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霄环佩”上镌刻的书法作品及印章主人蠡评
2024-01-15刘飞云山东青岛
◆刘飞云( 山东 青岛 )
2023年4月7日下午,在广州白云山麓的松园,中法两国元首品茗听琴。现场演奏的一张“琴、诗、书、印”四绝合璧的千年古琴“九霄环佩”,作为颜值担当的跨文化交流使者,奏响了音乐外交新篇章,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国之大器,也在中法两国人民之间实现了中国气派和世界情怀的高度统一,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做出了契合时宜的贡献。当然其蕴含的切切深意也必然会长期地留给不同国籍的世人更多的遐想。天地尤物真容再现岭南,人间知音妙曲响彻寰宇。
镌刻在“九霄环佩”古琴上的书法作品,逾千年来一直演绎着史诗级的雅韵趣事,值得我们从书法美育角度去深度品鉴。宗白华先生说:“中国书法在创造伊始就在实用之外,同时走上了艺术美的方向,使中国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一、千年古琴“九霄环佩”曾被苏轼和黄庭坚珍赏抚弹
居“琴棋书画”四艺之首的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稀世之物“九霄环佩”是伏羲式唐代雷琴的名称,目前已发现四张,虽尺寸各有不同,但形制完全一致。其中三张分别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珍藏,作为国宝级文物被妥善保管;另一张被港商何作如先生私人收藏,曾是唐肃宗登基大典上的奏乐琴,近现代以来其曝光率最高,粉丝量最大,在多种场合承担了为世人展示天籁之音的重任,比如此次在广州为中法两国元首演奏《流水》和2004年曾在泉州为金庸演奏《梅花三弄》《广陵散》等经典古曲,此琴镌刻有“东坡苏轼珍赏”篆文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九霄环佩”同时镌刻有“苏轼记”“庭坚”字样,据此可以判断,这两张琴都被苏东坡珍赏弹奏过,一张被黄庭坚抚弹过。
二、良琴必铭与“九霄环佩”上的书法作品考察
古之良琴,其必存铭。如唐琴“大圣遗音”“飞泉”“独幽”和宋琴“万壑松”“清籁”等古琴,琴体上的书法字迹就包罗篆书、楷书、隶书、行书、草书五体;唐琴“太古遗音”更是镌有宋代大儒朱熹的手书“养君中和之正性,禁尔忿欲之邪心。乾坤无言物有则,我独与子钩其深”琴铭一则(落款为“淳熙丁未新安朱熹书”),极为珍稀,琴、诗、书、印四者合体,蔚为壮观。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九霄环佩琴
“九霄环佩”自然也不例外,历史上曾有多位大文豪、书法名家收藏、赏鉴过“九霄环佩”,有些人还在琴体上留下了宝贵的书法痕迹,彰显着厚重人文气息的中国气派。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九霄环佩”是名气最大的,留有的书法篆刻作品数量也最多,书体也最丰富,合计书法作品5幅、篆刻印章4枚,凡68个字,涉及篆书、行书、行草书、行楷书、楷书。通体紫漆,琴底龙池上方阴刻篆书“九霄环佩”琴名4字,池下方阴刻篆书“包含”2字方形大印一枚;池右阴刻“超迹苍霄,逍遥太极。庭坚”行书10字,池左阴刻“冷然希太古,诗梦斋珍藏”行草书10字及篆文“诗梦斋印”4字方印一枚;琴足上方阴刻“霭霭春风细,琅琅环佩音。垂帘新燕语,沧海虎龙吟。苏轼记”行楷23字;凤沼上方阴刻篆书“三唐琴榭”4字椭圆印一枚,下方阴刻篆书“楚园藏琴”4字方印一枚;腹内左侧阴刻寸许楷书款“开元癸丑三年斫”7字。据古琴鉴定专家郑珉中先生考证:这张琴的腹款原为墨写,后来字迹模糊,后代重修时便把它刻了出来,将开元“元年”误刻为“三年”。由此可知,这张琴曾是苏轼、黄庭坚师徒两人共同的藏品和日常乐器,其后千年间也被多位文化名人收藏过,文化价值极其珍贵。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九霄环佩琴
