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斑斓多姿的秦艺术世界
2024-01-11刘昌宇
刘昌宇
上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土,很快轰动了全世界,这一考古新发现,即被学界公认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如今,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有关秦始皇陵的研究却一直没有停歇,各国学者围绕着这座皇陵,从各自的学术立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相继取得了丰硕成果。《秦始皇陵之外:秦艺术新视域》,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著。该书以秦陵出土文物为主线,为我们深入解读了秦的执政理念、艺术创新和文化交融之路,生动呈现了一个斑斓多姿的秦艺术世界。
秦始皇陵始建于嬴政13岁当秦王时,在他执政的37年以及故后的两年时间里,秦陵一直在修建。在近40年的修陵过程中,秦始皇陵创造了众多奇迹。据现代考古探测,埋葬秦始皇灵柩的地宫深藏于封土之下30米处,它东西长80米,南北宽50米,整个地宫布满了大量水银。除此,陵园内外还有近200座陪葬坑,有铜车马、百戏俑、铠甲坑等,整个陵区面积近60平方公里。1974年的那次挖掘,除兵马俑外,还出土了青铜鹤、陶马、铜钺、石俑等大量精美文物,充分体现出秦朝在冶金、铸造、雕刻、绘画等方面高超的艺术水平。
全书收录了十位全球研究秦陵及秦艺专家学者的学术文章,围绕“继承、创新与政治”“都城、陵墓与祭祀”“历史、文化与艺术”“交流、互动与碰撞”四个主题,从考古学、图像学、古文字学等维度,系统解读了秦艺术和历史。全书认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不仅展示了秦帝国在皇陵建造方面的极尽奢华,而且,还从更深的广度,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于强秦的认识。通过对大量出土文物的深度解读,有迹可循,秦国之所以能在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脱颖而出并一统六国,原因就在于历届君主,都能针对乱世,实行大刀阔斧的变革。这在随俑出土的秦代文献中,都可以找到相关的例證。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研究秦陵学方面的专家,除了专注于出土文物史学价值的分析外,还把探究的目光放于秦陵之外的秦都城、祖庙及周边古墓的文化寻根上。通过对这一系列古迹的挖掘,进而得出结论,这些不亚于兵马俑坑的遗址,不但揭示了秦城市规划和宫殿建造的独特特点,而且,还形象地展示了秦代意蕴深长的丧葬习俗。令人叹服的是,专家们对秦帝国第一个都城咸阳的剖析,则有力说明,两千多年前的秦人在城市建设中,已经把古老的天象学,深深融入到都城规划、工程设计和选址建造上。秦人对“天人合一”理念的尊崇,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权力关系、人口流动、宇宙观的再认识。不夸张地说,这种理念的运用,甚至凸显出强秦时代政治意识的大蜕变。除了金、器、石等大宗文物外,秦地出土的竹简《编年纪》,亦以高度凝练的笔法,逐年记录了先秦时代的群雄争霸,以及帝王将相的生死浮沉。一部《编年纪》看似寻常,却开创了用平实之笔,忠实记录历史的先河,也为后世的历史书写,提供了鲜活的范式。
事实证明,强秦赢在开明、开放上。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霸业后,秦与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交往并没有停止。许多出土的文物,都彰显了草原各族对中原地区的影响,如金器的输入,反映了双方在材料运用上的高低;再如锤揲、镶嵌技艺的借鉴,体现了冶金制造技术的创新;又如腰带和其他个人饰物的引进,则鲜明呈现出民间艺术的摇曳多姿。如果再把视线聚焦于沿秦向西的大片土地上,沿路出土的考古文物则无一例外,又彰显出中西合璧的文明特质。广大民族工匠们自觉汲取西周盛行的工艺技术,在融入创新、变革,强化与西部游牧民族人文交流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大一统的秦艺术风格。
强秦是本读不完的“史记”,全书以翔实的史料和精辟的论述,力求从多维视角,全面展现有关秦的最新考古发现,并通过国际秦陵大师们的多元论证,深化了公众对秦艺术王国的认知。由是观之,这片古韵悠扬的文化高地,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令人畅想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