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亭序》中的“之”字

2024-01-14冉佳欣刘飞滨

东方收藏 2023年11期
关键词:兰亭序

冉佳欣 刘飞滨

摘要:《兰亭序》中的“之”字之所以美轮美奂,主要源于四个方面:王羲之将鹅的各种姿态赋予“之”字,“鹅”即“之”,“之”即“鹅”,势态万千;王羲之精熟地运用“以奇为正”之法,每一个“之”字皆有雅正之姿、端庄之态,而点画、结体却无奇不有;王羲之极擅侧锋取妍,使每一个“之”字都秀逸婀娜,若鸾翔凤翥;王羲之深谙布白之道,于虚处经营,使每一个“之”字都意蕴丰厚、空灵萧散。文章对此进行深入解析。

关键词:势态万千;以奇为正;侧锋取妍;虚处生神

人们提起“书圣”王羲之时,必然会说到他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而提起《兰亭序》,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20个不同的“之”字。但凡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人固有一个习惯,要想把同一个字写得多变很难,而《兰亭序》中的“之”字却千姿百态、各具风采、美轮美奂,着实让人惊叹。看到这些不同的“之”字,很多人都在揣摩,王羲之是怎么写的呢?怎么能写出那么多的变化?对于这个大家都很好奇的问题,本文在此就“之”字的势态、点画、结构、用笔、布白等谈谈拙见,望能够抛砖引玉,并求教于方家。

一、鹅游纸上,势态万千

《兰亭序》中的“之”字,察其用笔,可谓势生八面,或直下,或斜入,或翻转,或逆挑,或“驰凤门而兽据,浮碧水而龙骧”,或“滴秋露而垂玉,摇春条而不长”,或“飘飘远逝,浴天池而颉颃”,或“翱翔弄翮,凌轻霄而接行”[1];观其点画,“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各具形态,变化万端,而不管如何变化,皆点如鹅头,挑、撇如鹅颈,捺如鹅身。它们所组成的每一个“之”字,都宛如鹅游纸上,让我们感受到了活泼生动的自然与生命之美。王羲之一生爱鹅成性,这些势态万千的“之”字即是他长期深入观察鹅的各种姿态的结果。而其势态之美,可从三个维度予以观察。

试看图1的“之”字:

(一)横向势态

此类“之”字皆取横势,左右伸展,为扁长之状,呈现出“鹅”的悠闲之态(图1左)。有的“之”字安静地、缓缓地游动,似乎在享受着它的曼妙时光;有的“之”字精神焕发,似乎在充足休憩后略微伸展身子,迎着微风,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有的“之”字欢快起来,头、颈、身子都动起来,如小船一般驶向前方。这些“之”字,既有一种无限延展的态势,又有一种如千里阵云般的连绵不尽的动势,令人想象无穷。

(二)纵向势态

此类“之”字皆取纵势,上下伸展,为修长之状,呈现出“鹅”的舒朗之态(图1中)。它们的头、颈、身子都舒活开来,昂首挺胸,迎风向前,充满活力,让人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春意。有的“之”字从容优雅,有的“之”字略显调皮,有的“之”字立起来一般,仿佛要张开翅膀拥抱春天。这些“之”字虽取纵势,却让人有一种横向的联想,产生一种纵与横的妙合,有着不尽的意趣。

(三)方形势态

此类“之”字皆取方势,点画聚集,呈现出“鹅”的灵动之态(图1右)。它们停下来,团起身子。有的“之”字头向前方,颈弯向后方,似乎在机警地看着什么;有的“之”字头、颈下俯,似乎啄向水中,捕捉着美食;有的“之”字头高高仰起,颈和身子缩成一团,静静地注视着水面。它们的头、颈忽上、忽下、忽前、忽后,憨态可掬,勾画出一幅幅《白鹅戏水图》。这些取方势的“之”字,如果将其笔画外廓连接起来,又可勾出一个个圆圆的团。势之方,让人感觉严肃、庄重;形之圆,让人感觉圆融、圆通。方与圆的相衬相映,意蕴无穷。

