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可夫:把“工”磨砺成“匠”

2024-01-15崔英春

传记文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可夫技能

崔英春

2023 年8 月,明媚的阳光照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广袤大地上,“国家能源杯”智能建设技能大赛——智慧化工产业职业技能大赛即将开始,总裁判长是一位来自大庆油田的技能专家,名叫刘可夫。刚满44 岁的他,很从容地忙着一切,浑身上下散发着自信与淡然。早在20 多年前,他就来过这里。他清楚地记得,当时是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每天晚上就钻到硬座底下对付一宿……

那一年,回到家乡

2002 年9 月,秋高气爽,天空湛蓝。大庆油田第三采油厂电力大队电工一队队长给五名新入职的市场化用工培训,队长听说其中有个叫刘可夫的小子有点本事,开完会便把他留下,指着落满灰尘、“病入膏肓”的电机让他修。刘可夫三下五除二就把机器拆了。第二天,电机便恢复了运转。

那一年,刘可夫以全油田第三名的成绩考回了自己的出生地。得知准确消息的那天,他兴奋地跑去告诉正在埋头种地的父亲:“爸,我考上了!”待到正式上班,穿上石油工人的工作服,蹬上外线队发的劳动保护电工靴,头戴安全帽盔,肩挎工具袋,出发去爬杆作业,刘可夫神采奕奕,走路生风。都说外线队很艰苦,可是他觉得分到哪里都好。他曾在社会上整整漂泊了五年,跑过中介,学过通信设备维修,在索尼公司当过维修员,被小偷偷过,被地赖子讹过,鼻子出血累倒过,母亲因为和他失去联系急哭过。那是一段没有尊严,没有根基的漂泊生活。

当大庆油田终于张开怀抱、发出召唤,刘可夫毫不犹豫地考了回来。居无定所的打工仔,摇身一变成了油田电网的检修员。春天爬杆检修就像春游一样自在,冬天在白雪茫茫的旷野上架钻井线路,还能锻炼身体和意志力。

刘可夫带着自信准备大显身手。一开始,他看着别人上杆操作那么顺溜,谁知自己一上杆便脚发软,抱着电杆就是撒不开手。他发现了自己的差距,开始和电杆较起了劲,当手指磨出了厚茧的时候,终于能够像师傅一样在杆上自如地工作了。

气温零下二十度的野外爬杆很遭罪。整个冬天,采油三厂地区正在打一批加密井,外线队顶风冒雪奔赴野外密集地进行钻井、改线、架线作业,人一次次爬上电杆,悬在12 米高空,戴着薄线手套拧螺丝,手指一会儿就冻木了。刘可夫装完横担装刀闸,装完刀闸装绝缘子……干完一杆下到地面,从“脚扣子”里拔出双脚,使劲搓手跺脚,又和同事拽着重重的铝线,踩着没腰深的积雪,继续前进,任由旷野中西北风肆虐号叫,头也不回。顶着早上的北风出发,披着月下的寒光归来。这是外线电工的日常,有井、有泵、有机器,就要有供电保障,一线人手少,苦活累活总要有人干。他一天天咬牙坚持,慢慢地,别人上一个杆,他能上好几个,已经操作得很熟练了。

上班的时候,刘可夫把复习题做成小纸条揣在兜里,休息时间就拿出来在心里默背。一考试,他就得了个全厂配电线路工青工组第一名,被聘为厂内部技师。领导发现了好苗子,决定调他去技术含量高又在室内工作的电工二队,要好好培养。多少人梦寐以求想脱离苦海,他呢,工作干出水平了,同事之间也处出感情了,却不舍得走。平时他总是主动打扫队里的卫生,晚上也不回家,义务值了一个又一个班。他干活回来晚了,也有人嘘寒问暖,给他留饭,一想起这些,他都会心里发暖。

大庆油田

到二队不久,刘可夫又拿回了一个冠军。这次比赛难度系数更高,而奇迹从来不是偶然。刘可夫天天回家看图纸,请教当过电工的父亲。老电工退休十多年了,依然能清楚地画出自己所供职变电所的全部电路图。单位的老师傅都喜欢这个爱学好问的年轻人,也愿意给他讲授经验。2006 年,刘可夫被调入技术要求非常高的变检岗,很快又成了技术骨干。人们发现,这个不爱吱声的小伙子每天坚持学习,白天在检修中遇到问题,回来就一个人在宿舍里琢磨。一天晚上,为搞清一个继电保护动作原理,他骑自行车十几公里,到厂区追到师傅家里请教。

自从刘可夫来了,队里就多了一个“全天候”的活雷锋。啥时候打电话他都在队里,只要有事马上出发。有这么一个人在,大伙儿放心,队长省心。他自己呢,也不计较,觉得干工作就该这样。无论是获得很高荣誉,还是得了多少奖金,说到底都是一种认可,特别是排查出很麻烦的故障,是很有成就感的。这种感觉让劳动变得很美好,让工作变得很享受,会让人发自内心地愿意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没啥苦不苦、亏不亏的,而是一种双赢。

