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校园足球差距审视及其发展研究
2024-01-12吴超伟
吴超伟
(合肥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合肥 230601)
2009 年4 月,全国校园足球活动正式启动。2014 年11 月,校园足球活动管理权回归教育系统,由国家体育总局移交至教育部。2015 年3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改革推进校园足球发展〔1〕。2019 年8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全面推动足球运动的普及和提高〔2〕。《方案》和《纲要》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和层次指引着我国校园足球的发展,意味着促进校园足球的高质量发展已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在各项政策引领和资源投入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市积极推进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在足球普及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农村校园足球发展滞后等问题〔3-4〕,这显然与《方案》和《纲要》的目标相偏离。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城乡校园足球发展,不仅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乡村体育振兴的外在动力,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目前学界主要从教育学、体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视角对我国校园足球的整体开展现状、发展对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但对城乡校园足球的对比和深层次研究相对缺乏。校园足球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建设工程,由城市校园足球和农村校园足球两大重要子系统构成,两者的关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这就要求必须突破视野局限,抽象到一个更高层面来分析。基于此,本研究从生物学“共生理论”的新视角对城乡校园足球发展进行对比分析,针对城乡校园足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旨在为促进我国校园足球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城乡校园足球发展为研究对象,抽样选取安徽省皖北、皖中、皖南三大片区9 个市的90 所小学(城市小学45 所,农村小学45 所)作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检索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电子文献60 余篇,借阅校园足球、共生理论相关著作两部,全面了解国内外有关共生理论和校园足球发展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2.2 问卷调查法 设计教师和学生问卷各1 份,并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利用承办安徽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国培、足球教师培训、安徽省小学足球夏令营、安徽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复核等机会,与安徽省部分地市中小学建立广泛联系。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采用现场与问卷星相结合的形式。教师问卷每所学校发放2 份,共发放180 份,回收180 份,有效问卷180 份(城乡学校教师各90 份);学生问卷每所学校发放20 份,共发放1 800 份,回收1 794份,有效问卷1 778 份(城市学校894 份,农村学校884 份)。
1.2.3 实地考察法 利用安徽省教育厅组织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复核的机会,作为专家组成员实地走访调查安徽省部分地市的城区和乡村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1.2.4 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拟定访谈提纲对多位校园足球专家进行面对面、电话和微信视频访谈,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1.2.5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 软件对回收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1.2.6 对比分析法 对城市与农村小学校园足球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共生理论的基础内涵1897 年,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提出共生的本质就是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5〕,这是“共生”一词首次被提出。随后,共生概念得到生物学家们的进一步认识,并衍生出广义和狭义两个维度。