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探析

2024-01-16张芮齐

新农民 2023年34期
关键词:优化路径高校

摘要: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部分,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主要阵地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服务功能来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助力人才振兴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在此,我们围绕该话题展开了详细论述,包括乡村振兴期盼高校人才输送、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措施。

关键词:高校;乡村人才振兴;优化路径

“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要求对乡村振兴的内涵予以了详细阐述,也为高校培养层次分明的人才指明了方向;可以看出乡村人才振兴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教育服务不仅要基于所帮扶乡村的实际情况,确保服务范围、内容的精准性,也要基于实际需求和要求在制度、资源等方面进行创新,保障高校服务功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助力于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深入。

1 乡村振兴期盼高校人才输送

1.1 亟需保障专业人才培养与供给

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以及效果的取得不仅仅要依靠国家提出的各项政策与决策,关键还在于是否具备一定规模的人才队伍。在乡村振兴中产业的兴旺是重中之重,而农民增收则是农村发展的具体体现,那么,产业链的建立与升级则是带动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主要动力。因此,產业的发展在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但围绕农业去建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法制体系,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农业科技专业人才的参与。在部分高校中都会围绕农业产业这一体系设置对应的专业和学科,就是为了去培养能够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的专业科技人才。尤其是各地区的农业大学,是培养农业产业发展人才的主要阵地,在面对乡村振兴及人才振兴时需要在原有专业基础上添加涉农领域的其他专业。

1.2 亟需输送多领域优质人力资本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发展农业、只有向农村地区输送农业人才,而是注重的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培养和建设多领域人才队伍。人才范围需要扩大,以此来解决外部优质人力资本弥补乡村人力资本结构性问题。面对“五位一体”目标要求,高校在培养人才时要囊括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基层服务管理、乡村实用技术等领域的人才,同时,对人才层次的要求有所提高,一方面,体现在学历上,本科或专科学历层次人才的需求指数是下降的,而对硕博层次人才的需求量是递增的。另一方面,体现在能力上,既懂技术、又有文化,还善于管理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是处于不断增加状态,还有农业生产及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人才、文化品牌推广及农业电商领域的人才等也有着巨大的市场缺口。这都说明了乡村人才振兴不仅仅在于农业领域人才的建设,还囊括了其它多个领域、多种属性的人才。

2 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必要性

2.1 有助于高校社会职能的充分发挥

高校是一个有别于其他阶段教育机构的特殊存在,在教书育人\科学技术研究、服务社会发展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培养专业人才,助力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是其社会职能和价值得以充分发挥的具体体现。高校将校内外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进行了深入挖掘与科学利用,并采用校企合作或者产教融合等方式将地区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在帮助学生积累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其实践能力,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有效落实夯实了综合型人才基础。

2.2 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深入与实现

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是最关键的一环。虽然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乡村的经济建设条件与教育资源始终落后于城市,对人才建设的力度及产生的效果都偏低。鉴于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出自身具备的教育优势,积极参与乡村人才振兴,创建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新格局。不仅可以提供优质人才,还要与当地教育机构形成联动教育机制,让有效的教育资源渗透到乡村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的科研团队会带领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要把科学研究扎根于乡村大地上,让科研成果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同时将科研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智力支持。比如可以向相关部门提供科研设备、建立科研交流平台等,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指导和服务。

2.3 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输送的主要阵地,在乡村人才振兴上所产生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一方面,高校在与当地政府进行沟通时往往会针对该地区的实际需求来制定独具特色的“村官”培养方案,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同时培植其乡村情怀、树立乡村服务意识、培养其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在高校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时事政治与最新的“三农”政策,引导学生与所学专业知识相融合,充分调动其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切实培养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和乡村治理意识、能力。

3 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困境

3.1 服务指向不精准

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并不是盲目的,而是需要乡村振兴战略及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给予人才、技术及其他教育资源等因素的提供,使服务具备精准性。但这一点在当前的实践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关注,一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务缺乏针对性,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服务效果,对所提供的服务资源也是一种无形的浪费。一方面,虽然高校教学资源、培训经验十分丰富,也能结合实际情况来调整服务渠道和方式,并且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来获悉乡村教师的反馈意见、教育需求来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活动,但高校所提供的服务与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对服务的满意度并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校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多集中于理论性知识和技术,培训课程也多以社会学、教育学的理论为主,缺少基础教育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高校提供的服务与乡村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也是不相符的。在教育帮扶阶段中,高校会无偿地向乡村开放大量的教学资源,并通过双师教学模式来实现高校教育资源与乡村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衔接。但在实际中教学资源依然有限,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构建起的知识结构依然与城市存在差距,“同课异构”的方式无法真实且客观地反映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高校提供的教育资源不仅难度大,也缺少对课程资源的纵深挖掘与关联。