生动的势态,是《兰亭序》中的“之”字給人们最为直观也是最为突出的审美感受。王羲之之所以能够从他所痴爱的鹅的身上看到各种“之”字的势态,并让这些“之”字在他的笔下“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是因为他深谙“书肇于自然”之理。这些“之”字,有一笔书者,也有两笔书者,或轻盈、或厚重,极尽变化,又表现出王羲之高超的书法技艺。

二、以奇为正,神采淋漓

项穆《书法雅言》中云:“书法要旨,有正与奇。所谓‘正者,偃仰顿挫,揭按照应,筋骨威仪,确有节制是也。所谓‘奇者,参差起复,腾凌射空,风情姿态,巧妙多端是也。奇即运于正之内,正即列于奇之中。正而无奇,虽庄严沉实,恒朴厚而少文。奇而弗正,虽雄爽飞妍,多谲厉而乏雅。”[2]《兰亭序》中的“之”字即精妙地体现了“奇”与“正”的相反相成关系,从而神采烂然。这些“之”字,每一个都具有雅正之姿、端庄之态,而其点画、结体则无奇不有,这便是王羲之的“以奇为正”之法。

试看图2 的“之”字:

(一)点画之奇

《兰亭序》中的“之”字,每一个点画都打破固有的平正之态,从而呈现出某种奇妙之姿。它们随着整个字的势态变化而不断变化,缤纷多彩又极富内涵。

有的“之”字呈横向势态(图2左):点,向左上高仰,如一只蹲伏的青蛙,蓄势待发;挑,向右上扬起,有一股勇往直前之势;撇,极为斩截爽利,精神抖擞,而与横画的大部重叠,又使二者有一种混元之态,昂扬中又增添几分厚重;捺,一波三折,洒脱飘逸。有的“之”字呈纵向势态(图2中):点,如高高昂起的鹅头,长而空灵;挑,从点画顺势而下,起笔粗重,行笔细而劲健,若长揖之势,又有一股坚毅之气;撇,笔画转粗重,如劲铁;捺,以反捺为之,右下走势,既有承上姿,又有启下之势。有的“之”字呈方形势态(图2右):点,如花瓣,飘逸婀娜;挑,起笔处如小鸟回眸,随之曲势上仰,在细若游丝中断开一截,颇为虚灵;撇,自然顺接提画,调锋而入,走一个温婉的弧线,犹如美女舞袖,轻拂而过;捺,平正粗重中略带波澜,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兰亭序》中的“之”字,皆点画奇妙,自可细细品味。

(二)结体之奇

《兰亭序》中的“之”字,点画奇,结体亦奇。王羲之《笔势论》中云:“夫欲学书之法,先干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3]这是王羲之书法创作的深刻体验,也是《兰亭序》中“之”字为何皆为奇构的答案所在。

有的“之”字呈仰势,点画在纵线上极力舒展,形成一个条块之状,像一只高昂着头的鹅在水中游弋;有的“之”字呈俯势,点画间平均布白,每一个点画都向右上方较大幅度倾斜,如鹅在奋力向前;有的“之”字呈平势,圆状,点、挑紧连,上紧下松,如一只团起身子的鹅机警地注视着水面。这些“之”字皆非“平直相似”,而是各有其结体上的新奇之处,不仅表现出晋唐书法的奥妙之所在,也展示《兰亭序》的“以奇为正”之法。

三、侧锋取妍,秀逸婀娜

朱和羹《临池心解》云:“正锋取劲,侧笔取妍。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笔。余每见秋鹰搏兔,先于空际盘旋,然后侧翅一掠,翩然下攫,悟作书一味执笔直下,断不能因势取妍也。所以论右军书者,每称其鸾翔凤翥。”[4]这段话道出了王羲之侧锋用笔的奥妙所在,这在《兰亭序》中的“之”字上也有集中体现。

试看图3的“之”字:

有的“之”字(图3左):点带侧锋,如花瓣飘落;挑的起笔处、撇的转笔处皆带侧锋,如灵动的鹅颈。有的“之”字(图3中):点用侧锋写出,如仰起的鹅头;末笔的捺画带侧锋,如鹅尾探水。有的“之”字(图3右):点、挑、撇一笔而下,皆带侧锋,如戏水的鹅头、鹅颈前后扭动之姿;末笔的捺画结尾处以侧锋带出,既与上方形成呼应之态,又有自然的启下之势。如此等等,或轻盈、或活泼、或灵动,但都不是中锋用笔所能取得的效果。

