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教育支出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2024-01-12刘洋
刘洋
摘要:财政教育支出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社会劳动力就业有着一定的影响。文章通过国家统计局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在理论的基础上对财政教育支出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教育支出对就业效应存在着全国性显著影响,并且各地区之间存在异质性。提出建议,综合完善财政教育支出的投入机制;财政政策的实施应因地制宜,同时各地區应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调整相应措施。
关键词:财政教育支出;劳动力就业;地区异质性
一、引言
教育是立国之本,在我国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都占据着显著地位,其平稳健康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财政教育支出的影响。自1949年后,我国更加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财政教育支出也在不断增加。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财政教育支出作为财政支出的关键一环,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进行宏观调控、提高国民素质、解决发展不均衡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针对新时代新征程提出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我国社会劳动力就业形势总体上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但目前就业整体水平不高,各省份就业质量差异较大,存在着就业人数多、就业结构待完善和就业品质低等问题。
影响就业形势的因素众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财政教育支出。综合已有的相关研究来看,直接对财政教育支出对劳动力就业效应的定量实证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利用代表这两个经济变量的数据,构建面板数据,应用固定效应模型来分析财政教育支出与劳动力就业的关系。
二、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针对财政教育支出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学者们进行了深入探讨。邱兆林等(2015)认为教育支出存在滞后效应,当期和滞后一期教育支出对就业具有负向影响,但滞后两期教育支出对就业的正向影响更大,总体来看教育支出对就业具有正向影响。张铭洪等(2016)将包括财政教育支出的科教文卫支出引入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中进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科教文卫支出对就业在短期和长期里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姜扬(2021)进行实证研究表明提高教育支出的比重和效率可以产生显著的就业效应。
据此提出假设1:财政教育支出对劳动力就业具有促进作用。
财政教育支出的劳动力就业效应并非始终保持不变,其具有异质性。陈贵富等(2015)应用随机效果面板单位概率模型来分析政府财政支出和就业的关系,得出结论:地域差别显著影响着财政支出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宋晨泽(2022)运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提出财政政策在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方面都对地区就业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由此可见,财政支出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性,而财政教育支出作为财政支出重要的一部分,其对劳动就业的影响是否存在地区异质性也是值得探讨的。
据此提出假设2:财政教育支出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
三、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构建
为考察财政教育支出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本文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LNlabit=β0+β1LNeduit+β2controlit+εit
其中,labit表示i省t年的劳动力就业人数;eduit表示i省t年的财政教育支出;controlit表示其他影响劳动力就业水平的控制变量组;β0表示常数项,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β1表示核心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根据论文假设1,期望得到的结果是β1>0且通过稳健性检验,则表示财政教育支出确实对劳动力就业具有促进作用,β2表示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
(二)变量选取
1. 被解释变量
劳动力就业(lab)。该变量采用各地区年末就业人员数进行表示。
2. 核心解释变量
财政教育支出(edu)。该变量采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进行表示。
3. 控制变量
(1)劳动力工资水平(wa)。该变量采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元/人)来进行表示。
(2)产业结构(st)。该变量采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之和占地区GDP的比重(%)进行表示。
(3)城镇化水平(ur)。该变量采用城镇人口占年末常住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地区城镇化水平。
(4)对外开放度(ope)。该变量采用各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占该地区GDP的比重(%)进行表示。
(三)数据来源说明
本文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及各省统计局的公开数据。数据包括除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之外的31省份(自治区、直辖市)2011-2020年310个样本的平衡面板数据。对于个别缺失数据,使用线性插值法,利用数据的线性趋势,对其进行填充补全,同时为了减弱异方差对结果的影响,出于稳健性考虑,对lab、edu、wa和ur进行取自然对数处理。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和多重共线性检验
本文使用Stata17.0对上述研究变量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如表 1和表 2所示,显示变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多重共线性检验中VIF值都较小,均没有超过2,说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变量之间不存在相互干扰。综上,本文的数据通过了相关性分析和多重共线性检验。
(二)描述性分析
本文介绍了上述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列于表 3。
(三)效应选择