狭义的共生仅指不同生物间的组合状况和利害关系,而广义的共生概念认为自然界就是一个共生体,所有物种之间需要相互和谐才能共生共荣〔6〕。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共生现象也存在于世界各系统中。共生系统由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环境、共生模式4 个要素构成,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动态地影响着共生状态的发展〔7〕。20世纪中叶以后,共生理论日趋成熟并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逐渐被借用于社会学科领域,寻求共生发展成为学界的重要议题〔8〕。尽管共生理论应用于不同学科的表现不同,但均能反映出合作共存的中心意旨、互利互补的基础内涵、和谐共进的发展目标。
2.2 共生理论在城乡校园足球发展中的适用性分析
2.2.1 共生理论在城乡校园足球发展中应用的理论逻辑 共生理论虽属于自然科学的理论,但可以通过类比、借鉴的效应机制应用于社会科学。共生理论应用于城乡校园足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后盾。首先,共生理论本身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共生哲学既能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又能为事物发展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和谐社会”“一体化发展”等发展理念正是基于共生哲学的基础之上提出的,这些理念对促进社会发展意义重大。运用共生理论分析城乡校园足球发展不仅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还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其次,城乡共生发展内嵌于共生理论内涵之中。共生范畴涉及的领域广、层次多、内容丰富,城市与农村的共生发展本身就是共生理论的重要内容与子课题〔9〕。城市校园足球和农村校园足球分别隶属于城市和农村,二者共生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和适切性。最后,校园足球具有教育属性。城乡校园足球既是城乡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探路工程。促进城乡校园足球互惠共生发展,既是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也是促进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2.2 共生理论与城乡校园足球发展的现实呼应一是基本要素的整合。城乡校园足球系统由城市校园足球和农村校园足球两个子系统构成,与共生理论的共生单元相对应。参与者、场地器材、经费、政策、资源等成了城乡校园足球系统的质参量〔10〕,各质参量复杂、可变,构成共生系统的共生界面、共生环境,影响共生模式。二是发展过程的契合。目前,我国的城乡校园足球发展非均衡化问题严重,城市校园足球与农村校园足球关系总体表现为二元对立的病态共生形态,寻求城市校园足球与农村校园足球合作互补、共同发展的常态关系格局与共生理论强调共生状态由病态到常态的演变过程巧妙贴合〔11〕。三是发展目标的融合。城乡校园足球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校园足球与农村校园足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与共生理论的互惠共生发展模式相融合。
2.3 城乡校园足球开展的差距对比分析
2.3.1 城乡学校学生足球认知、兴趣、动机和参与行为差异对比分析 城乡学校学生足球认知、兴趣、动机和参与行为差异对比见表1。学生是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主体,研究表明,对足球认知程度越深、兴趣越浓厚的学生参与足球活动越积极〔12〕。我国校园足球于2009 年启动,经过十余年的宣传与推广,学生对足球的认知、兴趣、参与意识都有了很大提升。但经过调查数据对比发现,城乡学生在足球参与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城区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动机主要是锻炼身体、结交朋友、增强技能,而农村学生的参与动机主要是增强技能、锻炼身体、应付体育课,反映出一定的功利性。学生观念上的差异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学校足球氛围不浓厚,另一方面是农村学生的体育意识薄弱,每周课后参与足球锻炼1 次及以上的农村学生只有27.6%。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学生有充足的课后时间,学业压力相对减小,但是学生没有参与足球运动的兴趣、习惯,因而无暇参与足球运动。由此可见,目前的校园足球只是少部分学生参与,农村学生的足球参与程度较低,不仅与校园足球提倡的“广泛普及、人人参与”的口号背道而驰,同时也是我国足球发展的一大瓶颈。
2.3.2 城乡学校足球师资差异分析 足球教师在校园足球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肩负着指导学生进行足球运动和培养学生足球兴趣、自觉参与意识的重担。近年来,随着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力度的加大,城乡学校的足球师资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城乡学校足球师资差异性指标对比见表2。数据调查显示,城乡学校的足球师资水平发展仍然极其不均衡,农村学校的足球师资水平处于劣势。我国校园足球优秀的足球教练人才比较少,农村本身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就更难吸引或是挽留足球人才的驻足〔13〕。
