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追光三十载 接续奋进新征程
2024-01-14华南陈晰
华南 陈晰
2023年的11月,属于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在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简称“中青科协”)成立三十周年之际,“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日”全国活动月活动全面开展。该活动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激励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矢志奋斗、科技报国。
在江西、四川、吉林、山东、海南、北京、江苏,活动以示范带动与规模动员相结合的形式,牵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集中开展“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累计开展活动210多场,线上线下带动8万多名青年科技人才参与,签订科技成果转化、揭榜挂帅项目累计金额27.8亿元,在短期内迅速提升活动参与度和品牌影响力,唱响“科技强国 奋斗有我”的主旋律。
1993年,中青科协正式成立。30年来,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中青科协在团中央、全国青联的指导下,在历届会员的共同努力下,聚焦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和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积极履行职责,发挥资源优势,协会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30年来,中青科协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履行为党团结凝聚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职责使命,开展中国青年科技创业奖、博士服务团、中国青年科技奖、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科技之光青年讲堂”、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日等重点品牌工作项目,引领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30年来,中青科协以青年科技工作者、高校学生为重点对象,致力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青年人才成长和服务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广泛团结凝聚青年科技工作者。六届会员在这方平台汇聚、交流,砥砺成长,走向成熟,奋战在科技自立自强的最前线。
三十年,再出发。中青科协跨过而立之年,在新征程上迈出崭新一步。新时代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们,正立足自身岗位,以青年之力担历史之责,以青春奋斗回应党和国家召唤,勇闯无人区,敢抢制高点,努力取得更多创新成果,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出绚丽之花。
江西赣州,这片富含稀土重要战略资源的红土地,从来与科技创新、科研攻关紧密相连。秉持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在这里求实创新、协力攻关。
11月8日,500余名青年学生、青年教师、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汇聚江西理工大学(赣州三江校区),“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日”全国活动月·江西站活动、江西省“科技之光青年讲堂”百千万计划首场宣讲报告会在此举行。
四位江西省“科技之光”青年宣讲团成员围绕科技领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环保领域、农业领域作宣讲报告,20个项目获评首批科技创新赋能青年“揭榜挂帅”攻关行动成果……一场场活动,汇聚起科技报国的青春力量。
“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辛苦不怕吃苦的意志品格。”这是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航空工业首席技术专家徐朝梁,在宣讲报告中阐释的科学家精神。
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江西省农科院农业工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艳大,以《智慧稻作技术助力乡村振兴》为题,宣讲了自己立足江西,以科技赋能农业产业发展的奋斗历程。
赣州富尔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喻玺,在宣讲中讲述自己带领团队破解稀土永磁产业绿色发展重大难题——实现稀土永磁固废资源绿色高效回收再利用的故事。
在题为《尾矿利用,让有色更绿色》的宣讲报告中,江西理工大学矿物加工系主任严华山讲述了他和团队如何通过各种方法去尝试,推出可推广的铜尾矿大规模建设化应用技术。
坚定创新自信、努力攻克关键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攀科技高峰,四位宣讲团成员真诚务实、富有激情的分享,感染着现场的青年代表们。
持续两小时的宣讲,气氛热烈。活动结束,意犹未尽的青年代表们纷纷涌到台前,将宣讲团成员紧紧围住,有的抓住难得的机会请教专业问题,有的结合宣讲内容提出自己的建议,也有的请同伴给自己与心中“偶像”合个影……科技之光耀眼夺目,宣讲团成员成为青年争相追逐的“星”。
取得成功的道路充满艰辛,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深刻领会科学家精神的科学内涵,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既能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创造能干事、干成事、成大事的良好环境,也能引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活动当日,正逢寒流来袭,户外秋雨绵绵,陡增几分寒意。会场内,青年代表之间讨论却持续升温,大家交流项目思路,探讨实验方法,思想碰撞、相互融匯,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
当天活动现场,还发布了科技创新赋能青年“揭榜挂帅”攻关行动20个中榜项目。中榜项目的青年科技攻关团队,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不但致力于向科学技术的深度和广度探求,而且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科技支撑。
赣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田辉介绍,2023年8月,江西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九条举措》,全方位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赣州将乘好政策“东风”,做好“筑巢引凤”文章,打造按需求才、以产聚才、靠缘引才、错位抢才、刚柔用才、人尽其才的人才生态,打造青年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的青春赣南。他表示,赣州市热切期盼更多青年科创人才齐聚赣州,也将热诚提供更多机会、更大舞台、更优服务,推动青年与赣州实现“双向奔赴”,为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注入更强劲的青春动能。
国家的出路在创新,创新的未来在青年。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手上的时候,如何勇于接住,并且奋力向前奔跑;如何肩负起这一代人的担当,走好新的长征路,宣讲团成员和青年科技工作者们,正在用自己的坚守与实践给出答案。
11月14日,绵阳市梓潼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
