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河治理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新时代价值
2024-01-14宋旭
宋旭
黄河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兴衰。遏制黄河水患,让黄河安澜是从古至今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为了讲好黄河故事,继承和发扬黄河治理文化,我们必须阐明黄河治理文化的精神内涵,明确黄河治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价值,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黄河治理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黄河治理中体现的先进精神,这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人民群众凝聚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黄河治理文化的精神内涵
黄河治理文化发源于中华大地延续数千年的黄河治理活动。在无数次黄河治理活动中,逐渐凝结出了反映中华民族性格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这种精神力量是中国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一)胸怀天下的担当精神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体系下,受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黄河是否安流,不仅关系着黎民百姓的安居乐业与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否,还反映着统治者治国理政是否得到了上天的认可。黄河泛滥往往被认为是上天惩戒统治者的一种手段,因此,黄河治理事业在历朝历代都得到了高度重视。最迟自部落联盟时代开始,古代先民就已经开始了大规模治理黄河的活动,《史记·夏本纪》对此有较为翔实的记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由此可见,大禹领导当时广大人民进行的治水活动历经了千难万险才取得了成功。作为治水领袖,大禹身上体现的担当精神也为自己赢得了极大的声望,获得了部落百姓的拥戴,顺利接受禅让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
胸怀天下、勇于担当的治黄精神在元末治水专家贾鲁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元代,唯有贾鲁的治水行动足以彪炳史册,流芳千古。当时,黄河河床逐渐被抬高后,“地上河”的形势更为严峻。不仅如此,黄河决口产生的洪水冲断了会通河,导致用于南粮北运的运河被切断。百姓食不果腹,饿殍遍野的凄惨景象在黄河流域随处可见。在此危急关头,元政府决定派贾鲁总领治黄工程。贾鲁抵达山东白茅堤后,在原有决口上派人开挖出一条新的水道,又修筑了刺水堤,作为基础堵塞决口。然后,他又调派了20多艘大船,装满了石块,排列成3行,通通沉在了白茅口的上面。这樣一来,通过石船斜堤使河水向对岸涌去,减少了水流冲击的压力,最终成功将黄河决口堵住,向黎民百姓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以大禹、贾鲁为代表的治河英雄,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担当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心系百姓的爱民意识
黄河频繁地决口、改道给黄河流域的百姓带来无比深重的灾难。因此,从古至今关注民生、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始终是治理黄河的根本目的。但是,在北宋时期,由于北方的辽国军事力量强大,宋朝统治者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没有将民生福祉作为首要目的,而是把黄河打造成抗击辽国入侵的军事天险。此举不仅使当时的百姓深受其害,也遭到后世的不断指责。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代的王景治河,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黄河在河南地区发生决口,导致河道南移,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了解决黄河水患,让当地百姓重新安居乐业,汉明帝派王景赴河南治水。王景抵达河南后,对黄河决口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因为黄河挟带泥沙量特别大,已经在河南形成了地上河,而进入汛期后,黄河水量暴涨数十倍,泥沙量也相应剧增,如果按照以前的堤坝形式进行修筑,不仅劳民伤财,而且进入汛期后又将重蹈覆辙,徒劳无功。因此,王景决定修筑双重堤坝,将黄河水从内堤的上游水门放出,经过外堤的阻挡,再从下游的水门中回流到黄河中。它的好处是能将黄河所挟带的泥沙大量堵截在内外堤之间,这样一来,既加固了堤坝,使之更加牢固,又延缓了泥沙堆积抬高河床,对地上河情况有一定的缓解。正是王景等人的这个创举,让黄河在之后800多年的岁月里,都没有发生过重大决口,河道也保持在相对平稳的状态中,可谓是利在千秋。
(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善淤、善决、善徙是黄河的特性,因此,治理黄河必须先提出科学合理的治河方案。明代的潘季驯治河就堪称典范。担当治河大任后,潘季驯提出了“束水攻沙”的治河理念,缩窄河流,增强水的冲击力,以此来冲刷河流中央底部的泥沙,达到清淤目的。潘季驯的这一治河方法获得很多人的认同,也的确在当时解决了水患问题。在他治理黄河期间,十几年不曾发生大的水患。而到了康熙年间,河道总督靳辅把潘季驯的治水办法做了改善,把“分流”和“合流”联系起来,把“分流杀势”作为河水暴涨时的应急办法,而以“合流攻沙”作为长远安排。在靳辅任职河道总督期间,黄河水患治理也颇见成效。这种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与我党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一脉相承,值得在新时代大力弘扬。
(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是古代黄河的真实写照,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黄河水情,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治河理念和治河技术是治河取得成效的先决条件。关于治河理念,传说中大禹的父亲鲧采用封堵策略治河失败后,自大禹到春秋战国,中华先民基本采用的都是大禹治水中“疏通为主,围堵为辅”的策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口急剧增长,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民,一旦遭遇黄河决口,损失就会非常惨重。于是,强调修筑堤坝的围堵策略就又登上了治理黄河的历史舞台。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堤坝灵活性很高,原因在于黄河历年频繁改道,这就要求堤坝的修建也要随着黄河的改道进行变化,尽管修筑堤坝繁重,但围堵策略在当时还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保障了老百姓的稳定生活。在接下来的两汉到宋元近千年的时光中,历朝历代的治水策略都在奉行“疏堵结合”这一原则。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的治河策略成为当时黄河治理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创新,这一理论在清代也继续沿用,取得了良好的治河效果。关于治河技术,北宋王安石改革时期,在全国推行农田水利法,为疏浚黄河中的泥沙,创制了新型治河工具——铁龙爪与浚川耙。这一技术创新无疑是中华先民不拘一格、勇于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时至今日,这些古代黄河治理理念依然为治河工作者在黄河治理策略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而治理黄河体现的这种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也已成为我国人民追求卓越、大胆创新的生动注脚。
