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博物馆,与孔子隔空对话
2024-01-14郭笑
文|郭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孔子博物馆的定位及建设指明了方向。转眼十年过去了,孔子博物馆作为全国乃至全球唯一一座以孔子命名的大型博物馆,在文化『两创』方针指导下,成为了与『三孔』齐名的新时代儒家文化新地标。在这里,与孔子隔空对话,就明白为什么当年颜回会发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感慨。让我们走进孔子博物馆,领略历史文化的恢宏,汲取它所承载的智慧和力量!
以高大的书墙为投影屏,光影变化间营造出高山仰止的文化氛围(郭笑/摄影)
仰之弥高 用儒家文化引领对话
“孔子博物馆,占地面积260 亩,总建筑面积5.5 万平方米,各类陈列面积共1.7 万平方米,是社会科学类名人专题博物馆。它拥有70 余万件藏品,闻名于世的藏品包括明代以来的30 余万件孔府私家文书档案、宋代以来4 万多册古籍图书、8000 多件明清衣冠服饰以及大量与祭祀孔子有关的礼乐器。请您随我一起走进孔子博物馆,聆听圣人的教诲。”
这是11 岁的红领巾讲解员徐恩多烂熟于胸的讲解词,别看她年纪小,从事讲解工作已经两年。“我以前觉得历史和儒学有点儿深奥,自从妈妈给我报名加入红领巾讲解员后,我就爱上了儒家文化、爱上了历史,也希望可以通过讲解,让更多的人喜欢儒家文化。”
孔子博物馆副馆长杨金泉说:“我们馆一天接待人次最高已达2 万人次。来孔子博物馆参观的60%以上是青少年,虽然他们不一定全部领悟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但是通过参观,他们可以了解孔子的方方面面,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们加深对孔子的理解,生发敬畏之心,才能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走进博物馆,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高远意境。序厅名为“大哉孔子”,高大的书墙作为投影屏,播放着介绍孔子生平的短片,光影变化间营造出高山仰止的文化氛围,让参观者心灵为之震撼,让人们带着这份敬仰去实现与孔子的隔空对话。
圣迹厅陈列(郭笑/摄影)
穿过展厅,就像是穿越回孔子的时代,让参观者看到孔子,走近孔子,认识孔子。年过古稀的“马扎大爷”是孔子博物馆的“常客”,每次来这里,他都要带着一个小马扎,在每个展厅前,坐在马扎上一字一句抄写展陈介绍。“活到老学到老,这里有最全面的孔子故事,有最丰富的孔府文物,有历史的厚重,有文化的滋养。来博物馆与孔子对话,对我来说是一种思想的升华。”
儒家文化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传承发展,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依托孔子博物馆,让儒家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年过古稀的“马扎大爷”是孔子博物馆的常客
钻之弥坚 用现代科技深化对话
近年来,孔子博物馆充分发挥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势和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优势,已由单纯的文物保管、文物征集转变为兼具文物展览、社会教育、文化传播等职能的重要机构,通过打造互动性数字化展馆,让文物“活”起来。
孔子博物馆最具特色的是其现代化的展陈方式:这里有可以跟随体感互动,让青少年学习拜师孔子的装置,人们站在可视的显示屏前,可向孔子行礼,拜孔子为师,并与孔子及孔子的弟子们合影,培养人们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来自山东艺术学院的研究生王毓哲是孔子的“铁粉”,这次来孔子博物馆终于实现了“拜师”的梦想,成为孔子第24174 位弟子。
在圣迹厅,孩子们在触摸投影屏,他们惊讶于孔子那鲜活的故事,就像孔子已经走到他们身边,教他们礼乐文化。圣迹厅投影采用大型多媒体和空间相融合的方式,呈现孔府旧藏明彩绘版36 幅圣迹图,“36 幅图是独立的,也是静态的,我们想要把它变成一个像电视剧一样连续的,就从中选了13 幅把它联动起来,从孔子的出生一直到孔子的最后时光,用一种非常巧妙的形式展现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杨金泉说,让观众在参观展厅的时候可以进行互动体验,增强他们对孔子的认识和了解。
