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参产区变迁及不同时期种植、市场情况分析△

2024-01-13杨相吴卫刚郭亮杨帅赵璐智慧周盛茂刘照东张明旭

中国现代中药 2023年11期
关键词:野山参人参产量

杨相,吴卫刚,郭亮,杨帅,赵璐,智慧,周盛茂,刘照东,张明旭

北京中研百草检测认证有限公司,北京 100007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1]。2022 年,人参年需求量高达3 万t,随着人们对大健康产业,尤其是中药产业关注度的提升,人参的年需求量将持续上升。由于人参对生长环境要求严格、连作障碍严重、种植管理复杂、种植技术含量高等问题,导致可用人参种植土地逐年下降、种植成本连年上升,人参的产量和质量受到严重的威胁[2]。

按照生长环境的不同,人参分为野山参、移山参和园参三类。其中,野山参为山野林海中自然生长的人参,其生长过程未经任何人工管理,又称作山参、真人参。野山参自然生长周期较长、生长地区比较分散,但价格昂贵、资源锐减,濒临枯竭。野山参移栽、山移、家移、籽趴、秧趴、池底等都归类为移山参。园参是人工种植的人参,一般常见的类型有普通参、边条参和石柱参等,其在人参市场中占比最大[3-5]。

对人参的产地变迁及不同时期产量、面积、市场行情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对未来人参的发展做出合理规划,进而保障人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人参的产地变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并用文字记载人参的国家。历代本草均有对人参的记载。《道地药材标准汇编》第66 部分对人参的历代产区进行了详细的考证,结果表明,人参最早产于山西上党(潞州)及辽东等地,后因资源枯竭,至明代之后,基本以东北为主产地。东北人参被历代医家所推崇,被奉为道地药材,核心区域东北长白山山脉为中心,包括吉林抚松、集安、靖宇,辽宁宽甸、桓仁及周边地区,黑龙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等地区[6]。

2 野山参、移栽参、园参的发展历史

2.1 野山参

距今约4000 多年就有人参的文字记载。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记载:“人参三桠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椴树相寻”[7]。仲伟同等[8]指出秦汉时期的人参为野山参。明朝永乐年间,野山参的产区由上党转向了山海关以外,1609 年寻挖野山参10 多万株。康熙中期,采参业达到了鼎盛,人参主产区继续东移至长白山以北乌苏里江流域锡霍特山脉。1858 年,我国野山参生产区退缩至东北长白山脉一带,产量进一步减少。自20世纪90年代起,乌苏里江以东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野山参通过边贸、民贸等形式涌入中国市场。从此,中国市场野山参数量大增。目前,林下参也归属于野山参。

林下参的出现已有400 多年,与栽培参几乎同时产生。其大面积播种始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20世纪60年代,有些参场和集体农社注意到野山参短缺及可能供不应求的情况,开始发展林下参种植。20世纪80年代初,在农村大包干改革中,有些集体林下参基地拍卖给个人,使林下参面积得到扩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3 年10 月27 日行文,对野山参定义为“自然生长于深山密林下的野生人参或‘林下籽’经过若干年后能完全体现野山参特征的可视为野山参”[4]。

2.2 移栽参

清代东北已成为中国人参经济活动的中心。清初,东北采参业掌握在八旗贵族手中,实行八旗分山采参制。官采民亦采,在很短的时间内辽东近处的人参几乎被采挖殆尽,参场逐渐东移,参价越来越贵,偷采者也越来越多。山东、山西都是中国人参的古产区,凡来东北偷采人参者都是对人参有一定了解的人,或者由有经验的人员带领采挖,这些人必然会把中原地区人参的栽培知识带到东北来。由于人参资源日渐稀少,采参者为多获利便将小参移植在适当的地方进行人工培养,待质量足时挖出交官参或出售,这就是秧参。秧参的出现始于清初或更早时期,据《抚松县人参志》记载“抚松县栽培人参已有420 余年的历史”[9],据此考证秧参应出现在明代的中后期。最早记载东北秧参的是康熙年间的从《辽左见闻录》“人参产于边外深山中,近则千里,远至数千里,开铁诸邑亦间有。得之者移植盆中以供清玩”。实际上这就是秧参的栽培,也是我国盆栽人参的最早记录[10]。

