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法”视域下《千里江山图》的艺术价值探究

2024-01-16刘婷

参花(下) 2024年1期
关键词:千里江山图王希孟青绿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作品为长卷形式,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在该作品人物的刻画上,极其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具展翅翱翔之态。《千里江山图》画卷,代表着中国古代青绿山水发展的历程,也是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虽属写意之作,但亦不乏工美,因此也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一、《千里江山图》概述

《千里江山图》是长卷画作,纵51.5cm;横1191.5cm,该画体现了作者王希孟的绘画功底,在他精妙绝伦的笔下,重峦叠嶂,连绵起伏,江水滔滔,奔流向东。《千里江山图》共分为5个部分,每个部分衔接呼应,无论是人与景的关系,还是景与景的连接,都相得益彰。除了对山水的描绘外,王希孟还在画卷中展现了渔村、长桥、瀑布等景象。整幅画面内容充实,结构紧密,呈现了祖国河山的大美景色。

画卷开首是高耸的山峰,雄伟的悬案连接成奔腾起伏的山峦景象,巧妙地调和了山与水的关系。在层峦叠嶂的山峡间隐约伫立着座座村庄,山雾缭绕,袅袅炊烟,整幅画面呈现出静谧、安逸的景象。山峦、江水、村庄和水天一色的美景彰显出祖国山河的壮丽辽阔。

画卷第二部分展现的是山间林院的恬静与烟火气息,画卷由远及近,由近及深,崎岖盘旋的山间小路、山间生长着一棵棵松柏,枝叶青翠,在小路的尽头坐落着林中小院。江水之上来来往往的船只,一座桥梁横跨水面,非常壮观。

画卷第三部分的《千里江山图》从跨江大桥开始展开,桥面立于山崖上。画面从第二部分过渡而来,主要体现人们日常生活的景象。在雄伟的山峦间,有些船只在江面穿梭,有些则停泊在岸边,通过静与动的结合,加之人物与青翠的田野点缀,呈现出宁静和睦的生活景象。

画卷第四部分,山峰渐渐平缓,画面变得平静,在如镜的大江上几艘来往的船只,群山缭绕中依稀可见小村庄,透过村里的水磨坊,仿佛能看到人们的生产景象。这一部分着重体现人间的烟火气息,在山峰棱角间展现出几分柔和。

画卷第五部分逐渐进入绵延流长的江面,江水平缓且色泽清澈,整幅画卷由动入静,江面舟迹缓缓,与游人相互呼应,近处绿树成荫,游人在观景台上向远处眺望着壮丽景色。这一部分主要描绘的是江面的山水景象,最终以绵延的群山结束这一呼应。

在《千里江山图》中,从浩瀚的山河气势到细致入微的小桥流水人家,作者将雄壮与柔美完美的结合,将南方与北方的特色融为一体,表现出宋朝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和雄奇壮丽的山河态势,在着重气势的同时,也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自然界变幻无穷的瑰丽景象,既展现出昌盛繁荣的时代背景,又展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与烟火气。在自然环境表现中,近景里炊烟袅袅、亭台楼阁和桥下流水的烟火景象,给辽阔的自然景观增添了烟火气。整幅画卷展现出的平衡美彰顯着宋朝时期的审美价值和取向。画卷布局精致,远近层次分明,结构安排疏密有致。其间远山、近山和景色交替呼应自然,相互穿插,引人入胜。

二、“六法”视域下《千里江山图》的艺术价值体现

艺术价值主要是艺术反映生活的具象或抽象表现,艺术集中展现了世间万物或真实或灵动的自然美,它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表达和艺术内涵的表现,可以是物质形态的自然美和形式美,也可以是艺术形态的心灵美和理想美。而“六法”为中国古代绘画术语,是中国古典绘画艺术的关键理论。南朝齐时画家、理论家谢赫在其著作《画品录》中,依据人物画的创作实践,归纳整理的绘画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称之曰“六法”,分别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视域下《千里江山图》的艺术价值表现如下。