那一天,小鸟搬家了

元旦过后的大庆油田,千里沃野上白雪皑皑,大大小小的野泡子被厚厚的冰层覆盖,呼啸的北风长驱直入穿越一排排井站,风中走过一个背着工具包的瘦削身影,他抬眼望着几只小鸟扇动着翅膀从高高的供电杆上飞过,好像是在和他这个老朋友打招呼。

那年,25 岁的刘可夫每天走一万多步,巡检辖区6000 伏高压线路是他的日常。一天刚吃完午饭,他就接到报修电话,所辖油区突然停电,几十口正在运行的油井、抽油泵、注水泵戛然而止,疑是由于电线短路引起了变电所跳闸。刘可夫和同事们背起工具包火速出动,排查两个多小时,终于在一个电线杆转角杆处,发现了引起短接的“罪魁祸首”——一截铁丝!收拾现场的时候,他陷入思考,铁丝是怎么“飞上天”的呢?这一带井场周边辽阔空旷,常有飞鸟活动。为躲避天敌,鸟儿们很喜欢在高高的供电杆、铁塔上安家。它们哪里知道自以为“安全”的筑巢,却给电网安全运行埋下了隐患。它们辛苦衔回来的细长树枝、铁丝或废弃绑扎线,遇到大风就不知道被吹到哪里,很容易导致电线间发生短接,甚至是瞬间起火。厂里每年因鸟患引发的故障就有几十起之多。

供电线路上的“鸟祸”,有的是鸟类活动造成的线路跳闸、设备损坏、影响油田电网的安全运行等直接危害,还有掏鸟窝、打鸟等人为活动造成线路跳闸、触电等间接危害。刘可夫曾多次制止过试图攀爬杆塔去掏雏鸟或是鸟蛋的淘气孩子,也曾多次看着掉在地上触电而亡的小鸟感到一阵阵心疼。

“怎么才能防止鸟害引起的电力故障呢?”日思夜想中,老师傅的一句话启发了他:“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鸟搬个家呗。”

聪明的小鸟喜欢把树枝、树杈摞叠在转角杆处的斜铁或是穿心螺丝的基础上,借助它们稳定的角搭建自己的“安乐窝”。如果想办法不让小鸟在此筑窝,问题不就解决了?

一连好几天,同事们发现,刘可夫要么盯着野外高压线转角杆基上的鸟巢发呆,要么就是拿着笔在本子上勾勾画画。他翻了一本又一本资料,画了一张又一张图纸,晚上躺在被窝里想思路,凌晨从床上跳起来在灯下设计。一周后,他拿出了“转角杆安装防护板驱鸟器”的革新方案,在转角杆上安装一个防护板,让小鸟无处“下手”,只能乖乖搬家了。

防护板驱鸟器简单易装,在全厂迅速推广,刘可夫的办法解决了电力鸟害,当年的电力故障比前一年减少了数十起。此后,他一发不可收,凭着请“小鸟搬家”的钻研劲头,又“啃”下了一块接一块技术“硬骨头”。

例如在变电所检修中,刘可夫发现高压注水电机长时间震动后,易造成导线连接点高温,严重时甚至会烧毁高压电机。为解决这一难题,他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就连晚上躺在床上想的也是设计思路。经过一个多月,推翻了数个方案后,他终于设计出“高压设备过温保护预警装置”。这一革新成果,填补了油田高压注水机组预警保护的空白。大庆油田设计院为此特意邀请他为专业技术人员讲解电子电路设计,攻克国产井下测量难题又有了新思路。

光阴荏苒二十载,刘可夫共获得技术革新成果25 项,合理化建议40 余条,累计创效千万余元。现在中国这么强大,即便有些领域落后也只是暂时的,只要有奋斗之心,一定可以突破,因为事在人为,中国人的头脑是最好使的。这就是刘可夫的朴素想法。

那一刻,享受着比赛

2011 年,在河北省任丘市华北油田的所在地,一场竞争激烈的大赛开始了。那是一次中国石油电力系统综合性维修电工的高端比拼,主要比的是接线和配盘操作。刘可夫没干过这种工种,集中培训时,他就观察别人接线。他发现,大家训练非常刻苦,有的高手只需看一眼,就能光手把线窝得尺寸非常精密。一根根金属线把手磨破了,磨出血泡了也不停。他也试了试,发现这种操作法有欠缺,光手接多疼啊,为啥不用工具呢?有人告诉他,工具会把线窝出印,不标准。再说也不习惯用工具,觉得别扭,不如直接上手简单。他就想,那我把工具磨一下,没有弧角了,不就没有印了么,而且也不伤线,指甲如果锋利了也会伤线的,还是要尝试用工具。

苦思冥想之后,神奇的工具问世了。刘可夫为自己特制了一把钳子,一开始窝线比较慢,但形状很好看,后来动作越来越行云流水。钳子刷新了人们的固有认知,成为行业首创。很多人找到刘可夫,想拜他为师。刘可夫大大方方地练,还积极主动地教。比赛结束,刘可夫得了采油厂电工的第一名。评委向他竖起大拇指,电工刘可夫从此名声大噪。

