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文化对外传播和弘扬研究

2024-01-14翟莹莹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3年10期
关键词:黄河受众文化

翟莹莹

黄河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成为代表中国形象的重要名片,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讲好“黄河故事”,传播好黄河文化,推動黄河文化走出国门,是新时代赋予当代人的光荣使命和时代课题。

当今,主流媒体的对外传播大多是官方主导的,主要围绕国家形象的建构和提升进行。非官方的对外传播常常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特点另辟蹊径,是官方话语体系和主流媒体的有效补充。本文分析传播和弘扬黄河文化的价值,探讨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的现实困境,提出黄河文化对外传播和弘扬的一些建议。

传播和弘扬黄河文化的价值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含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而且包含灿烂辉煌的精神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是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根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在世界文明的大花园中,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湮灭依然“活着”的古文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先秦至唐宋,黄河流域占据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位置,农业经济和传统文化繁荣。唐宋之后,在长江流域的经济优势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下,黄河文化融入了更大的文化圈,持续汲取其他地域文化精髓。黄河文化包括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涵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草原文化等经济文化。黄河文化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和融合力,打破狭隘的民族区分,凝聚来自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和共同体意识。传播和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丰富底蕴,不仅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而且有利于彰显中国的大国形象,向世界展示中国魅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干,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价值理念,黄河儿女具有自强不息、坚韧不拔、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勤劳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这些精神伴随着黄河文化的发展从黄河流域逐步走向全中国,走向全世界,从而塑造了独特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发展态势。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战胜艰难险阻、追求美好梦想的精神动力。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基础

黄河文化对内吸收各民族的文化,对外与亚非欧进行交流与融合,造就了黄河文化开放包容、不排外的特性。早在西汉时期,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直达西方的东西大道——“丝绸之路”;隋唐时期,外交活动活跃,日本、新罗、波斯等国多次派遣使节到中国,进行文化交流与学习;宋朝时期设立的市舶司,见证了中国宋、元、明三朝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释放,已成为各国共商、共建、共享和平之路和繁荣之路的重要举措。在与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和交融过程中,黄河文化逐渐具有“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同根同源”的民族观念、“亲仁善邻”的价值理念以及“多元一体”的包容理念。传播和弘扬黄河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基础。

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赋予黄河文化新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其对外传播活动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的格局也已经打开,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主流媒体的对外传播话语权受限。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受西方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常常被某些国际媒体的负面消息抹黑和丑化,导致海外受众获取真实信息的渠道受阻。第二,对外传播主体单一,在国际上缺少多元声音。民间组织、草根代表、国际性组织以及海外主播以独立的个体身份在国际舆论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他们的非官方身份恰恰可以弥补主流媒体对外传播话语权受限的短板。第三,部分对外传播主体的大局意识较弱。为了博取受众眼球,提升其自身的曝光量和流量,有些传播主体可能会触碰宣传红线,忽略自身的言行给受众带来负面引导作用。第四,对外传播形式过于简单,直接影响传播效果。文字、图片和视频这些传统的传播方式,缺乏与受众的互动和交流,使得受众对黄河文化的理解只停留在认知表层上。第五,传播内容碎片化,没有完整的体系。民间传播主体虽然紧紧抓住受众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但在内容的选择上难免会出现重复、片面、不系统等问题。第六,传播语言种类过于单一。当前,黄河文化的对外宣传主要使用汉语和英语,语种上的匮乏限制了黄河文化的跨国别传播,限制了传播主体和客体的互动和交流。

黄河文化对外传播和弘扬的建议

在黄河文化对外传播和弘扬的具体实践中,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构建多元化的传播主体

黄河文化的对外传播离不开各类传播主体的通力合作,不仅要充分发挥国内的传播力量,更要充分挖掘海外的传播力量。在国内,各类媒体提供渠道和平台,让不同的声音发声,讲述“黄河故事”。鼓励各行各业的民间组织和草根个人当好说书人,讲述具有中国特色、喜闻乐见的“黄河故事”,鼓励他们走上国际舞台,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国际行动和国际问题的解决。李子柒岁月静好的田园生活、滇西小哥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匠心为本的“当代鲁班”阿木爷爷等网络达人,他们乘着“中国风”,带领受众真切地感受中国的风土人情、特色美食和城市布局,收获了众多的外国粉丝。在国外,海外华人群体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他们是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的生力军。虽然身处异国他乡,然而许多华人从未摒弃对黄河文化的热情和寻求,他们自发创办的民间协会传播和弘扬黄河文化,更能获得受众的认同感。

