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体验学习圈”理论的主题研学活动设计

2024-01-12张圭华何芸徐皓

地理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凹槽研学探究

张圭华 何芸 徐皓

摘 要:在研学旅行中,学生高效探究并掌握地理过程是一个难点。“体验学习圈”理论主张将复杂的地理过程性问题分解为螺旋上升式的问题链。将该理论用于地理过程性知识学习,有利于学生理解地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培育其地理过程性思维。基于此,本文以“体验学习圈”为研究方法,在分析其内涵的基础上,论述其与地理研学探究过程之间的适切性。以舟山海岸地貌景观为例,基于“体验学习圈”,设计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主动检验四个学习环节首尾相衔接的研学课程,同时从现代海岸地貌、古海岸地貌与地质活动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实践,并制定评价量表对学生研学过程表现与成果进行评价。

关键词:体验学习圈;研学旅行;海岸地貌;地理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2-0066-05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的动态变化过程[1]。在地理研学旅行中,尤其在研学中探究地理过程时,容易出现“游大于学”和“走马观花”的现实问题,主要因为地理过程具有时空尺度大、难以直接观察等特点,并且学生地理过程性思维的培育较难。在研学中,地理景观可以直接被欣赏,但其随时间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学生难以直观观察,比如古海岸地貌遗迹的成因等过程性问题。加上平时学生对地理事物随时空发展的认识比较模糊,这就导致学生不能与已知的地理知识建立联系,进而提不起探究兴趣。

基于此,有必要思考如何在研学时让学生具象化地体验与思考,培育其地理过程性思维。库伯提出了“体验学习圈”理论[2]。可以借助这一理论将复杂的地理过程性问题层层分解形成问题链,便于学生探究。本文基于“体验学习圈”理论对研学课程设计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在研学中培育学生地理过程性思维的效率。

一、“体验学习圈”理论及其与地理研学探究过程的适切性

1.“体验学习圈”理论

“体验学习圈”理论是大卫·库伯在综合吸收了杜威、勒温和皮亚杰等人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体验学习由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与主动检验四个基本环节组成[3],是一种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结构[4](图1)。

库伯认为“体验学习圈”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具体体验是体验学习过程的起点,是学生在真实情景下亲身感受复杂地理现象的过程,但这些感知并未经过加工;随之,对具体体验获取的感性经验进行筛选,通过讨论、评价等方式反思获取的感性知识,这一环节是将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经验的重要环节;然后,学生结合已有的地理经验将认知抽象化并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最后,将获取的经验运用到新的情境中检验结论的正确性。同时,在此过程中发现新问题,便展开一轮不同之前的深化的体验学习过程。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学生所获取的知识不断增长、深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体验学习圈”理论与地理研学探究过程的适切性分析

研学旅行是一种体验性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旅游活动,强调在真实情景中通过体验、观察、反思、总结、评价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解决地理问题,是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有机融合的过程,是将感性经验与理性认知相互转化、渗透,并用于实踐的过程[5]。“体验式学习圈”理论通过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主动检验四个学习环节来创设情境、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主动应用,与研学相契合。基于“体验学习圈”理论的研学课程设计能够实现其体验性与研究性相结合。

地理过程是复杂多变的。在漫长的时间维度中,地理事物的位置、形态等会快速或逐渐发生变化,并留下碎片化痕迹。学生想要将这些碎片化的线索联系起来并推断出完整的地理过程,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其由浅入深地探索,在辩证地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现其发生、发展规律。“体验学习圈”理论是将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知识,再由理性认知积累更多感性经验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学习的理论。运用该理论来分析地理过程的碎片化痕迹,利于将地理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有序梳理。

二、“舟山海岸地貌演化”研学活动设计

1.研学区域与研学主题

普陀山是浙江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岛屿,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全岛为低山丘陵区,现代海岸地貌与古海岸遗迹尤为丰富,沙滩、泥滩、海蚀洞、海蚀穴、海蚀阶地、礁石等海岸地貌特征俱全。由于普陀不同地区的岩性构造以及海水动力强弱不同,形成了形态各异的现代海岸地貌。将今论古,普陀地区经过多次海平面起伏与地壳运动升降,多地遭受海侵,在低山上存在多种古海岸遗迹。

基于此,本次开展舟山海岸地貌演化主题研学旅行活动,探究普陀山海岸地貌景观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基于研学主题、时间限制以及“体验学习圈”理论追求螺旋式提升的过程等,本次研学选取金沙、潮音洞、百步沙、普济寺、心字石、磐陀石、二龟听法石七个能够满足研学课程需求的地点,形成研学探究路线,开展为期一天的研学(图2)。

2.研学行前准备

为保证研学顺利开展,师生需做好充足准备。首先,教师要预先对活动区域进行考察,规划活动路线,选择典型、安全的活动点。接着,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制作活动手册,包括参与研学活动的人员分组、地理工具的准备、当地地理背景等资料的收集和具体活动任务安排等。在研学活动前开展一场主题讲座,给学生介绍相关知识背景以及相关工具使用方法,并强调安全与纪律问题。