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一行参观邓稼先旧居、两弹历程馆,敬献花篮、举行缅怀仪式,深刻感悟“两弹一星”精神。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文献实物,一段段感人故事,再现了邓稼先、王淦昌、郭永怀等科学家们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隐姓埋名、无私奉献、埋头苦干、攻坚克难的情景。
这里被称为“两弹城”,是我国继青海之后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决策和指挥中心。“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王淦昌、于敏等杰出科学家在这里艰苦奋斗、以身报国。青年科技工作者们在这里重温红色精神,感悟初心使命,从老一辈科学家不计得失为党工作、至真至诚为国奉献的光辉历史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
四川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日”全国活动月四川站就在这里拉开帷幕。青年科技工作者们围绕国防科工、军民融合主题开展宣讲交流,充分展现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坚持“四个面向”,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助力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精神面貌。
“我们年轻科技工作者要继续传承和弘扬以陈能宽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创造的‘两弹一星’精神。”在活动现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党校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办公室主任李建强讲述了“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陈能宽隐姓埋名,以身许国的动人事迹。
中物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黄越,分享了青年突击队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努力奋斗打破国际技术封锁的故事。
中青科协会员、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研系列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梁金刚做了主旨演讲,他说,核研院为国家原子能事业培育出大量人才,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出了重大贡献。“知难而进,众志成城”的200号精神,也感染着我们新一代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将个人成长与祖国发展相结合,是我们每个青年人的目标。
在绵阳活动现场,还有许多戴着红领巾的小观众,他们认真聆听,明亮的眼睛里闪动着梦想的热情。红领巾讲解员、来自科技城春蕾学校的少先队员郝悦然分享了自己一家和核事业的特殊缘分,她说,作为成长在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只有在今天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积蓄能量,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明天才能有底气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才能不负“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听了科学家的感人故事、生动的科学主旨演讲,绵阳中学英才学校的少先队员刘洋希有些激动地说,我觉得原子核非常有趣,也很“厉害”。我有一个愿望:长大后要成为一名研究原子核的科学家,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
作为本次活动的一部分,“科技之光”青年宣讲团成员还走进西南科技大学,为同学们带来一场科学知识的盛宴。
中国地质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北京市学联副秘书长邱昆峰;全国青联常委、中青科协制造与工程科学专委会秘书长、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研究员胡所亭;全国青联委员、东华云计算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郭浩哲;中青科协理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雷鹏分别以《找矿战略行动与青年科技创新》《走进创新重识科技》《科技强国 青年有我》《一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健康中国梦》为题,为同学们做了生动宣讲。
两个多小时不知不觉过去,现场的同学们仍感到意犹未尽。“今天很荣幸能参加‘科技之光青年讲堂’学术交流活动,我感到受益良多。”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学院的徐翔同学说,“邱昆峰老师讲的‘信者常定,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这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正因为有很多像他们这样的杰出科技工作者,才会有我们今天如此强盛的中国。作为一名研一新生,我要带着坚定信念刻苦学习,希望以后能够为中国科技进步献出一份微薄之力。”
在启动仪式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与四川绵阳工业园签订共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协议,并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科技强国奋斗有我”——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倡议。
聚青春之火,燃科技之光。熱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将继续激励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扎根科研岗位,践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誓言,以奋斗之青春为推动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初冬吉林,已是千里冰封,银装素裹。
“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日”全国活动月·吉林站系列活动“科技强国 奋斗有我 就在吉林”,却为冬日北国汇聚起青年科技报国的融融暖意和磅礴力量。
11月1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中国青年科学家助力吉林创新发展论坛”举行。论坛上,“大咖讲”环节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省科协副主席陈学思进行了《科学家精神与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主旨报告,从吉林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讲起,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阐释了对推出更多高水平成果,留住、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的看法。
青年科技工作者们围绕“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分享了他们扎根吉林、科技报国的成长故事,讲述他们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奋斗经历和人生感悟。“为国家科技发展建设出力所带来的成就感,是再多物质条件不能代替的。”
