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事,是梦想更是现实
2024-01-14程永锋
文|程永锋
家住黄河边(赵文昌/摄影)
“新房”,对滩区人来说,是一个多么充满喜悦和希望的名字!
1979 年,爷爷拿着上级给的每间房110 元的搬迁补助,东拼西凑刚用土坯盖完家里的新房子,我就出生了,奶奶由此为我取了乳名——“新房”!我出生的村子叫杨庙,位于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以前只是黄河两岸默默无闻的无数村庄中普普通通的一个。
很久之后我才知道,20 世纪70 年代,为解决黄河下游窄河段防洪防凌问题,黄河南展区工程实施。在东营,包括我们在内的3.2 万余名父老乡亲听从安排,以大局为重,统一迁至黄河大堤旁狭长、逼仄的房台上,原有的宅基地成了蓄凌蓄洪区。
房台是什么?以前或许只有黄河两岸的村里人才知道。房台,就是紧邻黄河大堤就地取土建成的盖房用的宅基地,它高于行洪水位、低于黄河大堤。建房台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抬高宅基高度,防止洪水到来时,把房子冲垮。
可与我同龄的新房,远不是今天我们想象中的模样,那是何等寒碜呀!包括杨庙村村党支部书记杨学让在内,11 位老书记带头拆老房、攒物料,有的甚至用上了祖坟的砖和做棺椁用的木材。我问过他们:怕吗?会有忌讳吗?他们答:不怕,顾不上。
破败的村庄,简易的秋千。摄于2014 年冬(程永锋/摄影)
当年,全村527 人只有501 间房的位置,还得刨去6 间办公室——只剩人均不到6 平方米的房台。我们一家老小8 口人,就挤在6 间家徒四壁的“新房”里。一盏昏黄的油灯、仅能通过一辆板车的狭窄胡同,是我最清晰的童年记忆。可这还不算是最落魄的。同村的程又青家,11 口人挤在不足80 平方米的院落里,一间10 平方米的西偏房,愣是先后作了二儿子和三儿子的婚房。现年85岁的程树堂老人说起自己一家的“住宅史”也是感慨万分:“很早的时候,我跟老伴儿、两个大哥和爹妈住一块儿,后来爹妈去世,家里又添了三个小子俩闺女,最多的时候5 间房住了9口人啊!因为家里穷,两个大哥直到去世也没结婚……”
可就是这样的房台村,这样的生活环境,村民们曾在那里一过就是近40 年。建新房、改善居住环境成了乡亲们最大的期盼。
昔日房台村变身现代化新社区(杨超/摄影)
2013 年,蜗居房台村近40 年的村民迎来了他们期盼已久的改变!东营市委、市政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正式实施黄河南展区村庄搬迁改造工程,规划建设11 个新型农村社区,杨庙社区自此筹建。这时的我,也以镇党委宣传工作者的身份,参与到这项改变沿黄群众生活环境的工程之中。
历时142 天,截止到2013 年11 月14 日,董集镇在全市率先完成了杨庙社区11 个村、1728 户的补偿安置协议签订。2016 年11 月底,投资7.9亿元的杨庙社区率先完成全部楼宇建设,并把所有住房全部分到群众手中。
社区群众畅谈搬迁生活。摄于2016 年夏(程永锋/摄影)
往新房的入户门上贴福字。摄于2015 年2 月17 日,腊月廿九(张泉江/摄影)
好书进乡村(程永锋/摄影)
自此,杨庙社区所辖的全部居民4790 余人终于得以告别低矮的土坯房,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安居梦”照进现实!我的父母也搬进了120 平方米的一套大房子!窗明几净,水电暖齐全,小区各项生活设施先进,新修的柏油路四通八达……爸妈高兴地一个劲儿念叨着:“这才是新房!这才是新房!”
令人无比激动和意想不到的是,2021 年10月21 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到杨庙社区考察,称赞黄河滩区“全面开展搬迁、迁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那一刻,作为房台村变迁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与记录者,我感到无比荣耀。
老年餐厅对社区60 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开放(彭默/摄影)
研学游,为社区拓展更多可能(董集镇政府/供图)
与幸福社区一道奔向未来(程永锋/摄影)
推动社区产业集群联动发展(程永锋/摄影)
不仅是房台村,从为民服务中心到老年人餐厅,再到草编加工合作社以及群众家中,总书记关注的是群众生产收入,心系的是群众生活冷暖。近年来,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框架下,杨庙社区成立了东营市首家社区股份经济联合社,开发建设特色果蔬、研学旅游、粮食烘干等14 个富民项目,打造“杨庙·沿黄沙土系列”区域公用品牌,推动社区产业集群联动发展。
作为东营市垦利区2023 年实施的重点文旅项目,“杨庙·黄河里”文化旅游度假区也于今年9 月28 日正式开园试运营。园区依托省文化体验廊道建设重点村罗盖村原址村落,分两期对140 套老房子进行了改造提升。
度假区开园时,恰逢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我多次前往采风。老旧的房屋在被赋予青春、时尚色彩的同时,也尽最大可能保留黄河古村的原汁原味。看着眼前熟悉的场景,回忆涌上心头。在园区,我还遇到了不少同村的乡亲们,他们大多已是60 岁上下的老人了,本可以颐养天年的他们主动承担起园区的后勤工作。“在这里工作很踏实”“楼房有楼房的好,老房子有老房子的好,毕竟是生活了近40 年的地方”……我的父亲也是个念旧的人,黄河里刚开园的一个月里,他重操旧业,拿起锅铲,为园区的餐饮店制作佳肴。冷空气来袭,我心疼他下厨辛苦,他却说:“才干了一个月,还没干够呢。”
如今的杨庙社区建有社区服务中心、活动广场、商业农贸市场等公共设施,天然气、水、电入户,集中供暖,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谁来了都会说,俺们这儿的生活跟城区没什么两样!
10 多年来,我用相机记录下了滩区迁建的点点滴滴,定格了乡亲们建房、抓阄、搬家、住楼等各个时段的幸福瞬间,如今,也在记录着果蔬合作社里乡亲们的笑和黄河里园区内的人来人往、新兴业态。可我知道,黄河两岸的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我对这片热土的记录也才刚刚开始。当乡亲们的生活在不久的将来由小康走向更富裕的时候,我会用这些照片告诉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黄河两岸的人们,曾经做过多么了不起的事,未来,他们还会在母亲河的怀抱里,做更多更了不起的事!
改造提升后的老房子让老杨庙人回忆往昔,同时也展望未来(彭默/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