3.研学目标确定

本次研学的目的为通过对舟山古今海岸地貌以及地质构造观察,对海岸地貌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地理过程性思维,提升其地理核心素养。基于学生的学情、普陀概况以及地理新课标的要求,制定了具体的研学目标(表1)。

4.研学过程设计

为较好地反映舟山海岸地貌的演变过程,本次研学以“现代海岸地貌—古海岸遗迹—地质活动”为主线开展三个“体验学习圈”活动(图3)。首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现代海岸地貌开始探索,识别海岸地貌类型,明白海岸地貌的成因,为探究古海岸地貌打好知识基础;接着探索古海岸地貌遗迹,能够判断各种古海岸地貌类型,并明白内力作用对古海岸地貌遗迹的影响;最后通过对普陀地区地质历史的大概研究,并结合当地地质历史,从时空综合角度完整描述普陀地区海岸地貌的演变过程,详细的研学过程见表2。

5.研学评价量表设计

积极、及时的评价可以对研学进行总结与优化[6]。在研学评价阶段,应该体现出“多元”的价值取向,评价主体、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都应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评析。以研学目标为依据,本次研学从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个维度,过程性和结果性两个方面设置了评价量表,其中过程性评价以四个地理核心素养为指标(表3),通过量表来检测学生本次研学的整体情况。

基于本次研学主题和研学目标,本文从舟山朱家尖地区选取木鱼石和古海蚀崖两个地理景观作为思考题,检验学生的研学实践情况。

朱家尖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东南部,是普陀山北侧仅隔1.35海里的一个海岛,其地质历史背景与普陀地区相似。木鱼石位于朱家尖东北侧白山之中的南部,因其岩石顶部近似半圆形,腹部中空,与木鱼相像而得名。古海蚀崖是白山景区北侧的一个巨大岩石,朝向海洋的一侧崖壁从下到上可以看到5处海蚀凹槽,具体位置见图4和图5。

思考题1:判断木鱼石地貌类型,说出其形成过程;与海蚀洞比较,说出其异同。

思考题2:从地质构造历史角度,解释木鱼石的古海蚀凹槽处于低山丘陵的原因。

思考题3:说出此处海蚀崖的形成过程;结合朱家尖地质构造历史,说出此处多处海蚀凹槽的形成过程。

考查目标:识别海岸地貌类型,以及从多角度解释各种海岸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方面的水平情况;说出古海岸地貌遗迹的形成原因的水平情况。

参考答案:木鱼石为海蚀凹槽地貌,是海水沿着基岩海岸处岩石岩性脆弱或有裂缝的地方不断侵蚀、掏空形成的。海蚀凹槽和海蚀洞的不用之处在于海蚀凹槽是沿海岸线方向延伸长度大于向陆地方向伸入的深度,而海蚀洞向陆地方向伸入的深度大于水平宽度   朱家尖曾发生隆起抬升运动,沿岸的海蚀凹槽抬升,位于低山丘陵处   此处的海蚀崖是海蚀凹槽使其上岩石悬空发生崩坠形成的。海蚀凹槽形成于海平面处,五处不同高度的海蝕凹槽说明这五个位置都曾经位于海平面处,说明朱家尖经过五次间断的地壳抬升运动,五次海蚀凹槽的相对海拔高度便是曾经地壳多次间接抬升的高度。

三、结语

本研学课程方案设计是以舟山海岸地貌演化为依托,在对普陀地区海岸地貌景观进行实地考察并充分挖掘后,结合之前的研学实践活动经验,对开展研学时如何培育学生的地理过程性思维的探索。基于“体验学习圈”理论的研学强调以体验的方式,通过问题链能够将感性地理现象和理性地理演变规律联系起来,提高研学中培育地理过程性思维的效率,实现体验与研究相统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教师的适当引导和情景的创设,利用学生的深度思考,便于形成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 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 黄雅婷,赵媛.基于“体验学习圈”的高中研学旅行案例研究——以南京滨江带为例[J].地理教学,2020(24):47-51.

[3] 严奕峰,谢利民.体验教学如何进行——基于体验学习圈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6):21-25.

[4] 高艳冰.基于“体验学习圈”理论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教学设计——以“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为例[J].地理教学,2020(5):26-28.

[5] 何瑶瑶,熊平生,陈婷,等.基于4F教学模式的高中自然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以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为例[J].地理教育,2023(4):66-69.

[6] 王娜,黄欣怡,王静,等.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中学地理研学活动设计——以秦岭太白山研学旅行为例[J].地理教育,2023(S1):167-171.

通信作者:徐皓

猜你喜欢

凹槽研学探究
去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种智能立式压滤机专用的塑料滤板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双面圆弧凹槽细颈的高速铣削加工
研学之旅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