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四平市: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2024-01-11
中共四平市委宣传部
乡村振兴不仅要产业兴旺,还需要文化浸润。近年来,吉林省四平市聚焦实施“六大行动”,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充分发挥文化振兴对乡村、产业、人才、生态、组织振兴的重要助推作用,以文化人,融文兴业,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足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在四平大地生动铺开。
循序渐进,久久为功,
文化让乡村焕发生机
今年,四平市坚持“五统一”宣讲模式,组建“红色文艺轻骑兵”“公仆宣讲团”“志愿宣讲团”等十支特色宣讲队伍走进乡间村屯,实现宣讲全覆盖。全市领导干部带头示范,开展“面对面”理论宣讲。市委书记深入梨树县孤家子镇的兴隆社区,以参加党的二十大的切身感悟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深刻理解与群众互动交流。推行“二人转+”情景宣讲模式,将二人转和三农发展、黑土地保护、乡村振兴等主题结合起来,创排了《家和万事兴》《百姓书记》《小村新风》《黑土恋情》等一系列具有时代气息的现实题材剧目,走进乡村大舞台,广受百姓好评。以文化大院、“道德银行”为载体,通过与村民“聊家常”的形式,潜移默化弘扬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市委宣传部在四平市官方媒体平台推出“英城理堂”特色宣讲栏目和“领学二十大”“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等宣讲视频,把触角深入千家万户。
一场场宣讲的背后,是四平市委宣传部门深入开展理论宣传工作,以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截至目前,“理论宣讲进农村”共计800余场,覆盖人数达5万人。
由表及里,塑形铸魂,
用文化展现美丽乡村
“别看我们村不咋大,可广场却不小,一到晚上,扭秧歌的、跳舞的、唱歌的都来,孩子想玩有健身器材。如果下雨,就领孩子去文化站里看看书。”正如村民所说,放眼广阔的四平乡村,如今村村“有文化”,处处“透文化”,展示了大美乡村的新变化和新气象。
“目前,全市拥有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771个、文化小广场1071个,乡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夯实。”市委宣传部文化科科长杜博群说。
今年,四平市委宣传部组织群众艺术馆创作排演了玛琥戏《虫王祭》、大型原创满族风情组歌《美丽叶赫咱的家》,展示四平本土特色文化,省级主流媒体纷纷关注报道。依托送演出下基层,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文艺院团充分发挥专业职能,以农民喜闻乐见、接地气的舞蹈、歌曲、地方戏、二人转为主,为群众送去欢乐、送去祝福、送去实惠。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展送演出下基层200余场,观众10万余人次。全市各级文化馆下乡村演出100余场,极大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村民们自发组织的“村晚”已被省文旅厅报送文旅部,在全国作为典型案例大力推广。
同时,不断贴合农民群众生活实际进行剧目创作,如梨树县创排农村题材二人转《斗牛》、拉场戏《牛家村的日子》等,伊通县创作农村题材话剧《爱在黑土地》、二人转《闺蜜》等,深受群众好评。由铁东区推出的24集乡村振兴题材电视剧《二龙湖村暖花开》目前已开机,该剧被国家广电总局纳入2023年重点项目。
文旅融合,产业聚合,
构建美丽乡村新格局
春看桃花秋望月,夏观烟雨冬赏雪。无端烦恼抛云外,四季皆是好时节。近年来,四平市从项目入手,充分整合景区资源,严格按照精品化、生态化原则建设新旅游景点。今年,二龙湖冰雪渔猎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就是四平市深入践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擦亮满族文化特色品牌的重要举措。
四平市从非遗文化主题、满族文化主题等多个方面开展活动,促进文旅融合,拉动市场人气。铁东区主打满族文化品牌,坚持开展“叶赫满族风情旅游节”系列活动,从冰嬉节、采摘节到乡村旅游发展,注重满族文化挖掘与产业发展融合。伊通满族自治县坚持举办“满族·伊通消夏美食节”,通过非遗文化主题周、“伊通烧鸽子”主题美食周、满族风情婚礼主题周、满族文化主题美食周等形式多样的餐饮民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双辽市双山镇百禄村、梨树县林海镇下甸子村、伊通满族自治县伊丹镇心合村和火红村被评为“市级非遗村落”,进一步加快了旅游线路与非遗文化的融合。
目前,全市共有40多项满族非遗项目,其中伊通滿族糕饼制作技艺、三益永糕点制作技艺、满族烧鸽子制作技艺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年收益达百万元。满族旗袍制作技艺、满族手工剪纸、满族手工织绣、满族桃林微雕等一批非遗传统手工艺以线上、线下营销的方式经营,已建成产销一体的营销体系,并组织创新“艺祥运工艺笤帚”、辽河满族剪纸等文旅产品8大类共计100余种。
文化铸魂,行稳致远。四平市正以文化先行助推乡村振兴,引领乡村振兴从“风景美”迈向“风尚美”,提升乡风文明新高度,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