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展现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观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

2024-01-15李忠宝

杂技与魔术 2023年6期
关键词:杂技魔术蒙古族

文|李忠宝

图|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提供

日前,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创排的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亮相2023 年“大戏看北京”展演,将一幅草原美好生活与乡村振兴的图景展现在首都观众面前。

《我们的美好生活》讲述了新时代内蒙古人民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打破传统思维,招才引“智”建设幸福生活的故事。攻读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的蒙古族研究生南迪即将毕业,为完善毕业论文,她回到家乡,向身为“蒙古族刺绣”非遗传承人的母亲请教,但母女因不同的传承理念产生了矛盾。同时,南迪发现高中同学新呼已是嘎查现任书记。南迪和新呼一起参加草原上的“那达慕大会”、一起走访附近嘎查的村办企业,一起探讨如何挖掘乡村资源带动乡亲们致富。南迪决心留在家乡发展、与新呼和乡亲们一起筹建刺绣加工厂,将家乡建设成以刺绣产业为龙头的旅游村。两个有理想的年轻人之间也逐渐萌生了爱意……该剧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变迁。在壮阔的内蒙古草原上、在马奶酒仓储车间里、在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各种杂技技巧、魔术效果与剧情和场景有机融为一体,或铺陈渲染剧情,或推动剧情发展,既令观众看到了丰富的杂技类型、高难的技巧动作、神奇的魔术效果,又丝毫没有影响剧情的连贯和主旨的传达。

图1、2 为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剧照

全剧开篇,草原的“剪毛季”里,牧民们正将羊群赶入羊圈准备剪羊毛。一群年轻的杂技演员乔装成可爱的小羊,将翻、滚、腾、跃等技巧用于表现羊群的东奔西跑,一段精彩的蹦床表演更是形象刻画了羊群撒欢时的上蹿下跳。“羊群”被赶进圈里,接受剪毛的“宿命”:一位牧民随手抓起一只“小羊”扔起,抛给圈外的牧民;一只只蜷缩着身体的“小羊”在牧民的手中仿佛成为自动化生产线上流动的产品,重复循环、举重若轻的抛接动作营造出轻喜剧般的效果,杂技演员间的默契配合以及力量的展示暗含其中。

妙用魔术效果推动剧情是本剧的又一特色。当演员捧着一片片云朵般洁白的羊毛呈现给观众时,惊喜突然出现:舞台上依次排开三个巨大的“水桶”,一些演员合力将羊毛塞入第一个桶中进行搅拌,转眼间羊毛就被捻成毛线,从桶中不断拉出;捻好的白色毛线又被投入第二个桶中,从桶中穿过后竟变成了多种不同的颜色;彩色毛线接着被放入第三个桶中,转瞬间变成了五颜六色的“毛线球”从桶中喷出。毛线球的出现为“手技抛球”表演给出了合理性,手技演员抛接球的欢快动作展示着收获的喜悦。观众从中既看到了魔术的神奇变化和合理的杂技技巧,又清楚读懂了剧情。

草绿花红、羊肥马壮的七八月,草原上盛大的节日“那达慕大会”如约而至。杂技大武术表演展示着蒙古族男子的威武雄壮,传统射箭技艺令人忆起弯弓射雕的成吉思汗,杂技地圈化身为草原勇士套马的情景更是点睛之笔。套马杆下方的套马索替代了地圈表演中常见的“圈”,此时翻腾着穿过套马索的仿佛已经不是杂技演员了,而是一匹匹凌空飞跃的奔马。在这部深具蒙古族特色的杂技剧中能找到如此合适的地圈施展场景,可见创作者的用心良苦。依托本民族文化特色对杂技地圈的表演形式展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单纯的杂技技巧变成了极具蒙古族特色的文化情景,成为本剧一大亮点。同时,笔者也通过此剧深感中华地域之广袤、文化资源之丰富。深厚而丰富的中华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不断发展前进中取之不竭的文化宝藏。

剧情继续发展,从展示草原特色文化,过渡到南迪和新呼为家乡寻找发展道路而奔走。这部分的剧情主要用台词来推进,杂技技巧贴在各个剧情场景中,作为场景内容出现。在与南迪探讨刺绣传统技艺时,母亲展示了为南迪制作的蒙古族华服,用魔术的手法在衣服上凭空变出一朵朵大花;在与南迪前往其他嘎查的途中,新呼与南迪展示车技“双人车”的各种技巧;在参观马奶酒基地的场景中,“仓库搬运工们”展示了独轮车和顶坛子等技巧。