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九霄环佩”比较神秘,此琴腹内有墨书字迹,惜漫漶不可识;留有的书法作品仅2幅,但字数最多,可统计的合计89个字,篆刻印章1枚,涉及篆书、行草书。原漆为黑色,漆光尽褪,色如栗壳,褪漆处露红地。琴底颈部、龙池上方阴刻篆书“九霄环佩”4字琴名;龙池左右两侧阴刻有南宋周必大行草书铭文,内容为“雷氏斫之,肇自开元,冯氏宝之,不知几传。我非知音,而理可言,心主于内,手应乎弦。故声和可以仰马,意杀形之捕蝉,岂特此哉。大则歌《南风》,小即治箪父,举不出于斯焉。嘉泰元年四月辛丑平园老叟周必大书”,计81字;龙池下部阴刻篆书“中和之气”4字方印一枚。清乾隆时期的诗人、书画家钱载在《萚石斋诗集》中记述,其先后在吕姓和翁姓藏家家中见过同一张铭刻周必大跋文的“雷琴”,并作《周文忠公铭雷氏琴歌》一首以记之。更令人欣喜的是,钱载将此“雷琴”铭文誊录在卷。经勘对,其铭文与国博藏“九霄环佩”琴底铭文完全相同。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的九霄环佩琴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朱漆“九霄环佩”,留有书法作品2幅、篆刻印章2枚,合计22字。琴底龙池上方阴刻篆书“九霄环佩”4字琴名和下方阴刻篆书“清和”2字方形大印一枚。琴侧及侧阴刻篆书“乾隆御赏 乡泉韵磬”8字落款、“夏氏泰符子孙永宝”8字方印一枚,遗憾的是,据考证此为伪款伪印。
香港私人藏家何作如先生收藏的“九霄环佩”距今1267年,留有书法作品3幅、篆刻印章2枚,合计24字,涉及篆书、隶书。琴底龙池内有唐宫琴格式之寸许大字“至德丙申”朱漆隶书4字腹款,龙池上方阴刻篆书“九霄环佩”4字琴名,琴名下阴刻篆书“汾阳王宝郭子仪藏”8字款;龙池、凤沼间有阴刻篆书“清和”2字方印一枚和阴刻篆书“东坡苏轼珍赏”6字方印一枚,内填金漆。这意味着历史名人郭子仪、苏轼等曾收藏、把玩过这张琴。也就是说,在广州白云厅的中法两国元首与千年前的郭子仪、苏东坡等古人一样,看到的是同一张古琴,听到的是同一首旋律—悠远婉转的《流水》。这正是跨越时空、超越文化的人类“清和”之音,极好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
三、“九霄环佩”汇聚的书法名家和篆刻印章主人——唐代郭子仪,宋代苏轼、黄庭坚、周必大、吴琚和清代叶诗梦等人
古琴依旧在,只是人已非,一代代的斫琴师、抚琴人和藏琴者及其知音们都已不复存在,皆与琴造化合一,跨越时空结成“知音共同体”。“九霄环佩”作为音乐艺术的载体,把本不属于音乐的书法、印章、篆刻符号集结于一身,多种艺术的珠联璧合及其蕴涵的文化特质,使之成为新时代的美育高地。这些在古琴身上留下痕迹的书法家和印章主人(收藏家),让每一张“九霄环佩”携带着书法这个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横跨千年璀璨至今,向世界各地的人们讲述着最美的中国故事。遗憾的是,镌刻这些书法(包括篆刻)作品的人分别是谁?部分已成为永世之谜,我们无从得知。
1.“宝色陆离,笔法神奇”的郭子仪
仅以唯一存世的狂草墨宝《后出师表》名震书法界的郭子仪,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位兼将相”的武状元。出身将门世家的他有才有德,有识有量,“名全始终”。他17岁由武科举状元入仕武官,青壮年时期恰逢开元盛世,此时文化艺术空前繁荣,书法五体高度完备,诗文入乐讴歌盛行,宫廷歌舞活动频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他向皇帝建议“服用之饰,声乐之娱,宜有所增加”。这就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年轻时的郭子仪抑或宫廷音乐歌舞的麦霸,抑或皇家翰墨的发烧友,并且很可能是初涉收藏的时代文艺青年。镌刻在“至德丙申”版“九霄环佩”上的“汾阳王宝郭子仪藏”字迹,给了我们畅想历史的可能。756年,酷爱音乐的唐玄宗因为安史之乱被迫退位“西巡四川”,他的儿子李亨即唐肃宗北上灵武并称帝,就地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负责讨伐叛军,同时立即启动和部署登基仪式事宜。雷琴“九霄环佩”恰逢其时刚好斫就,于是被幸运选为登基大典的奏乐器。其后几年间郭子仪陆续平定叛军,收复大量失地,深得唐肃宗器重,于是在762年被封为汾阳郡王,并获赐名琴“九霄环佩”等宝物。郭子仪在收到名琴“九霄环佩”后,为纪念皇恩浩荡,遂命人在琴上用篆书镌刻了“汾阳王宝郭子仪藏”。764年秋,汾阳王郭子仪受代宗之命,率兵一举平定汾州叛乱,一时心情非常激动,尽兴痛饮庆功酒之后,酣畅淋漓地挥笔默写了诸葛亮的千古绝唱《后出师表》,一气呵成,不计工拙,所以真迹里出现了不少漏字错字之处,却无伤大雅。这幅气吞山河的即兴狂草,得之自然,率性天真,字形大小迥异,字间错落有致,笔走龙蛇的视觉幻影不时地以气势磅礴之势溢出纸面。如此张扬的书法作品与他一生韬光养晦、明哲保身、小心谨慎的性格显得极为格格不入。一代名将醉书一代名相的奏章,这是一场跨时空、越时代的将相对话,也是时年67岁高龄的将军在得胜后豪放不羁地向世人宣泄自己的心迹,不可谓不感天动地。后世名人名家纷纷称颂之,如宋初酷爱书画的名将曹彬不仅收藏过手书真迹,还顶礼膜拜惊叹“宝色陆离,笔法神奇”;明代名臣刘伯温盛赞“郭公为唐第一流人物,而书亦为第一合作”;明代大书法家祝允明更是直接受益,在观摩真迹后“悠然心会”,受到启发产生书法艺术上的顿悟,而“妙处难与君说”,所以他坦言“得展郭汾阳此卷,方悟运笔之妙”,可见郭子仪书法成就之高。我们不知道这能不能成为汾阳王的书法艺术代表作,但仅此一幅书法作品存世确实令人唏嘘。