由表 4可以看出,对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Hausman检验显示P值为0.00,这是对原假设的显著拒绝,表明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更合适,因此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来研究财政教育支出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模型(1)为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核心解释变量财政教育支出的系数在1%的水平下正向显著,控制变量中劳动力工资水平和对外开放度的系数在1%的水平下负向显著,产业结构的系数在1%的水平下正向显著,城镇化水平的系数在5%的水平下正向显著。固定效应回归的结果表明,核心解释变量财政教育支出对劳动力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财政教育支出对于劳动力就业具有促进作用。邱兆林等(2015)认为增加教育支出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缓解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从而增加就业机会。王志宇(2018)认为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的扩大,有助于企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就业需求。因此,财政教育支出能很好地促进劳动力就业。
(四)东、中、西部地区异质性分析
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等差距较大,各地区就业水平和财政教育支出之间存在高度不均衡现象,相同的财政政策可能在不同地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因此,本文还进行了财政教育支出对劳动力就业的地区异质性检验。将全国经济区域分为四组: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并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对这四组的数据进行回归。表 5中显示,财政教育支出对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就业都有积极影响,但具体结果有差异。进行如下分析:
第一,对于东北地区,财政教育支出的系数为正,表明了财政教育支出的增加对劳动力就业有着正向影响,但在显著性水平上不显著成立。东北地区财政支出的增加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其劳动力就业的改善,但同时其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要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家财政政策在转型振兴发展的道路上稳步跟进。
第二,东部地区也同样有着正向影响,但相较于其他地区,其系数是最小的。原因是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其产业结构与产业体系都较为完善成熟,自身有条件、有能力推动劳动力就业的优化,能在地区里发挥着示范作用,财政教育支出对其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较小,但在长期仍然会对劳动力就业发挥正向作用。
第三,对于中部地区,财政教育支出增加1%,劳动力就业增加0.17%,是各地区中系数最大的。这是因为在地理上中部地区相较于东北和西部地区离东部地区较近,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多地享受到东部地区的部分产业逐步向中部进行转移并进行资源流动,从而促进中部地区增加劳动力就业岗位和资源的好处,但也仍有待开发自身传统行业优势带来的就业机遇,因此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第四,西部地區是其中唯一的核心解释变量对劳动力就业有积极和显著影响的地区,说明该地区的劳动力就业进步空间较大,依赖于财政教育支出来促进,这也与其经济发展较落后,需依靠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不断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增强地区劳动力就业的发展后劲有关。这也与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西部地区提供了更多的政府支持的现实相符。
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财政教育支出对劳动力就业存在地区异质性。
(五)稳健性分析检验
为进一步验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主要采用替换变量即用地方财政教育支出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的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用edu2表示,并对其取对数。由表 6可知,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显著为正,与原假设一致,说明财政教育支出对劳动力就业具有促进作用的结论是稳健的。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与劳动力就业关系的分析,本文认为财政教育支出能够保障适龄人口享有基本的受教育权利,有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促进地区教育水平的提升,提高优质劳动力的供给水平,对劳动力就业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并且存在着区域异质性,其影响结果在西部地区最为显著,其他地区的效应也有差别。
根据上述基本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综合完善财政教育支出的投入机制。增加财政教育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真正做到以就业为重要导向加大财政教育支出投入力度,提高劳动力个人素质水平和专业化能力,提高教育投入与就业水平契合度,扩大企业规模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劳动力需求,为劳动力就业提供充足动力,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落到实处的目标;第二,财政政策的实施应因地制宜,同时各地区应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调整相应措施。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地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考虑到各个地区的差别,相关财政政策不能“一刀切”。各地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制定调整符合本土发展状况的政策,完善各地区财政教育支出的政策机制,助力地区劳动力就业的发展,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逐步缩小地区差异,从而促进全国全方位发展,促进我国教育和就业的地区公平化。
参考文献:
[1]高学东,潘莹雪,薄启欣.中国省际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2,41(04):13-18.
[2]邱兆林,马磊.经济新常态下政府财政支出的就业效应——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系统GMM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340(12):22-30.
[3]张铭洪,卢晓军,张志远.财政支出结构的就业效应研究:理论与经验证据[J].华东经济管理,2016,30(04):6-11.
[4]姜扬.政府民生性财政支出的就业效应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14(06):97-106.
[5]陈贵富,王朝才.政府财政支出与就业的经验分析——基于CHNS微观面板数据[J].财政研究,2015,386(04):15-19.
[6]宋晨泽.财政政策对就业的影响机制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22.
[7]王志宇.公共财政教育经费规模与就业的相关性研究[J].经济问题,2018,465(05):30-34.
[8]韩峰,晏荻.中国省域劳动就业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1,25(07):23-29.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