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仔猪白痢的诊断与防治

2024-01-16辛达林

新农民 2023年35期
关键词:诊断要点防控

辛达林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养殖业规模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做好疾病科学防控决定了养殖生产安全性,是保证养殖户经济效益的基础。仔猪白痢作为生猪养殖的常见病,经常发生,做好仔猪白痢的诊断与防治便显得极为重要: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猪白痢的诊断与防控要点进行全面系统分析,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仔猪白痢:诊断:防控:要点

生猪养殖过程中,猪白痢具有发病率高、传染性强的特征,必须因地制宜,系统化做好诊断与防控,切实提高养殖户养殖管理水平和经济收益。

1 流行病学

仔猪白痢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主要是2~4周龄的仔猪疾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盛夏多发。气候突变、饲养管理不当和卫生条件差是重要原因。

2 病因

(1)母猪乳质不良:可能由母猪营养、突变饲料、饲料霉变、母猪应激、疾病等引发。(2)环境因素引起泌乳量不足:圈舍潮湿阴寒,猪舍、猪群、具器卫生差等。(3)饮水不足或喝了脏水:天气突变等情况时。(4)仔猪抵抗力下降。(5)病毒感染:研究证实,轮状病毒感染可以继发仔猪白痢。

3 临床症状

患猪以下痢、排出灰白色粥状粪便为特征。剖检主要为肠炎变化。仔猪白痢在各个生猪养殖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能引起病猪死亡及影响生长发育,对养猪业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要依靠饲养人员,贯彻综合防治办法,控制或减少仔猪白痢病的发生。如防治不当,可造成大批发病与死亡。即使不死亡,病猪也常常沦为僵猪。

4 诊断

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和病理变化等,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采用细菌分离培养、PCR方法等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非细菌性引起下痢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是在实际工作中见到最普遍的病因,应该予以足够重视。但鉴别诊断应注意与下列两种疾病区别。仔猪红痢:主要发生在3 d以内仔猪;血性下痢,并混杂气泡;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剖检时小肠某一段呈一致深红色,两端界限明显,肠黏膜红肿及出血,内容物呈红色并含有大量气泡,可从死猪肠内容物分离出 C型魏氏梭菌及其毒素。传染性胃肠炎:对两周龄以内仔猪可引起大排死亡,死亡率最高可达100%,年龄较大或成年猪很少死亡。腹泻和呕吐,常24 h后自行停止,很少死亡。病原为病毒。

5 治疗

治疗原则:应采取抗菌、止泻、中药解除湿热内因、提高免疫力、使肠道内环境正常等综合措施。

(1)清热燥湿止痢:四黄止痢颗粒,预防量100 g拌料300 kg,治疗量加倍使用,用5~7 d;(2)抗菌:安普霉素、链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阿莫西林。①痢菌净10~15 mg/(kg·bw),口服,2次/d,连用2~3天;②硫酸庆大霉素,5~10 mg/(kg·bw),口服,2次/d、连用2~3 d;(3)磺胺咪1~1.5 g,2次/d,连用2~3 d;(4)土霉素或金霉素糖粉,0.2~0.4 g/(kg·bw),2次/d;(5)亚硒酸钠,肌内注射,体重3 kg以下1 mL,3~5 kg猪为1~1.5 mL,7 kg以上猪为2 mL。(6)止泻:鞣酸蛋白质;(7)助消化吸收:干酵母、小苏打、胃蛋白酶等;(8)补液:口服葡萄糖生理盐水及多维。

6 防控措施

实践表明,引起仔猪下痢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发病母猪产前产后应有足够的运动,以增强体质。做好仔猪的饲养管理工作。

6.1 了解初生仔猪生理特点,为仔猪养育和制定仔猪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长发育快,物质代谢旺盛。仔猪的出生体重虽然小,一般为1.0 kg左右,但其生后的生长发育速度却很快。幼龄时,猪生长率高,蛋白质的代谢较强,体内蛋白质沉积较多,随着年龄增长,蛋白质代谢也相应减少。仔猪的蛋白质沉积速度是成年猪30~35倍;仔猪对钙、磷、氯、铜、铁等矿物质微量元素的代谢,也比成年猪强,如10 kg体重的仔猪,每天每公斤体重大约需要钙0.48 g、磷0.36 g、铁4.8 mg、铜0.36 mg,而200 kg体重的哺乳母猪每天每公斤体重约需钙0.22 g、磷0.14 g、铁2 mg、铜0.13 mg。由此可见,初生仔猪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很大,要提高初生仔猪的生长发育速度、获得较高的仔猪断奶体重,必须为其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

