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童字书的近代演变
2024-01-12毕苑
毕苑
蒙童字书又称蒙童杂字书,杂字书意思指把各种常用字缀集成韵,以便于记诵的字册,是古代发蒙的识字书。宋代陆游《秋日郊居》“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著面看人”句的自注写道:“农家十月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剑南诗稿》,八十五卷)这类字书,与现在的“字典”或“词典”有某些类似之处。
一般认为,最早的蒙童字书记录于《汉书·艺文志》的《史籀篇》,成书于西周,四字一句,韵语为文,书体为大篆,早已亡佚。历朝历代,都需要教蒙童识字,西汉史游编写的《急就篇》,长期成为最著名的蒙童识字书。此书用不同的字组成三言、四言或七言的韵文,内容涉及姓氏人名、锦绣、饮食、衣服、臣民、器物、虫鱼、服饰、音乐、宫室、植物、动物、疾病、药品和官职等。直到唐代,仍是社会上流传的主要识字教材之一。
“字书”在南北朝时期已经被广泛运用,唐安史之乱以后社会动荡,官学衰落私學兴盛。“私学”必然使识字教本加入许多适应民间日常生活、劳作需要的内容,《杂集时用要字》这类“接地气”的“乡土杂字课本”于是应运而生。这类民间字书虽然属于蒙童识字书,但适用对象并不限于蒙童。目前见到这类最早的杂字书主要出自敦煌藏经洞。
在历史演变过程中,蒙童字书内容不断增多,分类逐渐细化。到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增补幼学须知杂字大全》(上中下卷)重刻出版,可说是传统社会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完善的蒙童识字书。此书编于晚明,编者不详,但比《康熙字典》的出版(一七一六)还早了三十八年。书中“历代帝王总纪”的最后一位皇帝竟是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对“大清”皇帝,则未着一字;地理类对版图的解释也是明代的“两京十三省”。康熙年间重刻,仍奉明为正统的文字居然没有删改,刻印者着实胆大。这是否也说明康熙年间的“文网”尚未达到雍正、乾隆那样细密?“帝王总纪”同时还列入了各朝各代的英雄好汉、贤达闻人,如蜀汉五虎将、晋竹林七贤、唐十八学士、饮中八仙、香山九老、二十四孝、明太祖封功臣十二人等等。也可说是一部“极简中国史”。
这部“杂字大全”共一百一十多页,包括天文地舆图、历代国号歌、详明算法、家礼全图、圣贤问答诗、音郡百家姓、冠婚礼文、书契帖式、历代帝王纪、历代圣贤考、丧祭仪式等主题。分类从“天文”开始,接续有地理、时令、人物、岁寿、文官、士业、仕宦、农业、百工技艺、商贾、藩国、身体、病症、人事、丧祭门、冠冕衣服、金银首饰靴鞋、女工、丝帛、彩色、数目、讼狱、木器、竹器、瓷器酒器、石器米器、乐器玩器、铁器军器、杂货、花草、药名、五谷蔬菜、果子茶料、茶酒油、荤食素食、飞禽走兽、鱼虾虫蛇、渔猎船只、释道等等。举凡生产生活物品,社会关系,几乎搜罗殆尽。
“天地”的解释是“阳气清轻上浮为天,阴气重浊下沉为地”。“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风雨”:“天地之气虚而成风,阴阳之气郁而成雨。”“闪电:雷光也。”“星:阴精也。”为了生产生活需要,更多的是气候、时令、节气知识,从一些解释可以看出,真是为“童蒙”或识字不多者发蒙:“雨透湿、淋漓、滂沱:皆大雨。”算术是生活须臾不能离开的,“大全”对数目、数字多有解说。“寻常:八尺曰寻,倍寻曰常。”算盘打法,乘除法,也都细细教来。乘法口诀,竟与今日一样。占卜算命是传统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全”必有此内容。“法秤轻重命格总论”详列了“贵贱贫富八字诗诀”,从“一两一钱,乃下贱之格,衣食不足之命”一直算到“六两七钱,乃英名冠世,入国来朝上格之命”。
生活中难免要与官府打交道,倘小民遇官不认,或搞错了等级,往往带来不小的麻烦,甚至灾祸。“大全”对文官武职、文武官员的服色都做了详细描绘,教老百姓如何“认官”。底层百姓与官府打交道,最多的恐怕还是告状打官司,“讼狱门”对官员胥吏、各种罪名、各种刑具的解释清晰明了。