树立大局意识和使命担当意识

对外传播主体的加入,特别是活跃草根和民间社团的加入,不仅拓宽了传播渠道,豐富了信息内容,而且为主流媒体做出了多方位、更立体的补充。这种多视角融合的对外传播机制更易为受众所接受,更易让人信服。由于对外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领域跨度大,若传播主体对传播内容的自我把关意识薄弱,很容易出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因此,传播主体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应当树立大局意识和使命担当意识,坚守道德底线,不踩宣传红线,当好文化宣传使者,向世界展示黄河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充实传播内容

黄河文化的对外传播应当以故事为王,以受众为导向,在充分了解受众的特点及偏好的基础上,传播受众熟悉的文化、语言、习俗等,消除多元文化产生的隔阂。在海外,电影《功夫熊猫》点燃了海外观众对中国太极拳的兴趣,《花木兰》展现了东方女性的忠诚与孝顺、坚韧与顽强,这两部电影均是从西方人的视角出发,表达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展现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文化,可以说,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在国内,李子柒的视频走出国门,成为全球订阅量最高的YouTube中文频道,她的视频满足了外国人对中国的好奇,她的视频“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央视的《国家宝藏》和《舌尖上的中国》,河南卫视的《唐宫盛宴》,河南登封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特色主题节目在海内外也备受好评。因此,黄河文化的对外传播在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下,应当从受众角度出发,探索受众喜爱的传统节日、美食、太极、武术、戏曲、民俗、景观等文化主题,讲述受众喜爱的主题故事,增强“黄河故事”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提升黄河文化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创新对外传播方式

数字化时代,人们往往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快餐式文化消费,更乐于接受碎片化的信息内容,更喜欢具有神秘色彩的多元融合文化,因此,在对外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上应当考虑到这些因素。首先,可以借力微传播,助力推广黄河文化。微传播的碎片性和互动性恰恰满足了当前人们对快消费文化的需求,如国内的微信、抖音、微博国际版等,国外的TikTok、YouTube中文频道等,这些主流App打破时空和地域的壁垒,实现了信息的全球同步和实时共享,使信息扩散呈几何式增长。其次,可以探索“黄河文化+网络游戏”的传播新模式。2022年9月27日“飞跃黄河”QQ手游登场,玩家们借助游戏平台穿越黄河和洛阳,深度体验“黄河万里奔流”和“神都千古恒照”。这种新的传播模式极具新意,而且很容易得到受众的认可,使他们在游戏和娱乐中感受黄河文化之美。最后,可以构建虚拟文化空间。借助5G、VR、AR数字化技术重新定义黄河文化的参与方式,打造传播黄河文化的虚拟文化空间,邀请国际熟知的中国名人充当虚拟导游角色,带领受众从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穿越到黄河流域,倾听“黄河故事”,品味黄河文化。

鼓励多语种文化传播

2021年YouTube合作伙伴峰会上官方给出的数据显示,观看中文内容的用户中超过50%来自非中文语系受众,因此,多语种传播势必成为对外传播的另一关键点。比如,滇西小哥的视频配有汉语、英语、韩语、孟加拉语、泰语、印地语、印尼语、越南语共8个语种的字幕,这不仅降低了观看门槛,而且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受众群体,使之成为YouTube中国区最火的创作者之一。因此,在对外传播黄河文化的过程中,势必要做好多语种频道和多语种字幕的传播,让更多的海外受众有机会了解黄河文化,认识汉语言和汉文字。此外,也应欢迎和鼓励各类语种学者的加盟和协助,共同培养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突破黄河文化固有的语言边界,让黄河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新时代,黄河文化焕发着勃勃生机,我们更应坚定文化自信,讲好“黄河故事”,加强政府和民间的通力合作,挖掘多元化的对外传播渠道,赋予黄河文化新的时代价值,让黄河文化的内涵深入人心,让黄河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不仅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之需,也是塑造大国形象的必由之路,更是黄河儿女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

本文选自:“新文科赋能高校教师综合素养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22XJGLX159)2022年河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作者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黄河受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黄河知道我爱谁
谁远谁近?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