全国青联委员、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炜,有感于吉林省和长春光机所对人才的重视,留学回国后选择这里。他结合自己科研创新经历,作了《践行科学家精神助力东北全面振兴》的主题分享。吉林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吉林农业大学教授魏健,所讲的题目为《一粒中国种 一颗中国“芯”》,从农村走出,在知识丰满后又毅然决然回到了家乡大豆产业的振新中,荣誉与责任相随。他说,自己的梦想始终与中国大豆产业复兴紧密相连。全国青联委员、长春科技学院技能开发中心教授刘洋,就“聚焦技能人才培育助推吉林创新发展”进行了主题演讲。全国青联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周帆,讲述了在智能交通方面的科研经历和思考。
“大咖”与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宣讲,令在场300余名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學生既感动,又振奋。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光学硕士徐永博说:“在今天论坛现场,陈院士还有各位领导都让我感受到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重视。从几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身上,我深深体会到自己与他们的巨大差距。作为一名学生,现在要利用长春光机所的优越条件和学术资源,努力提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为未来国家发展需求尽一点绵薄之力。”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图像部博士生徐婉莹深受触动,“作为长春光机所的研究生,我一定会继承老一辈科学家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科研精神,同时继续提升自己的学术视野和科研能力。陈学思院士讲的把科研实际转化为产业成果,让科研成果服务社会、国家,这对我很有启发。”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吉林制造业基础雄厚,科教资源丰厚。11月17日、18日,中青科协代表团成员、东北地区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走进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吉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黄大年纪念馆”,学习黄大年教授的先进事迹;在吉林省辽源市,开展“青科沙龙·走进吉林”活动,对吉林启星铝业有限公司、格致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厚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参观考察……所到之处,大家感受到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加快推动科技创新、致力于产业升级的火热氛围。
如今,重视人才、留住人才成为吉林省的重要工作。2021年4月8日,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来到吉林大学,向广大高校学子发出了“创业有你 ‘就’在吉林”的号召和邀请;同年12月29日,景俊海再次来到吉林大学,做了一场“奋斗有我 ‘就’在吉林”创业就业宣讲报告。次年,吉林省出台人才政策3.0版,有了政策加持,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来到吉林、建设吉林。
活动期间,大家也感受到这片土地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望。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空间一部博士生董航说:“这次活动让我意识到吉林省对科技人才的重视,也意识到了科技创新对东北发展的重要性,意识到青年一代应该也必须具备强烈的创新精神,勤勉努力、不懈奋斗,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
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东南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吴刚在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吉林有着丰富的创新资源和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营造了良好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他希望中青科协的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胸怀“国之大者”、勇攀科技高峰,为助力吉林创新发展、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青年力量。
11月22日,山东济南,“中青科协走进济南—数字经济赋能省会高质量发展”主题论坛举行。
当下,以数据要素为驱动的数字经济正加速演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高质量发展需要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变革催生新的发展动能。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主战场。作为工业大省,山东全力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培育数字时代新动能,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工业转型升级插上“数字翅膀”,产业数字化步伐全线提速。
围绕数字经济、数字科创,西南科技大学特聘副教授、俄罗斯政府金融联邦大学客座教授霍建文,中青科协会员、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技师、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主任助理甘霖,山东省青年创新人才协会会长,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赵勇,分别就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数字技术逐渐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相关议题,进行主旨演讲。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怎样用“数”破译城市运转密码?如何数智力量,用“数”赋能特色优势产业? ……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教授、国家“杰青”翟季冬谈到,随着智能模型的不断发展,对算力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大。如何充分发挥和优化国产算力以满足大模型对算力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赵志刚在题为《发挥超算资源优势,助力大模型研发与落地》的报告中,深入分析了大模型研究与应用面临的突出问题,同时围绕广域分布式训练、大模型压缩优化、低资源高效微调、行业大模型研发等方面给出了基于超算的解决方案。
“超算青年智启未来”青年科学家创新发展大会人工智能青年科学家论坛上,院士与青年科技工作者现场对话,数字科创领域专家学者、青年企业家和济南市大数据局等有关市直部门,重点园区相关负责同志等进行主旨演讲,共同探讨在数字化时代浪潮下,济南应如何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实现省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跨越。
在这样一个开放、互动的交流平台上,推进学术和产业合作交流,实现以会聚才、以会引才、以才兴业,推动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让人工智能更好赋能美好生活,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们收获颇丰。
活动期间,举办了数字科创园区济南行活动,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走进山东省科创集团、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浪潮高端服务器生产基地、浪潮科技园、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重汽科技园等国家重点数字经济企业及产业园区,实地探访,全方位了解山东未来产业布局、创新载体以及人才发展机遇和环境,近距离领略山东数字科创发展成就,促进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互利互助,推动实现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交流合作。
