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赋能和美乡村
2024-01-14郝晓雪张宏福聂东晓胡召慰
郝晓雪 张宏福 聂东晓 胡召慰
“每到周末,镇上或是周边的村民都会来我们村游玩,行走在樱花大道和茶山游步道中,别有一番景致。”竹山县溢水镇何家湾村村民自豪地说。
曾经臭气熏天的池塘,如今变成整洁美观的菜园、花园;村里“地质+数字乡村”智慧平台,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取经”;富硒赋能精准推动茶叶品质升级;凉亭、沿河景观带等正抓紧施工建设,茶旅融合正稳步推进……2021年7月以来,湖北省地质局选派驻村工作队进驻该村,持续开展“人人都是联县驻村工作队员”活动,发挥全局力量参与帮扶,短短两年多时间,何家湾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作队践行“五共”工作理念,坚持和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充分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引导群众共建美丽村庄,加速乡村面貌蝶变,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全面提升。
坚持决策共谋,助力乡村蝶变
两年多前,当省地质局驻村工作队第一次来到何家湾村时,村里道路泥泞不堪,村委会旁池塘荒废已久、杂草丛生,多户村民存在房前屋后乱搭乱建的情况……面对错综复杂的村情,工作队花费3个月走访了518户村民,厘清了村民迫切希望解决的大事、急事、难事。将建设通村主干道、建设群众活动广场、整修灌溉渠和环境卫生整治等作为第一批实事,纳入工作队的帮扶项目。
项目确定了,如何发动群众共建是难题。农民对土地的情感深入骨髓,征地难成了项目建设中的第一道坎。经过摸排,105户村民中有60多户表示要地不要钱。工作队陪同村干部一户一户做工作,有些多次登门从思想上予以开导,有些协调村民间互相置换土地,有些帮助村民发展民宿、农家乐等产业,一户一策,最终主干道顺利通车、群众文化广场也完成了建设。
吃水问题是群众的头等大事,工作队、村干部带领村民上山寻找水源,并研究形成了“寻找一处新的水源地,修建一个新的沉淀池,架设一段新的引水管,增加蓄水池进水量”的治水方案。村民得知情况后,家家户户都出力共建水源。“村民齐心协力把水挖,男女搭配笑哈哈!女人取下了金项链儿,男人勒紧了裤腰带儿……”一组村民郭光友在施工间隙编的顺口溜,正是何家湾村干群齐心引水抗旱的真实写照。
村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修建材料运不进去,大家就肩挑手抬。2人一组挑水泥,3人一组抬钢筋、抬模板,就连70多岁的爷爷们也不甘落后,一铲一铲的挖埋管子的沟。省地质局出资6万元购买材料,200多位村民用时8天将1吨多水泥、30多根钢筋和各类管材抬进山沟,挖出一条1524米的管槽,引出了一眼共同缔造的“同心泉”。
在村美丽乡村建设专场院子会上,三组村民余学全则感慨道:“我们反映的问题,有协商、有解决、有实效,大家共建热情显著高涨,村子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村子越建越美,群众的心也团结在了一起。看到自家门前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纷纷建言献策,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在一次次沟通中增强。
村里先后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环境卫生整治“积分制”评比小组等基层自治组织。此外,工作队还引导村民建言献策,收集意见建议80多条,编制成《何家湾村村庄规划》,明确了“打造示范村,建设‘幸福宜居何家湾”的5年建设目标。村民也完成了由“旁观者”向“参与者”的转变。
坚持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平台
走进何家湾村委会办事大厅,巨大的电子屏幕上,道路、山体、森林、河流等村情要素在“实景三维图”上一览无余。
“村里的地理和人文要素基本实现了数据化、信息化。鼠标一点,哪一户、哪个地块的基本情况,一目了然。”省地质局驻何家湾村第一书记张宏福介绍,何家湾村以“数字赋能”激发乡村治理新活力。通过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为村民服务提供数字通道,为政府决策提供数字支撑,为乡村发展提供数字服务。“信息有变动,都会实时更新。”
何家湾村是典型的山区村,下辖七个村民小组,但各组之间相对分散,村干部进组入户宣传政策、发布通知等既费时又费力。如何最大程度发挥驻村帮扶效果,让全村发展驶入快车道?工作队坚持问题导向,发挥局属国土测绘院在地质和地理信息方面的行业专长和技术优势,投资85万元历时8个月研发了何家湾村“地质+数字乡村”智慧平台。平台汇集全村人口、房屋、土地、河流、产业等数字信息,区分建立“地质地理、村民信息、基层党建、村务公开、便民服务、智慧农业、资产管理、共同缔造”8个板块,搭建“地质数字一张图”“人员信息一张表”“乡村治理一张网”“便民服务一站式”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布设31个摄像头、20组喇叭和1套监测系统,实现“一图感知全貌、一网了解全村”,让农业发展更智慧、农村治理更高效、惠民服务更便捷、党群关系更密切。
探索乡村“智治”,为基层治理装上数字“引擎”,不断丰富、方便群众生活。智慧平台上线以来,处置问题速度更快,对接需求更加精准,便民服务更加贴心。平台运行一年多来,村民习惯了通过手机APP了解政策、上报诉求,相关链接点击量达6万多次,真正让数字跑腿、数字惠农在偏远农村成为现实。
坚持发展共建,产业精准升级
深夜,何家湾村三盛茶业的厂房内灯火通明,村民们都在忙碌着。“以前最好的芽茶每斤1600元,现在可以卖到2600元;普茶每斤300元左右,现在可以卖到350至400元。2023年,三盛茶廠在竹山县名优绿茶大赛中获得第一名,并创立三盛富硒品牌。”何家湾村村支书喻亚军兴奋地说。
茶产业是何家湾村的传统产业,该村拥有茶园面积1800多亩,年产值接近1000万元。但受限于精深加工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当地的茶产业品牌不响,销售市场仅以本地市县为主。
当听到茶农说,村里土质好,茶叶好喝,工作队十分上心。“地质监测不就是我们的强项么。”为精准施策,工作队组织技术人员对土壤和农作物采样化验,分析土壤成分和农作物富硒含量,采集各类样品56组,高密度、立体式摸清土壤和农作物富硒含量情况,推动茶叶品质从中低端向高端升级。
“根据化验结果,我们初步发现,茶叶含硒量分布不均,有些土壤里面硒含量很高,但是茶叶中含硒量并不高,有的恰恰相反。”工作队队员聂东晓表示,纳入的不仅仅是绿茶,还有油茶。据介绍,在各方大力支持下,如今非成林的荒山退坡改梯种植茶树,全村油茶面积已经发展到3000亩,大的油茶树有茶杯粗,小的油茶树有大拇指粗。下一步,省地质局将进一步分析研究土壤和农作物中的硒含量迁移关系,并分区域开展富硒认证,让产业提质增效更具含“金”量。
目前,该村正在谋划推进茶旅融合发展,省地质局发挥自身优势,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打造智慧乡村等,将村庄打造成茶旅融合的网红景点。在省地质局的支持下,该村已建成两家民宿,2023年两家民宿收入皆超过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