传统中国是“宗法社会”,几代同堂,各种关系非常复杂,识字不多的小民,根本不知道如何称呼,而且在不同的场合,又有不同的称呼。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所以“大全”在此点不惜笔墨,细而又细,甚至画出几幅复杂的“关系图”。这种关系,在婚丧嫁娶、黄道吉日、逢年逢节总要互动来往,如何发帖,“大全”有家礼帖式。对其他社会关系,有请官长、儒家、僧人帖;有请女客帖,有男聘文、女聘文,男祭文活套、女祭文活套;给不同辈分的家书模板。一切照抄,甚是方便,解决了老百姓的一大难题。重要场合牌位摆放,不同身份者的桌椅位置,除了文字说明,还画有草图,虽然简陋,却也一目了然。
中国是礼教大国,向来重视礼,对礼制的记载多是宫廷与缙绅,“大全”则记录了底层的礼制。研究者多是引经据典,研究、阐释经典中的“礼”,少有研究底层的、实际生活中的“礼”,“大全”则提供了“礼”的底层文本。循此路径,可以清晰看到上层的“礼”如何通过这种发蒙字书,渗透、贯穿、规训、形塑底层。
不必说,“大全”当然要宣传三纲五常、五伦五逆、女子四德等传统价值观念。身为女性,我对其中几处与女性有关的解说格外敏感:“女人五漏之体:无娇痴、无风尘、无傲慢、无是非、无邪惑。”佛教中有“女身五漏”之说:一漏不能为身主,二漏不能为家主,三漏不能为人主,四漏不能为物主,五漏不能为圣主。“大全”的阅读对象是底层女性,佛经过于深奥,更重要的是,她们根本没有身主、家主、人主、物主、圣主之想,所以“大全”没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地死抠佛经字眼,而是借佛教概念做出了自己的解说。且在这五个“无”之后唯恐不够,紧接着还要说一句“又曰双乳大小便产门是也”。“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连“多言”都要“去”!难怪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部“杂字大全”,确可视为当时物质生活、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百科全书,值得但却长期未被深入研究。
《增补幼学须知杂字大全》是传统杂字书的顶峰,意义重大,但的的确确是“传统的”,没有“现代性”新知。其实,这时带有“现代性”知识的杂字书已在“华夏边缘”开始出现。“现代性”开始从边缘向中心浸染、扩展,最后占据中心。
中西相遇之初,主要限于商贸,交流所用词语带有通商贸易的特点,“下里巴人”者居多,因此通俗易懂。余德英在《从商行到学府:一六二0至一八六二年的中国英语教育》一书中介绍说,一七五七年出版的《澳门番语杂字全本》把“番语杂字”分为交际称谓与日常生活用语、商业贸易用语和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在西方文化科学知识类中,介绍了西方先进科技产品如“千里镜、三棱镜、自鸣钟和时辰表”等,有关医学方面的甚至还有“外科”,把这些传统中没有或含义差别较大的词语引入中国。尤其西方天文与历法知识,如“月份和星期”等介绍,最终将改变中国人的空间与时间观念。
鸦片战争前,这类“新知”字书一直在边缘徘徊,对传统中国的蒙学字书未造成任何影响。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新教育率先在江南一带落地生根,甲午战争后渐成新潮。此时民间率先编写新式识字课本,较早有一八九六年钟天纬创办的上海三等公学堂,编写《字义教科书》,一九0二年杭州彪蒙书局出版《绘图蒙学识字实在易》。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一九0一年由上海顺成书局印行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共四册。第一册主要内容是凡例和所检之字。凡例首先说明编写此书的宗旨:“是书专为小学堂训蒙而作。”选字原则是“共选三千余字,皆世俗所通行,及书牍所习见者”。但“锌锰铂钾稍乖此例,以其为原质定名,屡见译本化学书,不能省也”。还说明了分级法、检字法和讲授法如何运用。这部书到一九0四年夏就十一次石印,从印刷次数也能看出它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量收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字、词,拓宽了蒙童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眼界。