近年来,山东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坚定不移将“打造数字强省、智慧山东”作为现代化强省建设的重中之重,印发《山东省“十四五”数字强省建设规划》,奏响数字山东建设的时代强音。在这片沃土,青年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在各自岗位上刻苦攻关、施展才华,为科技自立自强而奋斗。
初冬海南,依然轻风悠然,椰影荡漾。2023年11月30日,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汇聚海南海口,参加“科技创新赋能海洋经济”——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日全国活动月·海南站主题活动。
当下,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培育壮大海洋产业、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进一步创新海洋生态技术,大力发展海洋环保新技术,用科技创新赋能低碳、循环、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助推海洋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是海洋强省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这其中,科技创新必不可少,围绕这一话题,厦门大学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游伟伟,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海南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沈俊义,中青科协信息与电子科学专委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导航系统部副主任徐颖三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就个人当前研究和行业发展进行了主题演讲。中青科协会员、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科学研究部副主任杜梦然等四位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畅谈如何在各自领域努力突破制约、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分享了个人的感受和思考。
“叔叔,你知道我的梦想吗?”活动现场,稚嫩的童声唤起人们心中对儿时梦想的回忆。海南省红领巾讲解员骆家诚,扬起头向站在他身旁的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高级技师周皓问道。
这是活动现场的动人一幕,两代人以中国自主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为主线同台演讲,在一问一答中,周皓向新一代青少年回顧“奋斗者号”研发历程和科技工作者们的奋斗故事,将“科技追光”的精神接续传递。
活动期间,代表们还走进崖州湾科技城等海南科技高地,了解海南深入推进种业、深海、航天科技创新成果,了解“政产学研用”创新链条。
“海南自贸港建设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将继续开拓创新、不辱使命,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为海南经济社会腾飞贡献力量。”“科技报国、创新为民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我们作为科技工作者不懈奋斗的动力之源和时代担当。深海是不可多得的宝藏之地,要认识和开发深海,我们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方面掌握关键技术”……代表们纷纷表示,要准确把握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充分激发和释放青年投身科技强国建设的潜力和活力,服务“国之大者”,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
中青科协副会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尹波代表中青科协表示,中青科协将积极组织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聚焦人工智能等孕育重大产业变革的关键共性技术领域,搭建跨领域交叉融合创新的平台和项目,深层次参与高水平科技创新;推荐青年科技人才参加高端国际会议,发挥跨领域的学科优势和青年科技人才群体智力优势,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交叉领域,推动“小而美”、“高互动”的对话和交流;进一步号召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面向青少年开展宣讲,推动各级少先队聘任科技人才担任校外辅导员,让科技之光照亮强国梦想。
12月10日,北京海淀。来自全国航天、信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近3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齐聚一堂,共话培育“新质生产力”。
活动现场“大咖”云集,中国工程院院士、流体密封工程技术专家、机械设计及理论专家王玉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等院士专家发表主旨演讲。
王玉明院士认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牢牢抓住人工智能这个“牛鼻子”,把通用人工智能发展提升到“两弹一星”的高度,打造更为“统一、高效、开放”的协作体系。
杨宏院士介绍了中国空间站的建造经验,分享了科研路上的感悟和启示,号召青年科技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求真务实、敢想敢干,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今天的活动提振了气氛,增添了动力,我感到收获特别大!”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博士研究生冯金璐说,有机会面对面听几位院士的讲课,让自己进一步打开了思路,对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自己研究的农业领域可以有什么样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冯金璐也是北京“科技之光”青年宣讲团成员之一,她表示,今后的宣讲中,要用好青少年话语体系,既要讲好生动的故事,也要做好农业知识的科普,引导广大青少年厚植家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徐晓在发言中指出,广大青年要矢志科技强国建设,传承科学家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谱写科技强国的青春篇章;要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科技前沿领域,加快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一大批国家所需、人民所要的科技创新成果;要聚焦新质生产力,瞄准新技术新领域新模式,助力推动建立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相互协调的创新联合体,形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强大合力。
