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课例研讨流程初探

2024-01-16韩志祥

物理教学探讨 2023年12期
关键词:试教机械能课例

韩志祥

1.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上海 200241

2.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 常州 213016

2019 年11 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文件首次对校本教研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化校本教研。校本教研要立足学校实际,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着力增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系统化,不断提高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水平。”[1]由此可见,课例研讨是校本教研的中心任务之一,其具有怎样的特点以及遵循怎样的流程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1 新课标下课例研讨的主要特征

优秀课例的形成需要有正确的方向指引,有集体的智慧碰撞,有明确的评价标准,有清晰的达成路径。因而,新课标下的课例研讨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依标”即依据物理课程标准,这为课例研讨指明了方向。在发展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目标指引下,围绕具体的课程内容要求,将学业质量标准的层级要求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匹配,结合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并将之贯穿于教学整体设计与实施过程始终。

“共研”即教研共同体一起研究打磨课例,这为课例研讨构建了多样化的主体,也是实现优秀课例的路径。上位的理念专家为物理课标组成员;中位的桥梁枢纽为教材专家与教研员;一线的实践主体为教研组长、上课教师、学生。教研共同体一起来研究如何借助教材工具、结合本校学生实际,着力将抽象的物理课程标准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从而实现上位理念与一线实践的高度一致。

“好课”即能够达成物理学科育人目标的课堂,这为课例研讨明确了评价标准和最终的成果。从学生学习成效来看,主要是指让学生建立准确的物理观念,发展良好的科学思维,学会科学探究,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与责任。从教师表现来看,其教学目标定位、情境创设、问题引导、互动效果、评价反馈、基本功等整体表现高水准。

“多磨”即正确的教学理念的建立、良好的教学行为塑造需要建立在教研共同体的反复打磨基础上,这为研发好的课例提供了实践路径。这里的多磨并非表演性质的排练,而是上课教师借助教研共同体的集体智慧,反复推敲教学设计和行为,努力通过教学实践不断使学生的水平逼近甚至超越课标要求。

将上述四个特征连在一起,即为“依标共研,好课多磨”。

2 新课标下课例研讨的基本流程

2.1 个体初步设计

本次课例研讨选择了“探究机械能守恒条件”这一节。由上课教师主备这节课,围绕课程标准(课标要求: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材(人教版必修二第八章第4、第5 两节)、学情(学生已经掌握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理解了动能定理、掌握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熟悉了实验操作知识)独立完成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活动设计等环节。

教师个体提交的教学设计初稿如下:

理论推导(根据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关系,合力做功与动能变化关系—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只有重力做功)—实验验证(告知学生利用自由落体运动可以验证—介绍实验原理和过程—开展实验、搜集数据、处理数据,完成验证)—得出结论: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只有重力做功—训练各种情境下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2.2 方案集体打磨

在教研共同体研讨时,上课教师提出基于某班级班情的上述教学设计初稿,讲解设计思路。其他成员结合主讲人的思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思考,主要从课程标准的达成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适切性、教学方式的有效性等关键维度进行集体打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修改方案。

2.2.1 主要问题

回顾上述教学设计,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从课程标准达成度来看,该设计仅从自由落体的单一维度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机械能守恒条件,概括性不强,低于“理解机械能守恒条件”的课标要求。二是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来看,由于只提供了最简单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验证方案,导致学生会认为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只受重力,这样的内容设计未能捕捉到学生的思维障碍,无法帮助学生建构起清晰的守恒条件。三是从教学方式的设计来看,教学中采取的直接告知和训练,更多地关注了教师的讲、学生的听以及机械训练,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得到激发。

2.2.2 改进建议

建议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从学生的思维障碍入手,即学生总会将“只受重力”“不受摩擦力”“摩擦力不做功”等看成是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设计能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实验方案,逐个破解上述认知误区,从而帮助学生建构关于机械能守恒条件的清晰认识。

2.2.3 修改方案

上课教师在充分吸收了上述建议后,形成如下方案:“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探究机械能守恒条件”—“提出质疑:除受重力外,如果还受到支持力,机械能守恒吗? ”—“开展实验探索”—“提出质疑:如果还受到摩擦力,机械能守恒吗?”—“开展实验探索”—“提出质疑:如果不仅受到摩擦力,而且摩擦力做功,机械能守恒吗?”—“开展实验探索”……“得出结论: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只有重力做功”。

2.3 试教观课评课

2.3.1 课堂试教

教师利用上述教学设计,在录播教室中面向全体成员试教这节课。试教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学习反应来检验课标中对机械能守恒条件“理解”要求的达成情况,教师利用手机、笔等工具及时记录下教学过程中的好的经验和存在的明显问题,以便调整教学设计。

2.3.2 观课评课

教研共同体分工开展课堂观察并详细记录,主要从情境创设的适切性、问题链的逻辑流畅性、实验原理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开放性、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反馈的诊断激励性、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扎实情况、课程标准的达成度等维度开展课堂观察。针对上述观察结果,利用视频回放功能,为上课教师提供基于证据的修改建议。例如,教研共同体结合课堂观察记录的数据反映:上课教师讲得过多;问题引导过细,似乎探究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实验方案只有一种,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较少。因而,课标落实的重心仅停留在教师的教上,而没有落到学生的学上。

2.4 自主综合反思

执教教师结合试教过程中的记录,反复观看课堂实录视频,根据同伴的评课建议进行方案再修改。在自主综合反思过程中,要从课程标准要求的达成度、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实验效果的明显性、教学语言的精练性等维度在更高层次上完善教学设计,并且用于所执教的另一个平行班级再尝试……[2]。按照上述流程,不断螺旋上升,通过综合反思形成最终的教学设计。例如,既然试教过程中发现问题出在教师讲得过多过细上,那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分组设计物体在受到支持力时、在受到摩擦力时、在摩擦力做功时,依旧满足机械能守恒的各种验证性实验方案。这样的开放性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通过自主建构最终顺利达成对课标中机械能守恒条件的“理解”层级要求。

2.5 课例研讨回溯

在最终的公开课展示活动中,以往的安排都是展示一节准备充分的公开课,而后请一些学科专家进行点评,其弊端在于听课教师只看到了课堂本身,了解了优点和不足,但无法了解课堂准备的全流程和全要素,因而对教师的启发性不高。基于以上问题,在课例研讨活动中增加课例研讨回溯环节,要求教研组长安排人员将上课教师针对探究机械能守恒条件的“个体初步设计”“方案集体打磨”“试教观课评课”“自主综合反思”等研讨过程以视频、图片和文字的方式做好记录,并且制作成PPT,在上课教师公开课展示结束后,由教研组长进行过程回溯,将上课教师在不同磨课阶段对课标的理解以案例的方式呈现出来,并进行逐一比对,逐步明晰其准确含义,从而帮助全体教师全方位理解课例研讨的特征以及基本流程。

3 小 结

遵循“依标共研,好课多磨”的课例研讨实际上是教研共同体对课程标准的实践性解读,这样的研讨活动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试教机械能课例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课例
闲话“裸课”
试教,你怎么看?
试教次数宜少不宜多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张雪门幼教实习思想透视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