表2 城乡学校足球师资差异性指标对比
2.3.3 城乡学校足球教学情况对比分析 开设足球课是学校更好地发展校园足球的有力保障。城乡学校足球课教学情况差异性指标对比见表3。数据显示,城乡学校足球课的开设情况差异较大。城市小学基本能以不同形式开设足球课,而大多数农村小学都没有将足球课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之中。大部分城市学校能按照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足球课教学,而只有不到一半的农村学校能按照大纲进行教学,通过访谈得知部分农村学校只是偶尔在其他体育课教学中,加入些许的足球教学内容,这样零散的教学,不足以保证足球教学的连续性,因而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2.3.4 城乡学校校园足球课后训练情况对比分析城乡学校校园足球课后训练情况差异性指标对比见表4。数据显示,城乡学校校园足球课后训练的开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除了校足球队建设情况和周训练次数的差异,农村中小学课余足球训练缺乏相应的训练计划。进一步调查得知很多农村学校只是为了应付参加校园足球联赛而已,没有比赛也就没有训练。在部分有训练的学校中,他们训练的时间、次数都是不合时宜的。量变引起质变,没有训练量的积累就不会有学生体质增强和技能水平提高的质的改变,农村校园足球的课余训练情况不容乐观。
2.3.5 城乡学校足球竞赛情况对比分析 竞赛是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核心环节〔14〕。校园足球竞赛的有序开展能吸引更多教师、学生参与到校园足球中来。城乡学校足球竞赛情况差异性指标对比见表5。数据显示,城乡学校在具体落实开展校园足球竞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每学年开展班级联赛的农村学校仅占55.6%,每学年参加区县级联赛的农村学校仅为33.3%,经常参加其余校际比赛的仅为17.8%。开设班级联赛是校园足球活动的基本要求,参加校园足球联赛是让各农村中小学进行交流沟通共同提高的重要途径。缺少竞赛的组织与参与,不仅会影响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而且会影响学校的足球氛围,进而影响整个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
2.3.6 城乡学校足球文化建设对比分析 没有广泛参与的校园足球得不到真正的发展,没有浓厚的氛围校园足球则会流于形式。城乡学校每学年校园足球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对比见表6。数据显示,城市学校较为重视校园内足球文化的建设,注重校园足球宣传,经常组织与校园足球相关的摄影、征文等文娱活动,经常开展这些活动,既能娱乐学生身心,也能较好地营造足球氛围。反观农村学校,除了有62.2%的学校进行了校园足球宣传,其他的校园足球文化活动开展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可见,城乡校园足球的文化建设情况差距比较明显。
表6 城乡学校每学年校园足球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对比
2.3.7 城乡学校场地器材差异对比分析 城乡学校场地器材的差异性指标对比见表7。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校园足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学校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与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之初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调查数据显示,安徽省城乡校园足球的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差距较大,农村校园足球在发展过程中受限于基础的场地、器材等,尽管有的学校有不太标准的场地,但场地面积、球的数量等直接影响农村校园足球的普及与发展。没有良好的场地和器材,不仅会对校园足球的“学、训、赛”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会增加学生练习过程中受伤的风险。
表7 城乡学校场地器材的差异性指标对比
2.3.8 城乡学校足球开展经费保障对比分析 要想开展好校园足球不能少了经费的支持,经费主要用于整个校园足球联赛的推广、宣传、管理以及各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器材供应等多个方面。没有经费的支持,学校足球活动的开展将无法高效运转。城乡学校经费保障情况差异性指标对比见表8。调查数据显示,在安徽省校园足球活动开展过程中,经费紧张的问题仍然存在,且城乡学校经费支持差异较大,农村学校经费不足尤为突出,很多学校经费无法满足正常的足球活动需要。虽然国家每年针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会有专项拨款,但是我国地缘广阔,真正分配到各个学校的经费却不多,有的城市学校有社会赞助,兴许能勉强开展各项足球活动,但大部分农村学校无法获得足够的经费支持,开展活动步履维艰。
表8 城乡学校经费保障情况差异性指标对比