2.“未动宫商意已传”的苏东坡
北宋文豪苏东坡的一生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在文学、书法、音乐、美食等方面的成就都是艺术之巅。他作为欧阳修的嫡系弟子,是宋代尚意书风由萌芽到初级阶段的领衔天王。宋书法四家“苏黄米蔡”中他是带头大哥,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是其存世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代表作。他是坚持文化自信的最佳楷模,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的豪迈气概,接续深入打造有宋一代书风新时尚;他是理论自信的高级典范,以“天真烂漫是吾师”为切入点提出了“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书法艺术主张,一时风靡北宋书坛;他是科学创新的顶流先锋,秉持“古意新出”饱含辩证统一哲学思维的艺术创新观,奉行“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既宗法又不受之束缚的艺术创新准则;他是道路自信的忠实践行者,主张学习书法必须走苦学力行之路,哪怕“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也不放弃;他是书法美育的先行者,高举“无意于佳乃佳”的审美旗帜,倡导文艺的本质归根结底在于“悦己”“自适”的审美观点。他对自己有别于晋人、唐人的尚意书法作品极其满意,自评“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曾做过“此纸可裁钱祭鬼,东坡试笔,偶书其上,后五百年,当成百金之直”调侃式的预言,如今我们知道其市场价值何止万金!2013年9月,美国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中国大收藏家刘益谦以5037万元人民币拍得苏轼只有9个字的《功甫帖》真迹,平均每字500多万元。
他还是自觉开展调查研究的榜样。作为雷琴超粉的苏轼,为了摸清雷琴的发音特点,不惜将价值不菲的家藏制于唐开元十年(722)的蛇腹断“雷琴”剖腹拆开来观察,自觉不自觉地开展了音乐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调查研究;几经重装和再拆,终于天赋异禀的他发现了琴的奥妙,于是激动地赋诗一首成就了一篇精彩的调研报告“我有凤鸣枝,背作蛇蚹纹。月明委静照,心清得奇闻”,博得“雷氏知音”“琴痴”雅号。由此可以判断,驱使苏轼不惜自毁家藏名贵雷琴,以弄明白其构造原理和发音特点的核心动力,是他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精湛的音乐专业修养。在掌握了足够的材料后,他极其认真严谨地撰写了一篇《家藏雷琴》宣传文稿,充当起了雷琴宣传先生,向世人逐一介绍自己的宝贝们。精通音律的他与群贤共同赏听完古曲《高山》《流水》,立即发表了《减字木兰花·琴》的听后感,其中“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未动宫商意已传”已成为古今传诵的金句。北宋元丰二年(1079)正月,44岁的苏轼组团游桓山,道士戴日祥以雷琴会友,酣畅淋漓地弹了一曲《履霜》之遗音,终成他心心念念的桓山之音,随即发表了听后感“蔼蔼春风细,琅琅环佩音。垂帘新燕语,苍海老龙吟”,最终被后人镌刻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九霄环佩”琴上。据好事者考究,这些琴刻字迹几乎出自苏轼行书《春帖子词》,但这四句诗不见于苏轼著作。
3.“轻尘不动琴横膝”的黄山谷
