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袋熊有多社恐?

2024-01-15鲨鲨

环球人文地理 2023年12期
关键词:考拉屁股洞穴

鲨鲨

世界上超过四分之一的有袋动物都生活在澳大利亚,最被人熟知的便是树袋熊(考拉),而袋熊却不常被提及。这两者的名字虽然只有一字之差,知名度却相差甚远,然而论稀有程度,袋熊要比澳大利亚国宝考拉更胜一筹。

蠢萌的袋熊动物界的“社恐”

袋熊名字中虽带有“熊”字,实际上和熊没有任何关系。

它和考拉拥有同一个祖先,即同属袋鼠目的有袋动物。然而在进化中,袋熊却有自己的想法,它的育幼袋和其他动物不同,是向后开口的,幼崽在育幼袋里时,脑袋也是朝向母亲身后的。

野生袋熊的寿命仅有五年左右,刚出生的袋熊宝宝体形还没有人的拇指大,它们在出生后会在育幼袋里待六七个月,满15个月才会彻底断奶。2岁的袋熊便已经具备繁殖能力,但不能说它们从此就不再生长。

相对考拉这种体形较小,外表可爱的动物,袋熊要大得多。成年袋熊的体长在70~110厘米,一只袋熊有七只考拉那么重。它们头骨扁平,鼻面较短,小小的眼睛和耳朵,四肢短小,尾巴也几乎已经退化。有人亲切地称它们为“小猪”,这是由于它们肉乎乎的身体上附着棕色或灰色的皮毛,确实很像一头蠢萌的小猪。

袋熊圆滚滚的形象总让人误以为它们是肉食动物,其实不然,袋熊是纯正的食草性动物,平时只吃一些树叶、树皮、苔藓、真菌等植物。有趣的是,袋熊的牙齿和老鼠的一样,可以永生,为了不让牙齿长得太过失控,它们常常会猛啃树皮或者咬些坚硬的植物来抑制牙齿的生长,具体吃什么,则取决于洞穴的位置。

由于袋熊无法在超过25℃的外界环境中调节自己的体温,所以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洞穴里度过。太阳下山前躲在洞穴里休眠,黄昏时外出觅食。有时,袋熊为了避免遇到其他动物,也会冒险选择在清晨或白日的时段补充能量。它们是不折不扣的“社恐”,坚持独居,除非为繁衍后代,否则与谁都会保持3米以上的“社交距离”,而破坏规矩的动物就会被袋熊无情地攻击。

为了生存,袋熊进化出了坚硬有力的前爪,用以挖出深不可测的洞穴。别看它们四肢短小,却十分强劲有力:前足五趾宽,具有长爪,后足三趾和四趾已经合并。甚至连母袋熊进化出向后的育幼袋,也是为了防止挖洞时泥土灌进袋子里。

袋熊的洞穴一般深达10米,宽约60厘米,洞的末端是用草和柔软的树皮铺垫好的“卧室”。这样的洞穴不止一个,袋熊会东挖挖西挖挖,中间以地道相连,错综复杂却环环相扣。一只袋熊的居住面积可达1.72平方公里,用“狡兔三窟”来形容再合适不过。然而与兔子不同的是,即使袋熊的洞穴内部结构复杂,出入口却只有一个,且它们的出洞方式十分奇异,在动物界独一无二。

一般来说,动物出洞前都要左顾右盼,小心观察周围情况。袋熊不同,它们从洞里倒退着出来,以屁股对着洞门。袋熊的臀部几乎是软骨与脂肪,厚度可达1厘米,足够坚实,而一旦遭受攻击,屁股上那一层坚硬的特殊皮就起了作用,猎食者冲上来如同撞到了一堵墙。且因为肉足够厚,即使被撞,袋熊也不会受到重伤,可以说,屁股就是袋熊的秘密武器。

致命的屁股友好待客且御敌有术

袋熊享受孤独,却不厌恶交朋友。

澳大利亚的山火时常发生,特定的动物可以依赖大火进行新一轮的繁殖,但对于生活在森林的动物来说,烈火意味着灾难和死亡。山火过后,人们在庞大复杂的洞穴中发现了蜥蜴、兔子,甚至还有袋鼠……其实,这些洞穴的真正主人是袋熊,它们的洞在大火中成了小动物们的避难所。一时间,袋熊以“救火英雄”的形象出现在媒体报道中。

雖然媒体报道有拟人化的渲染,但在客观上,袋熊确实帮助到了其他动物。科学家不止一次观察到如考拉、野兔、松鼠进入袋熊洞穴内避难的行为。而且袋熊有时表现得像牧人一样,主动将其他动物驱赶到洞穴中躲避危险,同时,它们会辨别来者是否会对自己产生危险,一旦发现敌情,便立刻反杀。

袋熊视力差,听觉与嗅觉较为灵敏,可以通过搜捕气味来判断周围情况。一旦察觉到危险,袋熊可以拖着“土肥圆”的身体,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逃跑,即便只能持续一分钟,却足以逃命。抵达洞口后,它们就用屁股将洞口堵住,做出防御姿态。

猜你喜欢

考拉屁股洞穴
勇闯地球最深洞穴
孤单的小考拉(上)
孤单的小考拉(下)
打针要扎在屁股上
少年洞穴救援记
善待屁股
神奇屁股在哪里
渴不死的考拉
“现代洞穴”公寓
关于“报屁股”(外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