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24-01-15吴桂梅
吴桂梅
〔摘 要〕 教学是师生双方进行的具有挑战性的“再创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交流、共同发展的一个进程,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认识和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积极的构建。因此,在教学中就必须有一个情境,该情境以学生的认知、经历为基础,在教学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这就需要创设问题情境,以此将有关的数学知识以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记住这门课的内容,把它们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能力的训练,为其个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创设的情境应该是创新的、生成的。
〔关键词〕 情境;教学过程;学习活动;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03 070-072
教學是师生双方进行的具有挑战性的“再创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交流、共同发展的一个进程,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认识和体验的前提下进行积极的构建。因此,在教学中就必须有一个情境,该情境以学生的认知、经历为基础,在教学中起到桥梁的作用。这就需要创设问题情境,以此将有关的数学知识以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记住这门课的内容,并把它们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能力的训练,为其个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创设的情境应该是创新的、生成的。
一、数学情境的含义
(一)数学情境
所谓“数学情境”,是指包含了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情境,它是由“生成”的背景所构成的。它既可以激励学生去思考问题,又可以为他们的问题的提出与求解提供相关的资料与基础。通常,一个数学情境可以表现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用象征的语言表述情境,便于操作;用文字表述的情境可以给人以“身临其境”般的感觉;而用图片来表现情境,更直观、形象。根据情境中数学问题的存在与否,可以将数学情境划分为问题显性数学情境和问题隐性数学情境。
(二)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就是以数学为内容,或虽与之无关,但需要应用数学概念、理论或方法去求解的问题。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就是一个人通过观察和分析一个数学环境的最根本的组成元素,深入地挖掘它所蕴含的数学联系,敢于质疑和猜测,并识别出尚未发现的新成分。
(三)数学问题情境
数学问题情境是一种具有激励作用的数据资料和背景资料,它能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它是人们参与数学活动,并使其发生的前提。因此,这一命题要符合两方面的要求:第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要能成为数学教学与教学实践的界面。此外,还可以作为一个载体,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进行创新,有所发现。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解题”中,问题情境是一个起点。要让数学教学生动活泼,就要营造情境。然而,在创设情境时,不能随意放任,也不能流于形式,必须从问题的本质出发,根据其认识规律,创设适合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问题情境,推动学生从根本上转变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问题情境,激发思维
思考起于问题,学习源于情境。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自觉地参与数学活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特别在课始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获得知识。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一课时,我先出示中国地图,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知道在北京有哪些著名旅游景点,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有的说故宫,有的说香山,还有的说万里长城……这时我便转入话题:“同学们知道得真多,那同学们知道我们这儿离北京有多远吗?”我话音刚落,就有学生大声地说:“这还不简单,用尺子在地图上量一下”,我按照学生说的,让学生用尺子量了泉州到北京的距离,然后提问学生:“这就是从我们这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吗?” 一时间,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这时我便引入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比例尺”。这样的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认知状态的不平衡,又为接下去教学新课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故事情境,激发想象
小学生在学习上处在如饥似渴的阶段,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于那些有趣的事情,更是充满了好奇。所以,在新课的导入过程中,适当地加入与教材相关的故事,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还能让学生积极地学习新的知识。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点搬家》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故事:黑羊叔叔的小吃店开业了。一顿饭35块钱,一天下来,连一个客人都没有。哎,这可如何是好?(课件:展示拟人化的小数点)说:“我要动一动了。”然后,小数点往左边一跳。第二日,来了好多小动物。小数点一动,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顾客?想知道原因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数点搬家》这一课。这样的导入既轻松,又自然,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参与新课的学习。
(三)生活情境,激发求知
心理建构主义的研究表明,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行为,它应该与特定的生活环境紧密相连。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现实中的数学知识,尽可能地创设出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这些数学问题的存在。如在四年级下册《买文具》一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课始创设“招聘销售员”的生活情境,先让学生说说销售员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学生有的说要知道价格,有的说要懂得找钱……这时,我们再出示买文具情境图,让学生读一读每种商品的价格,由此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买文具”。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三、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一)加强教师对“问题生成”的认识
對“问题”情境创设的含义要有深入的理解。北京师大刘坚老师指出: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对新的数学概念的认识,形成新的数学原理,生成新的数学方程,或者包含新的数学概念。它可以将学生原本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激活,更好地引发对情境中数学含义的思索,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问题情境—构建模型—阐释或运用”的数学活动流程。因此,情境不一定要与人生相关联。既能将其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结合起来,又能引起新的认知冲突,也是良好的情境。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就是依托于问题展开,并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的。显然,“问题”是核心和本质,“情境”是辅助和形式,把“问题”置于次要位置,一味地寻求“情境”效应,是对问题情境的误解,也不是新一轮课改的初衷。要正确地认识问题情境的意义,就可以适当地把数学问题置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我们要深入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要求。《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观念,赋予了新的学科内涵,推动着教学的发展。《课程标准》为广大的中小学数学教师认识新课程理念、新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提供了一个规范化的平台。此外,《课程标准》还对创建问题情境提出了具体的需求。只要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具体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就能顺利开展问题情境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认识问题情境的本质特点,增强“问题”的有效性
创设能引起意图的问题情境,也就是说,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斯宾塞说:“在所有已进行的教育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将获取知识视为一种乐趣,而非一种痛苦。”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他们愉快地进行数学学习尤为重要。其实,在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和呈现的内容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但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一定要真实,而不能臆想。因此,如何正确地把握好真实与虚拟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很遥远的数学问题中,我们可以尝试创设一个虚拟的情境,将数学知识与现实联系在一起。例如,构建仿真情境,不仅直观易懂,而且与数学课程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相吻合。创造虚拟的问题情境,则更多地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兴趣,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的思考,同时,也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融入问题情境所营造的教学氛围。
创设能引发体验的问题情境,也就是能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生活经历相关联的问题情境。有效的问题情境,既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要符合他们的已有知识与生活经历,还要兼顾是否能够被他们所接受。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些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忽略了“可接受性”,因而导致问题情境的生成与教育效果不相适应。“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是指情境氛围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关联,但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适当的调节,既要与数学教学内容相适应,也要与课堂的具体状况相适应,还要更多地关注问题是否可以被学生所接受。
创设有利于创新的问题情境,也就是在问题的求解中具有新的发现和创新的特点。“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和更多的解答,它是根据学生的现有认识所设计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开放性的问题,但同时,这些问题也不能没有探索性,可以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实现问题求解的目的,以此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展学生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勇于探索。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忽略了问题情境的“开放性”,所创造的问题情境没有发挥出挖掘学生思考潜能、拓宽学生思考广度的作用。
(三)组建“有效问题情境”的专题研究团队,实现资源的分享
1.可以以班级或学科组的形式
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随后在课堂上进行一次实际的教学,最终共同开展课后的教学反思,在此过程中,集思广益,分享经验,共同探讨改进策略。然而,笔者发现,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开展教学的准备过程中,耗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他们并不愿意在日常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和进行课后的反思,而只是在上公开课时才尝试运用这一教学方法。鉴于此,我们希望广大教师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设立“创建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项目,进行分工协作,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2.分小组开展备课活动
可以将全体数学教师按年级段组成研究小组,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在小组内对每位教师撰写的教学设计进行相互评审,并提供反馈,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此基础上,开展课堂教学实践,让其他教师听课、评课,并给出修正建议。为了更好地掌握各研究小组的备课工作情况,并给予指导,学校领导也应定期参与备课活动。
3.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课外的教学反思就是根据集体备课和实际的教学经验,精心准备并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开展教学,授课结束后,教师不但要进行自我反思,还要让其他教师来评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