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视角下“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思政探究
2024-01-15李国会张尊举梁雅洁全玉莲
李国会, 张尊举, 梁雅洁, 全玉莲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系, 河北 秦皇岛 066102)
0 引言
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了“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重要观点,如:2018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时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2020 年5 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后,全国高校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工作,专业课教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成为加强思政教育最有效路径之一。
“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和环保设备工程等本科专业的基础课。 通过课程学习,可以使学生建立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分析环境问题、环境工程设计、技术管理和研究开发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掌握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系统、整体优化的环境观念。 因此,本课程被认为是环境工程类专业学生深入学习环境领域技术的基石和桥梁[1]。
由于该课程具有原理抽象、公式多、涉及面广、难度大等特点,目前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学习主动性、生活目标不明确、生活热情不高、生命自觉性较低等问题,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突破人文与自然科学整合中的知识体系传授的桎梏,笔者把传承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所传达的生命智慧渗透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 本研究以生命教育理论为基础,阐述了“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意蕴,建立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核心的课程思政元素体系,探索提升学生生命价值与知识能力的课程思政教学措施与途径。
1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意蕴
1.1 以生命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回归教育的本真
生命教育回归教育的原点,从人的灵魂深处唤醒昏睡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培育生命道德与生命智慧,追求美好更有意义的人生[2]。
叶澜教授历经二十余年的探索,认为教育始终是人的教育,是面向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3],明确提出“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生命·实践”教育理念[4]。 “教天地人事”是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全面的科学技术知识,学会认识世界,这是任何人发展的基础;“育生命自觉”则是引导学生体验生命自觉,主动发现和发掘自身的潜能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的价值,不断地实现和超越自我,从而达到继承和创造文明的目标[5]。 “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思想核心是点化生命的成长,这正抓住了教育学的根本,加强了教育促进生命成长实践的力量,成为弘扬生命创造可能性、成就生命之美的力量[6]。 可见,教育尊重生命是关注生命的完整性,把自然生命和超自然的价值生命统一起来,给生命载体赋予高尚的灵魂[7]。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借助自然科学规律与人文规律存在诸多紧密联系的特征进行课程思政设计,旨在科学知识传授中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启学生的生命智慧。
1.2 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提升学生生命价值
叶澜教授明确表示:“中国儒家文化和教育,因其重视以教化人,重视内省修己的自我完善,重视人格、气节的自我坚守,故为我们和人类教育思想史提供了一笔独特、丰富的与培育生命自觉相关的思想资源。 ”[4]她所提出的“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教育理念正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完整生动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道”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和教育中的修身、养性、人格、气节等对人性和人生的关注与“生命·实践”教育学中的精华思想有着高度的精神契合[6]。 朱永新教授主张解决“教育的精神价值的失落”问题首先要回到“教育原点”上来,面对唯分数、唯学历、唯就业的教育困境,我们必须让教育成为使人“自明”和恢复人的本来面目的崇高活动,提倡以中华文化传世经典为依托,通过广泛阅读和融入的方式,让学生与最伟大的智慧沟通、与最伟大的人物交流,让师生享受幸福而完满的教育生活[8]。 可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进行生命教育的最好的资源与素材,并且经典中所传述的人文规律与课程的科学规律能够很好地契合,所以“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思政元素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核心进行选取,可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