作为“苏门四学士”的杰出毕业生,黄庭坚的书法自成一家,独创“荡桨笔法”和长枪大戟的书法风格,在宋代的书坛首屈一指。他还是苏轼的亲密战友,共建有宋尚意书风先锋团,不遗余力地持续推进尚意书风,最终接力形成了宋书尚意的历史现象。针对如何学好书法,他独到地以“读帖”“临帖”为话题,好为人师地提出“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不必一笔一画为准”,同时指出“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为有志于书法学习的人们解疑释惑;针对如何做好学书的心理准备、物质准备以及对待他人的评价,他以自己为例坦诚地说“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蚊蚋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针对如何运腕用笔,他口传心授“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古人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针对如何成为一流书家,他苦口婆心地劝诫“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意在倡导一流书家要博览群书学养深醇以文养字而非在意点画等外在的介质,彻底改变自己的气质,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针对怎样欣赏书法,他主张“凡书要拙多于巧”“书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思想。导师苏轼曾借用“亦恨二王无臣法”惊人名句来褒赞黄庭坚“自变其体”成功转型跻身超一流头部书家序列。2010年6月3日,保利春拍黄庭坚的纸本草书真迹《砥柱铭》,起拍价9000万元人民币,最终以4.368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平均下来单字价格约70万元,打破了当时大陆的书法拍卖纪录,并且保持至今。黄庭坚精通音律,先后作琴诗十余首,其中“轻尘不动琴横膝,万籁无声月入帘”诗句一时惊动乐坛。被后人以黄庭坚名义镌刻在“九霄环佩”上的“超迹苍霄,逍遥太极”两句诗,出自晋葛洪《神仙传》卷五《阴长生》“超迹苍霄,乘虚驾濡。……逍遥太极,何虑何忧”,有好事者亦考究出此题跋出自《山谷道人书后汉人得道阴长生诗帖拓本》。
4.“喜缀跋文”的周必大
南宋中期的文坛盟主周必大是著名的“庐陵四忠”之一,出生于三代同为进士的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深厚,自幼在书法上表现出超群的天赋,出仕后在政府任职且身居高位的数十年间,凭借其“源深流洪,九流七略,靡不究通”的书史嗜好以及卓越的文辞功底,痴迷在名家书迹、绘画、碑刻、名琴、古器等珍品上题跋,收录在《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的题跋多达12卷400余篇,这在风行“喜缀叙一跋文”的南宋文人群体中堪称首屈一指、独占鳌头,是风靡一时的题跋达人,甚至到了疯狂着魔的地步,居然还冒着杀头之罪在33件家藏“御制御书”上题撰跋文,不仅开了题跋御书的先河,还开了在题跋中评价皇帝书法的先河,这个现象在中国书画鉴藏史上罕见。“词章为一时之冠”的周必大尽管谦虚评价自己的题跋“非续貂手”,但客观上其跋文也确实为所题之珍品增色了许多,还附赠了个人名誉加持。这在其为如今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九霄环佩”题跋一事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周必大主张“ 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审美思想,所以在客观上形成了独爱书法、因人选书的事实,其“家藏御书”“家藏法帖书画碑刻” 的93件书画藏品中,书法作品数量高达89件,其中欧阳修的书迹最多,计有20件;以书艺著称的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的书迹分别为4件、3件、1件和1件。由此可见他对以欧阳修为首、以苏黄米蔡为骨干的前朝尚意书风团队极为顶礼膜拜。他给米芾的书作《参星赋》题跋“收敛豪逸,秀杰痛快,尤可爱重”,对米芾的书法艺术风格做出了独立评价。有人评价周必大“学问博洽,又熟于掌故,故所论多主于考证”,这种逢物必考证的嗜好几乎成了他的职业病,然而有趣的是,国博珍藏的“九霄环佩”琴,就是周必大在南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四月辛丑日,通过考证最终鉴定其为唐代西蜀斫琴名家雷氏族人所斫,于是喜撰跋文一则记之。