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自我调节疲劳、抑郁情绪与短视频使用的交叉滞后研究*
2024-01-12庄瑷霞刘明理
庄瑷霞 刘明理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湘潭) 411201 △通信作者 E-mail:liumingli@hnust.edu.cn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人[1]。因环境质量低下、父母监管不当,农村留守儿童会更多地面临情绪与行为问题[2-3]。近年来,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深受人们的喜爱[4]。在强大的推荐算法下,短视频能预测每个用户的兴趣,并根据用户以往的浏览记录为其推荐个性化视频,使用户沉浸其中[5]。短视频是指个体通过网络平台创建并传播时长小于5分钟的在线视频[6]。根据我国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短视频平台的用户规模已达10.26亿[7]。被视为“数字弱势群体”的留守儿童也渐渐成为使用短视频的重要增量来源[8]。由于家庭关爱的缺乏易使他们在短视频中寻找情感寄托与安全感[9],但短视频中呈现的不良内容、网红效应可能会造成其产生非适应性认知或情绪问题[10],同时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与社会认知的关键期,强化此阶段儿童合理使用短视频,关系到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因此,探究农村初中阶段留守儿童使用短视频及相关问题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限自制力模型认为,人类自我控制能力基于有限资源,个体在进行自我控制活动中会消耗自身资源。自我调节疲劳是指个体消耗了超过自我控制能力的心理资源所导致的持续性疲劳状态,即出现一系列的消极认知、情绪和行为[11]。因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差,所持有的心理资源易被耗尽,个体一旦消耗了一定的心理资源后易使其更多的使用网络[12]。研究发现,随着心理资源的耗竭,个体更容易陷入不健康的自我消耗方式[13],即可能持续观看短视频呈现的搞笑段子、热门视频。但持续观看短视频会使个体面临大量他人的积极化信息[14],一旦脱离短视频面对现实生活时,其往往需要控制由于比较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同样也易陷入自我调节疲劳。
抑郁是一种由于无法应对外部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是农村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15]。研究表明,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可降低个体对抑郁的控制能力[16]。处于心理资源耗竭的状态时,会增加个体产生各种抑郁、焦虑的可能性[17]。同时认知行为模型认为个体心理失调可能会出现非适应性的上网行为[18],即产生抑郁情绪的个体可能通过浏览短视频来达到缓解抑郁的目的。但横向研究表明,短视频使用显著正向预测抑郁[10]。短视频软件拍摄者可利用滤镜美化自己,从而掩盖自身瑕疵以迎合大众审美,而频繁接触易导致个体对自身形象产生消极态度,从而产生抑郁情绪[19]。根据自我概念分化假说[20]和社会比较理论[21],个体观看短视频时面对大量的完美信息,倾向于向上社会比较[19],导致自我概念模糊,加之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便是父母关爱缺失,因此他们易产生敏感自卑心理,从而诱发个体抑郁情绪的发生[22]。另外根据情绪“拓展-建构”理论[23],消极情绪会消耗心理资源,出现认知受阻及影响行为控制的表现[24]。研究表明,具有消极情绪的个体易消耗更多的心理资源[25],从而产生自我调节疲劳。
综上所述,目前各变量之间主要以横断面研究为主,时间序列上的变量关系研究缺乏。采用交叉滞后技术能从时间序列上考察变量之间的准因果关系,使研究结论更具有意义与推广性。本研究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自我调节疲劳、抑郁情绪与短视频使用的相互关系进行交叉滞后分析,以期为探讨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短视频使用的关联因素,为此群体合理使用短视频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对湖南省某农村中学7~9年级的留守儿童进行间隔16周的两次追踪调查,调查前已取得研究对象的同意。2023年2月(T1)进行第一次施测,获得有效被试273名(男生130人,女生143人)。2023年6月(T2)进行第二次施测,获得有效被试259名,被试流失率为5.13%,其中男生121人(46.72%),女生138人(53.28%),7年级106人(40.93%),8年级85人(32.82%),9年级68人(26.25%),平均年龄为13±0.92岁。
1.2 方法
1.2.1 短视频使用 采用梁晓燕[19]改编的短视频使用强度量表,共6个题项,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将各题项转化为标准分数,平均分数越高,则个体短视频使用强度越高。本研究中,T1、T2时点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73、0.79。
1.2.2 自我调节疲劳 采用Nes[11]编制的18个项目的自我调节疲劳量表,王利刚[26]在此基础上修改为16个条目,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明自我调节疲劳程度越严重。本研究中,T1、T2时点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78、0.82。
1.2.3 抑郁情绪 采用Kroenke[27]编制的PHQ-9评定学生的抑郁水平,共9个题项,采用0~3分4级评分,总评分范围0~27分,评分越高,代表抑郁情绪水平越高。本研究中,T1、T2时点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6、0.89。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26.0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描述性统计,利用Mplus 8.3进行交叉滞后分析和模型比较。
