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

2024-01-14李晓梅张桃桃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3年10期
关键词:节气文化

李晓梅 张桃桃

二十四节气文化浓缩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农耕文明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哲学和文化内涵,彰显中国文化天地人和的生态智慧,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

目前,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某一知识的专门介绍,有饮食养生、地理科普、 文学艺术、文化创意设计等几个方面,但是对其在自媒体环境下的传播与创新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梳理二十四节气文化蕴含的价值,分析二十四节气文化在自媒体环境中传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二十四节气文化在自媒体传播的路径,以期为自媒体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提供参考和有益启示。

二十四节气文化概述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文化内容丰富,除了直观揭示天象与物候的关系以外,还包括与节气相关的节日文化、祭祀礼仪、民间风俗、谚语歌谣、历史典故以及农业生产工具、陶瓷器物、书法绘画等。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同时也具有多元文化意义和实际功用。2016年11月 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采用了二十四节气这一独特的文化元素,惊艳了全世界。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也让全世界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

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价值

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二十四节气的伟大哲学意义,就在于它一方面向世人展示了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另一方面又向世人昭示出中国东方哲学的独特魅力。二十四节气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如贵生思想、阴阳五行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等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从事生产生活、融入自然环境、解读天地运行的集体智慧和美好追求,这对更好地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战国末年,其内容和思想无不体现着阴阳观念。人们用阴阳解释四时,认为阴阳二气交感变化形成宇宙,四时是阴阳交合的产物。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在一次访谈中阐释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里贯穿始终的哲学概念“气”和“阴阳”。

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二十四节气源于古人对太阳运行规律的观察,古人通过日圭测量正午日影长度,测出日影最短的夏至日和日影最长的冬至日,以此确定了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并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每一节气有专有的名称,统称“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包含天文气象、地理环境、农事历法、物候现象、中医养生等综合科学知识,成为中华民族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宋英杰通过解读《月令图》,对二十四节气的七十二物候进行了全面科学的图解和注释,例如讲述节气“物语”中的天文逻辑与物语标识中的问题。他认为,二十四节气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玄学,是具有科学品质的文化智慧。一些学校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将二十四节气融入科学活动中,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逐步养成顺应自然等科学观念,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

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中,二十四节气首次变身为倒计时器,与古诗词、古谚语融为一体,将神州大地的锦绣山河与冰雪健儿的飒爽英姿次第呈现,让网友惊呼“每一帧都是壁纸”,将“中国式浪漫”传递给全世界。在诗词、戏剧、小说、雕塑、绘画、工艺等各种艺术形式中,都渗透了二十四节气的观念。

二十四节气,体现的是一种深沉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的不仅是祖先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更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作为农耕文明产物的二十四节气,生动地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二十四节气文化在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现状

随着自媒体技术与平台的迅猛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播展现出新面貌,例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各大平台上都有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文化传播,受众参与热情高涨。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聚焦于新时代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这一重要议题。张璇认为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紧跟自媒体传播节奏,加大文化输出力度,树立文化自信,并总结了二十四节气在融媒体方面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数字艺术、纪录片、国产动漫、电视节目、音乐创作及社交运营等多个领域。她强调,在传播过程中要在保证文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避免过度商业化、低俗化现象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和融媒体优势做到内容和技术创新。张楚认为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以文化内涵为基础,注重创意,关注受众,借助新媒体技术,将现代生活元素与节气文化有机融合,让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他也强调在传播过程中要警惕过度商业化、娱乐化的问题。让二十四节气文化等宝贵的知识真正跨越时空、文化和年龄的限制,走进社会大众,在全社会营造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圍。利用新媒体形式传播传统文化,一方面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另一方面让更多的受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非凡的古代农耕文明。徐丹妮认为传播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凸显文化的个性化,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传播内容的严肃性,要合理适度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要保证其严肃性、科学性和准确性。若将节气文化刻意简化分解,过分地娱乐化,势必会降低传播效果。方云对二十四节气文化在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环境传播特质与表现作了分析,并以此为借鉴,助力其他非遗保护项目的传播、保护以及合理应用。值得注意的是,多位学者共同关注到二十四节气文化借助数字技术与现代媒体平台传播过程中的准确性、科学性、严肃性等问题,一致强调要避免过度商业化、娱乐化、低俗化等问题,倡导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播要更科学、更健康、更现代。