1.3 创新教育方法,助力现代教育质量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各个层面改革层出不穷,现代教育过度强调书本知识甚至导致极度膨胀,从而使学生的成长与生活世界出现断裂和失衡[2]。 因此,就需要运用生命教育理论提高学生对生命的内涵、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从而使其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更深刻的认知[9],回归教育本真,提升教育质量。
理工科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是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对创新创造能力的要求迅速提高,许多事实证明只有回归生命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创新创造才能[10]。因为在生命哲学家看来,创造力是生命固有的本质,不是环境外加所得到的。 创造力的获得不需要通过外在的特殊培养,能够体现生命的本真的教育活动就会使创造力自发地表现出来。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思政以生命教育理论为基础,突出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人文科学规律与自然科学规律相融合、相统一,使学生在思维、思想和精神层面上享受生命价值高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精神上更加健康,内心世界更加丰富,更加注重生命价值的展现与提升,是启迪科学思维、增长生命智慧、拓展生命维度和提高生命质量的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 突出生命教育的课程思政元素体系构建
基于以上对生命教育理论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联系分析,科学合理地进行“环境工程原理”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构建以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行业法规政策、科学家故事、生活实际和工程案例为辅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开展了突出生命教育的课程思政实践改革。
2.1 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思政元素
1.1.1 典型案例
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人文道理和规律与“环境工程原理”课程中自然科学规律存在密切联系的知识点进行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每章举出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表1),呈现知识点与融入的经典内容的内在联系,以及引导学生思考或意识提升的主题等内容。
表1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思政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示例
2.1.2 典型案例分析
①从“传热阻力”联系到“人生障碍”。 本知识点主要讲授间壁对流传热过程的总传热系数大小受冷、热流体的传热系数影响。 气液两相传热时,气侧热阻远大于液侧热阻,增大气侧对流传热系数所引起的总传热系数的提高幅度大,总体传热效果更好。 课程思政点融入及解读:间壁对流传热过程中提高传热效率,必须在改善总传热效果明显的流体侧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收到明显效果,减少工程投入。 生活中我们遇到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引入《孟子》中语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启发同学遇到困难、不如意的事情,要抓住从自身找原因改正的关键,而不是外求环境或周围人改变,这样解决困惑、突破人生障碍才最有效,人生才能真正成长、焕发出生命的光芒。
②从“分子扩散和涡流扩散”联系到“个人能力提高”。 本知识点讲授质量传递机理有分子扩散和涡流扩散两种。分子扩散取决于分子本身的微观运动能力,涡流扩散取决于物质所处流体的湍流程度。课程思政融入与解读:分子扩散依靠物质本身内动力,涡流扩散则借助流体的湍动。 联系到个人成长发展,引入《论语》中语句“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和二十四孝故事“芦衣顺母”,用闵损孝行感动后母和周围邻居及天下人的故事,启发同学们注重自己修为的培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引入《贞观政要》中语句“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启发同学们注重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助力未来生命价值的提升。
③动态平衡与中庸之道。 吸收平衡和吸附平衡这两个知识点中都涉及到动态平衡,吸收(吸附)速率与解吸(脱附)速率相等。 课程思政融入与解读:吸收和吸附分离过程都是一个动态过程,达到平衡状态时吸收或吸附容量保持不变,而且有限度。引入《论语》中语句“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和《中庸》中语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启发同学们做事做人要行中庸之道,不是物理意义上的中点或中间位置,而是寻求各种力量下的动态平衡点,如:面对国际交流既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也要有自强不息的气节;中医理论讲健康的人体应该是阴阳平衡,一个有能力的人应该文武之道平衡;注重学业有能力做事服务于人,但是也要懂得为人处世。 中庸之道也强调做事有合适的“度”,引导同学们做事把握合适的“度”,如:学习与休闲、物质享受与精神创造、自我实现与服务他人等。 让同学们感受和体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智慧,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做法,度过更有意义的大学。
2.2 融入法规政策思政元素