二、黄河治理文化的新时代价值
在新时代,黄河治理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历史研究、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教育等方面都具有重大价值。
(一)历史研究价值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黄河治理活动,修建了一批又一批黄河水利工程以遏制水患,留下了众多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例如:汉代贾让的“治河三策”对后世治黄影响很大。古代黄河治理的军事意义也值得历史研究者通过相关文献进一步深入探讨。总之,保护和研究黄河治理文化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历史细节,开拓黄河治理历史研究的新局面。
(二)文化传承价值
黄河治理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黄河治理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利于增强黄河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促进其创造性转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如此,对黄河治理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有利于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丰富全社会的历史文化滋养,让新时代的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助力。
(三)生态保护价值
黄河文化的载体就是黄河本身,黄河遭到破坏无疑会让文化受到伤害。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开展黄河文化资源全面调查和认定,摸清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文献等重要文化遗产底数。”因此,保护和传承黄河治理文化有利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为全球大江大河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四)经济发展价值
黄河治理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其经济价值往往需要一定的载体来实现。如果文化遗产本身或以其精神内容开发的衍生品能够成为人们消费的对象,文化遗产就具有成为文化资源,并且创造经济价值的可能性。黄河治理文化内涵丰富,题材广阔,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历代治理黄河的英雄人物、传说故事等都是影视、游戏等方面的绝佳素材;古代黄河治理遗存的水利工程遗迹也是发展黄河文化旅游产业的宝贵资源。黄河治理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利于促进黄河流域文旅融合发展、延伸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链条,助力黄河流域经济发展。
(五)社会教育价值
九曲黄河,奔腾不息,其孕育的黄河治理文化具备不容忽视的社会教育价值。在新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态的传媒技术和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提升青年学子了解黄河治理文化的兴趣,丰富黄河治理文化知识储备,使黄河文化的传承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不仅如此,弘扬黄河治理文化,将黄河治理文化中的红色基因融入青年学子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让其在课堂上真真切切地了解黄河文化中的红色基因,增强其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总之,对黄河治理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帮助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具有不可低估的时代价值。
三、结语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黄河治理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精神内涵丰富,包括胸怀天下的担当精神、心系百姓的愛民意识、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等。传承和弘扬黄河治理文化对于讲好黄河故事、提升文化自信、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挖掘黄河治理文化的历史研究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生态保护价值、经济发展价值、社会教育价值,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和传播手段系统、全面地展现黄河治理文化的新时代魅力,才能够使更多的人深刻认识黄河文化、传播黄河文化,使黄河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 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 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N].人民日报,2019-09-20(01).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51.
[3]王喜成,王笑楠.关于深入推进中原学研究的若干 思考[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2,24(6):1-6.
[4]王晨,王媛.文化遗产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21.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