(一)气韵生动

“气”是指生机,“韵”是指韵味,“气韵”则是指整个画面呈现出的精神、气质和格调,能够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在《千里江山图》中,整幅画卷构图严密紧凑,从远至近,疏密有致,无论是壮阔的山水还是山间道路,均刻画得细致入微。画面细节处道路蜿蜒曲折,自山间到村庄、寺庙,条条脉络清晰、相互交错。山与山之间层层叠嶂,且又被水面隔开,水面上方的长桥、村庄与人物的互动宛若真景,舟船于江面穿梭而行。《千里江山图》的构景既是意境的体现,也是一种诗意的想象,其造型生动自然。

在空间上,《千里江山图》主要以平远为主,远观重峦叠嶂,近实远虚的群山充分体现着空间感。近观山川与农家炊烟袅袅的生活景象,人物、树木、舟迹以及板桥间的互动清晰可见,这不只是自然原型的写生,更是景中生情的诗意景象。在远景与近景间,山头树木相接,正如古人所云:“丈山尺树,寸马豆人。远山无皴,远水无痕,远林无叶,远树无枝,远人无目,远阁无基。”既是胸中丘壑,又是对自然的真实写照。

在设色上,为突出空间感,画面远处的山川主要以色墨简单带过,颜色较浅,树木等也只是用点染带过,这种近实远虚的表现手法与现代透视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骨法用笔

唐代张彦远曾说:“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在《千里江山图》中,层叠的山峦占据面积较大,人物和房屋占据空间较小,但在虚实变化的山间、屋舍间的用笔表现却截然不同。青绿山水的笔触表现大多采用虚实结合的线条勾勒,运用小写意笔法,将披麻皴与斧劈皴相结合,利用点苔法表现山石的轮廓和明暗。山石皴法以披麻皴与斧劈皴相结合,综合南、北画派之特长,体现山石和树干的质感及纹理。《千里江山图》色调鲜明,以青绿为主,山与赭石互为呼应。在山石皴法的基础上运用青和绿多次分染,山间树枝以赭石为基调,再加墨罩染;而在屋舍、人物和树干等细微处可发现,树干多没骨,人物也只是简单的形态勾勒,整体画法抑扬顿挫,厚重自然,严谨中透着松动,整幅画面和谐自然。

(三)应物象形

《千里江山图》改变了以往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固化表现,由远及近看,山峦与树木间的比例适中,舟迹斑斑与人物相呼应,视觉上符合现代透视理念,近处的船质感逼真且比远处的大而清晰,符合视觉审美。无论是从构图还是设色上,各物体间相互独立又相互呼应连贯,形成连续不断的画面。

《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山丘和河流,在山峦、屋舍和舟渡间采用传统勾勒法,河面波纹和山川之间用笔精细,被山峦遮挡的房屋、行人多用细线勾勒,及至山间林木,树叶以及行人动态,虽然仅是外轮廓的表现,但人物间的交流和传达出的情感仍然刻画得细致入微。

又因画作取景依山临水,因此布置了渔村码头、临江楼台、农家小院、跨江大桥,其间有游人、村民来回走动,江上不时飘过一两只小船,造型较小但皆栩栩如生。这幅山水画虽更多地展现自然景象,但在造型变化上,却为欣赏者传达出一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气息,大到山川河流,小到房屋桥梁,都精心地传达了中国画独特的情感,也为中国山水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形象资料。

(四)随类赋彩

传统中国画色彩以水墨画为主,常以丹青作点缀,《千里江山图》属于绢本画,从颜料工具到画纸质量均属于高档材料,画面色彩爽朗富丽。画面设色主要描写了江南的自然景象,江河湖畔取景幽奇,整体色调着重运用了赭石、石青和石绿,画面偏暖,且在青绿衬托下,画面统一和谐且绚丽夺目,使观赏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雄伟壮丽的山河景象。

同时,《千里江山图》也是一幅难得的青绿山水画作,设色和用笔上都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颜色夸张,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这种青绿法最早产生于魏晋时期,流行于隋唐时期。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则主要以浓墨勾勒,以淡墨反复相皴。画面更注重用色彩描绘图像,充分发挥矿物颜料和植物色素的优势。在色彩的冲击下,物体表现的整体感更强,远胜于传统山水画中的黑白线条勾勒,同时也使画作的绘画语言更加丰富。《千里江山图》的独特之处在于色调亮丽,颜色金碧辉煌,具有堂皇富贵之气,这一切均源于画家独特的绘画技巧和所使用的颜料。2022年,舞蹈《只此青綠》火爆全国,这部作品的创作正是取材于《千里江山图》,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在这部舞蹈作品中,高梳发髻的舞者在青绿色的绢上翩翩起舞,鲜明的色彩美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青绿山水的价值和魅力可见一斑。