自然科学方面,该书开篇释“天”:“至高无上曰天,天地青天。”“天积气也,气包乎地。近地者气浓,离地愈远则愈薄。以风雨表测之,高千尺,气轻三十之一。高万有六百尺,轻三之一。高万八千尺,轻二之一。高至两百余里而气尽。气尽则空,故曰天空。”释“气”,“音器,阴阳呼吸为气。天气、气数”。“生物在天地中,如鱼在水。其所呼吸皆空气也。静则曰气,动则曰风……今化学家有氧气氮气水气炭气等名。”两字下方是一幅示意图:“地球”外层包裹着逐渐稀薄的“气”,“气”外是“天空”。地球正面示以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的轮廓。相比《增补幼学须知杂字大全》中解释阳气和阴气的轻重及以金乌鸟的“日”、捣药兔的“月”和打鼓的雷神等神话传说解释自然现象,此书显示了近代的科学性。对地球也做了整体性解释,“地”和“球”虽各为一字,但综合加以解释:“地体如球,故谓之地球。浑圆而稍扁。赤道经为长经,两级经为短经。人物附其外膜,赖地心之引力以不坠地也。”如对“潮汐”的解释,其中涉及地球、月亮自转和公转原理,还有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吸引力等天文学知识。解释一些物理现象,例如“光”:“光者,万物赖以显,诸色藉以分。其类约分为五:本质发光者曰原光,如日是也;本质无光,借他光返照者曰映光,如月是也;碳与氧化合生火者曰火光,如燃柴蜡是也;电火曰电光;磷火曰冷光。”对人体的介绍,也涉及现代组织的解剖学等知识。简言之,自然知识已经“科学化”。
在社会科学方面,一些现代新名词也介绍进来。如“厂”字释义:“屋无墙壁曰厂,如草厂、粥厂等是。厂者,工之所萃也,故作工之所皆曰厂。今之纱厂丝厂,皆仿西式为之,不尽无墙壁矣。”这个解释把“厂”的古代形态和现代意义说得清楚明白,准确易懂,引导学童观察新的社会现象。《字课图说》当然涉及一些现代内容,有五大洲和重要国家的基本情况介绍。“大清”:“大清者,我朝有天下之号也。土地之广,亚于俄英。人民之众,冠于列国。统属之地,中为二十二省,北为内外蒙古,西为青海西藏。物产殷富,尤全球所艳称。”下附大清全图以及各省的附图。对“统”的解释先说明原始本意:“统,丝之总也。凡统绪统系皆以总为义。”“今欧洲之称民主之国君曰伯理玺天德,译义即大总统。”“合众”:“北阿美利加合众国,通称曰美利坚省曰美国者是也。其地古未开辟,明季始有欧洲人杂居之,而属于英。乾隆中,国人拒英而自立。都城华盛顿。合十三邦为国,各治以统领,而以大统领总其成……”在解释“瑞”字时,组词“瑞士”,说明“瑞士亦日耳曼之族……其政亦从民主,都城曰百尔尼”。凡此种种,足够说明它对新制度的敏感和开放。
当时条件下,《字课图说》也不能不小心翼翼自我设限。所附《课程表说(小学时务课)》明确表示在讲“时务”科目时,“先取近今颁发上谕恭读一过,敬谨发明圣意之所在,次及各省所办政务,次及中外交涉各事。总须讲明忠爱之义,一切平权、自由等说概不羼入”。虽是附录,讲的是课程教学法,但此心态(可以理解)当然会影响到一些字词的释义,对这类字词的解释就格外谨慎,取旧说而不采新义。如对“国”的解释,基本没有现代国家观念,认为“大曰邦,小曰国”。在“合众”二字的释义中,有对“合众国”的介绍,包括美国建立历程和领土归并史,但未详析美国的政治和制度等状况。对“党”的认识也停留在“周制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没有现代政党观念。解释“朝廷”为“君臣相见发政施令之所也,故称政府曰朝廷”,把“政府”等同于“朝廷”。
庚子事变后, 朝廷开始实行新政, 决定废科举办学校。一九0四年官方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章程,中国近代学制正式建立。办学校,就要有“教科书”,教科书非一日之功可以编就,一些地方就将识字书改扩为课本以应急,识字教本开始向国文课本转变。我国字典编纂有两千多年历史,一个重要特点或曰传统本就是课本式字表,这种转变也顺理成章,自然而然。