6.2 初生仔猪能够获得生长发育所需的足够营养物质的途径主要有两条:吃好吃饱母乳和仔猪早期补料

提高哺乳母猪泌乳力和采用仔猪早期补料技术对养好仔猪皮薄、体表面积大,容易散热;初生仔猪大脑皮质不发达,体温调节中枢机能不健全。一般情况下,仔猪的正常体温为39℃,刚出生时所需要的环境温度为30~32℃。当环境温度降低时,仔猪的体温也开始下降,虽然仔猪具有调节体温的能力而在体温下降后又回升,但由于调节能力较差,恢复体温所需要的时间较長。有试验证实,即使将初生仔猪放在20~25℃的温度下,仔猪也需要经过2~3 d才可能恢复到正常体温。环境温度越低,恢复到正常温度所需要的时间越长,仔猪的存活就越难以保证。在实际生产中,如果发现初生仔猪“扎堆”,即证实其环境温度过低。因此,初生仔猪怕冷,生产中容易发生感冒并引发仔猪白痢,导致仔猪成活率降低。在仔猪的生产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采取措施为初生仔猪保暖。为初生仔猪保暖的方法很多,主要可以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保证母猪产房的温度为18~25℃;二是设置仔猪保温区,并严格执行初生仔猪环境温度控制制度;三是使仔猪吃好初乳,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为初生仔猪补充热源(乳糖和葡萄糖)。

6.3 消化道不发达,消化腺机能不完善

仔猪出生时,虽然其消化器官在胚胎期已经形成,但重量和容积都很小,只是随着仔猪日龄的增长,其胃和小肠迅速增长。由于初生仔猪的胃和小肠不发达,故仔猪的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差,采食以后排空速度快。这就使得初生仔猪每天的哺乳次数多达22次上。该特点非常值得在对仔猪进行人工哺乳和早期补料时注意。初生仔猪虽然有唾液分泌,但唾液中的淀粉酶活性很低,以后才逐渐增强,在2~3周龄时达到最高,然后又有所下降,断奶后趋于稳定。仔猪出生时,仔猪的胃不但重量和容积小,而且因为神经系统不健全而且缺乏反射性的胃液分泌,只有当食物直接进入到胃内并刺激胃壁后,才能有一定数量的胃液分泌。在胃液的组成上,初生仔猪在20日龄内的胃液中,只有足够的凝乳酶而胃蛋白酶的数量很少;同时,胃腺此时不能分泌足够的盐酸以使仅存的胃蛋白酶具有活性,虽然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具有一定的活性,但初生仔猪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能力仍不是很强。并且,胃内盐酸浓度的低下,不能发挥盐酸对仔猪胃肠道的杀菌,抑菌作用,故初生仔猪容易因消化不良和细菌感染而发生仔猪腹泻现象。随着仔猪日龄的不断增长以及食物对胃壁的不断刺激,仔猪胃内的盐酸浓度不断增高,到30~40日龄,已可使胃蛋白酶具有活性而能够消化更多的蛋白质,大约到2.5~3月龄,其胃蛋白质酶的消化能力才接近成年猪。

仔猪小肠前端可以分泌乳糖酶,乳糖酶的活性在仔猪生后1周内最高,第2周开始下降,第7周降到成年水平,乳糖酶的作用随仔猪日龄的增长而逐渐被淀粉酶代替。仔猪体内的淀粉酶到仔猪生后3周龄达到高峰,麦芽糖酶随仔猪日龄的增长而增长,但蔗糖酶水平一直低,不能消化蔗糖。由此可见,对仔猪的早期补料非常重要。不但可以锻炼仔猪的消化机能,而且也可以利用仔猪的消化机能,并为仔猪的早期断奶创造条件。但是,在仔猪早期补料时应注意乳猪料的组成,其中,糖、酶、酸是最重要的乳猪料成分,其添加方法如在补充给仔猪的饲料中,可用酸、酶、糖等作为仔猪饲料添加剂,既可以增进仔猪的消化机能,又可以减轻仔猪的应激。初生仔猪缺乏先天的免疫力,容易得病,免疫抗体是一种大分子的r—球蛋白,而仔猪的胚胎期的胎盘组织非常复杂,有6~7层,限制了母源抗体通过血液向胎儿体内的转移和输送。因此,仔猪出生时,没有先天的免疫力,也不能产生自身抗体,只能在吃到母猪的初乳后才能获得母源抗体而具有获得性免疫力或被动免疫力。仔猪主动免疫的建立是从出生后10日龄才开始的,到30~35日龄前数量很少。因此,仔猪出生后能够吃到母猪的初乳非常重要。应该注意,仔猪出生后通过吃母猪的初乳而获得的免疫力高低或强弱,并不仅仅与吃到的初乳的数量或多少有关,而且也与仔猪能够吃到初乳的时间有相当大的关系。母猪刚刚分娩时的初乳中含有很高的母源抗体,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母源抗体的数量逐渐减少。根据测定,分娩开始时,每100 mL初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质20g,4h后下降到10g,母源抗体数量减少得很快;同时,母猪的初乳中含有一种抗蛋白分解酶,可以保护免疫球蛋白不被分解,但这种酶的存在时间很短,缺少这种酶的存在,仔猪便不能正常吸收母源抗体。另外,仔猪出生在24~36 h内,其小肠具有很强的吸收大分子化合物的能力,不论是免疫球蛋白还是细菌,这种吸收能力就逐渐减弱或消失,仔猪也不会继续吸收母乳中的母源抗体。因此,生产中应该特别注意:不但要使仔猪出生后能够吃到初乳,而且要保证在仔猪出生后的最短时间内吃到实际乳,一般要求仔猪吃到初乳的时间不超过出生后1~2 h;同时,因为仔猪在3周龄以内不能产生自身抗体,加上此时仔猪的胃液内缺乏盐酸而不具备杀菌和抑菌作用,仔猪很容易感染疾病,特别是消化道疾病,生产中的仔猪腹泻就是最常见的仔猪疾病。