(五)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即绘画创作中的构图。面对画面中的诸多表现对象,创作者要进行合理地安排和取舍。在经营位置上,《千里江山图》更多地考虑如何将对象放在画面中合适的位置,体现了画家对画面的掌控能力和布局能力。画面构图纵深、横阔相互交融,改变了传统空间的表现形式。顾恺之《论画》有言:“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千里江山图》在移步换景中由浅入深,山峦层层相叠,屋舍与楼台在细微处也表现得出神入化。画面布局采用了“三远”构图法,从不同的视角描绘了群山起伏的雄伟气势,其间渔村野渡、水榭亭台、水墨长桥、瓦房村庄应有尽有。画家在运笔上更是细致入微,人物形象如雨点大,却仪态万千、形神俱备,且物象的安排也合理有序,各成比例,为画面增添了一分动感。另外,画面虽然物象丰富,且类型大小各不相同,但作者却能在其中找到一种有机的平衡,不仅让表现对象之间相得益彰,更达到了不是亲见、胜似亲见的效果,充分体现着作者精湛的创作功力。

(六)传移模写

传移模写就是临摹作品,虽然不属于全新创作的范畴,但一些名家总会在模仿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继而呈现出全新的个性化风格。《千里江山图》虽在艺术形式方面继承了前人的经典构图和色彩运用,但又在颜料的运用上有所创新。《千里江山图》是一幅典型的青绿山水图,在水墨淡彩或浅赭石的基础上薄施石青、石绿、朱砂等。全图主调是浓重鲜艳的青绿重彩,用赭石色渲染山脚、天色,人物方面多用玉色,物体多用粉黄色,在青绿重彩的映衬下,细小事物的颜色形象更加突出。

三、结语

山水画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绘画形式,曾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貌,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正是其中优秀的代表,对中国山水画的价值和魅力予以了集中展示。与此同时,与传世名作并行的是绘画理论的丰富和深化,谢赫提出的“六法论”不仅是对以往创作经验的总结和观赏名家名作的心得体会,更是为后世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标准。因此,在“六法论”的视域下品评《千里江山图》,既可以获得对作品更加全面的认知,也可以给个人创作以丰厚的启示和借鉴。在当代山水画创作中,画家可以按照“六法论”的要求将作品与《千里江山图》进行对比,以此进行思考和感悟,在此基础上获得针对性的提升,这正是《千里江山图》和“六法论”结合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谢爽.图像学视域下探究当代国画创作的新思路——以《千里江山图》为例[J].收藏与投资,2022,13(12):146-148.

[2]范志刚.分析王希孟绘制《千里江山图》成功因素[J].艺术品鉴,2021(24):22-23.

[3]毕航.绘画“六法”所根植的中国传统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千里江山图》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0(22):179-181.

[4]梁穆穆.从《千里江山图》管窥宋代青绿山水画的特征[J].美与时代(中),2018(05):38-39.

[5]苏一娜.跨越千年的审美表达延伸——以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例[J].艺术大观,2023(22):73-75.

[6]楚小庆.以典型作品和典型形象反映时代风貌与美学特征——《千里江山图》与舞剧《只此青绿》美学特征及叙事风格分析比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5(03):110-127+148.

(作者简介:刘婷,女,硕士研究生在读,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艺术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学〈城市雕塑〉)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千里江山图王希孟青绿
青绿人家
山河间的一抹青绿
王希孟与《千里江山图》
高考状元vs高分低能
千里江山图
凡设青绿 体要严重 气要轻清 青绿山水画法探源
仿古脱古 清代青绿山水画
回到王希孟作画的历史现场《千里江山图》卷辨析
《千里江山图》中的历史密码
在故宫外排队的人们,终于奔向了《千里江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