2 结 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分别对T1、T2的原始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使用未旋转的主成分因素方法,结果T1的9个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其中第一个因子解释了总变异的22.89%(小于临界值40%);T2的7个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其中第一个因子解释了总变异的27.11%(小于临界值40%),表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2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以性别(男、女)为组间变量,以测量时间(T1、T2)为组内变量,以自我调节疲劳、抑郁、短视频使用为结果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在初中留守儿童短视频使用方面,性别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F=4.27,P<0.05),T1与T2时点女生的短视频使用得分均高于男生。在初中留守儿童自我调节疲劳方面,性别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F=12.01,P<0.01),T1与T2时点女生的自我调节疲劳得分均高于男生。其他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2.3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见表1),无论从同时性还是延时性角度看,三组变量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T1、T2的自我调节疲劳与抑郁情绪、短视频使用均呈显著正相关,T1、T2的抑郁情绪与短视频使用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变量间存在跨时间的同步性。自我调节疲劳、抑郁情绪与短视频使用在T1、T2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变量间存在跨时间的稳定性。因变量间同时满足跨时间的同步性与稳定性,故进行后续的交叉滞后分析。
表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r)
2.4 交叉滞后分析
考虑到性别与研究结果变量相关,将性别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中。同时,采用追踪数据构建4个模型(M1、M2、M3、M4)检验交叉滞后关系,M1模型只包含自我调节疲劳、抑郁情绪、短视频使用自回归路径的基线模型;M2在M1的基础上增加了自我调节疲劳、抑郁情绪对短视频使用的预测路径;M3在M1的基础上增加了短视频使用对抑郁情绪、自我调节疲劳的预测路径;M4在M1的基础上增加了自我调节疲劳、抑郁情绪与短视频使用的交叉滞后模型。各模型比较发现(见表2),M3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同时为了简化模型,因此采用M3来解释初中留守儿童自我调节疲劳、抑郁情绪与短视频使用之间的准因果关系。
表2 各模型拟合结果及其比较
交叉滞后分析结果显示(见图1),在控制了前测的抑郁情绪与短视频使用后,前测自我调节疲劳对后测的短视频使用与抑郁情绪作用不显著;在控制了前测的自我调节疲劳与短视频使用后,前测抑郁情绪显著正向预测后测自我调节疲劳;在控制了前测的自我调节疲劳与抑郁情绪后,前测短视频使用显著正向预测后测抑郁情绪。
图1 初中留守儿童自我调节疲劳、抑郁情绪与短视频使用的单向交叉滞后模型(M3)
3 讨 论
相关分析显示,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自我调节疲劳、抑郁情绪与短视频使用具有稳定同步的相关性。运用交叉滞后技术结果证实诸变量之间具备准因果关系,其中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短视频使用是抑郁情绪的原因变量,抑郁情绪是自我调节疲劳的原因变量。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在自我调节疲劳、短视频使用上具有性别差异,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这可能由于处在青春期时期男生与女生的发育速度不同,女生的心理发展较男生快,因此对情绪、行为的控制能力较弱。同时相比较男生,女生更容易在短视频上关注时尚、娱乐类视频[28]。而抑郁情绪的性别主效应不显著,与以往研究一致[29],可能是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男生或女生都易陷入负性情绪的原因所致。
交叉滞后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前测短视频使用显著正向预测其后测抑郁情绪。以往的横向研究发现,短视频使用对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19],本研究中证实了在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群体两者存在因果关系。同时证实自我概念分化假说和社会比较理论。针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而言,父母监管的缺失使他们更易获得智能手机,短视频中一系列的网红、炫富视频易使个体形成上行社会比较[30],同时也导致他们盲目跟风、审美扭曲及价值观异化,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造成自我概念认知混乱[31],进而易出现抑郁等消极情绪。短视频注册门槛低、内容丰富多样,而留守儿童经常浏览短视频也使个体对平台的亲密度提高,长此以往,与监护人存在代沟,责怪父母不懂他们,导致亲子间经常发生冲突与矛盾,由此也产生抑郁等消极情绪。但如果留守儿童适当的浏览短视频,不过多依靠观看短视频带来的经验与技巧去解决问题,而是选择寻找相应的社会支持并做出判断,可能会减少其消极情绪的出现。这提示教育工作者、父母要关注留守儿童短视频的使用状况,预防抑郁情绪的出现。
交叉滞后结果也表明,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前测抑郁情绪显著正向预测其后测自我调节疲劳。初中生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生理与社会心理、情感将发生巨大的改变,针对留守儿童而言,面临困境时他们很难及时与父母沟通,不能得到父母的支持与帮助,从而增加其出现抑郁情绪的可能性[32],同时具有较多负性情绪的初中留守儿童可能会持有更少的心理资源。这一研究结论证实了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更易出现负性情绪,这会窄化个体的注意范围,降低其认知与思维的灵活性,因此长期消极的情绪体验可能损害青少年的积极心理资源[33-34],出现自我调节疲劳。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出现抑郁的风险会大大增加,当出现消极情绪,造成自我控制资源的不足,会出现各种认知、情绪、行为上的失控。但本研究结果未表明留守儿童自我调节疲劳预测抑郁情绪,提示当孩子的自我控制资源消耗过多,出现自我调节疲劳状态时,教育者不用过多担心,及时给予关注与支持可能会使孩子恢复自身的心理资源。诚然,本研究仍存在不足,针对留守儿童短视频使用与心理健康问题是长期性的,许多问题短短几个月无法确切求证,但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方向,未来研究应进行全年或多年的追踪研究,深入调查留守儿童短视频使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