2.3 园参

我国人参栽培史可追溯至西晋末年。《石勒别传》记载:“初勒家园中生人参,葩茂甚”[3]。据此记载,人参栽培距今已有1680 余年。我国人参栽培情况在唐、宋、元、明、清均有明确记载。万历二年,辽东六甸开拓之后,人口激增至6 万余人,除一部分人从事农业耕垦外,大部与原东山土人一起从事采集、捕猎等经济活动,尤以采参、捕貂为主。他们在长期采参劳动中逐渐摸索出了人参的栽培方法[9]。特别在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我国的人参栽培迅速发展,到了同治年间人参栽培达到繁盛时期,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栽参企业。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参产业发展迅速。我国人参的种植方式包括林地栽参和非林地栽参。林地栽参为主要模式,一直沿用至今。在1998年国家“天保工程”启动后20年时间里,通过大量试验和不懈探索,非林地栽参方面已攻克了主要技术难题,非林地种植人参现已大面积推广[11-12],具体发展历史关键节点见图1。

图1 野山参、林下参、园参的发展历史关键节点

3 改革开放以后不同时期人参的种植情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参产业经历4 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人参产业扩张期。这个时期主要特点是人参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参户数量增多,产量随之也在增加,人参种植经验也逐渐趋于成熟。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2 年的人参产业的震荡期。这个阶段产业的快速发展,使人参产量快速增加,供给过多,价格下降。第三阶段是2003—2012 年的人参产业恢复期,政府重新调整人参产业,将人参产业的发展视为一项重要的产业。第四阶段是2012 年至今的人参产业增长期,我国对人参产业给予了一些政策支持,将人参产业作为特色发展产业[14]。

3.1 产业扩张期

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以计划经济为主。整理了1978、1979、1982、1983、1991 年各省园参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数据。

1978 年全国有15 个省份种植园参,而到了1991 年全国种植园参的省份缩减到8 个。计划经济时期虽有多数省份有人参种植,但多数省份未有人参产出。计划经济初期,全国多数省份均发展人参的种植,计划经济后期,人参的种植省份逐渐集中,99%以上的园参资源均分布在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与园参种植的道地产区和主要产区的情况保持一致。其余省份园参的种植面积不足1%,山西省、河北省、云南省等地均有人参种植。此外,1978—1991 年,吉林省的园参面积从57%增加到69%,呈逐渐上升的趋势。黑龙江园参的种植面积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1978—1983 年,园参的种植面积相对稳定,基本维持在15 万亩左右,1991 年园参面积大幅度增加,年种植面积达到35 万亩左右,是1983 年的2 倍多。1991 年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关键节点,人们开始逐渐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随着我国的园参交易更加自由及万良长白山园参市场的建立,市场需求陡升,人们大力开展园参的种植,这是园参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关研究表明,1978—1985年人参的单位面积产量为1.0~2.5 kg·m-2,人参鲜货的价格为25~30元/kg,人参的折干比为3.5~4.0,人参的单位面积产值为50~80 元/m2[15-18]。1986 年,人参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到4.2 kg·m-2。

3.2 产业震荡期

计划经济后期,园参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有显著的提升,且全国产量仍以东北三省为主。东北三省园参的产量数据可客观地反映全国园参的产量变化情况。由图2 可知,吉林省和辽宁省在这一时期均有园参产出,而黑龙江省未找到相关数据的记载。此外,1990 年吉林省园参的产量为1.92 万t,1995—2000 年吉林省园参的产量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年产量低于1990年。直至2001、2002年园参的产量才有小幅度的提升。

图2 1990—2002年人参产业震荡期园参产量

20 世纪90 年代初到2002 年是园参产业震荡期,园参价格急剧下滑,产业发展缓慢。当时园参的产量过剩,远高于市场需求量。2000 年国内人参产量达到峰值,之后由于人参种植面积减少,供给减少,以及韩国高丽参品牌的冲击、2002 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凡是以园参为原料的制品,不能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园参产量难以快速增长[14]。