环境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科学技术,还要政策法规的协同作用才能生成突出的效果。 讲授“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学科的任务及学科体系”时引入“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阐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思考问题。 讲授“水、气、固废污染防治体系”时融入国家颁布的“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调国家把全面保护环境和护佑民众健康当作大事来抓,使学生强烈认识到生命质量需要国家庇护、人民齐心协力地保障,激发作为未来环保行业从业人员应该怀有的使命感、民族责任感、自豪感和积极的生命意识。
2.3 结合科学家命名的定律、公式融入科学家故事思政元素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涉及到多个著名的科学家命名的定律、方程,如:伯努利方程、牛顿黏性定律、傅里叶定律和菲克定律等。 讲授这些公式定律时融入科学家的探索经历、感人故事,以及我国科学家如郭慕孙、钱伟长等所做出的贡献,让同学们感受科学家作为奉献、钻研、智慧和高尚精神集合体的生命榜样,注入生命成长的精神营养,激发生命的内动力,有助于形成科学文化观。
2.4 挖掘紧密联系生活的思政元素
陶行知认为“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11]。 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合理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动态、和谐的生命存在。 教育只有与生活世界相统一才能有助于挖掘和激发学生的生命力和想象力,唤醒学生内在的直觉力和创造力,才能培育完整和丰满的人[2]。 讲到“吸附剂吸附原理”这个知识点时举出大家都熟悉的“面粉”实例,面粉因为颗粒细小比表面积大,有非常优良的吸附性能,可以替代洗涤剂用来洗碗、洗锅,去油效果非常好。 不仅帮助同学们形象地理解比表面积大小决定吸附性能优劣的理论知识,而且树立减少化学品的使用保障生命健康的生活理念。 在讲“吸收应用”时,介绍家里装修后放几盆淡盐水可以吸收甲醛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气体在液体中吸收溶解,培养学生知识反哺生活、热爱生活的理念,养成学习紧密联系生活的思维方法。
同时把教师个人的生活经历及做法融入到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如:教师参加公益的经典文化学习,参加公益团跑、助残公益活动和科研实践等活动,践行节俭要求同学们作业必须正反面书写,介绍生活中节约用水实践经验等,向同学们展示丰富的生活内容以及积极正向的生命态度,为同学们做积极向上的生命建设引导。
2.5 融入大气、污水处理工程案例的思政元素
收集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环境工程案例,从工程描述、课程内容承载点和思政元素分析等方面进行工程案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讲授“各种沉降及沉降设备”知识点时,通过工程照片的形式引入污水处理工程的沉淀池、旋流沉砂池工作场景及构造、刮泥设备结构等,以及学院锅炉房的除尘工程;讲授“表面过滤和深层过滤”知识点时,引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的袋式除尘器、污水处理厂的快滤池、板框压滤机工作动画。 融入工程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课程所讲授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明白所学一定有所用,增加学习动力和专业自信心。 讲“吸收平衡”知识点时,展示污水处理厂曝气池施工过程照片,让学生了解工程施工过程繁杂,需要巨大的劳动付出,激发学生的感恩心,这不仅是对劳动者劳动价值的认可,还给学生带来生命认识上的冲击和升华。
3 实施效果分析
通过课堂多环节多方式的思政点融入和渗透,课下引导同学学习经典,并开展“结合流体携带的能量,谈谈你对人的能量的理解”之类的主题讨论,提升了同学们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激发同学们积极思考的学习热情和对生活、生命的热爱。
学期末,教学组设计相关问卷,并通过学习通完成学生对课程满意度的评价调查,连续几年的调查数据均显示“非常满意率”在75%以上,“比较满意率”接近25%。此外,每次结课的“课程心得体会”作业中,有80%以上的同学都谈到课上所融入的《论语》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内容对他们心灵成长和生命价值提升的触动,如:“看似不相关的学科却在冥冥之中蕴含着某种联系,使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意味深长,使人豁然开朗,对自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加强了自我改进与批评的意识。 ”“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还学习了传统经典,而且在心智和人生选择上也有了新的感受。 ”“通过老师生动形象又富含感情的讲解,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深刻的了解,使我的人格品质得到升华。 ”从这些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该课程思政改革对学生“认识生命、提升生命价值”有很大启发和帮助,增加了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4 结语
本文以生命教育理论为基础,探索了以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核心内容的“环境工程原理”的课程思政模式,采用合理的教学设计以及多样的教学手段把经典中积极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智慧传递给学生,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实现了寓道于教、寓德于教的课程思政目标。 但是,目前还存在有些融入点与授课内容联系不够紧密、在帮助知识的理解方面的力度不够等问题,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挖掘思政融入点,提升契合度,实现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能力与文化素养的提升。 同时,进一步研究“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的定量评价体系,实现学科之间的交流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