2.4 基于共生理论视角的城乡校园足球差距析因校园足球的发展是多维度、层次性及系统性的〔15〕。城市校园足球和农村校园足球互惠共赢发展是城乡校园足球共生发展的理想状态。然而,目前城乡校园足球发展问题较多,未达到互惠共赢的理想状态,分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4.1 共生程度弱,共生单元关联度低 共生单元是组成共生系统的基本物质条件〔16〕。城乡校园足球共生系统的共生单元由城市校园足球与农村校园足球构成,两者以学校为依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而共生程度和关联度则是刻画共生单元之间的联系程度。目前城乡校园足球共生程度较弱,共生单元的关联度较低。首先,参与者思想观念的差异。城乡学生在对足球的认知、喜爱程度及参与足球运动的意识、动机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再加上城乡学校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这些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不利于共生状态的发展;其次,共生单元间地位不平等。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城市,造成农村学校场地、经费、师资等各方面都落后于城市学校,农村校园足球在城乡校园足球共生关系中完全处于弱势地位,长期地位的不平等,不利于共生关系的改善;最后,共生单元间的互动少。目前,城市校园足球和农村校园足球的交流互动少,具体表现在,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或各项校园足球活动都缺乏相互交流互动,不利于共生程度的加强。上述主客观因素,影响了系统共生程度,降低了共生单元的关联度。
2.4.2 共生界面单一、不畅通 共生界面是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之间发生共生关系的途径和渠道〔17〕。城乡校园足球的共生界面由质参量足球教学、训练、竞赛、足球文化建设等构成。为了促进校园足球更好地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国足协分别发布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和《中国足协青少年训练大纲》等一系列指导性纲领〔18〕,但是城乡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执行不一。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未能按照指南和大纲组织“学、训、赛”,校园足球文化建设也是良莠不齐,造成城乡校园足球的开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共生界面无法充分利用。目前安徽省城市校园足球和农村校园足球现存的单一共生界面是校际联赛,城乡学校通过足球联赛进行足球技战术交流比拼,但是由于教学训练水平不一,造成实力相差悬殊,城乡学校之间比赛经常出现大比分差距,反过来又影响农村学校开展校园足球的积极性。此外,竞赛体系混乱,比赛少,再加上受疫情或其他不可控因素影响,有的学校甚至一年都没有比赛,严重影响了城乡校园足球的共生界面,造成共生渠道闭塞不通畅。
2.4.3 反向环境抑制,共生环境有待优化 共生环境是指影响共生体的外部因素的总和,可分为正向、中性、反向环境,分别发挥促进、中立、抑制的作用〔19〕。分析影响城乡校园足球共生环境的因素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3 个方面展开。在政治方面,国家对农村学生的体育教育越来越重视,相关的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学生体育活动指导意见的制定,以及一系列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广泛开展校园足球等政策的落地实施,对城乡校园足球的开展提供了保障。在经济方面,国家对校园足球的经费投入也在逐步加大,并逐步有社会资源投入到校园足球,城乡学校的硬件设施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在文化方面,校园足球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大,校园足球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同,家长越来越支持孩子踢足球。上述因素构成了我国城乡校园足球共生发展的正向环境。和正向环境相对的是反向环境,城乡学校落实相关政策制度的不一致,参与者思想观念的差异,城乡校园足球经费投入的非均衡化,场地器材等硬件资源的配置差异,农村学校校园足球文化的匮乏等,这些负面因素构成反向环境,反过来又抑制了我国城乡校园足球的互惠共生发展。
2.4.4 共生效益低,共生模式缺乏可持续性 共生模式是共生单元间发生共生关系时选择的行为模式,可分为寄生、偏利共生、互惠共生3 种〔20〕。在寄生、偏利共生模式中,共生单元都是间歇、不平等的共生关系,不利于城乡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安徽省乃至全国大多数省份的校园足球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城市校园足球与农村校园足球的地位不平等,城乡校园足球共生所产生的效益低且不均衡。城市校园足球无论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在足球师资等软件资源建设方面都远远领先于农村校园足球的发展,因此,目前安徽省城乡校园足球的共生发展模式是以偏利共生模式为主,此模式不利于城乡校园足球的可持续性发展。
2.5 城乡校园足球共生发展策略
