微信进行咨询,若有不适则及时通过微信或电话联系,随访小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量增加随访次数。教育方式:小组成员编制《阑尾炎切除术后健康教育手册》,图文并茂,内容浅显易懂,人手一册,提高患者对术后不同阶段康复知识的认知。编制《阑尾炎术后自我管理日记》,加强对患者出院后日常生活的监督,需指导患者和家属填写方法,手册均在出院前发放。出院后,组建阑尾炎切除术病友微信群,要求患者实名加入,小组成员每天8:00-11:00、19:00-20:00 主动上线交流,可通过公众号推送消息、群聊和私聊提供康复教育,教育内容根据阶段不同各有侧重。组织健康教育话题,要求患者积极参与,适当用红包奖励;若患者3 次未反馈,则主动发信息督促其上线沟通,了解其具体情况,叮嘱患者积极配合健康教育。节假日可通过微信予以节日问候、温馨提示,改善患者心情。通过电话了解患者遵医嘱用药、作息等情况,上门随访实地考察患者家庭修养环境、检查康复效果,提出改进方案。(4)阶段性的健康教育。1 期健康教育(出院后第1~3 个月):该阶段康复教育以充分休息为主,侧重教育遵医嘱服用药物的重要性以及漏服、随意删减药物的危害性,指导患者保持充足休息、个人清洁卫生以及良好心情,遵医嘱用药,多进食鱼肉、豆制品、新鲜蔬果等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叮嘱患者适当进行上肢关节运动、模拟踩单车运动、进行性踏步、慢走等运动,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10~15 min,根据身体情况逐渐增加运动时间。运动期间家属全程监督保护,保证患者安全。2期健康教育(出院后第3~6 个月):该阶段可适当增加术后康复锻炼,小组成员可制作音视频提供锻炼方法相关的教育指导,小组成员请专业人员示范康复动作,动作应分解、缓慢简单,方便患者与家属学习,强调并标出注意事项,以免患者锻炼错误。康复运动以低强度运动为主,小组成员根据随访结果确定患者的锻炼强度,并及时检查锻炼结果,予以纠错、指正以及精神鼓励,强化其康复运动意识。根据患者精神状况、饮食、服药、心理状态、检查结果以及康复训练情况等,提供患者与家庭双向教育干预和心理支持,避免居家康复期间因离开医院而产生懈怠、悲观等负性情绪。3 期健康教育(出院6~12 个月):该阶段可根据患者康复情况逐步增加运动量以及锻炼强度,并指导患者参与一些日常活动和低强度劳动。提醒患者定期门诊复查,包括超声、抽血化验以及心电图等项目,根据复查结果调整用药方案。通过微信和电话解答患者与家属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纠正错误认知与行为,消除其内心疑虑,反复叮嘱遵医嘱用药和坚持训练;上门随访时评估其康复情况,并提供改进措施。根据患者康复情况,为患者制订日常计划,包括饮食、作息、心情管理、工作强度以及工作时间等,定期监督和复查。

1.3 观察指标

(1)术后统计各组患者对手术知识、疾病知识、术后注意事项及护理知识的掌握度,每项满分为10分,分值越高表示掌握度越好,同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2)护理前后评价各组患者的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范围为20~80 分。SAS:>50 分即为焦虑,分值越高表示焦虑越严重。SDS:>53 分即为抑郁,分值越高表示抑郁越重[7]。(3)护理结束后评价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满分为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满意程度越高。(4)通过统计适当运动、按时按量服药、定期复查、戒烟戒酒的情况观察各组患者遵医行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度评分情况

观察组患者关于手术知识、疾病知识、术后注意事项及护理知识的掌握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度评分情况(±s) 分

表1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度评分情况(±s) 分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手术知识8.25±0.75 7.36±1.44 3.467 0.001疾病知识8.61±0.83 8.05±1.27 2.334 0.022术后注意事项9.13±0.45 8.47±0.76 4.726<0.001术后护理知识9.24±0.22 8.51±0.60 7.225<0.001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情况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SD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情况(±s) 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情况(±s) 分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SAS护理前57.49±3.26 56.82±3.51 0.885 0.379护理后33.82±1.97 41.66±2.43 15.851 0.001 SDS护理前59.14±3.58 60.07±3.12 1.239 0.219护理后30.15±1.47 38.43±2.61 17.482 0.001

2.3 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1 例)、腹腔残余感染(1 例)、黏连性肠梗阻(1 例),总发生情况3 例(7.5%)。对照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5 例)、腹腔残余感染(3 例)、黏连性肠梗阻(2 例),总发生情况10 例(25.0%)。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1,P<0.05)。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患者总满意38 例(95.0%),对照组患者总满意32 例(80.0%)。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5)。

2.5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情况

观察组患者适当运动、按时按量服药、定期复查、戒烟戒酒的发生情况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情况 例(%)

3 讨论

我国急性阑尾炎的发生率日益增长,临床症状为恶心呕吐、上腹痛、发热、反跳痛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给患者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针对此,临床可选择手术方式进行病灶切除,以此达到治疗目的[8]。手术属于有创操作,不仅可能损害机体组织,同时可能增加患者心理负担,加上大部分患者缺少对疾病的了解,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因此,临床开展手术的过程中,需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以此达到稳定患者情绪、减少并发症、术后快速康复的目的[9-10]。

临床多采取常规健康教育护理,虽然是促进疾病转归的重要护理内容,也是普外科患者随访期间最常用的干预方法,可增进患者对术后自护知识的认知,有一定的应用价值[11]。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容易放松对自身遵医行为的管理,导致随访期间实施的健康教育干预流于形式[12]。随着临床研究的持续深入,发现基于阶段变化理论的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可根据个体需求制订行为干预方法,促进个体认知及行为改变,通过对阑尾炎手术患者实施基于阶段变化理论的健康教育护理措施,分析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进一步指导临床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13]。此外,阶段变化理论是心理学专家提出的一种理论,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少。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关于手术知识、疾病知识、术后注意事项及护理知识的掌握度均高出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且满意度比对照组更高;观察组患者适当运动、按时按量服药、定期复查、戒烟戒酒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少,可快速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提升患者认知能力,并有效改善其遵医行为,使其满意度升高。有研究[14-15]发现,手术是外科治疗各疾病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手术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可以导致患者产生以焦虑为主要表现的心理应激反应。当应激反应过于剧烈时,会直接影响手术、麻醉的顺利进行及术后身体恢复,且患者的心理状态与其痛阈呈负相关。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越严重,疼痛感觉就越强烈。如果患者惧怕深呼吸和咳嗽引起的疼痛,只作浅而快的呼吸,则无法及时将气管分泌物咳出,影响有效呼吸,不利于肺功能恢复和机体康复。而护理是患者接触最多的医疗项目,尤其是针对阑尾炎手术患者而言,可在术后恢复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阶段变化理论的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学研究方式,通常可按照个体需要拟定对应的干预方式,并于患者出院后开展有计划的跟踪随访,提供阶段性健康教育,使得患者认知及行为发生变化,不仅增强认知能力,同时可稳定情绪,以积极态度面对疾病,从而改善患者的遵医行为,为术后快速康复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基于阶段变化理论的健康教育效果更为理想,可消除患者负面情绪,提升其认知能力,同时改善其遵医行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阑尾炎出院情况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的疗效观察
“主谓一致”的十种情况
Meckle憩室炎误诊为急性阑尾炎5例外科治疗
腹茧症合并急性阑尾炎并腹股沟斜疝1例
新情况新举措
新情况新举措
第五回 痊愈出院
特殊情况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