此跋文后被周必大命名为“冯轸元芳琴铭”,原文收录在其著作《平园续稿》中,再后又被辑入《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据此也可断此琴曾为北宋冯轸所藏。冯轸所藏珍品被周必大所鉴赏题跋过的,还有苏东坡、米芾、黄庭坚三人的5件书帖,即《东坡书富文忠公神道碑》《东坡书陶靖节诗》《东坡颍州诗》《米元章上吕汲公书》《山谷书六一先生古赋》。除可在《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全部观瞻所载题跋真迹外,还有可见于《跋欧阳修自书诗文稿》(辽宁省博物馆藏)、《跋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波士顿美术馆藏)和《跋李结西塞渔社图》(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等的题跋墨迹数件。
5.“意做米芾第二”的收藏家吴琚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九霄环佩”在得到苏轼和黄庭坚珍赏之后,还被其他收藏家珍爱。据史料记载,之后最早的收藏者是皇太后之侄、世称“吴七郡王”的南宋书法家吴琚,此人虽贵为皇亲官二代,又是政府官员,但性情温和,少有嗜好,娱乐项目只是每日勤临古人帖,擅正、行草体,大字极工。至今存于镇江北固山上“天下第一江山”六大字墨迹,就是吴琚所书。其书法明显特点是酷似米芾,学米书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有“米南宫外一步不窥”之说。传世书迹有《观伎帖》《与寿父帖》《焦山题名》《诗帖》《碎锦帖》《七言绝句》等。《行书诗帖》现藏故宫博物院,诗帖已缺页,通篇用笔结体极似米体。
6、篆刻印章主人叶诗梦、刘世珩
到了元代,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九霄环佩”琴不知为谁所收藏。但元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录有“冰清”“春雷”“混沌材”“万壑松”等名琴28张,其中最后一张便是“九霄环佩”琴。
明代林有麟的《青莲舫琴雅》也记有“九霄环佩”琴名,明人张应文在《清秘藏》中说:“九霄环佩,未知何时人斫?”
清康熙年间的《五知斋琴谱》是近300年来流传最广的琴谱。在这本琴谱的“琴背选刻字样”一节中,第一个列的便是“九霄环佩”琴,可见清人对它的重视。
清末民初,“九霄环佩”琴曾被慈禧太后之侄、两广总督叶赫那拉·瑞麟之子叶赫那拉·佛尼音布收藏。辛亥革命之后,他改名叶潜,号诗梦居士。叶诗梦是著名的清代古琴家,亲自编定《诗梦斋琴谱》,收藏“崑山玉”等名琴100余张,且自制“霹雳”名琴;培养出汪孟舒、管平湖、高罗佩(荷兰)等数位20世纪公认的琴学大家。叶诗梦“书画、篆刻、金石,亦靡不博通周习”,尤善篆刻,著有《印章》等稿,镌刻作品遍及唐琴“秋声”(叶诗梦于龙池两旁刻“辛丑七月,偶游厂肆,见此琴,漆面均剥落,看其木性极旧,乃唐琴无疑。携归后调漆补之,按弦鼓曲,清韵铿铿。时新秋雨后,窗前竹韵潇潇,与琴音叶合,因题名秋声以志。诗梦”)、宋琴“崑山玉”(叶诗梦得崑山玉后,于琴名两旁刻“诗梦斋所藏之琴,此为第一”)等古琴,“九霄环佩”琴上的行书“泠然希太古,诗梦斋珍藏”和“诗梦斋印”印章便是他镌刻的;诗梦斋,是他的书斋名称。书画作品可惜传世极少,仅有苏州拙政园玲珑馆堂上的叶氏手笔“玉壶冰”“竹雨凝寒”匾存世。
1920年,该琴又被琴学大家黄勉之弟子、逊清宗室、红豆馆主溥侗所得。溥侗是清乾隆帝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之曾孙,自幼在上书房读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奏《流水》等曲。
后来,溥侗举家南徙移居上海,“九霄环佩”琴被转让给同在上海的著名收藏家、刻书家、文学家刘世珩。刘世珩为清光绪朝广东巡抚刘瑞芬之子,曾任直隶财政监理官等职。“九霄环佩”琴上的“三唐琴榭”和“楚园藏琴”印章便是刘世珩所刻。1926年,刘世珩病逝于上海,将琴传给自己的儿子刘之泗。
之后,“九霄环佩”琴又被转让给晚清四川总督刘秉璋之子刘晦之,这是“九霄环佩”琴最后的私人藏家。1952年,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将“九霄环佩”琴从上海刘氏手中收购,并划拨故宫博物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