中青科协理事、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研究院类脑智能芯片研究中心主任杨玉超就是一位在新技术领域不断突破的科学家。2015年,杨玉超从美国学成归国,加入北大,从事关于忆阻器、类脑计算、存算一体芯片、人工智能硬件、神经形态器件等方面研究。他感慨,自己切身感受到国家对于科技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感受到了强大的支持。2015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很难想象一个刚回国的青年教师能有机会承担这么高端的项目,有幸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一分子,将把自己的研究紧密结合国家需求,希望真正解决产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青科协会员、中航沈飞民机设计师赵东阳曾参与C919大型客机、AG600水陆两栖大型运输机的设计工作,他说,国产大飞机的研制过程,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不断突破、不断钻研的过程,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使用,还有很多的困难挑战,要不断地去克服、解决。在创新发展的浪潮当中,我们青年要发挥自身创新精神,推动自己所在领域的技术创新,让中国的大飞机赶超世界。
在本次活动上,北京市“科技之光”青年宣讲团成立,首批吸纳了50余名宣讲员,将陆续走进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中小学、社区等地,开展科学家精神、前沿科技、科学普及等主题宣讲。
北京市青联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研究员李文斌说,医疗行业是一个交叉性学科。将人工智能、基因测序等前沿技术跟现有临床诊疗技术相结合,可以提高疑难杂症的诊断效率。作为“科技之光”青年宣讲团成员,希望把科技前沿跟临床诊治相结合的科普带给公众,让大家了解一些新的诊治观念。
汉京晓是北京市热力集团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他表示,近年来在能源行业涌现出了很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工作者很高兴能借助“科技之光青年讲堂”这样一个平台,宣传青年人在新时代挺膺担当、有所作为,永攀科技高峰的精神,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
海淀区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也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在本次活动现场,揭牌成立了中国青年科技成果转化北京服务中心、北京市青年科技人才协会,为首都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起与区域人才政策、科创园区和科技企业交流的平台,助力北京“三城一区”建设,打造首都人才高地。
中青科协理事、氪星创服董事长董博表示,参加活动的很多青年科技工作者都从事交叉学科,是新质生产力产业转化功能的重要力量。在交流中感受到新时代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除了本身的专业科研能力過硬之外,对家国情怀有很深刻的认同和理解。他们视野开阔,思路开放,也更敢于创新求变。中青科协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了交流对话的平台,让大家很有获得感。作为科技创新创业的服务者,今后要继续锁定国家最新的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来打磨服务产品,为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活动期间,青年科技工作者还围绕“未来信息科技与大模型应用产业数字发展”、“虚拟现实与科幻领域产业发展”、“绿色能源转型与未来民机(民航飞机)发展”三大主题开展了参访调研与对话交流,为北京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未来产业策源高地建言献策。
12月14日,南京东郊国宾馆院内,蓝色与红色相互映衬的“科技强国 奋斗有我——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成立30周年”挂旗道路两旁,置身其中便让人感受到科技报国、奋斗青春的昂扬激情。
这里,是“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日”全国活动月暨中青科协成立30周年主题活动主会场。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徐晓,江苏省委副书记、省委组织部部长沈莹出席会议并致辞。团中央、全国青联、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有关部委、单位负责同志、院士代表出席会议。开幕式由第六届中青科协会长,东南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吴刚主持。历届中青科协会员代表等300人现场参加活动。
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一、二、三届中青科协会长白春礼在致辞中回顾了中青科协自成立以来,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开展的中国青年科技创业奖、博士服务团、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等重点品牌工作项目,希望中青科协继续履行为党团结凝聚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职责使命,引领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第五届中青科协会长潘建伟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努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制高点,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责无旁贷,要以青年之力当历史之力,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敢抢制高点,努力取得更多创新成果,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出绚丽之花。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一届中青科协会员樊代明作主旨分享。在“科技之光青年讲堂”环节,三位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中青科协第六届理事张鲁川,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李川,第二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南京鼓楼医院副院长魏嘉,分别围绕攻克世界科技前沿难题、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作主题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专家贲德,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长、“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叶聪,紫金山实验室毫米波芯片青年研究团队,进行了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的同台宣讲,令人感动。跨越历史时空,不同年代的科技工作者,怀有同样赤诚的科技报国之情,艰苦奋斗、创新奋斗、接力奋斗的故事中,饱含矢志不渝的情怀与始终传承的科学家精神。
本次活动还启动了“青年科学家百城行”项目。“青年科学家百城行”将组织青年科技工作者,通过资政建言、揭榜挂帅、提案建议、成果转化等途径,形成推动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的系列成果,推动区域青年科技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升级,搭建起青年科学家以科创之力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进一步增强中青科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贡献度。
中青科协会员代表、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在东南大学分领域参加6场中青科协2023年学术年会,并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南京玄武人才港参观调研。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