侧锋而出,不仅点画形态极为丰富,墨的运用也会出现变化,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侧锋之妍,若美人回眸一笑,给人以无限的美的遐想;亦若舞者长袖漫挥、轻纱拂过的婀娜之姿,潇洒飘逸;又如鸾翔凤翥,曼妙无穷。如此柔性之美,是包括王羲之在内的魏晋名士赋予中国书法的一种永恒之美。

四、虚处生神,空灵萧散

《兰亭序》中的“之”字,虚处的经营都极为精妙。虚者,无也,而看似无,实则蕴含万有。《老子》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是生长、包含万物之处。《老子》亦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音、大象,无法描摹、难以言说,只有于无处方可感知[5]。《庄子》有云:“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6]物之精粗,言意之求,皆需入于无中才能察知。无,即虚,《兰亭序》中的“之”字即有突出表现。

试看图4的“之”字:

(一)笔断之虚

笔画断开,便为虚。有的“之”字(图4左)是挑画从中间断开,从而生成一个虚的区域。这个虚处蕴含着什么呢?似乎是某种势,也似乎是某种形,具体为何,难以言说,又觉得其极为美妙。至于如何美妙,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补充,正如阮籍的《清思赋》所云:“微妙无形,寂寞无听,然后乃可以睹窈窕而淑清。”又如陆机的《文赋》所云:“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二)牵丝之虚

牵丝,因极细,故呈虚态。此类“之”字(图4中),有的或一处牵丝,有的或两处牵丝,有的或三处牵丝,每一处牵丝都构成一种虚态,或为某种状态、或为某种形态、或为某种势态。而要具体说它们是怎样的形态、状态和势态,又无法说得清楚,但它们都在引发着我们无穷的美的想象。

(三)布白之虚

布白之虚是一种结构安排,是字的整体当中的虚处表现。《老子》中云:“知其白,守其黑。”笪重光《书筏》中云:“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白有各种各样的形,又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势,不仅很多黑的东西要由白来衬托,而且白本身所具有的意蕴也会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正如邓石如所云:“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兰亭序》中的“之”字,布白都甚为精妙,且每一个布白所形成的虚都极富意蕴。

如有的“之”字(图4右),右下方大量留白,形成虚处,这个虚处不仅衬托出了点画的轨迹,让人们看到一只悠游的鹅的形态,又构成鹅的身后情形,带给人们种种可能的美妙想象。有的“之”字上、左、右三面留白,三面皆虚,这些虚处为那只伸长了身子的鹅营造出一个澄澈而放逸的氛围,其所构成的鹅的四周情形也充满无穷的意味;有的“之”字上方大量留白,形成虚处。这个虚处衬托出鹅的头、颈形态,也构成一种鹅的状态、势态想象。虚处的经营使得《兰亭序》中的“之”字不仅具有灵动萧散之气,又充满神韵。

五、结语

《兰亭序》中的“之”字,书法之美难以尽说。它们为我们认识王羲之书法提供了一个集中的参照,也为我们认识魏晋书法提供了一个突出的观察点。

参考文献:

[1]王羲之.用笔赋[A].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6-37.

[2]项穆.书法雅言·正奇[A].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524-525.

[3]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启心章第二[A].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0-31.

[4]朱和羹.临池心解[A].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732.

[5]老子.老子·四十章[A].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165-171.

[6]庄子.庄子·秋水[A].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華书局,1961:572.

作者简介:

冉佳欣(1999—),女,汉族,四川巴中人。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

通讯作者简介:

刘飞滨(1972—),男,汉族,陕西西安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书法。

猜你喜欢

兰亭序
略论翁方纲定武本《兰亭序》之品鉴观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流觞曲水 千年传奇——关于《兰亭序》的人文及美学思考
王羲之与文人理想《兰亭序》
雒三桂:《兰亭序》和《祭侄文稿》都是我们应当努力学习的典范!
书法作品
你会背《兰亭序》吗?
《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书兰亭序
《兰亭序》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