1994 年,人参的产量为2 kg·m-2;2000 年,人参的产量为1.3~1.9 kg·m-2,人参鲜货的价格为25~30元/kg。

3.3 产业恢复期

由图3可知,2003—2012年园参的产量呈增长的趋势。2005 年园参产量大幅度增加,2008、2011 年园参的产量达到这一阶段的高值,2005年、2008年、2011 年较2002 年园参产量增长幅度分别为57.0%、80.5%、98.0%。2003—2012 年是园参产业恢复期,随着政府对园参种植产业的扶持和种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园参的产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此外,原卫生部正式批准园参(人工种植)为新资源食品,园参被允许进入食品领域,药食同源的放开,激发了市场活力。2012 年9月,人参作为新资源食品获批,从政策法规上为我国人参产业的恢复期发展提供了保证,该时期人参现货产量为1.00~1.25 kg·m-2,吉林省延边地区可达1.00 kg·m-2,黑龙江省为0.75~1.00 kg·m-2,北京及河北省为1.00 kg·m-2左右[20-21]。

图3 2002—2012年不同省份园参产量

另外,由图3 可知,2007 年黑龙江省的园参产量开始提升,表明黑龙江园参的种植也受到了重视。而随着黑龙江种植园参的出现,吉林种植园参在全国的占比也逐渐降低。

据统计,国内人参市场呈逐步增加的趋势,国内人参市场的需求量:2000—2002 年为2000 t、2003—2004 年 为3500 t、2005 年 为4200 t、2006 年为4500 t。

3.4 产业增长期

由图4 可知,2013—2020 年园参的产量仍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从吉林省的数据分析,其园参产量增长幅度较小,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黑龙江省园参产量在全国所占比重逐渐增加,从2007 年的13%增长至2020 年的34%。吉林省园参产量的下降、黑龙江省园参产量的增加,表明园参的产区正在逐渐发生变迁。随着园参需求量的增加,国务院已明令禁止林业部门新批“去林栽参”用地,可用参地的面积逐渐减少,产区变迁是园参产量可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举措。2012 年至今是园参产业飞速增长期,园参被批准为“新资源食品”后,随着政府的重视、龙头企业的参与、研究机构的科技支撑等,园参产业进一步壮大,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条件。

2011—2018年人参的市场需求量呈显著的上升,2018 年我国对人参鲜品需求量已经达到了46 709 t,呈现出质的飞跃,这可能与人参食品、保健品的开发密切相关。

园参的主要产区正在逐渐发生变迁,最开始的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吉林省,但受到土地和林地的影响,园参的主要产区正向黑龙江省转移。此外,园参的产量受市场经济体制、政策、土地资源、种植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从4 个方面做出改进和规划将有利于园参产量的稳定增长。

4 不同经济时期园参的市场情况分析

由图5 可知,2011 年园参的价格开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这也印证了2011 年园参市场需求量的增加。经过4年(1个周期)的发展,园参的供需关系逐渐达到平衡,园参的价格在2014、2015 年处于高点,2014、2015 年的园参产量较低,导致了价格的升高。2017—2021年园参的价格逐渐趋于稳定。

图5 2004—2021年园参的价格

5 发展对策

人参发展过程中应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科技引领和支撑,全面构建园参产业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国内外各类科研院校的合作沟通,围绕制约园参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积极为企业搭建产学研交流对接平台,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以园参为纽带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技术创新联盟等,实施集体攻关,突破技术难关,掌握核心技术,支持企业申报科研项目,力争在园参新品种、种植技术、新产品研发等重大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此外,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也是保证人参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加大品牌宣传。坚持公益性和商业性宣传相结合,利用产业扶持资金撬动企业自有资金,共同开展品牌宣传。二是进一步创新品牌运营模式。创新激励机制,将品牌运营商与品牌产品生产企业结成紧密的利益联合体。三是强化品牌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原料可追溯、产品有认证、市场有监管的质量保障体系。四是加强园参系列产品的开发,提高产品层次,拓展市场份额,满足市场需要[22]。通过上述措施的综合推进,我国人参产业可以实现规模化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促进人参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野山参人参产量
2022年11月份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2.9% 铅产量同比增长5.6%
今年前7个月北海道鱼糜产量同比减少37%
水中人参话鳅鱼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野猪、鹿和野山参
清爽可口的“水中人参”
野山参粉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
2018上半年我国PVC产量数据
聚首京城 专家研讨百年野山参
吃人参不如睡五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