从传播内容看,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内容主要集中在气候特征、物候现象、饮食习俗、养生文化、节日庆典及历史文化等,此外还有文创设计、动画制作、时令服饰、现代价值等新型研究领域。从传播途径看,自媒体传播主要以微信、微博为代表,微信传播形式主要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微信公众号,大多推送与节气相关的基础知识、历史故事、文化艺术等。微博传播的形式更细化,主要有视频制作、文章创作、图片拍摄等。例如,一些知名美食微博博主也潜心于节气文化的现代传播,将二十四节气与美食、养生、风俗等相结合,以崭新的形式表现传统文化。可以看出,二十四节气传播呈现出方式多样、内容丰富、形式崭新的良好风貌。

自媒体传播二十四节气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传播知识雷同,缺乏特色

大部分自媒体平台传播的二十四节气文化,以科普为主,主要对节气时间、物候、名称的含义、农事活动 、民俗活动 、饮食养生 、诗词文化等进行详细描述。总体来看,介绍的内容只是简单堆砌罗列,并未形成特色和亮点,导致类似微信公众号传播重复性知识,大众关注度不高。

傳播内容浅显,缺乏深度

一方面,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中,相关配图以插画和风景摄影居多,较少涉及天气现状、农事活动等。另一方面,对于节气相关的基础知识介绍较多,但对于历史典故、节气起源、农业生产等偏少提及, 造成传播内容浅显,未能引起受众深度思考。

传播形式单一,缺乏广度

从表现形式看,自媒体传播二十四节气文化时,内容主要表现为文字介绍、短视频展示等。二十四节气文化可用多元化形式来展现,但现有的文献研究中,尤其缺乏音乐、绘画和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导致传播形式单一,缺乏广度。

自媒体传播二十四节气文化的有效路径

注重节气内容品质,突出传播特色

首先,要整合二十四节气文化内容,依据平台特色选取重点突出的知识模块加以分析凝练,避免千篇一律、传播知识雷同。其次,要善于挖掘二十四节气文化中的现代化元素,努力打造高品质的内容,让受众获取高质量的节气文化。例如,笔者所在的新疆农业大学二十四节气文化团队开发的“农之月令集”微信公众号传播的二十四节气内容,主要突出新疆地域特色,例如图片与短视频均展示新疆地域特色,所反映的农耕活动也主要以新疆地域特色为主。

深挖节气文化内涵,提高传播深度

在进行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时,既要对节气知识与习俗形成的基础阐释,也要挖掘节气背后深层次的意蕴与理念,使其有理有据地呈现给受众,让受众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一方面,要借鉴人民网、新华网等权威微信公众号与微博平台关于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经验,对二十四节气相关文献史料与知识反复考证推敲,确保传播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要多关注权威专业机构对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学术研究。例如,中国农业博物馆在二十四节气研究方面对相关传承人、传承现状做了较为全面的调研,并将相关出版读物、学术文章、影像资料等统一整合建成信息数据库。因此,除了要获取权威科学的文献资料以外,还要对二十四节气文化所蕴含的深层次知识,如天文知识、气象知识、地理知识、农学知识、哲学知识、历史知识等进行深度挖掘,以此提高传播知识的深度。

丰富节气文化形式,延伸传播广度

二十四节气文化内容包罗万象,内涵丰富,但目前在创新性转化方面研究偏少,未能很好地利用自媒体优势。比如,从节气文化中如何挖掘现代化价值,如何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二十四节气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群众生产生活等。

此外,还可重点关注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地域文化相结合产生的不同民俗活动内容的传播,如具有特殊地域特色的天文气象、自然景观、人文风俗、节日礼仪、饮食养生、诗词谚语等;或加强艺术形式的传播,例如深挖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诗歌、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元素,通过丰富节气文化形式的表达,延伸传播广度,展现节气文化的魅力。

总之,二十四节气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具有浓厚的自然属性,体现着高度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古朴的哲学理念,更是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诗意呈现。作为新时代传承人,应利用好自媒体这一强大媒介形态,做好传播与保护工作,在传播过程中,要注重对二十四节气文化知识的研究深度,要关注地域环境的差异性,更要提高对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力度,增进对其现代化价值的深度思考,以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选自:“自媒体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以二十四节气文化为例”(编号:S202310758078)新疆农业大学2023年度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项目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  新疆农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与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节气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2013年8月节气 处暑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