3.2 缺乏服务特色

高校对接乡村人才振兴是以提供的教育资源、教育服务为主要支撑的,同时还囊括了其他方面、其他领域的一些内容,从整体上看所提供的服务内容非常大且丰富,但若是对其进行细致分析之后,会发现提供的服务内容有着极大的相似度,没有突出该高校的专业特色和办学特点,内容的同质化不仅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也会影响高校教育资源优势的发挥。站在乡村角度分析,城乡之间在教育条件、教育资源上有着不平衡分布的情况,而乡村与乡村之间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导致育人体系有着极大的差距。但高校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投入服务资源的过程中往往是“一视同仁”,没有根据区域的教育基础、人才培养需求等元素设计和实施不同的服务类型、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无法体现人才培养服务的区域性特点,降低了教育教学资料的利用率。站在高校角度分析,不论何种类型和性质的高校都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号召下采用了各种措施去参与乡村振兴,并且每所院校都能在其中发挥所长,像师范类院校可以在师资力量的培训培养上提供对应的服务;综合类院校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既然各有所长,那么提供的服务也应该具备该院校的特点、特色,应该是“百花齐放”的格局。但实际上不同类的院校在帮扶上采用的形式、服务的内容基本上是一样的,各自在教育、科研上的优势都没有具体体现出来。

4 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优化路径

4.1 科学培养

高校应当进一步明确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使命与担当,不断加强与乡村的联系,利用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树牢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识,探索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有效路径。首先,高校在日常教学中要构建大思政教学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门学科中,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同时要向其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及取得的成果,使学生对该战略有全面且深刻的认知,从而树立起为乡村人才振兴服务的意识。特别注意的是高校要在尊重学生个体需求及个体利益的前提下,大力宣传“知行合一”的耕读精神,强化学生耕读教育,注重学生情感培养,厚植学生“三农”情怀,使学生产生投身乡村人才振兴事业的内生动力。其次,高校要根据专业特点、学生发展需求以及乡村人才振兴要求,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规划职业生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事业观,培养相应的职业技能。比如学校可以邀请研究现代化农业发展领域的专家、教授进入到课堂中,向学生讲解关于农业、现代化农业、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对人才要求和需求等方面的知识,并辅以案例分析,让学生重新认识农业、反思现实责任与使命。

4.2 创建精准的教育服务平台

针对上述教育服务精准性不足的问题,高校要予以反思,并结合乡村人才振兴的真实需求和发展动向去探索并建立更加科学的教育服务平台,向乡村传输更加精准、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首先,要强化高校党委党组织机构履职能力,要统一管理乡村振兴工作,要基于本校实际及乡村振兴工作需求进行顶层设计,让学校的优质资源与乡村教育资源相互流通。这个过程中高校党委党组织要建立乡村振兴工作小组,校长及党委书记担任小组组长,并依据实际情况制定教育帮扶方案、建立相关制度,进一步明确小组成员各自责任和工作范围,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帮扶信息的实时分享与传输。与此同时,还需要明确高校与所帮扶乡村教育机构之间的工作内容,确保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出应用的作用。而且,为了巩固工作效果,要建立责任人制度,采用不定期考核的方式来保障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及效果的巩固。其次,要提升服务方式的丰富性、多元性。乡村人才振兴中高校提供的服务应该是多样的,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要随着人才振兴需求的变化予以调整和优化。基于此,高校应当建立长期性的帮助机制,并与乡村教育机构进行工作对接,明确帮扶重点、制定科学的帮扶计划,同时要将其常态化,而不是在特定時期内完成某项任务而去开展这项工作。一方面,高校帮扶小组要安排专门的人员创建和管理帮扶工作台账,将帮扶小组成员、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完成目标、期限等一一登记在台账系统中,便于查阅。各部门要定期作编制工作报告,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困难以及解决方案、工作成果进行分析、总结,然后规划出下一阶段的工作要点、实现的目标和效果等。高校领导能够利用该台账系统对帮扶工作的实际情况及效果进行随机检查,查缺补漏,让帮扶工作更具垂直度。另一方面,高校及参与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教职工要基于实际,运用新思维创建“订单式”帮扶模式,便于教育资源能够实现有效整合。比如在开展工作之前,高校要深入到所帮扶的乡镇中开展系统性、全面性的教育调研。对当地的教育需求、教学资源、人才培养体系及方向等有全面的了解,以此为依据编制帮扶清单、提供对应的教育服务。

4.3 构建完善的乡村人才培养结构

首先,高校要基于乡村人才振兴对人才的需求对现有的专业学科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进一步提升专业设置的完善性,提升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比如,农业产业链中包括农业、林业、文化及旅游行业,那么,基于文旅融合对新农业所需人力资本结构的变化,高校就可以从新农科格局的构建入手,以乡村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为指导,实现学科交叉融合,为乡村人才振兴输送多领域优质人力资本。其次,高校要与本地政府部门、农业发展部门、涉农企业加强沟通与合作,实行定向人才培养,便于向乡村输送专业性强、综合素养高的年轻化人才,解决乡村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从招生到就业这整个过程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争取更多的优惠和福利政策,建立良性互动激励机制,鼓励相关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乡村振兴服务工作。比如某农业大学就基于定向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了大批基层农技人员,该校可从政府部门申请补助补贴,并且定向培养的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的所有费用全部免除。这样的制度无疑刺激了大学生参与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积极性。

5 结语

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全面落实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供对应的服务,实现与乡村人才振兴计划的深度绑定,全力以赴为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的实现提供大量高能力、高素质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前.新时代高校助力乡村振兴路径探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助力团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3(6):137-141.

[2] 李治杰.乡村振兴视角下高校助推乡村人才振兴路经研究[J].村委主任,2022(10):156-159.

[3] 李亚.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融入乡村振兴的困境与路径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19):273-275.

作者简介:张芮齐(1993—),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

猜你喜欢

优化路径高校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我国结构化面试困境及优化路径分析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