2.5.1 缩小观念差距,提高共生单元内在关联度共生单元间的关联度会随着系统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21〕。城乡校园足球参与者包括学生、教师、管理者,共同构成城乡校园足球共生系统中的重要质参量。城乡校园足球共生系统中农村校园足球长期处于弱势地位,造成农村学校的学生、教师、管理者在校园足球的思想观念上与城市学校的学生、教师、管理者存在差距,这种思想上的差异不仅会造成参与者行为上的差异,还会降低共生单元的关联度,从而制约共生模式的发展。改变这一状况,不仅需要加大宣传力度,突出农村校园足球发展的重要地位,还需要思想上扶持弱势群体。在管理者层面,寻求发展思路的转变。农村学校领导不仅应重视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而且应转变发展思路,加强与当地足协、社会培训机构的合作,加强与城市学校的交流,提升农村校园足球竞争力。在教师层面,寻求开展思路的转变。农村学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校园足球不仅仅是在城市的学校开展足球活动,也不仅仅是在特色学校开展足球活动,更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新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形式,营造参与氛围,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在学生层面,寻求参与思路的转变。正确认识参与足球活动的意义,减少足球参与的功利心态,参与校园足球不仅仅是进行足球竞赛,还可以有多种形式,重要的是在参与足球运动中成长。
2.5.2 促进互动交流,构建多元化共生界面 首先,建立教师流动通道,加强足球教师资源共享。可建立城乡学校足球教师双向流动机制,促进城乡学校足球教师的互动交流。充分整合优秀的足球师资资源,提高优秀足球师资的资源利用率,为城乡校园足球互惠共生发展提供师资上的均衡;其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课程、训练资源共享。加大网络资源建设,实现优质资源的区域共享;再次,促进区县级校园足球夏令营、满天星训练营的举办,细化参与规则,加强城乡学校师生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双方在参与目标等方面的了解程度〔22〕;最后,搭建“学、训、赛”交流平台。在教学上,培养足球教师共同体,设立一体化目标,达到足球教师与体育教师的互补。在训练上,发挥社会青训机构的桥梁作用,加强城乡学校校园足球的联系,维持学生训练的稳定性、延续性。在竞赛上,继续完善城乡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加强监督,确保学校开展校内足球联赛,保障学生参与度。优化校园足球联赛的层次性,组织组别、水平更细化的区域联赛,鼓励农村学校积极参与,加强城乡学校交流的同时提高校园足球联赛的质量。
2.5.3 加强各方面保障,营造正向促进的共生环境正向环境是城乡校园足球互惠共生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城乡校园足球的发展应平衡经济环境、协调政策环境、改善文化环境,三位一体地营造正向促进的共生环境。一是营造平衡的经济环境。经济是校园足球发展的基础,是缩小城乡校园足球差距最有效的措施。继续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缩小城乡校园足球在硬件设施、活动开展运行等需要经费支持方面的差距。二是营造协调的政策环境。完善城乡学校体育政策体系,加大各类保障中小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的法规、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坚决杜绝这些政策成为各级政府以及学校领导的“面子工程”。落实区域结对帮扶政策,增强农村学校教学力量,结合城市与农村的各自特点取长补短。完善城乡校园足球升学政策,打通学生成才通道,吸引更多的农村学生参与足球运动。优化教师奖励政策,适当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足球人才进入农村中小学。三是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配合响应政府及地方教育局、体育局的相关政策,提高外界对校园足球的了解,减少负面影响,提高学生、家长、社会的满意度,营造浓厚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
2.5.4 遵循共生规律,构建互惠共生发展模式 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指出共生单元的能量分配不断趋于均衡有一个过程。因此,城乡校园足球互惠共生模式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有一个过程,应遵循共生规律。当前,在国家层面,需做好顶层设计,扶持农村校园足球的发展,进一步加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合理性布局,重点推进城乡结合区域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发挥其辐射、渗透和扩散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农村校园足球的发展。在学校层面,提升农村校园足球的竞争力,加强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在足球文化、竞赛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使城市学校树立校园足球名片提升知名度,使农村学校获得更多的专业技术和人才支持,从而实现双方的互补共赢。城乡校园足球共生发展模式演进是螺旋上升的过程,互惠共生发展模式是最终的目标取向。只有遵循共生规律,创造条件,促进双方在共生关系中相互依存,共同进步,才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互惠共生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