所有的展厅都充满了“科技味儿”:参观者可以利用电子屏幕,给孔子“发微信”提出问题,倾听孔子的解答;也可以在“愿闻子志”互动装置上留下对参观体验孔子博物馆的感触,写下自己对孔子思想及其文化的了解;最有趣的是“稷下学宫互动体验装置”,人们通过触屏的方式可以与诸子百家“头像对对碰”,玩乐的同时,也是与诸子百家思想的碰撞;在出口处还有一处三维文物魔墙,200 余件文物及各种版本的《论语》一览无余,让意犹未尽的参观者再次回味儒学的魅力。孔子博物馆的展陈学术性和趣味性并存,让参观者印象深刻,钻之弥坚。
三圣像互动体验装置(郭笑/摄影)
参观者可利用电子屏幕给孔子“发微信”(林琳/摄影)
文物是博物馆工作的立身之基,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做好馆藏文物的保护,是孔子博物馆的立馆之本。2021 年,国家文物局重点项目——孔子博物馆珍贵文物数字化项目落地,工作人员对本馆3889 件珍贵文物开展了数字化采集、考古线描图绘制,同时推进藏品管理平台、数字资源平台建设等工作。
小学生在“愿闻子志”互动装置上留言(郭笑/摄影)
让广大青少年走进孔子博物馆触摸历史是博物馆“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林琳/摄影)
科技让文物“活”起来,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孔子博物馆用科技手段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文化告诉观众,让更多的人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了解文物、了解孔子、了解儒家思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润物无声 用社教活动展开对话
随着孔子博物馆社教工作的不断提升与完善,更多百姓从中获得精神滋养,优秀传统文化犹如燎原之火,正在温暖更多人。
尹明星是孔子博物馆“元老级”的志愿者,负责馆藏讲解、游客引导等工作,“我是曲阜人,我想要把家乡、把儒家文化宣传出去,让更多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据他介绍,博物馆志愿者团队现有180 人,最小的7 岁,最大58 岁。其中有位名叫孔祥岳的志愿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临沂人,每周都会自己开车带着两个孩子过来做志愿服务。”尹明星经营着一家网店,虽然有时志愿服务与店里的生意起冲突,但是他仍旧乐此不疲。他把志愿工作比作“诗和远方”,帮助别人了解儒家文化,也能让自己更加充实快乐。这充分体现出大众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的热爱。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让广大青少年走进博物馆,触摸历史、博物致知,是博物馆“以物教人”“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孔子博物馆创新开展“孔子密码”课程,自实施以来,通过与学校、第三方资源的合作,大批中小学生来到博物馆现场,参观展厅、开展团组讨论和动手实践;该课程被曲阜当地众多的中小学校引入校园,更有青海杂多藏族小学定制开设该研学课程;“孔子课堂”还先后落地香港、上海、成都、泉州4 城6 所学校,已累积服务学生范围近2 万人,目前仍不断有学校表达签约意向。
参观者通过三维“文物魔墙”再次回味历史,感受文物的魅力(郭笑/摄影)
厚重的历史筑起了孔子博物馆的根基,丰富的馆藏赋予了孔子博物馆底气,时代的命题彰显了孔子博物馆的使命。孔子博物馆对人们润物无声的教化,让我们能够实现与先贤的隔空对话,博物馆的工作者们通过各种方式活动,传播、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正如知名学者杨朝明所说,“让学术研究‘落地’,让儒家文化浸润人心,孔子博物馆是一个重要的平台。创新教育形式、宣传形式,利用这个平台,参观、学习、研讨、交流,实现对外传播,进行文明对话。让它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落脚点。”
文物鉴定专家与文物爱好者交流文物知识(王毓哲/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