一九0九年,河南巡抚吴重熹在本省筹设简易识字学塾办理情形折中说:“所需章程课本,现尚未奉学部令颁发,即由该司酌定简章二十条,复采择寻常通用之字都一千六百,由单字进于短句,编辑成书,分发各属,以为暂用课本,一俟学部将此项课本、章程颁发到豫,再行遵照改用等情,呈请奏咨立案前来。臣维此项学堂所以谋教育之普及,诚使地方多一识字之人,即多一明理之人,实于宪政前途不无裨益。” 一九一0年清学部《简易识字课本》编竣奏折写道:“古今中外训蒙之书皆不仅用单字……第一编以识字为主,由单字进于短句短文,由名字进于动字,以类相连,分之为单字,合之则成一句,所取教材多取儿童易知之事务。”
清末一個显著且重要的特点是民间,准确说是东南一带民间,对“现代性”、对历史潮流和趋势的感知认识大大早于官方,民间的积极主动性大大超过官方,民间的步调总是走在清政府之前。早在一八九七、一八九八年间,就涌现出大量民间编辑的教科书雏形。如叶瀚著《初学读书要略》,“为儿童文学教本”,“又《植物学、动物学》《歌略》各一本”;陈荣衮编《幼稚》十五卷;“商务印书馆出版谢洪赉《华英初阶》及《进阶》二书,亦有教科书意味”; “江南制造局译《农学初级》”;“《求我报》出版,与近日初小教科书略同”;“吴眺、俞复、丁宝书、杜嗣程等创办无锡学堂,由俞复、丁宝书等编国文、修身、算学等课本,称蒙学课本。彼时系每日自编一课,随编随教,令学生抄写,后共成七编”(见李桂林等编:《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
与《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同年、由南洋公学一九0一年编写出版的《新订蒙学课本》,是这个转型的代表作,蒋维乔称“是为我国人自编教科书之始”。一般认为南洋公学《新订蒙学课本》的创举是把《马氏文通》的语法成果引入小学教科书,分为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介字、联字、助字和叹字,分别举例说明。其实,语法入字典在《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中就已存在,其“凡例”说:“次字:略以名动静状及虚字为次。”“类字:如名代动静状介连助叹九类,西人以此为联句属文之要规,实即中国虚实呆活四义所扩充也。近时谈蒙学者多宗尚之,故特类于首册。”一八九八年出版的《马氏文通》是中国第一部现代语法书,仅仅三年,来自域外的现代语法就“谈蒙学者多宗尚之”。中国语文,正在迅速变革。
在《新订蒙学课本》和同时期其他教科书的影响下,澄衷蒙学堂也进行课程改造、编写教科书。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说,他一九0五年入澄衷蒙学堂学习时,“澄衷的学科比较完全多了,国文、英文、算学之外,还有物理、化学、博物、图画诸科”。胡适心目中的“第一部教科书”当是澄衷蒙学堂的国文课本。
据叶笃庄先生在《一片冰心在玉壶:叶笃庄回忆录》中回忆,他的“发蒙”教科书就是澄衷蒙学堂的课本,他至今仍清楚记得第一课的课文是:“春风至,杏花红,母命儿,去发蒙,儿勤读书母自喜,弟弟妹妹花下戏,花下不可戏,伤花失母意。”这是较少见到的澄衷蒙学堂读物内容,活泼新奇的课文让叶先生一生记忆犹新。仔细检查,《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并无此第一课的内容,想是来自澄衷蒙学堂顺应潮流编纂的新式教科书。随着新学制的确立,蒙童字书终被正式的国文教科书取代。
吕叔湘先生说:“一种语言在某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就可以把这以前和以后分为两个时期。”( 吕叔湘著、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序〉》)从蒙童杂字书演变可以看出,中国语言在鸦片战争后,尤其是甲午战争后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没有的新知出现了爆炸性增长,甚至用外来的现代语法分析、规范、改造既有语言,“文学革命”已然开始。英国语言学家L.R. 帕默尔在《语言学概论》中说:“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将《增补幼学须知杂字大全》与《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对照研读,确能真切感到我们民族文化、信仰、偏见、游戏和娱乐的历史性转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