刘可夫在钻研技术难题

此后,在进行焊接电路训练比赛时,同伴举着手机对着正在练习的刘可夫全程录像,然后再把视频一帧一帧放慢看,仔细研究他的动作。刘可夫的操作速度太快了,实在看不清楚。其实,他们没看见的是每天早晨跑步五公里的刘可夫,他用很重的钢球训练手指的灵活度,手腕上绑着三公斤沙袋锻炼臂力与旋转速度。练了一天,腰都快折了,还自我加码,自讨苦吃。刘可夫认为,吃苦的过程,就是滋养强大自信的过程。每次起跑、坚持和达到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赛前的最后一次淘汰赛,十几个人中将有一半离开。比赛规定,计时五分钟结束,提前完成可以加分。培训部主任发现,第一排的刘可夫最早完成,但并没有喊停,而是有条不紊地把六根线一根一根缕齐摆正。事后他问刘可夫,都已经完成了,为啥不马上交卷?得到的回答是“我还没完全弄好”。临场不乱,有条不紊,不断追求更高目标。这就是刘可夫的实干做法。

那一程,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天,采油三厂运动名将“铁蛋”偶遇刘可夫,他激动地向旁边的儿子介绍说:“这就是你可夫叔叔,当年厂职工自行车越野赛的第一名。当时我都当着大家吹出去了,我要是骑第二,谁敢骑第一?结果连第二都没骑上,得了个第三。”2008年,举国上下迎奥运,厂职工自行车越野赛上,刘可夫第一时间冲向终点,“铁蛋”嘴上立刻起了个大泡,这位曾经厂职工万米赛第一名纪录保持者、一口气能骑到百公里的人,输得心服口服。

刘可夫觉得只要一声哨响,必然要全力以赴。奔跑的过程,就是不断加持、潜心内修的过程,就是咬牙坚持、向外突围的过程,就是点燃自己、释放激情的过程。这是一条由汗水、心血沁润过的青春赛道,唯有不断提速、不断超越。赛后,刘可夫收到单位一份特别的奖励,率领劳模团队去北京看奥运会比赛。那一刻他感觉太棒了,仿佛整个人都在发光。

刘可夫奔跑着,迎向一个又一个拼搏出来的美好朝阳。2022 年,他所在的工作室被授予“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23 年4 月,他应全国石化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组委会盛邀,赶赴银川担任评委会主任。他觉得,43 岁来得飞快,这是人们常说的“不惑之年”。从19 岁在社会上打工;到29 岁获得第一块黑龙江省技能竞赛奖牌;再到31 岁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能竞赛金牌、中央企业技术能手;34 岁被聘为集团有限公司的技能专家;41 岁荣获全国技术能手,不知不觉一路走到了今天。有人说“可夫你可以了”,他自己好像还是当年那个扛着工具爬杆抢修的外线维修工,还是那个初上赛场斗志昂扬、不甘落后的新选手。人生路上的奖牌、光环、鲜花、掌声,不过是一个个走过来的小记号而已,他还要向新的目标出发,往前走,做更多的事情。

数字化油田建设步伐越来越快,采油三厂新时代产业工人创新基地、数字化创新创效基地刚刚建成,作为基层技能操作员工、技能专家、集团专家协会的副主任、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衔人,为保证数字化设备平稳运行,刘可夫和他的团队要不断地解决问题、攻克难题。他们的工作计划排得满满的,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每一年,都在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百年油田而努力奋斗。

2023 年,采油三厂数字化运维中心办了一场拜师大会,刘可夫新收了两位徒弟。活动刚结束,他们就激动地在微信里晒与师傅的合影,那种仰慕之情溢于言表。接下来,他们要跟着师傅一起攻关,解决难度系数很高的问题。在油田,各单位的很多一线电工们都听过刘可夫讲课,他是技能考试的辅导员、考试主任、评委会成员;他在讲课间隙也会讲到自己的故事,充满了传奇:他是技艺高超的“革新达人”,是集团公司技能专家,他总结出的“望、闻、听、切”四大绝招,解决了多项生产难题;他的革新成果“高压注水电机线夹”,在采油三厂24 个联合站推广应用……

在采油三厂一栋很漂亮的办公楼里,刘可夫领衔的工作室装饰一新,工作室联合全厂七个劳模工作室、一个青年联盟。正在研发的新课题,有一些已经出成果,有一些刚刚启动,有一些还在酝酿中。刘可夫已经忙得没时间回家帮母亲的小菜园挑水施肥了,但是他会抽时间给家里打个电话报平安,也会把单位精心印制的获奖大照片拿回家贴在客厅墙上,好让母亲天天看。

刘可夫,有着一个洒脱自在、自信满满的灵魂。赛场上,令对手望而生畏;工作中,令无数后辈肃然起敬;生活中,敬老爱幼、无私奉献,令很多人感佩其品德。岁月给勤奋者以荣誉,时代给梦想者以舞台。“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此刻,“工”已磨砺成“匠” 。

猜你喜欢

可夫技能
高级技能
技能强国 创新有我
谁都有颗想赢的心, 但不是谁都输得起
传薪播火的老兵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崔可夫元帅的“礼物”
画唇技能轻松
医院院长必备十大技能
把秘密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