归途中,新呼与南迪路过了“家乡那条小河”,看到了草原上盛开的鲜花、镶嵌在绿草中碧蓝的湖泊,蓝天白云下一群美丽的白天鹅徜徉在湖泊中。描写景色不同于叙事抒情,即使在文学中也是最考验笔法功力的,而剧中这段杂技表演做到了:女演员们表演的集体花盘形状正如朵朵鲜花,游动起来的花盘演员队形恰似蜿蜒流动的小河;男女绸吊的动作复刻了天鹅灵动的身姿,将观众瞬间带到蓝天白云、草原湖泊之中。唯美的场景不但触动了剧中男女主人公的心弦,也令观众投入到美的享受之中。

新呼书记确立了以蒙古族刺绣传统技艺产品为特色、以乡村特色旅游为核心的嘎查发展计划后,带领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刺绣工坊和旅游民宿开始了建设。这一段,如果说杂技界专业人士看到的是技巧与场景的融合的话,那么普通观众看到的就是提炼到舞台上的真实生活工作场景:壮汉将圆木在脖颈上旋转盘花的动作似乎在向工友们展示自己的力量,实际是杂技力技“举刀”中的代表性技巧;演员们将椽子一根根竖起,实际是中幡的代表性动作;“砖瓦匠”运送砖块、砌墙时人们互相抛接砖块等动作,与现实的建筑工作中完全一致,精彩的杂技“切砖”技巧表演完美融入;上梁要用梯子、刷墙要上脚手架,一段“高空晃拐”技巧表演也趁机出现。特别要提到的是这里的杂技“切砖”节目,使用的“砖”做成了普通红砖的样子,一下让这个杂技技巧回归了本源,让观众的亲切感油然而生。遥想七十多年前,中国七八成百姓住的不是茅草房就是泥石房;新中国成立后,各地砖窑陆续出现,但最早住上砖瓦房的仍是农村的“富裕户”。买来一堆堆崭新的红砖、亲朋好友齐动手翻盖房子,这对彼时的国人来说,非但不觉得劳累、反而充满了日子越过越好的喜悦之情。因此,当观众看到热火朝天的砌砖盖房场景,时代的更迭变迁、国家的繁荣发展、今天的美好生活,已无需多言。

在大家的努力下,“蒙古族刺绣特色文化村”建成,迎来了第一批游客。在全剧结尾的这段场景中,魔术效果在增强观赏性的同时呼应了剧情:“华服走秀”需要展示很多套服装,但无需更衣间,演员可以在观众注视下瞬间“换装变衣”;客人到齐了,那就在一排餐桌上凭空变出美味佳肴。内蒙古杂技的代表作《高车踢碗》也在此时闪亮登场。在款待第一批游客的盛大晚宴场景下,“脚蹬高车”具备了“迎接贵宾隆重礼节”的意义,女演员们头顶酒碗的形象也具有了一种民族风俗的意味:一个个喝光的酒碗摞在一起,好似蒙古族热情地连连敬酒,客人从一个个敬酒的姑娘手中喝干了一碗又一碗,又被抛在一个负责收碗的姑娘头上。观众在特定场景下很容易就领悟到《高车踢碗》的表演含义,也许内心里都期待着未来的内蒙之行可以受到这样颇具特色的礼遇。

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主题贴近现实生活,剧情脉络表达清晰,杂技魔术技巧丰富、民族文化特色浓郁,在技术性、观赏性、现实意义等方面,都堪称近年来国内杂技剧的上乘佳作。在11 月25日的晋京首演中,全长近100 分钟里,观众时而沉醉于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时而因神奇的魔术效果和精彩的杂技技巧爆发出阵阵掌声、口哨声。观众看到了期待中杂技的高难技巧和魔术的神奇变化,看到了内蒙古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特色与发展前景,看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美好生活,也因这次难忘的观演为生活增添了美好的回忆。

猜你喜欢

杂技魔术蒙古族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魔术学
空中杂技师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看杂技
吸管悬浮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老鼠演杂技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庞大的魔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