7 经验总结

仔猪初生时体质较弱,活动能力差,容易被踩死、压死,仔猪出生后所处的各种环境条件,对初生仔猪都会产生很大的应激,在种巨大的应激状况下,仔猪的体质相对比较弱,活动能力也比较差。同时,近代猪种选育的结果使猪的母性行为中的护仔性越来越差,如果对初生仔猪不细心护理,很容易被母猪踩死、压死。保持母仔生活环境的安静,加强饲养人员值班,传统猪舍内设立护仔栏,现代化猪舍采用母猪限位架式产仔栏等,都可以有效防止初生仔猪被踩死或压死。通过对初生仔猪死原因和时间进行分析,再结合初生仔猪的生理特点,可以总结出初生仔猪哺乳阶段的关键时期。第1个关键时期:仔猪生后3~5天日龄以内,是仔猪死亡的第一高峰。在此时期死亡的仔猪数量,大约占仔猪死亡总数的58%以上。仔猪在这一时期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胚胎发育不良、肺炎、黄痢、压死、咬死、冻死等。可见,该时期是提高仔猪成活率的关键。第2个关键时期:是仔猪死亡的第二高峰。在此时期死亡的仔猪数量总数的40%左右。仔猪在这一时期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白痢,肺炎,寄生虫,冻死,压死,和营养不良。其中,营养不良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母猪产后3周以后的泌乳量大大下降,而同时仔猪的生长发育速度大大加快,单纯依靠母乳已不能满足仔猪需要,但是此时仔猪又未能及时和顺利地完成补料。可见,该时期也是提高仔猪成活率的关键,同时也是促进仔猪生长的关键。第3个关键时期:仔猪生后25~30日龄左右,是仔猪生长发育的关键。此时的仔猪,经过前段时间的补料训练,已经具备了采食,消化,吸收,饲料营养的能力,而此时母猪的泌乳量已大为下降,同时生产中也应该开始母猪减料,干奶和断奶的准备。此时的仔猪的营养来源,正经历着由原来的“以奶为主”向“以料为主”过渡的变化。可见,该时期是提高仔猪断奶体重的关键。对初生仔猪进行生产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初生仔猪的成活率,减少生产损失。及时吃到初乳,合理固定乳头:初乳是初生仔猪不可替代的食物。争取在仔猪出生后1~2 h以内吃到初乳,是提高仔猪抗病力和成活率的基础。同时,要作好固定乳头的工作,使仔猪的群體发育整齐。防冻,防压:防止初生仔猪冻死和压死,是初生仔猪护理的重要任务。防冻:首先应实行季节产仔以避免寒冷季节的影响,并在仔猪出生后尽快擦干其身体上的黏液,防止因水分的蒸发而降低仔猪的体温,然后采用人工给温,为仔猪创造一个温暖舒适的小环境。冬春季 产仔要注意猪舍的防寒保暖工作,各地推广的暖圈是很好的一项措施实行仔猪提早补料,在生后7~10 d左右即可开始补料,易于消化。在饲料中加入必要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有必要的猪群还可加入0.2%硫酸亚铁,0.1%硫酸铜。饮水要供应充足。药物预防;有的生猪养殖场介绍,料中加入粗制土霉素饲喂猪,有防止白痢发生的作用。①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病情不明的猪场引进种猪;合理饲养和管理母猪与仔猪,初生仔猪应尽早哺喂初乳,重视产房的清洁卫生。②应用大肠杆菌K88-LTB双价基因工程菌苗,或K88.K99二价基因工程菌苗K88.K99.987P三价灭活菌苗,前2种通过口服免疫,后一种采用注射免疫,均于母猪预产期前30 d和15 d免疫2次,使仔猪通过初乳而获得很高的被动免疫保护率,对仔猪白痢、黄痢有较好的预防效果。③还可用促菌生、乳康生、调痢生等加以预防,或用抗菌素预防,于仔猪出生后吃奶前即口服或肌内注射。④发病后,应及早选用敏感药物。生产中可选择氯霉素、黄连素、土霉素、氟哌酸、磺胺药等。对脱水严重的病猪,可向腹腔注射5%葡萄糖盐水10~20 mL,每天1~2次,可减少仔猪死亡。

参考文献

[1] 苏菊英.仔猪黄白痢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08(11):34-35.

[2] 陈长春.预防仔猪黄白痢的管理技术[J]农家致富,2015(19):40-41.

[3] 胡哲,刘善波,高波.谨防仔猪细菌性腹泻病[J]中国畜牧业,2019(12):75-76.

猜你喜欢

诊断要点防控
“三根”学习要点
健康烹调的要点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A Teaching Plan —— How to Write a Summary of an Exposition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2015年报道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